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星象: 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連接天地人生的哲學巨作, 當星座遇上易經, 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 | 誠品線上

八卦星象: 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連接天地人生的哲學巨作, 當星座遇上易經, 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

作者 姚建明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八卦星象: 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連接天地人生的哲學巨作, 當星座遇上易經, 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星座」與「易經」一個是源遠流長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一個是連接天地人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星座」與「易經」 一個是源遠流長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一個是連接天地人生、時域和空域的哲學巨作 「黃道十二星座」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許多人透過星座分析他人的性格與行為,甚至作為交往對象的參考, 星座的由來是什麼?它是一種迷信或某種權力的象徵? 天干地支、六十四卦、陰陽五行論…… 中國傳統的信仰文化可謂目不暇給, 古人用其通曉天命、卜吉凶,並延伸出獨特的哲學觀, 想要探究一個民族的信仰,必須先讀懂整個歷史背景! 你或許覺得奇怪,星座看似毫無根據,怎麼能與天文學扯上關係? 如果能夠透過星座判斷性格,那世界上不就只有十二種人了? 《易經》是遠古時代的產物,用它來占卜、算命真的可靠嗎? 今天就讓我們把枯燥乏味的理論丟到一邊,一起來聊聊星座的八卦,探索那些流傳已久、神祕又難以用科學解釋的星象文化! 【星座分類二三四,關於屬性的那些事】 .陰陽屬性 占星術認為,十二個星座中,其實是有六個能量點,佐以一陰一陽的對稱性發展,形成了十二個星座,每一對星座都互相含有「對宮」的隱藏性特色,而這也反映了這個宇宙的實像;任何對立的事物間,都有其共通的本質。 陽性星座→積極、主動、樂觀、進取 陰性星座→消極、被動、悲觀、內斂 .季節屬性 將十二個星座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為四個三星座小組(基本星座、固定星座、變動星座),在任何一件事情的流程中,都需要有開創性的人才、整體發展的人才以及研究企劃的人才。這三種人各自在不同的時空擔任重要角色,缺一不可。 基本星座(誕生者)→勇於行動,喜歡指揮別人,希望自己居於領導地位。 固定星座(守護者)→性格固執,比較不願意接受變化,整個人生的行為都和情緒有密切關係。 變動星座(改變者)→聰明、反應快、讀書成績名列前茅,喜歡跟著潮流走,觀念總是新而易變,重視不同意見的整合。 .物質屬性 從占星術的眼光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由火、土、風、水四個元素所組成的。每個人的體內都有這四種元素,只是多寡比例不同而已。任何事物從人的眼光看去,都是由這四大元素組成的。 火象星座→行動力強、肌肉發達 土象星座→物欲重、實踐力強 風象星座→愛講話、愛交朋友 水象星座→重感情、直覺性強 【透過《易經》六十四卦,窺探自然界中的天人關係】 《易經》強調「知天」,即了解、掌握自然界規律的變化。 《易經》以其特有的卦象系統,概括地表現出自然界的複雜變化,然後讓人根據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去了解自己目前的處境,設計自己應該採取的行動。 《易經》六十四卦的整體排列所展現的宇宙變化,可以用來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陰陽遞轉,顯示春夏秋冬、二十四個節氣;也可以用來描述天象的變化,把斗轉星移囊括其中。 【星座與《易經》,反映出人類對自我存在的不確定】 .人類在多數時間裡,把靈魂和肉體託付給「上帝」 原始人類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時,往往依賴於自身的「本能」, 即便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有了更多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在尚未習得或掌握方法前,我們還是如同祖先一樣依賴本能, 而「信仰」和「信仰文化」便是人類本能在文化中的具體展現。 .人類最早的信仰,從何而來? 有人說:信仰就是西方人說的宗教,華人社會稱為「天道人倫」。 而重新探討信仰的定義,會發現它與「本能」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信仰其實是一個人的「三觀」,與信奉宗教、參加某組織並不等同, 一個人的信仰是時刻存在的,並且會隨著環境和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本書特色〕 本書系統性地分析了星座文化的屬性和它的趣味性,以及為什麼許多人知道它並沒有什麼根據卻仍舊喜歡它。對於《易經》,則結合了四書五經和《黃帝內經》的內容,闡述它們所代表的華夏精神的內涵,並表述出這些民族經典中所包含的天文學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姚建明 編著姚建明,天文系畢業,主要從事天體測量地球自轉方面的研究。科普作家、電視臺科學顧問、圖書館約聘講師,多次在圖書館以及各級學校舉辦天文、地球方面的知識型講座。著有《中西封神榜,先有神還是先有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第1章 星座 1.1 星座是屬於「牧羊人、國王還是曆法」 1.1.1 來自於原始的聯想 1.1.2 巴比倫國王和宰相的「陰謀」 1.1.3 曆法 1.1.4 「黃道十二星座」是符號象徵 1.2 星座按屬性分類 1.2.1 陰陽屬性的星座二分法 1.2.2 季節屬性的星座三分法 1.2.3 物質屬性的星座四分法 1.2.4 星座的另類分法 1.3 星座是一種娛樂性的符號文化 1.3.1 星座的社會認同度 1.3.2 特殊族群 1.3.3 星座文化存在的理由 第2章 《易經》 2.1 四書五經是中華文明的基礎 2.1.1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2.1.2 「四書五經」 2.1.3 《黃帝內經》 2.2 《易經》是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 2.2.1 《易經》的「三觀」 2.2.2 《易經》的起源和發展 2.2.3 《易經》與天文 2.3 《易經》是怎樣用來算命的 2.3.1 《易經》「算命」方法 2.3.2 《易經》會對你說什麼 2.3.3 《易經》的「人道」 第3章 信仰 3.1 信仰是天人合一的原始信念 3.1.1 圖騰 3.1.2 人類需要信念的支撐 3.2 信仰的存在 3.2.1 人類信仰的進程 3.2.2 華人有信仰 3.2.3 信仰是一種認知

