黑色幽默大師蕭伯納: 練就一身嘲弄本領, 叛逆宗教觀惹風波, 創作新世紀三部曲, 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 誠品線上

黑色幽默大師蕭伯納: 練就一身嘲弄本領, 叛逆宗教觀惹風波, 創作新世紀三部曲, 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 鄧韻如/ 梅昌婭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黑色幽默大師蕭伯納: 練就一身嘲弄本領, 叛逆宗教觀惹風波, 創作新世紀三部曲, 終獲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批判現實主義劇作家最幽默的語句,最真實的題材,最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批判現實主義劇作家 最幽默的語句,最真實的題材,最灑脫的人生 他為創作小說堅持不輟,意外的戲劇之路讓他揚名國際 「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真正歷史」,展現壯士的無畏與作家的道義 最理性的思維如何被幽默刺的筆調包裹,書寫出真實深刻的社會 他是戲劇鬼才──蕭伯納 「人往往將現況歸咎於環境因素,但我不相信造化弄人。世界上出類拔萃的人都是運籌帷幄,主動找尋自己想要的環境。要是遍尋不獲,他們就創造一個。」 ▎整個大英博物館都是我的學習場 從愛爾蘭遠赴英國尋求一片天的他,最初因學歷不被任何出版社聘用,憑藉著對知識的渴望,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裡博覽群書,不局限於既定的框架中,加上童年對音樂、美術、文學的敏銳度,成功在業界成為出色的書作、音樂、繪畫評論家,犀利的筆調與精確的評論讓大眾耳目一新,進而為日後的創作奠下基石。 ▎願能以「溫柔的方式」推翻這個世界 成為費邊社成員,主張以溫和漸進變革來改善現有的社會風氣,反對武力抗爭及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動;以極具敏感的觀察力,洞察社會中的不公及矛盾;站上講臺呼籲群眾,以真實的筆觸揭露看見的不堪。 ▎與生俱來的現實主義者,大膽而叛逆地做自己 後半生戲劇創作不輟,以戲劇嘲諷社會,抨擊資本主義的腐敗;反對為引人注目而作的荒誕離奇故事情節,傾向幽默和諷刺的劇本;不追求形象逼真的戲劇場面,深刻揭露現實社會衝突。令人激動的諷刺常蘊涵著獨特的詩意美,結合機敏與智慧,摒棄常規的聚合,形成前所未有的文風,推出後,一掃英國劇作自19世紀末以來的陰霾,成為了戲劇界的創新者,寫下英國戲劇史的新一頁。 ▎「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受易卜生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提倡劇本的任務是引起觀眾的思考,情景必須生活化, 但他不屑於瑞典皇家學院的審查制度,原本一度拒絕領獎,爾後將獎金贈與英國瑞典文學基金會,作為獎勵瑞典文學作品英文譯本的基金,建立一個當時自己未能有的創作環境。沒有任何背景的蕭伯納,憑藉自我的才華與意志,在紛亂的文學界中嶄露頭角,走上文學的金字塔頂端。 ★本書特色:本書詳盡地介紹現代戲劇大師蕭伯納的一生及其作品,且看享譽全球的幽默劇作家如何從被數度退稿的小說家,搖身一變成為戲劇界的革新家,從而揭開英國戲劇史上的新篇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鄧韻如 梅昌婭鄧韻如,西洋文學、歷史雙碩士,喜歡蒔花弄草、看看詩集、研究東西方歷史,靠著一片熱愛讀完兩個文組碩士,現職自由作家,投稿報章雜誌專欄與整理大量歷史資料,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每個歷史人物在文字之下都有動人的故事,每一個人物都該有傳記錄。 梅昌婭,專職編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出身沒落貴族家庭 從小非常討厭飲酒 崇拜魔鬼喜歡嘲弄 接受良好音樂薰陶 喜歡故事生性豁達 涉獵廣泛酷愛繪畫 學校裡的故事大王 送走母親告別童年 尋找工作自食其力 朋友之間坦誠相見 發表處女作惹風波 辭別父親遠離故土 初到倫敦母子團聚 屢遭磨難愈挫愈勇 代替別人撰寫評論 首部小說遭受冷遇 被迫就業痴心不改 五年磨劍苦心自學 屢遭挫折放棄小說 成為出色的演說家 加入費邊社的好人 施展才華撰寫評論 走上戲劇創作之路 戲劇創作漸入佳境 不惑之年喜結良緣 創作新世紀三部曲 積極開展劇院運動 大戰之初堅持創作 積極肯定民族解放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熱烈擁護社會主義 出訪蘇聯慶祝壽誕 古稀之年筆耕不輟 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 壯心不已堅持創作 一直奮鬥到生命終點 附:年譜

