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簡史, 浪漫背後的殘酷: 優雅而冷漠, 美麗又血腥, 那些不容忽視的法國史 | 誠品線上

法蘭西簡史, 浪漫背後的殘酷: 優雅而冷漠, 美麗又血腥, 那些不容忽視的法國史

作者 歸海逸舟/ 艾仲廷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法蘭西簡史, 浪漫背後的殘酷: 優雅而冷漠, 美麗又血腥, 那些不容忽視的法國史:時尚之都、美食之邦、藝術殿堂……法國有多美好,它的歷史就有多殘酷!內亂、戰爭不斷,瘟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時尚之都、美食之邦、藝術殿堂…… 法國有多美好,它的歷史就有多殘酷! 內亂、戰爭不斷,瘟疫、饑荒頻仍, 最慘的時候,甚至想過要跟英國合併? 一本書帶你看盡浪漫國度的千年風華! 【說到法國,那就要提到凡爾賽!】 從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凡爾賽見證了法國古典主義的興盛和結束;1789年,憤怒的巴黎市民占領凡爾賽,法國大革命拉開序幕;1871年,法德停戰協議在凡爾賽簽署,俾斯麥在鏡廳宣布德意志帝國誕生;1871~1878年,法國國民議會設在凡爾賽;1875年,法蘭西共和國在凡爾賽宣告成立;1919年,《凡爾賽和約》在這裡簽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如今,古老的凡爾賽宮牆已經斑駁,然而這麼多年的風雨滄桑絲毫掩蓋不了太陽王的光芒,我們隨手拾掇起的還是路易十四那段神奇悠遠的歲月。 【說到法國,那就要提到聖女貞德!】 說起法國,我們同樣也不能不說說貞德。 奧爾良古色古香的殉難廣場上矗立的是聖女貞德的雕像,漢斯每年最隆重的節日是聖女節,法國最頻繁上演的歌劇是《聖女貞德》……這些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關於這位少女的記憶,以及法蘭西人對這位戰爭英雄的緬懷。 【說到法國,那就要提到大文豪雨果!】 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所創作的《悲慘世界》、《鐘樓怪人》等等作品,至今仍是電影、戲劇、音樂劇時常改編的作品之一。他的創作裡充滿對人世的關懷,以及淡淡的哀愁,展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雨果的童年是在國家動盪中度過,歷經拿破崙稱帝、波旁王朝復辟,年輕時的雨果對於政治,乃至民族和社會都有了獨到的見解和眼光,促使他在往後的歲月裡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 【說到法國,那就要提到羅浮宮!】 羅浮宮始建於1190年,當時只是腓力二世.奧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皇宮的城堡。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為了保衛北岸的巴黎地區,腓力二世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通往塞納河的城堡,當時就稱為羅浮宮。誰都不會想到這座防禦用的城堡會在幾個世紀後迎來令世人矚目的藝術盛會。 法蘭索瓦一世繼承王位是羅浮宮藝術生命的開始。這位極具藝術氣質的國王開始大規模收藏藝術品,於是《蒙娜麗莎的微笑》率先來到這座城堡,開始了這座城堡收藏藝術品的傳統。 本書特色: 本書從法國地理特色為引,說明法國歷史的特別之處。全書涵蓋歷史、地理、文化各個層面,除了介紹法國知名人物,更附有年表以供讀者參照,方便讀者更加了解法國的興盛與衰落。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歸海逸舟 艾仲廷歸海逸舟,本名周成功,亞洲華文地區暢銷作家,小時候的願望是:諾貝爾文學獎!先後有兩千多首詩歌、幾部小說和若干篇散文問世,曾著《原來,成功者是這樣想的》、《光陰小故事》被推廣至新加坡出版,寫作題材多樣,從科普、醫學、哲學、法律到占星、成功勵志、企業管理、青春文學、少兒繪本均有涉獵。 艾仲廷,出身女兒堆,家裡五姐弟中唯一的男丁。曾遊學澳洲、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並遠赴非洲擔任志工,倡導反戰、和平、自由,為消弭世間一切歧視努力奔走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羅亞爾河:冤魂彈就盛世之音 翹首漢斯 以上帝之名 喧囂帝國 弦斷音滅 凡爾賽宮:太陽王的皇城 地平線下.上帝.紅衣主教 旋轉木馬.太陽的化身.愛情 歐洲文明的燈塔 悲壯的沉落 餘響 巴黎聖母院:驚濤駭浪中的浪漫穿行 種子隨風撒下 詩歌的田園裡沒有禁地 阿黛爾與朱麗葉 死生.苦難 流亡的歲月 戴高樂廣場:傳奇時代傳奇人物 法蘭西火焰永燃不息 慈悲的一擊 愛麗舍宮的歲月 羅浮宮:光影世界繁華俗世 奧林匹亞 印象小史 葡萄美酒