商品規格

書名 / 八卦星象: 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連接天地人生的哲學巨作, 當星座遇上易經, 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
作者 / 姚建明
簡介 / 八卦星象: 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連接天地人生的哲學巨作, 當星座遇上易經, 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星座」與「易經」一個是源遠流長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一個是連接天地人生、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6422
ISBN10 / 6263326425
EAN / 9786263326422
誠品26碼 / 2682227611009
頁數 / 19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系統性地分析了星座文化的屬性和它的趣味性,以及為什麼許多人知道它並沒有什麼根據卻仍舊喜歡它。對於《易經》,則結合了四書五經和《黃帝內經》的內容,闡述它們所代表的華夏精神的內涵,並表述出這些民族經典中所包含的天文學意義。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自從2003年在學校裡為學生開設「天文知識基礎」的通識課以來,我注意到星座知識一直是很受關注的。實際上,最早開課時,我的教學計畫裡並不存在關於「星座」和「外星人(UFO)」的內容。為什麼沒有?因為我不相信!

  如果你相信星座,那你可以寫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全世界最新的人口統計是70億人左右,黃道星座有12個,兩個數字除一下,每個星座差不多有6億人!閉上眼睛想一下——全世界有那麼多的人和你一樣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適合做一樣的工作、適合交一樣的朋友?

  再說說外星人。霍金先生說得對,別去找什麼外星人(UFO)了,人類找到他們的那一天,就是人類的滅亡之日!為什麼?因為我們相距至少4.3光年,即便搭乘光速飛船,也要4.3年才能飛到地球來,那他們的能力和技術該高出人類多少倍?

  可是我的學生說:「老師您是不相信的,但許多人還是半信半疑呀!如果您能說服大家都不相信,那您就是我們最敬佩的老師。」好吧!為了這一光榮的稱號,我開始為學生們講「星座」,講「外星人」。這本書裡講「星座」,目的當然也是讓大家明白,他們只是興趣,只是娛樂。我接觸的那些學生們實際上也是這樣說的:玩玩而已,符合自己就信,不符合就說——這沒有根據!

  那《易經》有科學的影子嗎?算命有什麼道理嗎?這個我們最好是從文化層面和古人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去考慮、去了解,我們說科學所研究的就是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存在以及它們的規律。怎樣了解呢?當然要去實踐。

  《易經》最早出現於遠古時代,人們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方法極其有限,這一點從《易經》本身的演進過程也能看得出來。最早是「伏羲畫卦」,怎麼畫的?照著天地的模式;然後是眾多「大神」解卦;最後是孔夫子按照儒家的哲學思想,寫出《十翼》來全面地闡述《易經》存在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類認識世界從直觀到主觀再到客觀的過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易經》是一個人類系統性地認識世界的過程,起碼算是一個「定性的」認知過程。

  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演進,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圖騰」。「圖騰」是各民族的「崇拜物」,圖騰物實際上都是人類的希冀之物,是把人類的勞動成果理想化、無限擴大化。植物的圖騰比如葫蘆的多籽、動物的圖騰比如龍的行走如飛等,都含有人類的希望在其中。

