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主義先驅米勒: 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 生於土地安於土地, 從大地母親身上汲取醇厚溫暖的力量
作者 | 徐穎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寫實主義先驅米勒: 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 生於土地安於土地, 從大地母親身上汲取醇厚溫暖的力量:寫實主義先驅╳最受歡迎的近代畫家他筆下的人物樸實而動人,在一片情 |
作者 | 徐穎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寫實主義先驅米勒: 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 生於土地安於土地, 從大地母親身上汲取醇厚溫暖的力量:寫實主義先驅╳最受歡迎的近代畫家他筆下的人物樸實而動人,在一片情 |
內容簡介 寫實主義先驅╳最受歡迎的近代畫家 他筆下的人物樸實而動人, 在一片情慾流動的藝術環境中,他退居巴爾比宗, 將農村秋收的景象描繪得詩情畫意,真實呈現農民們生活的苦難。 他是大家最熟悉的藝術大師──法蘭索瓦・米勒! 「他似乎是屬於另一個時代、另一個民族、有著不同思維的人。他在法國藝術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幾乎像是一個外國人。他同等地被他的崇拜者和誹謗者所誤解。」──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簸穀的人〉(The Winnower) 農夫拿著簸箕用力搖晃的身影,也將米勒顛進沙龍展。 臉部被陰影遮住的簸穀者,象徵著默默耕耘,辛勤勞動,既無名又沒有地位的所有農夫。 1848年在法國爆發的「二月革命」,工人們的奮起抗爭,觸動了米勒的神經,首度以農人為主題並被官方選入在沙龍成功展出的畫作,成為現實主義繪畫史上具有開創性的畫作。 ▎〈拾穗〉(The Gleaners) 猶如莊重的石碑一樣排列在廣闊無邊的原野上的三位農婦,在剛剛收割完的這片暗濁色的麥田裡,點點金黃色在畫中明亮卻少之又少的麥穗,昭示著農婦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彎下的背上乘載的重量,厚實且心安。 初見米勒在畫中運用寫實主義的的技法,三位處於艱難狀態下的工作的農婦形象,營造出威嚴莊重的氣氛,美感來自於米勒那簡潔而又富有節奏感的輪廓勾勒以及雕塑式的圓實造型。 ▎〈晚禱〉(The Angelus) 沒有看見鐘的影子,卻彷彿聽到遠處教堂傳來的鐘聲與虔誠的禱告聲。 身為虔誠的基督徒,畫作中時常漫布的濃厚宗教意味是屬於米勒的獨有韻味,落日餘暉下,靜謐沉寂的大地和屏息靜默的夫妻融為一體,無限虔誠的神態與靜謐的力量,讓虔誠的心聲充滿了整個空間。 ▎〈牧羊女與羊群〉(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 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而遼闊的草原、熙熙攘攘的羊群,一位年輕的牧羊女獨自佇立,身上披著厚重的毛氈,背對著羊群,逆著彩霞的光,獨自編織著手上的毛衣。她微躬的體態與專注的神情,猶如禱告般虔誠。 1864年的沙龍展公開展出,首次獲得佳評如潮的畫作,被權威藝評家高帝耶(Théophile Gautier)稱讚它是「一幅完美的畫」,承襲的一貫具有宗教氛圍感的祥和靜謐,一望無際的曠野與淡淡的愁緒令人喟嘆。 ▎〈春〉(Spring) 繽紛的色彩,嫩綠的森林、新綠的小草、深綠的大樹、金黃的陽光,遠處的彩虹,構成了層次分明、色彩斑斕的圖景,詩情畫意,春意盎然,感受到無限生機。 米勒晚年四季作品中的一幅,他大多將對自然的理念寄託在農民身上,這是少見的正面接近自然,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舞臺。由於受當時畫派影響,追求對「光」和「色」的主觀感受與表達,整幅畫面顯得十分多彩、明亮。有別於以往的現實主義繪畫,用色鮮豔、筆法奔放,充滿神奇力量的田園風光,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書特色:米勒是一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是法國史上最受人們愛戴的寫實畫家,他依靠泥土地而生,最後也安然歸於泥土地。身為一名真正的現實主義農民畫家,他的精神永遠不會逝去,他對鄉村田園的留戀、對農民生活的真實感悟將永遠留在人類藝術長河中。
作者介紹 徐穎徐穎,畢業於美術系,主要研究領域為寫實主義藝術,最欣賞的藝術家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米勒。