商品規格

書名 / 法蘭西簡史, 浪漫背後的殘酷: 優雅而冷漠, 美麗又血腥, 那些不容忽視的法國史
作者 / 歸海逸舟 艾仲廷
簡介 / 法蘭西簡史, 浪漫背後的殘酷: 優雅而冷漠, 美麗又血腥, 那些不容忽視的法國史:時尚之都、美食之邦、藝術殿堂……法國有多美好,它的歷史就有多殘酷!內亂、戰爭不斷,瘟疫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4572
ISBN10 / 6263324570
EAN / 9786263324572
誠品26碼 / 2682190244006
頁數 / 20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從法國地理特色為引,說明法國歷史的特別之處。全書涵蓋歷史、地理、文化各個層面,除了介紹法國知名人物,更附有年表以供讀者參照,方便讀者更加了解法國的興盛與衰落。

試閱文字

內文 : 羅亞爾河:冤魂彈就盛世之音

  海明威(Hemingway)曾經這樣形容他對巴黎的感受:

  如果你夠幸運,年輕的時候在巴黎待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隨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宴席。

  對於大多數的人,不管是到訪過法國的,還是無緣親見的,巴黎可能就是法國的代名詞,而凱旋門、凡爾賽宮、巴黎聖母院、香榭麗舍大道、艾菲爾鐵塔則是他們用來詮釋這個浪漫之都的最佳注腳。

  事實上,如果忽略了羅亞爾河谷(Loire)──這個被稱作「法蘭西後花園」的地方,而去談完整領略法蘭西風情,那世界上又將多一個近於笑話的謬誤。相對於巴黎這個多元文化匯聚的浮華都市,羅亞爾河谷是一道未經世人觸碰的美麗風景線。如果說巴黎代表法國浪漫而前衛的一面,那麼羅亞爾河谷則是法國恬靜古典的另一面。巴黎的美,美在各種文化風格的撞擊和融會之間;而羅亞爾河谷則美在它甜美純粹的法蘭西風情。

  羅亞爾河位於法國西部,全長1,005公里,是法國境內最長的一條河。它發源於中央高原,在布列塔尼半島注入大西洋,中間流經6個省區。這片貫穿法國人生活的核心土地不僅有美麗的葡萄園、色彩斑斕的菜園、美輪美奐的城堡、親切樸素的小鎮,更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

  早在史前時代, 羅亞爾河便有人類居住。名叫「tuffeau」的石灰石標槍、象牙魚叉、鹿骨小刮刀以及裝飾性洞穴的陸續現身,將羅亞爾河的歷史上溯到舊石器時代。在法蘭西大地上參與了整個法國歷史的地區不多,羅亞爾河是其中一個。羅亞爾河水緩緩流淌,倒映了整個法國的歷史:

  3,000年前,德魯伊教(Druidism)虔誠的信徒凱爾特人(Celts)豎起了巨石陣。他們和周邊一帶的凱爾特人逐漸被通稱為高盧人(Gaul),而他們居住的地方也被稱為高盧。

  西元前58年至前51年,羅馬大將凱薩(Caesar)征服高盧,寫下著名的《高盧戰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從此,高盧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也承襲了征服者的拉丁語、多神教和擁有大浴室、圓形大劇場和競技場的文明生活方式。在占領大部分土地的同時,凱薩開始在羅亞爾這片沃土上種植葡萄,釀製葡萄酒。

  西元5世紀的羅馬帝國日薄西山,蠻族入侵促其分崩離析,昔日的高盧行省已然被法蘭克人(Franks)和勃艮第人(Burgundian)所占據。法蘭克人女性無繼承權的傳統致使法國從未出過一位女王。據說英勇的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 I)在一隻鴿子給了他三根羽毛後贏得了一場戰爭,於是這三根羽毛成了法國國王的象徵,後來人們把羽毛畫成了百合的花瓣形狀。克洛維又在另一場戰爭中因祈禱耶穌庇佑而獲勝,隨後帶領所有將士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並修建了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跟著君士坦丁(Constantine)亦在羅亞爾河宣布基督教為正統宗教。

