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結: 被冷落與溺愛的扭曲心靈, 讓阿德勒來拯救
作者 | 劉燁/ 謝蘭舟/ 編譯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自卑情結: 被冷落與溺愛的扭曲心靈, 讓阿德勒來拯救:「當我們在看待自卑與超越的問題時,若能戰勝自卑心理、超越狹隘思想,便是找到了生活意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作者 | 劉燁/ 謝蘭舟/ 編譯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自卑情結: 被冷落與溺愛的扭曲心靈, 讓阿德勒來拯救:「當我們在看待自卑與超越的問題時,若能戰勝自卑心理、超越狹隘思想,便是找到了生活意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內容簡介 「當我們在看待自卑與超越的問題時, 若能戰勝自卑心理、超越狹隘思想,便是找到了生活意義。」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面對獅子的三種自卑態度 自卑的表現方式有很多,例如當三個小孩站在獅子籠前時,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牠吐口水?」 ►一個有自卑情結的人會…… 一個具有自卑情結的人,會時常改變他的職業,拒絕面對問題。而當面對愛情時,他會愛戀一個已婚的人、或同時愛兩個人,是為了滿足他習慣性的傾向的途徑;可能會延長訂婚期,或不斷更換追求對象,而這些讓他永遠無法達到婚姻。 ►早期記憶與自卑的關係有多深? 一個人述說故事的方式在各種記憶中最富有啟發性,他能記起的最早事件,往往代表了他基本人生觀的雛形,故我們在探討人格時,必定會剖析最初的記憶。 ►越讓我們痛苦的事物,我們就越感興趣 很多成人及小孩興趣的產生,是源於那些曾經使他們受苦的事物,即可能有所謂的創傷。舉例來說,他可能對性有高度的興趣,而如果我們問他早期回憶,若是聽到性相關的經驗,也不會感到驚奇。 ►從擇偶對象,看出你是不是自卑的人 我們可以推測一個有自卑情結的人,他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羸弱,需要他人不斷的支持來表達自己的感覺,並經常選擇與母親性格相像的人作為理想對象;也可能為了補償自卑感,在愛情上採取相反的方向,並變得傲慢自大、頑強和有攻擊性。但若他勇氣不足,便會在抉擇上受到限制,這時他會選擇一個好鬥的女孩,在和對方的嚴重打鬥中成為征服者,使他感覺更為光榮。 【本書特色】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西元1870~1937年),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和佛洛伊德、榮格被人們稱作深層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理解人性》、《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自卑與生活》等。本書相信能使讀者在阿德勒的思想體系中,體會到個體心理學特有的魅力,進而省察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求適合自我的超越,為自己正確引導如何面對挫折,以及解決各種矛盾。
作者介紹 劉燁 謝蘭舟 編譯劉燁,專職作者。 謝蘭舟,諮商師,不敢自稱專家,但喜歡觀察、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群。著有《他的青春不是你的人生》。
產品目錄 序言 阿德勒生平 第一篇 人性的本質 第一章 人類的靈魂 一、靈魂與人類的心理生命 二、人的目標心理 三、群體生活與社會的存在 四、人的「安全與適應」心理 五、人的社會性存在 第二章 心理現象 一、遊戲的作用 二、人類的專注性 三、潛意識與夢 第三章 性格特徵 一、性格特點 二、社群感的形成 三、樂觀與悲觀的傾向 四、攻擊與防禦的特性 第四章 情感和情緒 一、厭惡性表現 二、親和性表現 第五章 人生的挑戰 一、自我觀念 二、生活風格 三、人生問題和任務 四、人生的奮鬥 第二篇 生活與自卑 第一章 生活方式 一、生活方式 二、生活類型 三、校正生活 第二章 早期的回憶 一、早期回憶 二、回憶的方式 三、縱容與憎恨 第三章 愛情、婚姻 一、平等的基礎 二、自卑與縱容 三、婚姻需要配合 第三篇 自卑與超越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一、生活的意義 二、生命的三種連繫 三、奉獻與愛心 四、獨立性與合作性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一、身心互動 二、情緒的格調 三、身體缺陷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一、自卑情結 二、自卑感與人類文化的生成 三、優越感的目標 四、優越感的害處 第四章 人性的記憶 一、早期的記憶 二、敵意的記憶和對死亡的恐懼 三、根深蒂固的記憶 四、終身難忘的記憶 第五章 家庭的影響 一、母親的影響 二、父親的影響 三、孩子們之間的合作 四、獨生子女與父母的合作 第六章 孩子在學校的教育 一、老師對孩子的影響 二、行為的訓練 三、心態平和 四、先天不足與後天培養 五、區分不同模式和類型 第七章 青春培養 一、生理與心理的引導 二、向成人挑戰 三、青春期的防範 四、青春期的性欲 第八章 犯罪與預防 一、犯罪精神分析 二、罪犯的兩種類型 三、解決犯罪問題的方法 第九章 職業工作 一、家庭的職責 二、興趣的訓練 三、興趣培養了天才 四、教師與家長的責任 第四篇 個體心理學 第一章 真正的科學 一、個體生活目標 二、個性的發展 三、自卑感與社群感 第二章 個體與環境 一、心靈的溝通 二、家庭的影響 第三章 人格的統一性 一、奇妙的心理 二、生活背景 三、解決方法