產品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第1章 我仁慈的主,保佑他吧!讓他成為畫家 農民家庭的幸福與辛苦 暢遊在文學的海洋 初顯繪畫天賦第2章 啊!我就收下你這個學生了 師從邦·杜姆謝爾 瑟堡市素描大賽獲獎 師從呂西安·泰奧費爾·朗格魯瓦第3章 就這樣,我走進了巴黎 在德拉羅什畫室的日子 傾心羅浮宮 格格不入 苦難而勇敢的闖蕩者 功夫不負苦心人第4章 我只是個農民,農民中的農民 兩任妻子的故事 收穫友誼 身不由己 〈簸穀的人〉 拉開藝術殿堂的新帷幕第5章 去巴比松! 充滿希望與熱情的新生活 「巴比松畫派」與泰奧多爾·盧梭 不幸接踵而來第6章 我只想把我看到的東西簡單地描繪出來 首次在美國展出畫作 〈拾穗者〉與〈晚鐘〉 在誤解中掙扎 為農民寫詩的畫家 對素描情有獨鍾第7章 我是屬於故鄉的 痛失最親密的朋友 正式獲得官方認可 真正的農民畫家永遠不會逝去附錄:米勒年表
書名 / | 寫實主義先驅米勒: 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 生於土地安於土地, 從大地母親身上汲取醇厚溫暖的力量 |
---|---|
作者 / | 徐穎 |
簡介 / | 寫實主義先驅米勒: 拾穗、晚禱、牧羊女與羊群, 生於土地安於土地, 從大地母親身上汲取醇厚溫暖的力量:寫實主義先驅╳最受歡迎的近代畫家他筆下的人物樸實而動人,在一片情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326699 |
ISBN10 / | 6263326697 |
EAN / | 9786263326699 |
誠品26碼 / | 2682237634005 |
頁數 / | 20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米勒是一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是法國史上最為人們愛戴的寫實畫家,他依靠泥土地而生,最後也安然歸於泥土地。身為一名真正的現實主義農民畫家,他永遠不會逝去,他對土地的熱愛、對鄉村田園的留戀、對農民生存狀態的真實自然感悟將永遠留在人類藝術長河中。本書將詳細介紹米勒在土地上感受到無窮生命力的一生。
自序 :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剎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也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有一個溫暖快樂的童年;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生了一個成為20世紀著名導演的兒子;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最先是一位從事金融業、收入豐厚的業餘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賣出一幅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情人無數,80歲時還迎娶了35歲的妻子;孟克(Edvard Munch)一生在親人去世、病痛、菸酒、精神癲狂中度過,卻活到81歲高齡……每一幅經典畫作,不再是展覽牆上的木框,而與鮮活的生命有所關聯。你能夠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些線條與色彩是由怎樣的雙手來勾勒的。
當這許多位美術家匯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術史,他們是美術史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的傳記主人,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徜徉在巴黎的羅浮宮,漫步在楓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你看到他們在塞納河畔背著畫板寫生,在學院的畫室研究著比例與筆法,在街角煙霧繚繞的酒館進行著思想的爭鳴,在為參加各種沙龍而忙著選畫、貼標籤、裝箱、布展……
你的美術素養不再停留在知道幾幅畫作、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美術展覽中關注畫作的派別和技巧,你會在子女接受美術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畫作,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美術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藝術的美好。面對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泉〉(The Source),你是否為少女潔白自然的胴體而讚嘆?面對米勒的〈晚禱〉(L'Angélus),你是否為農人的虔誠、寧靜、純潔而感動?面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你是否聽到陽光在樹葉的空隙中歡躍喧鬧?面對梵谷的〈向日葵〉(Sunflowers),你的雙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點燃?