  西元8世紀,宮相丕平家族的「鐵錘」查理(Charles "the Hammer")打敗已占領西班牙、越過庇里牛斯山(Pyrenees)、進入法國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使庇里牛斯山成為基督教世界西部的堅固防線。

  西元800年,查理曼(Charlemagne)加冕為羅馬皇帝,重新統一四分五裂的西歐。他推行的「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更是黑暗中世紀的一道亮光。羅亞爾河畔小鎮上的那座最古老的教堂至今還在葡萄酒的香氣中隱隱地訴說卡洛林王朝的這段歷史。

  西元12、13世紀是狂熱的十字軍東征的時代。路易七世(Louis VII)是參加十字軍的第一位歐洲國王,隨後始建羅浮宮(Louvre)的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France)也加入第三次東征,虔誠的「路易」(Louis the Pious)更是兩次參加遠征。

  西元13世紀,教皇和國王鬥爭激烈,雄心勃勃的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 of France)於1302年召開法國第一次三級會議以反對教皇。腓力甚至選出一個從未到過羅馬的法國人當教皇,致使教廷被囚亞維農(Avignon)達72年之久,使教會遭受中世紀最沉重的打擊。

  而這一切,地處法國西隅的羅亞爾河都只是在遠遠地、靜靜地觀望,一直到14世紀。

  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1348年黑死病開始在法國蔓延,1418年巴黎大火,貴族們再也無法忍受巴黎的混亂,開始大量遷出巴黎。於是法國的中心離開巴黎,開始向羅亞爾河畔的鄉村遷移,並且一去就是150多年。而在羅亞爾河離開觀眾席站到舞臺中央的時候,法國歷史正走到了瓦盧瓦王朝(House of Valois)的統治時期。羅亞爾河畔瓦盧瓦王朝的痕跡觸目滿眼:俯瞰著凱爾特人和羅馬人的昂布瓦斯城堡(Château d'Amboise)是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of France)的出生地;凱薩琳趕走情敵黛安,在舍農索城堡(Château de Chenonceau)內舉行了頗具傳奇色彩的化裝舞會;洛什城堡(Château de Loches)獨具特色的義大利花園是查理八世找義大利藝術家修建的……

  沿著羅亞爾河回到瓦盧瓦王朝中,我們發現在這個甜美的後花園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淡然、閒適,而是戰火、硝煙。歷史真是個偉大的演講家,反諷是它一貫的伎倆,這個浪漫之都曾經有過的血腥,卻用波瀾不驚的羅亞爾河向世人訴說。雁過必留痕,儘管有違法蘭西給我們的甜美的印象,有違羅亞爾純然的風景,但是歷史的另一面我們終究還是要解讀。

  從腓力六世(Philip VI of France)建立瓦盧瓦到亨利三世(Henri III)結束,羅亞爾河陪伴這個王朝度過將近300年的歷史,而期間戰爭始終是主題:與英國的百年戰爭、對勃艮第的內戰、侵略義大利的外戰和宗教戰爭,戰火、冤魂幾乎可以概括這個王朝。

翹首漢斯

1

  百年戰爭開始於1337年,但其實隱患早在威廉一世(William I)於1066年征服英格蘭時就已經埋下。威廉原為法國貴族,自他之後歷代英王皆在法國擁有大片領地。然而這於夢想稱霸歐洲的法國無疑是種恥辱,他們尋求一切收復這些領地的機會。

  百年戰爭開始於1337年,但其實隱患早在威廉一世(William I)於1066年征服英格蘭時就已經埋下。威廉原為法國貴族,自他之後歷代英王皆在法國擁有大片領地。然而這於夢想稱霸歐洲的法國無疑是種恥辱,他們尋求一切收復這些領地的機會。從法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France)開始,法國逐步兼併了諾曼第(Normandy)等英王在法國的領地,但是基恩和加斯科涅尚在英王手中。加斯科涅(Gascony)位於法國西南角,懂酒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塊重要的葡萄酒產地,古老的雅文邑白蘭地,五百年來都在這裡蒸餾釀製。為了這片土地的統治權問題,兩國小規模衝突不斷。這種情況在1308年,當英王愛德華二世(Edward II)娶了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兒後,變得更複雜。