商品規格

書名 / 黑色幽默大師蕭伯納: 練就一身嘲弄本領, 叛逆宗教觀惹風波, 創作新世紀三部曲, 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 / 鄧韻如 梅昌婭
簡介 / 黑色幽默大師蕭伯納: 練就一身嘲弄本領, 叛逆宗教觀惹風波, 創作新世紀三部曲, 終獲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批判現實主義劇作家最幽默的語句,最真實的題材,最灑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7269
ISBN10 / 626332726X
EAN / 9786263327269
誠品26碼 / 2682249593000
頁數 / 21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走上戲劇創作之路
  蕭伯納到達倫敦之後,度過了9年的窮困生活。後來突然撥雲見日,還不到30歲,就成了當時倫敦一個出色的戲劇音樂評論家,但他卻漸漸不滿足。因為蕭伯納覺得,他寫文章時付出的代價比他所得到的報酬要高得多。
  耶茨去世後,蕭伯納就離開了《世界雜誌》,開始尋找不像奧康納那麼怕事的編輯。他說:
  我不要人家為我當槍靶,我自己也不想冒險到這種程度。但是我要找這麼一個編輯,我喜歡跑到近射程的地方,搖旗吶喊,好像他就在危險地帶那樣。
  那些不敢跑近可聞槍聲的地方的人,對我毫無用處,我的編輯必須懂得什麼是好文章,而且在收到好文章的時候不會害怕。
  1885年,蕭伯納的父親突然在都柏林去世了,而這時,蕭伯納作為評論記者賺了112英鎊,同時他母親找到了合唱隊教練的職位。經濟上的困難總算解決了。
  《星期六評論》的主編赫理斯稱讚蕭伯納說:
  他是一位天才的業餘作家,可惜他不需要靠搖筆桿生活。他生來就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他在現代的現實潮流中生活,決心讓人家對他是什麼樣的人,他能做什麼事情等問題作一番實事求是的估價;同時,他也決心用同樣不留情面的絕對的標準,去評定其他一切男女。
  他這種為真理而愛真理的特性是現代科學精神的產物,而在我看來,它具體表現人類前所未有的最高理想。
  阿契爾祝賀蕭伯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一天,兩個好朋友在一起談起了倫敦的戲劇創作,蕭伯納說:「當今戲劇界崇尚的纖巧曲折的創作方法和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這真是戲劇的悲哀。」
  阿契爾聽到這裡,他突然眼前一亮,興奮地一拍大腿:「喬治,我覺得你適合寫劇本。你試著寫吧!」
  蕭伯納聽了不由一愣,他沉思著對阿契爾說:「我從來沒想過從事戲劇創作。小時候在都柏林,我在和姐姐賭氣的時候說過,要寫出比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偉大的戲劇,但後來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小說創作上。但那5部小說都以慘敗而告終,威廉,我真不知道我是否適合寫大篇幅的東西。不過你今天這一說,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兒時的夢想。」
  阿契爾看出蕭伯納已經有些躍躍欲試了,於是就向蕭伯納提供了一段情節,讓他寫幾段對白。
  蕭伯納很快就寫完了兩幕,但是阿契爾一看就皺起了眉頭,他搖了搖頭,失望地說:「喬治,你的臺詞中的議論太多,但情節的影子卻一點也找不到。觀眾不會來聽你說教的。」
  於是,阿契爾只好取消了與蕭伯納合作寫劇本的念頭。
  蕭伯納一再坦率承認,他對參與暴力革命並沒有一絲一毫的熱情,但是社會嚴重存在的不公平現象,以及自童年起就形成的、一直維持至今的酒鬼父親糟糕形象的悲痛性影響,又讓他無法不對眼前的殘酷現實,保持耿耿於懷的永不妥協姿態。
  他需要迅速而立刻地找到全新的批判資本主義方式,以便心中日益集聚的焦躁、憤懣情緒能夠平靜下來。
  1888年,在一次社會主義者集會上,蕭伯納結識了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愛琳娜邀請他參加挪威卓越的戲劇家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的「社會問題劇」的非商業性演出。在劇中,愛琳娜扮演娜拉,蕭伯納扮演高利貸者柯洛克斯泰。
