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詩雄拜倫: 愛恨交織的生活以詩祭奠, 義勇無雙的人格以亡身鑄就 | 誠品線上

反叛詩雄拜倫: 愛恨交織的生活以詩祭奠, 義勇無雙的人格以亡身鑄就

作者 潘于真/ 胡元斌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反叛詩雄拜倫: 愛恨交織的生活以詩祭奠, 義勇無雙的人格以亡身鑄就:他,以一人之姿,創造了典範;他,痛恨階級和特權的不公不義;他,才華橫溢、熱情、對社會體制強烈不滿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他,以一人之姿,創造了典範; 他,痛恨階級和特權的不公不義; 他,才華橫溢、熱情、對社會體制強烈不滿; 他,面對漫天不友善的流言蜚語選擇流亡歐陸; 他,在風流中覺醒,奔赴命運,以一死換希臘自由…… 英雄以他為名,傳奇的詩人拜倫! ▎童年陰影伴隨終身,藏起自卑高傲以對 拜倫天生跛腳,在學校中受盡嘲弄,這在他幼小的心靈蒙上巨大的陰影。面對自己的「弱點」他倔強不服輸,欺負他的他打回去,路見不平兩肋插刀,精通多種運動,甚至馴養一隻熊!他以絕對的高傲武裝自卑,卻也埋下禍根。 他不願對孩子盡心,他真正的苦痛從不向人傾訴,放浪形骸於人間,以歡聲笑語掩蓋心中悲鳴,強烈衝突的內心,催生無數詩篇。 ▎詩本來就該邊浪邊寫,在劍橋的放浪貴族奠定文壇地位 「我如今隨遇而安,善於混日子。儘管這種種從未使我喜歡,縱然世上的樂趣都已飛逝,有什麼悲哀能再使我心酸。給我拿酒來吧,給我擺上筵席,人本來不適於孤獨的生存。我將做一個無心的浪蕩子弟,隨大家歡笑,不要和人共悲慟。」──拜倫 有錢有閒的貴族少爺過上了花花公子生活,少年的意氣風發與維特式的煩惱成為詩集出版。拜倫的處女作毀譽參半,激發他不服輸的性格,浪蕩公子決定變得更好,讓罵他的人說不出話來。怒火改變了他,讓他正式往天才詩人的路上邁進。 ▎好看有才華人人倒貼,衝動之下許諾終生,情愛糾葛一世,一世皆是青春! 「戀愛是艱苦的,不能期待它像美夢一樣出來」 拜倫的愛戀永遠在社會環境與個人中掙扎,他愛上的幾乎都是有夫之婦,甚至在倫理的界線上瘋狂試探,對自己的姐姐產生不該有的情愫。最後碰見的義大利情人泰莉莎也結了婚,但當地風俗允許「一個情人」的存在,拜倫終於找到他的心靈歸宿。 「沒有青春的愛情有何滋味?沒有愛情的青春有何意義?」 拜倫36年的人生交織愛恨,他在風華正茂時離世,他生命的每個片段都是最耀眼的青春! ▎探尋生命之旅,獻身希臘戰場成就拜倫英雄典範 他天生嚮往自由,富有正義感,所以他理當要幫助別人獲得自由。去希臘革命的原因很純粹,他只是為了追尋自由的信仰還有人生的意義;去前線搏殺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很有詩意。他以身作則善待下士,以名氣籌措軍費。 軍費籌得,他開心地淋了一場大雨,這場大雨刷走了他僅存的健康與生命。他的死震撼了英國,甚至影響到政治,英國開始幫助希臘,最終取得了革命勝利。他壯烈地成為了英雄,在戰場上,在詩壇中。 ★本書特色:本書介紹拜倫傳奇的一生,他放蕩風流、崇尚自由,從愛的戰場走到革命的戰場,以他自己為藍本,產生了「拜倫式英雄」的形象,影響後世作家甚鉅。魯迅稱他「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是一派詩人的宗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潘于真 胡元斌潘于真,從小熱愛文學、世界史,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旅行家環遊世界,如今為了照顧孩子,雖不能常常出國旅遊,但可以寫下自己認識的世界各國人物,希望能以此激勵孩子們和更多讀者勇敢追尋夢想。胡元斌,專職編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出生於亂世 天生的缺陷 聰明好學的孩子 備受虐待的童年 求學於哈倫公學 受傷的第一次戀愛 唯一愛的親人 叛逆少年的成長 在劍橋的貴族生活 發表處女作詩集 處女作被批判 成為文藝青年 唱吟「骷髏詩」 第一次出國旅行 母親去世的打擊 一次憤怒的演說 與詩壇名人過招 在詩壇上脫穎而出 被迫訂婚 平淡的婚禮 永遠不相見 第二次旅行 難捨難分的友情 創作《曼弗雷特》 「拜倫式」英雄 義大利詩人的影響 帶病堅持寫作 《唐璜》永不朽 《該隱》的創作 第二位人生伴侶 加入革命黨 與雪萊訣別 又有紅顏知己 嚮往希臘 重返希臘抗爭 在戰鬥中逝世 附錄:拜倫年譜

商品規格

書名 / 反叛詩雄拜倫: 愛恨交織的生活以詩祭奠, 義勇無雙的人格以亡身鑄就
作者 / 潘于真 胡元斌
簡介 / 反叛詩雄拜倫: 愛恨交織的生活以詩祭奠, 義勇無雙的人格以亡身鑄就:他,以一人之姿,創造了典範;他,痛恨階級和特權的不公不義;他,才華橫溢、熱情、對社會體制強烈不滿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6729
ISBN10 / 6263326727
EAN / 9786263326729
誠品26碼 / 2682242845007