  總之,相對於宇宙、相對於大自然,人類還是渺小的。過去人們常說「人定勝天」,在得到教訓之後,現在提倡「人和大自然的融合」。那麼,渺小的我們,有沒有什麼強大的地方呢?當然有,那就是信念,堅持不懈的信念就是「信仰」。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星座
  星座和《易經》,兩者相同嗎?它們之間有關聯嗎?
  太多的人想了解星座,想看懂《易經》。可是,真的是很少人能搞得懂、看得明白。因為,一個是源遠流長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一個是連接天地人生、時域和空域的哲學巨作。

1.1 星座是屬於「牧羊人、國王還是曆法」

  星座的英文是「constellation」,意思是「星座」、「星群」,這基本上是天文學的解釋;而占星術中所指的星座是「sign」,意思是「記號」、「標記」、「象徵」。在英漢詞典中有這樣的翻譯:「Signs of Zodiac黃道十二宮」;而在英文字典中,則詮釋得更詳盡:One of the twelve equal divisions of the Zodiac,意思是黃道上十二個均等的部分(占星術中的星座劃分)。因此,天文曆法的十二星座(太陽的經過時間並不是均等的)與占星術中所指的星座(太陽的經過時間是均等的)在實際意義上是不同的。而實際上,星座就是天上一群群「人為」的恆星組合。它們經過分類、賦予、定義後,被占星師用來算命(演變成一組符號);被天文愛好者用來認星(天文學家觀測天體從來不用星座);也被早期的航海家用來導航。比如獅子座的α星(中文名軒轅十四)就是「航海九星」之一。

  星座叫法的起源,據說來源於4,0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王朝,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後經埃及、希臘傳入歐洲,歷經兩度盛衰之後,最終按照其應用,分別形成為天文學的88個星座和占星術的黃道十二星座(宮)符號。

  實際上,全世界的各個民族都有過這種將天上的星星分類、組合的過程。雖然5,000年來世界上先後出現了多個文明古國,而且很多民族對天上的亮星都取了名字,甚至編出了美麗的神話,但真正形成完整星空命名體系的民族少之又少。

  世界上只有兩個最著名的完整星空命名體系:一個是以古希臘星座為基礎的西方現代星座;一個是與中華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伴隨始終的中國星座。這兩個星座體系基本上都是初步定型於西元初年,這應該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會在這兩個地點分別出現兩個完整的星空體系呢?我們不妨看一看那個時代與文明程度高度相關的人口數量分布:在西元初年的時候,全世界有1/3的人居住在地中海沿岸;1/3的人居住在中國;另外1/3的人散布在世界各地,所以形成這樣兩大星空體系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星座的創立、使用目的很單純,主要用於君國占星,為皇朝國事占吉避凶。到了清代,受西方近代天文學的影響,又在南天增加了一些星宮,舊有星宮也出現不少增星,但沒有改變原有的體系,也就無法適應現代天文學的需求,終於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而成為歷史,最後被翻譯過來的現代西方星座所代替。

  對於西方的星空系統,天文學的部分我們將在辨識星空的講解中介紹。這裡主要探討演化成占星術符號的「黃道十二星座」,它的來歷、演變以及是怎樣被賦予占星術意義的。

  關於星座起源問題,地點大家都認同來自兩河流域。但是,最早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又是怎樣被應用的?一直以來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牧羊人」在玩「連連看」;二是說巴比倫王國的宰相為了加強國王的統治而編的神話故事;三是認為兩河流域進入農業文明初期時,是透過辨識星座(星空)來指導農牧業生產的,是最早的曆法。