林錡
內文 : 農人家庭的幸福與辛苦
在法國的最北端,面對著英吉利海峽,有一塊伸進海洋的陸地,它就是著名的諾曼第半島。在諾曼第半島的尖端有個小村莊,它的名字叫格魯齊。格魯齊是一個道地自然的農村,風景自然美麗,民風淳厚樸素,然而,小村莊因為貧窮而不免顯得有些落後與荒涼。沿著小村莊的鄉間小路往下走,會看到四間矮小的農舍,其中那間有著茅草屋頂和高高的小窗的農舍就是我們的主角──尚-法蘭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家。
西元1814年10月4日,尚-法蘭索瓦・米勒誕生於法國諾曼第的格魯齊鄉村。米勒名字中的「法蘭索瓦」是父親為了紀念阿西西的聖徒弗朗西斯而取的,它在法語中有「和平」的美好寓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米勒從一出生就注定這一輩子都要和宗教結緣,而事實上也正是宗教深深影響了米勒的人生態度和藝術理念的形成與發展。
米勒出生在一戶貧窮的農人家庭,兄弟姐妹一共有8人,米勒排行老二,有一個只比自己大一歲半的姐姐,所以米勒理所當然就是家中的大兒子。雖然米勒一家的生活狀況比較拮据,但是這個溫暖的家庭絕對不缺失高尚的道德操守與良好的藝術理想,家人的優秀思維與良好的家庭氛圍深深影響著小米勒的內心世界。
米勒的父親──尚・路易・尼古拉・昂利・米勒是當地教堂唱詩班的一名音樂指揮,他是一個文雅、安靜、沉默、樸實的男人,而且心靈手巧,善於雕刻與陶藝,家中擺有不少父親的閒來之作。父親對自然景物和生活事物的敏銳感受以及良好的藝術修養也影響著小米勒對世界的感知意識和感知能力。
一天,小米勒正蹲在院子裡玩耍,他拿著從地上撿起的樹枝,小心翼翼地把泥土中的小蟲子挖出來。「哈哈!抓住你了吧,看你還想往哪裡跑!」小米勒興奮地把正想往泥土深處鑽去的小蟲子抓出來,用樹枝挑著它,喜孜孜地朝正在一旁覓食的「咯咯咯」叫的小雞跑去。他挖蟲子是想把牠們當作小雞的晚餐。
「哇!爸爸,你在做什麼呀?」小米勒一轉身,正巧看見坐在院子裡的大樹下的父親。父親正低著頭,手裡擺弄著些什麼。
父親似乎太過專注於手中的工作了,他沒有聽見小米勒在叫他。父親手裡的小東西引起了小米勒極大的興趣,他趕忙跑到父親身邊,扯了扯父親的手臂:「爸爸,你在做什麼呢?」小米勒一眼就看見了父親手中那個已經有了小狗模樣的木頭,「哇!爸爸,原來你在刻木頭呢!真好看,好像真的小狗呀!」
「那等爸爸刻完了就送給我們的小法蘭索瓦,好不好呀?」父親憐愛地揉了揉小米勒那毛茸茸的小腦袋。
小米勒瞪大了眼睛,露出無比驚喜的神情:「真的嗎?我太愛您了!爸爸!哈哈!我有爸爸做給我的小狗啦!」
「小法蘭索瓦,你快來看看,爸爸刻的這隻小狗像不像我們家的那隻小狗呀?嘿嘿,爸爸就是照著我們家小狗的樣子刻的。」
「真的嗎?太好玩啦!竟然可以把我們家的小狗在木頭上刻出來!我也想刻一隻小狗!爸爸,你教我好不好?」小米勒眨著大大的眼睛向父親乞求著。
「你還太小啦!小手還拿不住這麼大塊的木頭,而且萬一刻刀劃傷了你的手該怎麼辦?對了,你可以拿你的樹枝在泥土上面畫一隻可愛的小狗嘛!」父親指了指小米勒手中的樹枝。那條本來挑在樹枝上的小蟲子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可是小米勒早就忘記了小蟲子,現在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去畫小狗!