頁數 / 22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介紹拜倫傳奇的一生,他放蕩風流、崇尚自由,從愛的戰場走到革命的戰場,以他自己為藍本,產生了「拜倫式英雄」的形象,影響後世作家甚鉅。魯迅稱他「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是一派詩人的宗主」。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西元1788~1824年),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喬治‧戈登‧拜倫出生於倫敦。他天生跛足,他的父母全都出身沒落貴族家庭。他10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業就落到他身上,成為拜倫第六世勛爵。
  拜倫於哈倫公學畢業後,1805年至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習文學及歷史。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後來,他在劍橋大學畢業後曾任上議院議員。1809年至1811年遊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抗爭鼓舞,創作了《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唐璜》等。
  拜倫1812年發表的《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一和第二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倫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斥,憤而移居義大利。在義大利,他寫了《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的第三和第四兩章。這部抒情敘事長詩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倫還寫了一系列長篇敘事詩,如《異教徒》、《海盜》和7部詩劇,如《曼弗雷特》、《該隱》等,以及許多抒情詩和諷刺詩,如〈審判的幻景〉等。
  1823年年初,希臘抗擊土耳其抗爭高漲,拜倫放下正在寫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臘,參加希臘志士爭取自由、獨立的武裝抗爭,1824年4月19日死於希臘軍中。他的詩歌在歐洲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
  拜倫的一生很短暫,他只活了37年,但是他在詩歌上取得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詩歌裡創造了一批「拜倫式」的英雄。他們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激情,蔑視現在制度,與社會惡勢力勢不兩立;另一方面,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祕,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抗爭中遠離群眾,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一生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抗爭,而且努力創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和藝術價值。他未完成的長篇詩體小說《唐璜》,是一部氣勢宏偉、意境開闊、見解高超、藝術卓越的敘事長詩,在英國以至歐洲的文學史上都是罕見的。
  拜倫是世界公認的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那些風湧雷動、波瀾壯闊的詩篇,使他在生前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他死後100多年來也一直在全世界享譽盛名。他站在他那個時代的戰鬥前列。他是法國大革命偉大理想的忠實繼承者和捍衛者。他為了自由、民權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而奮戰一生。
  歌德說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天才」;普希金稱他為「思想界的君王」。魯迅曾坦然承認,他自己早期對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和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精神,都是從拜倫那裡學來的。蘇曼殊說:「善哉拜倫!以詩人去國之憂,寄之吟詠,謀人家國,功成不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試閱文字

內文 : 出生於亂世
  拜倫是英國著名詩人,詩人是沒有國境、超越時代的人物。他不是用筆在紙上寫下激昂文字,而是用血在刻印人們心中的感悟。那麼,詩人拜倫刻印在世界人類心中的感悟,又是怎樣的呢?還是讓我們從拜倫的國家──英國──開始說起吧!