  這是蕭伯納第一次接觸到易卜生。《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據說倫敦有人在家裡宴請客人時,主人不得不在客人面前放一張條子,寫著「莫談娜拉」,以免客人之間發生衝突。
  過後不久,在參加阿契爾團體的聚會時,他又仔細聆聽了易卜生話劇《培爾・金特》(Peer Gynt)聲情並茂的朗誦。不久,倫敦又公演了易卜生的著名的《群鬼》(Ghosts)一劇,從此蕭伯納深深地被易卜生所吸引,開始研究易卜生。易卜生成了他心目中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
  透過參與這兩次藝文活動,蕭伯納的心靈受到了很大觸動,他萬分激動地告訴愛琳娜:「一霎時,這位偉大的詩人的魔力打開了我的眼睛,使我同時領悟到他作為一個社會哲學家的重要性。」
  這句話的潛臺詞意思是,他終於石破天驚地發現了突破長久以來一直困擾內心的表達方式,原來話劇這樣文學的表達方式到了易卜生手裡,竟然可以痛快淋漓地滿足他憤怒譴責批判資本主義的迫切願望,於是蕭伯納開始轉向戲劇方面的創作活動。
  這篇講稿經過整理後,在1891年以〈易卜生主義的精華〉為題發表。在這篇講稿中,蕭伯納對易卜生的戲劇進行了全面的評價。他指出:
  易卜生作為一位現實評論者和社會改革家,透過戲劇創作揭露社會弊端,在戲劇中強調嚴肅的討論和內容交鋒,從理智上吸引讀者和觀眾的注意力。
  衡量戲劇好壞的標準,主要是看它的內容,看它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我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擁護者,如果要我寫一個藝術作品,裡面只有藝術價值,沒有什麼別的,我絕不動一個指頭。
  這篇論著成為歐洲戲劇史上一部重要論著。從此,蕭伯納開始把目光轉移到戲劇上來,決心以易卜生為榜樣進行戲劇創作。
  1892年,荷蘭人傑克・格林鼓動蕭伯納去接著寫他為阿契爾寫過的那個劇本的第三幕。這就是蕭伯納戲劇的處女作《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s)。
  這個劇本是蕭伯納根據自己前幾年從事徵收房租的經歷和體驗寫成的:
  在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家上等旅館裡,出身上流社會的醫生哈里・屈蘭奇愛上了資本家薩托里阿斯的女兒白朗琪。
  鰥夫薩托里阿斯聽說屈蘭奇是貴族夫人洛克斯代爾的外甥,馬上另眼相看,贊同女兒與屈蘭奇成婚。這對情人被天平稱過金錢和門第的分量之後,他們的感情很快趨於白熱化。
  原來,薩托里阿斯是倫敦貧民窟的大房東,他從窮人身上榨取房租,卻不肯修理危險房屋,他為此與收租員李克奇斯發生了衝突。
  李克奇斯被薩托里阿斯辭退了,他向屈蘭奇揭露了薩托里阿斯發跡的真相。
  屈蘭奇想不到,自己的未來岳父竟然是這樣一個貪得無厭的吸血鬼,他自命清高,潔身自好,堅決表示不和薩托里阿斯同流合汙,並且取消和白朗琪的婚約。
  老鰥夫明白了屈蘭奇和他女兒發生分歧的原因之後,不禁覺得很可笑。他把這個不懂世故的年輕醫生叫到自己的書房裡,向他指出:「你自己也是靠喝窮人的血長大的,與我相比,你並無清高之處。」
  原來,貧民窟的地產產權屬於屈蘭奇家的,他家把它抵押給了薩托里阿斯。再由薩托里阿斯從剝削所得中抽取平分付給屈蘭奇家作為利息,而這項進款正是維持屈蘭奇一家上等人體面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屈蘭奇自己每年700英鎊的收入就是來自這些利息。
  從這個意義上說,屈蘭奇用的錢也不乾淨,而且甚至比薩托里阿斯更卑劣。
  屈蘭奇面對現實,只得承認自己和薩托里阿斯是「同路人」。他與白朗琪盡釋前嫌,最後甚至跟薩托里阿斯和大地產投機商李克奇斯一起合夥做起房地產生意,宣稱「我入夥啦」。
  1892年12月9日,《鰥夫的房產》在倫敦皇家劇院上演。
  演出落幕時,觀眾高呼:「作家來了!蕭伯納來了!」
  蕭伯納穿著耀眼的灰色服裝出現在舞臺上,博得了觀眾的喝彩。
  該劇連演7天,場場爆滿。劇本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公正的報紙討論這部劇本達兩星期之久。
  不但在一般的劇評或短評中進行討論,而且在社評以及讀者來信中進行討論。
  蕭伯納永遠也忘不了阿契爾,他深有感觸地說:「是威廉・阿契爾把我推上了戲劇創作的臺階。」