就這樣,父親每逢在下田農忙的閒暇時間裡就會搬個小板凳,坐在院子裡的大樹下,拿著隨手撿來的木頭塊雕刻著,依偎在父親身邊的小米勒漸漸地熟悉了貓、狗、花、草的形態,還有田間做農事的農人們的樣貌。童年時的關於自然景物和生活事物的記憶對米勒今後的繪畫創作造成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父親的啟發也讓米勒知道了可以把身邊的小貓、小狗、大樹、小草都刻出來、畫出來。
米勒的母親叫埃梅・昂莉耶特・阿德萊德・昂利・米勒,她是一戶比較富裕的農人家庭女兒,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蕙質蘭心,任勞任怨,操持著整個家庭的飲食起居。就像著名教育家瓦西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那樣──「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無疑是米勒學習的好榜樣。母親每天都是全家最早起床的那一個,她要為全家人準備早餐;而每天她又是全家最晚睡的,她要為孩子們縫補衣物,收拾家務。雖然生活很艱難,雖然曾經是富農家的女兒,但是米勒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對刻苦的生活抱有怨言,她默默地、心甘情願地承受著生活的重量……米勒面對艱難的生活從不怨天尤人,而是堅強地挑起生活的重擔,想方設法去適應生活的不順利,靠自己的付出與努力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樣的生活態度與米勒那勤勞樸實的母親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還記得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宗教對米勒的深遠影響嗎?那麼我們就一定需要了解一下米勒的祖母──路易莎・朱梅琳,她可以說是對米勒的一生產生最大影響的親人了。米勒的祖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清心寡慾,無慾無求,面對塵世的誘惑與汙濁始終堅守著心靈的純淨和對信仰的忠誠。
這是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屋內祖母點了一盞昏黃的燈,拿著那本已經泛黃了的舊舊的《聖經》講著聖經故事給小米勒聽,神情虔誠而安寧,聲調緩慢而低沉。小米勒托著腮,趴在祖母的膝蓋上,充滿好奇地聽著。
「我的小法蘭索瓦啊!你知不知道是上帝創造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們要常心懷感恩,要先成為個好人,再去做事情,你知道嗎?」祖母慈愛地撫摸著小米勒的臉蛋,認真地對小米勒說道。
小米勒重複著祖母的話,喃喃自語:「嗯,要先成為個好人,再去做事情。」或許那個時候小米勒還並無法真正理解祖母這句語重心長的話中飽含的期待,但是這句話卻一直埋藏在小米勒的心底,這也成為米勒一生的信條,面對人生中的誘惑,米勒從未動搖過這個最基本的、深深扎根在他心底的信條。
漸漸地,夜深了,祖母小心地合起手中的《聖經》,閉上眼,雙手合十,虔誠地祈禱了一會兒,然後關了燈,輕輕地在小米勒的額頭上吻了吻:「我親愛的小法蘭索瓦,快去睡覺吧!」等到清晨起床,祖母又會輕輕地在小米勒的耳邊呢喃:「我的小法蘭索瓦,起來吧!如果你知道小鳥歌頌聖地的光榮有多長時間該有多好……」
就這樣,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聖經》成為米勒愛不釋手的文學讀本,而基督教也成為影響米勒一生的虔誠信念。
路易十八(1755—1824),法國國王,其哥哥是被送上斷頭臺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95年,路易十八被奉為法國國王繼承人,但是由於法國政權此時落入拿破崙之手,所以路易十八自登基後便流浪至歐洲多個國家。直至1815年,在拿破崙在其人生的最後一個戰役──滑鐵盧戰役中戰敗後,路易十八才真正回到法國,復辟波旁王朝。
從米勒出生到長成為小小少年的這段時間裡,正是法國歷史上的動盪時期。在1815年的時候,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被迫宣布退位。隨後,路易十八復辟了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國七月革命爆發,建立了七月王朝。因為戰爭的需求,法國眾多青壯年勞動力都被征到戰爭前線參戰,而大部分家庭中的田地則無人耕種,連年的戰亂,使得貧困、飢餓、疾病接踵而來,格魯齊也難以倖免於難。