  英國過去是一個追求門第、追求權貴的國家。英國人有非常強的門第觀念,他們瞧不起沒有背景的其他國家的人。他們都以自己的王室地位或者其他爵位而感到自豪。即使有些貴族已經沒落,但依然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拜倫的祖上就屬於這樣的沒落貴族。
  「英國在歐洲的外面。」這是談論英國社會狀態的名句。英國與歐洲大陸僅相隔20多海里的水域,是「一衣帶水,呼之即應」的距離。晴朗的日子,從荷蘭,從比利時,從法國都可以很清晰地望見英國的堤岸、山峰和海濱。小船隻需幾個小時就能划過去,即使沒有船,游泳也可以到達對岸。
  從地理上講,英國只不過是附屬於歐洲大陸的一個小島。可是從歷史上來看,這個小島曾一直執著地和歐洲大陸對峙,而且,直至今天它仍然在全歐洲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人種和文化上,它是歐洲的一部分,而在政治上卻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東西。
  在古羅馬時代,英國人敗於凱薩。在北歐神話的英雄時代,他們的祖先從瑞典、挪威、丹麥渡海過來。在中世紀法蘭西興盛的時代,他們的祖先跟著征服者威廉從歐洲過來。這些大陸移民和本來的土著民族混合成了現在的英國人。人種的混淆正是一切民族的必然經歷。
  但是,一旦成了英國國民,他們便錘鍊出不可思議的性格,留下與眾不同的歷史。他們最初是做船伕漂泊在異鄉,到處攻打外國各種船隻。他們支配海洋,把世界貿易權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同時,他們還善於利用機器進行生產。
  工業革命時期,他們從印度和南北美洲掠奪大量財富,使自己的工業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工業,他們將生產的產品賣給全世界。由此看來,英國是有著等級觀念的「強盜」,他們善於掠奪財富。
  他們在泰晤士河畔築起濃霧中的倫敦都市,逐漸把世界的財富集中在這裡的街市上。他們形成了以農村大地主為中心的貴族階層,建立了完整有序的等級社會。
  英國是世界上出現得最早的工業國之一。他們的統治階級是大地主和倫敦金融資本家相結合的產物。他們用土地和資本的力量來支配著這個國家。
  英國的統治階級特別善於權謀。他們富有經濟才幹,能巧妙地榨取平民的剩餘價值,使巨富資產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另一面,他們為緩和階級矛盾而設立議會制度,這個制度,就是疏通大眾意志的保險閥門,這也是他們作為新興的統治者的高明之處。
  我們必須看一看喬治三世統治下的英國貴族社會。貴族們非常富有,他們有著廣闊的莊園,威震鄉村。富麗堂皇的宅邸周圍,有著成百上千畝土地。這些土地或者給佃農耕種,或者作為牧場,或者作為打獵的林苑,繁殖著松雞、狐、兔等。
  他們這麼富有的原因不難解釋,因為對印度的掠奪,對運送南北美金銀的西班牙商船的搶奪以及機械工業製造品輸出世界的營利,使財富像潮水一樣猛然間進入英國,特別是英國貴族的口袋。更何況那時候的英國也無尚未放棄發展傳統的農業。
  權貴階層在社交季節來到倫敦,出席議會、開夜宴、談論文學又管理著商業。即使在這樣的社交季節中,週末也多半回到農場莊園去。他們觀賞各式景觀,並招待許多留宿的客人舉行夜宴。英國的高級政治問題到今天還多半是在田園聚會中解決的。
  上議院當然是他們的,下議院也是他們的。選舉區幾乎是他們私有的,歷史上所謂的「腐敗選舉區」便是他們的醜聞。他們公然用金錢收買投票人,使自己的親戚和黨羽成為下議員,分成兩大黨派,他們掌握著英國的政權。
  在農業方面,貴族們是農場的所有者,富農和鄉紳無法與之抗衡,小農和佃戶則任其擺布。特別是在貴族們奪取了農村公有土地以後,佃農們更是失去了放牧牛、馬、豬、羊以及採伐木材的便利,因而,一年一年陷入窮苦的深淵。
  可是當時英國的貧民法,規定了貧民只能留在出生的故鄉,不准移居他處。佃農們無法在他們提供的勞力的土地上自由旅行,必然定居一處,按照當地的大地主的意旨去做薪資低廉的工作。隨著工廠的出現,勞動者就更加窮苦,而貴族也更加富有了。
  在都市貴族也是富裕的。除了那時開始陸續出現的少數新興資產階級外,無論是金融、工業、對外貿易等,幾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操縱於貴族之手。
  理所當然的,文人靠著貴族的庇護而生活,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因為他們有許多金錢和時間。
  有關英國的教會勢力,也是我們在此必須提及的。在歐洲各國中,英國早已把羅馬教皇支配下的天主教擺脫掉,把一個不同於羅馬的天主教奉為國教。
  後來,除了這個正統派新教之外,民間又興起了另一種新教,在新興的中產階級中間不斷擴展,它就是「獨立派新教信仰者」的團體,他們的勢力也在一年一年不斷地成長。
  英國重視宗教,國教僧侶享有和貴族同樣的待遇,在上議院有著席位。那些僧侶得到豪華的住宅,拿著豐厚的俸祿,過奢侈的生活。
  英國皇室是西元1066年從法國西岸諾曼底渡海過來的征服者──威廉的後裔。經過各種統一後,1714年迎接德國漢諾威的選舉後做英王,叫喬治一世,後來稱為漢諾威王族──這是英國皇室的祖先。因為建立漢諾威王朝的是英國貴族中的輝格黨人,所以他們的勢力一直很強大,他們長時間控制著英國。
  喬治一世不懂英語,國家內政事宜全都委託首相沃爾波爾處理。這是英國內閣握有政治實權的開端。
  出身於貴族的沃爾波爾在主持內閣的20年間,建立起責任內閣制和下議院的優越制度。但他在位時卻不受爵位,留居下議院。他辭退首相職位以後,才答應移到上議院去。
  英國的皇室先是從法國來的,後來是從德國來的,因此,比起土著的貴族來說反而是後來者。如果他們違反了貴族的意志,皇室便難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貴族及平民養成了舞文弄墨自由地批評皇室的習慣。由於這種情形,所以支配英國的勢力是在貴族手上。
  那麼,貴族過著怎麼樣的政治生活呢?那時候的英國又是怎樣被統治著的呢?