  從此,開始了英國戲劇史上的「喬治・伯納・蕭時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詳盡地介紹現代戲劇大師蕭伯納的一生及其作品,且看享譽全球的幽默劇作家如何從被數度退稿的小說家,搖身一變成為戲劇界的革新家,從而揭開英國戲劇史上的新篇章。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西元1856—1950年),愛爾蘭劇作家。他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一個公務員家裡。他的父親是個沒落貴族,母親出身於貴族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他的童年、青年時代是很不幸的。
  13歲時,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許多優秀歌劇的片段,由於家裡太窮,15歲的蕭伯納不得不輟學。為了維持生活,他進入都柏林的湯森地產公司當學徒。1876年,他的父母離婚。蕭伯納告別了年邁的父親,離開了貧困的故土愛爾蘭,隨母親來到倫敦。
  1892年,蕭伯納正式開始創作劇本,他的戲劇果真改變了19世紀末英國舞臺的陰霾狀況,他本人也成為了戲劇界的革新家,掀開了英國戲劇史的新一頁。
  1896年蕭伯納結婚,婚姻改變了蕭伯納的一些生活習慣,唯一不變的是他對戲劇的熱愛,他寫出了《英國佬的另一個島》(John Bull's Other Island)、《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傷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聖女貞德》(Saint Joan)等大量優秀的作品。
  1925年,蕭伯納「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把這筆約合8,000英鎊的獎金捐給了瑞典的窮作家們。
  1950年11月2日,蕭伯納在赫特福德郡埃奧特聖勞倫斯寓所因病逝世,終年94歲。
  蕭伯納的戲劇最突出的特點是緊密結合現實政治鬥爭,敢於觸及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把剝削階級的醜惡嘴臉暴露在大眾面前。在藝術手法上,他善於透過人物對話和感情交鋒來表現性格衝突和主題思想。
  蕭伯納的戲劇語言尖銳潑辣,充滿機智,妙語警句脫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劇作有:《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s)、《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等。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因被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被好萊塢改編為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1930年代初,蕭伯納訪問蘇聯和中國,與高爾基、魯迅結下誠摯友誼。
  蕭伯納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他畢生創造幽默,他的墓誌銘雖只有一句話,但恰巧展現了他的風格:「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遲早總會發生的。」
  蕭伯納傑出的戲劇創作活動,不僅使他獲得了「20世紀的莫里哀」之稱,而且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的語言往往蘊涵著獨特的詩意之美。
  1884年他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在藝術上,他受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奧斯卡・王爾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主張。
  蕭伯納將自己劃歸於易卜生流派。他主張摒棄以尖銳情景和血淋淋的結局來構築情節的舊式悲劇,堅決反對以巧合、誤會和離奇的情節耗盡觀眾注意力的所謂「情節劇」,提倡劇本的任務是引起觀眾的思考,情景必須是生活化的。
  他曾明確提出,戲劇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社會行為的說明人,驅逐絕望和沉悶的武器,歌頌人類上進的廟堂」。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