無奈之下,小米勒早早地就承擔起家庭勞動力的擔子,和父親一起在田間工作。鋤草、犁地、播種、施肥、收割、晒麥……米勒樣樣拿手,是個合格而優秀的「小莊稼漢」。
這是無數個流汗的日子中的普通的一天,驕陽下,小米勒的額頭不斷滲出一大滴一大滴的汗珠,他賣力地揮動著手中的鋤頭。有的時候小米勒真的很想丟下沉重的農具,頭也不回地跑出去玩,可是一想到父親這麼辛苦地支撐一家人的生活,他就只能堅持再堅持,手也被粗糙的農具磨出了血泡,皮膚也被烈日晒傷,兩條腿更是被田地中不知名的蟲子咬得滿是包,可是小米勒仍毫無怨言,為家裡能夠得到更多的麵包而堅持著。
父親在一旁看得很心疼,他也很不忍心讓才十幾歲的小米勒來做這麼粗重的農事,但是為了這個家,他也只有隱藏自己的擔憂與愧疚。但最終他還是忍不住了:「我的小法蘭索瓦,歇一會吧!爸爸實在對不起你,這麼熱的天氣,還讓你出來和爸爸一起下田……你還太小……」
聽到父親如此歉疚的話語,小米勒覺得委屈,又是覺得愧疚,又是滿心的感動,他揚起晒得發紅的臉:「爸爸!您沒有對不起我,我是家裡的大兒子,當然要和您一起努力,不能讓媽媽、祖母、姐姐、弟弟、妹妹們餓著肚子啦!」說著他迅速地抹去臉上的汗水,繼續一鋤頭一鋤頭地耕作著。
遠遠望去,在廣闊的田地裡,一位高大健壯的父親和他那還尚未成年的兒子,一高一矮並肩為生活奮鬥著、堅持著。一陣風吹過,鬱鬱蔥蔥的大樹沙沙作響,為米勒父子帶來了烈日下的一份清涼,也為他們帶去了收獲的希望。祈禱著,祈禱著秋風的到來,在這片米勒和父親灑過汗水的土地上吹起層層金色麥浪……
法國七月革命,是發生在1830年7月法國的一場推翻波旁王朝的革命,建立的新王朝即「七月王朝」。此次革命發生的背景是經歷法國大革命的法國人民無法忍受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於是爆發了七月革命,它意味著法國大革命後法國的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浪潮日益高漲。
初顯繪畫天賦
米勒的繪畫天賦從小就可見一斑,他在17歲時就畫出了〈牧羊女〉以及一幅畫著一位風燭殘年、飽經風霜的駝背老人的炭筆素描。很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材質限制,又或者是因為那時米勒只是一個農家的孩子,沒有什麼名氣,這些畫作最終都沒有保留下來。
我們知道米勒的祖母常常跟米勒講《聖經》故事,那些英勇、動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可是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去將這些魅力無窮的故事表現出來。
有一天,米勒正抱著祖母那本書頁已泛黃的《聖經》津津有味地讀著,不經意間,忽然夾在《聖經》中的一幅小插圖闖入了他的視線──那是一幅為《聖經》中的故事所配的插圖。米勒靈光一現,拍著腦袋:「對呀!我為什麼不把這些故事用筆畫出來呢?」
於是米勒找來上課寫字用的鉛筆和紙,迫不及待地畫了起來。那個時候,米勒還完全不懂構圖、線條、色彩等等這些專業的繪畫技法,他只知道要把心中對於祖母所講的《聖經》故事的理解用圖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米勒專心致志地畫著,很奇妙的是,米勒並沒有因為不懂畫畫而什麼都畫不出來,反而很快就畫好了,就這樣,他將祖母口中的一個個《聖經》故事變成了飛舞在畫紙上的圖像。拿著自己第一次畫出來的圖畫,米勒又激動又興奮,他小心翼翼地把畫放好,想要等祖母晚上回來的時候拿給她看。
到了晚上,祖母照例為米勒講《聖經》故事。米勒一直很緊張,他擔心自己畫得不好,而祖母又是那麼虔誠的基督徒,萬一祖母不高興該怎麼辦,所以米勒一直沒有把下午自己畫的畫拿出來給祖母看,他把畫藏在枕頭底下,一覺睡到了天亮。
白天米勒去上學,祖母在家中打掃屋子,正當祖母整理米勒的床鋪時,她無意中發現了藏在枕頭下面的畫,畫中畫的正是祖母講給米勒聽的《聖經》故事!祖母又驚訝又感動,驚訝的是她沒有想到她親愛的法蘭索瓦竟然有這麼好的繪畫天賦,感動的是小法蘭索瓦竟然把她講的《聖經》故事深深地記在了心底。
等到晚上,米勒放學回來了,他一進家門就看到祖母正坐在桌子旁邊,手中拿著他昨天畫的畫,面色嚴肅。米勒心中一沉:「完了,完了,奶奶一定是覺得我畫得太糟糕了……」
「我親愛的法蘭索瓦,放學了呀!」祖母的思緒像是剛從什麼地方拉回來一樣,似乎有些心事,「這是你畫的畫嗎?」祖母晃了晃手中的畫紙。
「嗯……奶奶……是……是我畫的……我畫得不太好……我沒有把耶穌畫好……對不起……」米勒結結巴巴地不敢直視祖母的眼睛。