  1328年,老腓力最後一個兒子查理四世(Charles IV of France)死去,卡佩王朝(Capetian dynasty)直系的男嗣斷絕。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作為腓力四世的外孫要求繼承法國王位。法國貴族當然不願意,他們根據《薩利克法典》(Salic law)宣布法國的王位必須傳給父系或其支系的男性繼承人。1328年,王室支裔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作為腓力四世的外甥,成了法國國王。瓦盧瓦王朝開始了它的統治時期。

  腓力六世即位後,英王愛德華三世按照封建慣例得為他在法國的領地向腓力六世行臣服禮。1329年6月在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16歲的愛德華三世跪在了腓力六世面前。也就是在這個加冕禮上愛德華三世下定了和法王決一雌雄的決心。這次臣服禮似乎並不起眼,但在當時的英法關係變遷中卻是個分水嶺。只在瓦盧瓦王朝建立後一年,它與羅亞爾的緣分就已經注定。導火線在法蘭德斯(Flanders)點燃。法蘭德斯歷來是英國羊毛的主要買主,羊毛輸出對英國的財政經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從腓力四世起,法國就企圖占領法蘭德斯。

  1328年腓力六世在法蘭德斯伯爵的請求下,鎮壓了這個城市的起義,建立起對法蘭德斯的統治。愛德華三世決定以經濟制裁來促使法蘭德斯人服從英國的政策,抵制法國。

  1336年,除了預定給布拉邦(Brabant)和德國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諸城市的羊毛外,所有的英國羊毛都被禁止出口。法蘭德斯的艱難時期來臨了,由於得不到英國的羊毛供應,許多行會都被迫停止了工作;以日薪為生的呢絨店雇工流落到農村,他們在農村的劫掠激怒了鄉村的農民;小店主也同樣受到沉重打擊,依靠向工人階級出售少量商品維持生活的小零售商被迫關閉了店鋪。法蘭德斯民怨四起,他們將這一切歸咎於法王。腓力六世也憤怒了。5月,他以愛德華三世允許法國國王的仇敵阿圖瓦的羅貝爾(Robert Ier d'Artois)避居英國為由下令沒收英王在法國的封地。

  作為報復,愛德華三世以自己比腓力六世在血統上更有權繼承王位為由,於1337年10月7日重新提出繼承王位要求。這當然只不過是挑起戰爭的託辭。為支持英法戰爭,英格蘭的宗教機構向英王提供大量寶石和金銀祭品作為貸款。面對氣勢洶洶的英國軍隊,法國把自己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派到了前線。當時,英軍沒有能與法軍抗衡的騎兵部隊。法王腓力六世揚言:

  在強硬的馬蹄下,愚蠢的英國人將會粉身碎骨,他們的肉體只會被我們用來鋪築慶功的大道。

2

法國人很快為自己的驕橫付出了代價。當時英軍的祕密武器是弓箭。這種弓箭名叫「大弓」,射程遠、射速快、精度高,能在200公尺的距離內射殺身披鎧甲的騎士。愛德華三世指揮軍隊,故意放慢進攻速度,引誘法軍來攻,等法國鐵騎來到大弓射程內時,他下令發箭,大批的法國騎兵倒下。「法蘭西的驕傲與花朵」被穿甲利箭射成了刺蝟兵團,山谷中堆滿了屍體和死馬。英國人很快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並占領了法國的門戶諾曼第。

1346年,夢想占據整個法國的愛德華三世再次親率弓箭部隊在諾曼第登陸,並於7月占領了法國的康城(Caen),接著奔襲法國首都巴黎。8月24日,英軍和法軍在阿布維爾(Abbeville)以北的克雷西村(Crécy)展開了決定勝負的廝殺。在此戰中,英軍的弓箭再次讓法國人吃夠了苦頭。夜色降臨的時候,腓力六世在60名騎士的保護下倉皇撤離。不久,愛德華三世又攻占了法國的港口重鎮加萊(Calais)。加萊的攻陷使得英國在法國獲得了一個良好貿易據點和重要的軍事港口。