1.1.1 來自於原始的聯想

  「連連看」的遊戲相信大家都玩過,很輕鬆,並不需要多動腦筋。一開始是把一些相同的「東西」連在一起,產生一定的結果。等級高一些了,就可以把一些「相似的」、能產生抽象聯想的連起來。我們也可以這樣子設想發生在4,000年以前「迦勒底人」的「連連看」——一個放了一整天羊(牛)的牧童,有點疲憊地躺在草地上,不經意地注視著頭頂的星空。一天又一天,他逐漸對天上一閃一閃的星星熟悉了起來,哎,這幾顆星星聚在一起像個「羊角」呀!那幾顆星星連起來多像是螃蟹……他把這些東西告訴「小夥伴」,相互比較、競爭,再爭取到成年人的幫助……再遇到有心人,而且是有想像力,也有「藝術」才能的人,逐漸將天上出現的最「顯眼」的星星都有「組織」地連了起來。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情,幫學生上天文學課時,為了讓他們熟悉星空,要先講星座,讓他們熟悉星座,進而熟悉星空。當時為了培養他們觀察星空(星座)的積極性,就留了一個作業,讓他們像4,000年前的牧童一樣,抽空去躺在草坪上看天空「連連看」,發揮大學生的想像力,看看能否創造出幾個漂亮的星座來。效果也是有的,交上來的有「愛心座」、「花瓶座」,甚至也有頗具「國學」色彩的「硯臺座」。但是,也有1/3左右的同學命名的是「三角座」,就是隨意地把天上的三顆星連起來,這太懶惰啦!後來一想,只是讓他們去「連星座」,他們連起來的東西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他們的興趣當然不會太大。所以,我在想,牧童的「連連看」極有可能是最早的產生「星座」的想法和做法,但只是初級階段,後面的兩種星座起源的說法才更有實用性。

1.1.2 巴比倫國王和宰相的「陰謀」

  中國古代的占星術可以說只有君國占星術一支,天像是只能為皇家服務的。尤其是古代人崇尚術數,喜歡玩弄權謀,所以對於不為一般人所知的「天象」,就更成為他們利用的對象。

  五大行星中,金星由於亮度極高,非常受古人關注。因其五行屬金,所以代表皇族,也帶有兵戈殺伐的氣息。

  西元626年,正值唐朝初年。六月初一和初三這兩天,人們在白晝看到了金星在南天正中閃耀,此天象稱為「太白經天」。「太白經天」是指金星運行到了天頂,也就是金星軌道的最高點。由於它是「地內行星」,所以在早晨和傍晚都能看到。在古代,金星早晨見於東方叫「啟明(星)」,傍晚位於西方叫「長庚(星)」,《詩經》上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據說「太白金星」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負責傳達各種命令,被封為武神,掌管戰爭之事,主殺伐。太白就是金星,「經天」就是在中天。而那幾日的金星,白天也能被看到。在古人眼裡,金星是想要與太陽爭輝,這意味著當權者即將更迭。

  果不其然,兩次太白經天後的第二天,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三天後,秦王被立為太子,全盤接手軍政大權。兩個月後,李淵正式傳位給李世民。

  實際上,「太白經天」並不十分罕見。只要是金星離太陽不是很近,沒有被太陽的光輝淹沒,並且天空足夠晴朗,幾乎每天都能在白晝(尤其晨昏時)看到金星。只是,啟明、長庚大都伴隨太陽左右,出現在距地平線不遠的低角度天區。要看到它高掛南天,除了與太陽(角)距離足夠遠,還需要天氣、光照和空氣品質很「配合」才行。

  至於吉凶,其實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說法。對於李建成和李淵來說,太白經天當然是凶兆,但對李世民和大唐國運而言則未必。不過,要說刀兵飲血、兄弟相殘這種事,不論誰輸誰贏,總歸是「凶」。

  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十分懂得利用天象。她的名字叫「武媚」,這是唐太宗李世民賜予她的(古代女子沒有名字)。「則天」是她的後代對她的尊稱,她為自己取的名字叫「曌」,讀音為「照」,取「日月懸空,普照大地」之義,因此也叫武曌。據說這個「曌」字還是她首創的呢,可見其用心良苦。她登基的日子,特意選定為重陽節,九九重陽、日月同輝。

  實際上,這樣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上是屢屢發生的。關於星座的起源,也是如此。據說4,000年前的巴比倫王朝的國王,發現他的統治有點不牢固了,而且天災人禍瀕臨。他就問計於他的宰相,當時連連看的遊戲已經玩了很久,許多星座都已經誕生。由於黃道是太陽每天經過的路徑,且地處北緯30°左右的兩河流域,黃道帶的星群最容易被觀察到,所以最早產生的就是所謂的黃道星座。由於當時是農牧業社會,黃道星座就被聯想到許多的動物,如白羊、金牛等,也有一些被看成怪物的東西,比如天蠍、巨蟹等。在當時的社會,這些星座是很受重視、很深入人心的。宰相就很聰明地利用了這一點,據說,他找來寫手編寫了十個神話故事,把天災、人禍的事情都編了進去,故事裡面針對這些壞人壞事,出現了一個英雄,他當然就是國王的化身,帶領他的臣民奮起抗爭,節節勝利,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國泰民安。當然臣民們就會相當信任他、跟隨他。這也是最早的關於黃道星座的神話故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