  現在我們要談起的拜倫時代,是從1788~1824年。這時候,是托利黨執政的時代,國王是喬治三世。1811年喬治三世精神錯亂以後,太子成為攝政王;1820年喬治三世病死,攝政王正式即位,稱喬治四世。
  在拜倫出生前後的幾十年間,世界上發生了幾件大事。拜倫出生之前的12年,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出生後第二年,法國發生大革命。拜倫5歲那年,拿破崙因為「土倫一戰」而聲名大振。他11歲那年,拿破崙做了革命的法國的第一執政。
  1804年,拜倫16歲時,拿破崙登上皇位。同時,英國的小皮特第二次組閣,英法戰爭開始。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聖海倫娜島的1815年,拜倫27歲,正是他在倫敦聲名大噪的時候。
  喬治三世即位,把向來握有權柄的輝格黨貴族的要職盡皆撤去,讓托利黨貴族代替了他們。
  他任用一些凡庸的人擔任閣員,想努力恢復王權。在私生活方面,他是沒有一點可以非難的,但是在政治生活方面,卻彈壓國民的自由,拿錢收買議院,疏遠福克斯那樣的人才。他讓心腹諾思勛爵做首相,以至於失去美國這樣的盟友等。因為敗績太多,所以他在百姓間名聲很不好。
  這時候,英王的長子──後來的喬治四世,卻與輝格黨貴族交好,他反對父王,崇尚民權自由。可是,與父王相反,他在私生活方面非常放縱無度,負債如山,他讓賭徒和美女聚在自己的周圍,使得國民厭棄。
  托利黨貴族中似乎少有政治人才,在同兩代英王的結合中,除了一個威廉‧皮特之外,幾乎都是不能執掌政權的人。皮特在1806年去世後,由滑鐵盧的勇將威靈頓公爵率領托利貴族擔當首相。他只是能安邦定國的武將,對於治理國家卻一竅不通。
  從拿破崙戰爭末期到拿破崙死後第二年,英國的外交是在卡斯爾雷指導之下進行的。拜倫用筆來作戰的對象便是他。托利黨貴族是在專制的喬治三世之下執政的,所以缺乏智勇能辯的人士,而大多數人都是曲意逢迎、蠢笨無能的傢伙。
  他們反對法國革命,同時反對代表法國革命的新思想、新風潮。他們竭盡全力壓迫民權,維護國王的神權和貴族的特權,維護傳統的教會勢力,努力用王權、宗教、黃金去維持社會秩序。
  與托利黨貴族截然不同的是,被置於反對黨位置的輝格黨對新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具備與時代共同進步的良好品格。他們以民眾為背景,嘗試著去跟國王和托利黨貴族對抗。
  對於法國大革命的贊成與否,是衡量那個時候歐洲知識階級的進步或保守的試金石。托利黨貴族一直是正面地反對革命的。在輝格黨中,像雄辯家埃德曼‧巴克也是反對法國革命的,許多黨員還袒護著他;儘管如此,黨的領袖查理‧福克斯卻敢同情法國革命,直至英國與拿破崙開戰,他還沒有改變偏向法國的立場。
  英國有著一種奇特的社會制度,一方面有著議會制度和言論自由的「不成文法」,另一方面則繼續著傳統的貴族統治。他們表面是進步的、民主的,而實際的內心卻是保守的。
  拜倫就是出生於那個動盪時代的英國沒落貴族,他也有著上面提到的英國貴族的缺點。拜倫從出生就面對著一個亂世,這個亂世是舊的封建社會瓦解,新的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們是盲目的,缺乏信仰的,人們需要拜倫這樣的詩人指引道路。拜倫就是順應這個時代而生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