  1356年,英國的入侵推進到法國的心臟,進入佩里戈爾(Périgord)、利穆贊(Limousin)和奧弗涅(Auvergne)。歐洲歷史上有名的以英勇善戰聞名於世的英王長子「黑太子」(Edward the Black Prince)在普瓦捷(Poitiers)擊潰法軍,法王約翰二世(John II)和數百名貴族都淪為階下囚,19歲的太子查理開始監國。

  普瓦捷是一個天然資源豐富的省分,有興盛的製造業,如呢絨貿易和金屬製造。而這次的可怕潰敗使普瓦捷的這一切經濟活動都衰落下去,法國瀕於滅亡的邊緣。

  此時,法國國內衝突也漸趨激烈。

  1358年2月,在巴黎王宮附近的廣場上,3,000多名武裝起來的巴黎手工業工人,在艾蒂安.馬賽爾(Étienne Marcel)的領導下,闖進王宮。太子的兩名重臣被殺死。查理被迫接受了起義者的要求,再次批准1357年的「三月特赦令」(Great Ordinance of 1357)。不久,查理逃出巴黎來到羅亞爾。之後,他很快調集軍隊北上占領法國北部許多城寨,切斷了為首都巴黎運糧的道路。巴黎處於飢餓的威脅下,羅亞爾與這個王朝第一次結緣。

  和這些災難一起「光顧」法國的,還有早在1347年就已開始糾纏歐洲的幽靈──黑死病。1348年開始,本已千瘡百孔的法國也遭到了黑死病的嚴重襲擊:一件首飾換了幾個工匠最後還是半成品;一些案件尚未開審,原告和被告都雙雙死去;新婚夫婦蜜月沒度完就含淚永別。法國陷入空前的恐慌中。

  1356年普瓦捷戰役的失利更使法國農村一片蕭條。讓.德.維埃納(Jean de Vienne)用淒涼的詞句描繪了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農村的悲慘景象:

  葡萄園荒蕪了;田地沒有人播種,沒有人耕作;牧場再沒有牛羊的蹤跡;教堂和住宅,經過大火以後,舉目荒涼,成了一堆悲慘而仍在冒煙的廢墟。再也看不到往日歡樂景象。昔日的綠色的牧場,金黃色的田野,如今到處荒草叢生……

  兵連禍結,1358年5月,札克雷起義爆發。「札克雷」(Jacquerie),源自Jacgues Bonhomme,意即「鄉巴佬」,是貴族對農民的蔑稱,起義由此得名。窮人們穿上用煮過的皮革臨時製成的甲胄,扛著用大鐮刀和鉤刀鑄成的劍,波威地區(Beauvais)很快成為煉獄。燎原之勢不可擋,在領袖吉約姆.卡爾(Guillaume Cale)的帶領下,起義席捲法蘭西島(Île-de-France)、香檳(Champagne)、皮卡爾迪(Picardy)等法國北部大部分地區。農民對統治階級的剝削深惡痛絕,提出口號要「消滅一切貴族,一個不留」。

  北部城市的貧民也打算建立起自己的隊伍,加入到農民起義的行列。但是城裡的富人害怕城市貧民和農民聯合後,會威脅他們的安全。吉約姆.卡爾曾竭力設法和艾蒂安.馬賽爾取得聯繫,派遣代表請求巴黎市民支援。

  艾蒂安.馬賽爾口頭上答應了農民的要求,但實際上卻想借農民的力量打開巴黎運糧的道路。他們派遣一支300人的隊伍支援農民,要求起義農民幫助拆毀巴黎附近封建主的碉堡。但當太子查理和約翰二世的女婿納瓦拉(Navarra)國王卡洛斯二世(綽號「惡棍」)的部隊聯合起來進攻農民起義隊伍,吉約姆.卡爾急需兵力的時候,他卻調回自己的隊伍。6月,吉約姆.卡爾被「惡棍」卡洛斯扣押,札克雷起義失敗。

  而對於法國王室來講,這次成功不過是午夜裡依稀可見的星光,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1360年5月,法國被迫與英國締結喪權辱國的布勒丁尼條約(Treaty of Brétigny)。為了取贖法王約翰二世,法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羅亞爾河見證了這一切災難:

  羅亞爾河以南到庇里牛斯山的全部領地被割讓給英國,並且向英國繳納了大量的贖金,約翰二世以兩子作為人質提前獲釋歸國,但是幾個月之後他的一個兒子從英國逃脫,約翰二世為了表示遵守諾言,重返倫敦接受囚禁,1364年死於英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