「傻孩子,快過來,奶奶覺得你畫得太好了!你真有繪畫天賦啊!以後想不想當個畫家?」
「畫家……那離我太遙遠了……雖然我很想當一個畫家……只是沒有老師教我畫畫……」
「唉,我沒有什麼繪畫的知識,也沒有什麼錢,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幫你實現成為一名畫家的夢想啊……」這其實就是祖母一整天在思考的問題。祖母一想到自己不能為她的法蘭索瓦做些什麼就感到焦急和失落:「唉……我只能每天為你祈禱啦!」
於是每天晚上睡覺前,祖母都會為她心愛的孫子虔誠地向上帝禱告:「我仁慈的主,保佑他吧!讓他成為畫家,實現他的藝術夢想吧……」
從畫了一幅關於《聖經》故事的畫的那個下午開始,埋藏在米勒身體裡的繪畫欲望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白天,在田間工作的休息間隙,或在家人睡午覺的時候,米勒就跑到田裡,用樹枝在潮溼的泥土上畫畫,畫樹、畫房子、畫勞動著的鄉里鄉親。米勒對自然有著十分敏銳的感受:雞鴨的「嘰嘰嘎嘎」、紡車的「吱吱唧唧」、教堂鐘聲的「鐺──鐺──」、風吹過谷地的「沙沙沙沙」……春天,山坡上花草一點點地生長,變綠變鮮豔;夏天,繁茂的枝葉的綠像快要滴下來了,就像在地裡工作的農人額頭上的汗水不住地往下流一樣;秋日,葉子隨風起舞,隨著田間層層麥浪舞起一支支絢爛的樂章;冬日,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錯落有致的農舍掩映在茂密的叢林中,在清晨、正午和傍晚時分總是會不時地飄出裊裊炊煙,那是妻子在為工作一整天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們做飯。農夫們扛著鋤頭在田野裡勞動,或挑著籮筐行走在鄉間小路上,農婦們忙著洗衣做飯,身後是調皮可愛的孩子們在玩耍,年輕女來在大樹下做女工,小狗們在院子裡咬著自己的尾巴亂跳,鴨子們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游著……這大自然的一切都成為米勒眼中的獨特風景,這小村莊美麗的自然萬象和勤勞的鄉親們的工作身影豐富著米勒的情感世界,也為米勒今後的繪畫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然而,由於家裡比較貧困,每天都要為最基本的衣食操勞,更別提什麼畫筆顏料了,於是米勒就把家中院子裡那棵大樹的枝條放在火中燒,就變成了很好的炭條,十分適合繪畫。沒有畫紙,米勒就在地上、在牆上畫畫。米勒也沒有機會去跟老師學習專業的繪畫知識,其實這種念頭在米勒的心底埋藏了很久,但是懂事的米勒深知自己的家庭並不寬裕,不可能擔負起自己學繪畫的費用,而且自己還需要幫助父親做農事以便減輕家庭負擔,所以米勒壓抑著內心強烈的學繪畫的欲望,一直都沒有和父親談起過。但是,身為父親怎麼可能不會察覺到孩子的願望呢?只是生活無奈罷了。這位責任感很強的父親一直在家庭生活和兒子的才華發展這兩者之間掙扎著。
終於有一天,父親把米勒叫到身邊,用十分堅定的語氣對米勒說:「你不用幫我種田了,我可以把你送到市鎮上去,跟著老師學習繪畫。」
米勒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一時間說不出話來:「爸爸……我……您……您怎麼知道我想去學畫畫?」
「我可是你的爸爸啊!」父親用厚實的手掌拍了拍米勒的肩頭。
米勒低著頭,沉默了一會兒,又抬起頭,對父親說道:「爸爸,雖然你支持我去學習繪畫,可是不管怎麼樣,我都不能去,因為如果我去學習繪畫了,我不僅無法幫家裡解決生活困難,而且還會讓家裡增加負擔。不行!我不能這麼自私!」
聽到兒子如此懂事的決定,父親十分感動,但是他的態度仍舊堅決:「我可憐的法蘭索瓦啊!我很明白你一直在想要去學畫畫和想要幫家裡減輕負擔中間為難著,那個念頭一定折磨你很久了吧?其實曾經爸爸也有過這種痛苦的經歷,那時候我非常喜歡音樂,想要成為一名音樂家,但同樣是因為家庭貧困,我放棄了這個夢想,而如今,我是多麼的後悔呀!所以我不能讓你重蹈覆轍,況且你的弟弟妹妹們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助我分擔家庭重擔了,而你又這麼有天賦,所以聽爸爸的話,去吧,去學習繪畫吧!」
最終米勒遵從了父親的決定。其實我們知道,米勒的內心何嘗不想去學習繪畫呢?他企盼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很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