書名 / | 自卑情結: 被冷落與溺愛的扭曲心靈, 讓阿德勒來拯救 |
---|---|
作者 / | 劉燁 謝蘭舟 編譯 |
簡介 / | 自卑情結: 被冷落與溺愛的扭曲心靈, 讓阿德勒來拯救:「當我們在看待自卑與超越的問題時,若能戰勝自卑心理、超越狹隘思想,便是找到了生活意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321793 |
ISBN10 / | 6263321792 |
EAN / | 9786263321793 |
誠品26碼 / | 2682166034006 |
頁數 / | 268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3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西元一八七〇至一九三七年),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和佛洛伊德、榮格被人們稱作深層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幼年時期遭受了很多苦難,但他並沒有對生活消沉自卑,反而以超人的毅力成為了生活的強者,以頑強的意志,刻苦的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阿德勒早年受佛洛伊德影響,很快成為佛氏精神分析學會的重要人物,後因不贊同佛氏的性理論,導致了雙方的決裂。離開佛洛伊德後,阿德勒由此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這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當過軍醫、醫學院教授,也擔任過心理醫生,在維也納設立過多所兒童心理輔導診所,到美國和歐洲發表演說和診治病人,他所倡導的個性發展與社會精神,對現代心理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說:「人不為事物所惑,而是被我們自己對事物的想法所惑。」、「每一個個體人性的關鍵,是看他賦予生命什麼意義。」
阿德勒對人類個體心理的卓越成就,吸引了很多個體心理學的研究者,由此,個體心理學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它透過提高人的社群感,改變了人在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從而重新樹立了生活目標,填補了人類信仰中的此項空白。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讓我們了解人生的許多問題,讓我們思考「什麼是生命的意義」。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跟全體人類相連結的感覺,他告訴我們:「生命遭遇最大的困難,以及造成他人最大傷害的,是那些對人類沒有興趣的個體,就是這類個體導致了人類所有的失敗。」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理解人性》、《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自卑與生活》等。本書相信會使讀者在阿德勒的思想體系中,體會到個體心理學特有的魅力,進而省察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求適合自我的超越,為自己正確引導如何面對挫折,以及解決各種矛盾。
劉燁
內文 : 第一篇 人性的本質
我們所認為會動的、活生生的有機體才有靈魂。人的靈魂與行為、心理之間有密切的因果關係,這個關係構成了人類與植物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因此,人類的靈魂也就是人的本質體現。
一切因時間變化、位置轉換而產生的困難,都需要靈魂的預測、收集經驗、累積記憶,使能寄託的有機體更適應生活。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人的本質是心理和行為的表現,而所有靈魂完成的演化與進步,都依賴於機體自由行動的能力,這個行動能力會刺激及提高心理生命的強度,行動能力也須依靠較強大的心理生命。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本質的功能,我們就會漸漸感覺到,我們的思考是一項遺傳能力的演化,這個能力就是攻擊與防衛的機制,由生活的有機體根據它所處的狀況來反應。本質生命是「侵犯」與「尋求安全」兩種活動的合成,它最終目標是要保護有機體繼續在人間活著,並使他們能安然完成自己的發展。
第一章 人類的靈魂
人性的本質與心理生命是相關的,它支配人的行動朝向一個目標,因此我們不能說人類靈魂是一個靜止的體系,我們只能將它看作諸種活動力量的合成。可是,這些力量卻只是一個原因的結果——它們一直奮力要求某一目標的完成,這個奔赴目標的目的論,是「適應」的觀念中固有的。我們只能想像心理生命有一個目標,而存在於這個心理生命中的行動,都一一指向它。
一、靈魂與人類的心理生命
靈魂決定人類的心理生命。如果那些朝向常在目標的活動,沒有經過決定、持續、修正以及引導,就不會有人去思考、盼望、夢想。基於此,靈魂生命的一切現象,便可作為是為未來情境所做的準備。
靈魂決定人類的心理生命。如果那些朝向常在目標的活動沒有經決定、持續、修正以及引導,就不會有人去思考、盼望、夢想。這個結果始於有機體適應環境,和對環境反應的需要。人類生命的生理及心理現象,會以我們前面呈現過的那些根本為基礎,如果不局限於常在目標的模式中,人們就沒有辦法想像生命動力在做決定時的心理演化。
然而,承認心理機制中的靈魂只是一般朝向目標的力量,似乎不太可能,可是個體心理學在思考人類靈魂的全部表現,又充分體現在「朝向一個目標」上。
如果你要想知道某人的種種目標,我們必須了解他生活的行動及所表達的意義,並要了解,為達成目標所做的準備,這些行動及表達有什麼價值。此外我們還要明白,在達到目標時應採取怎樣的行動。這就好比我們如果讓石頭落地,會知道石頭的路徑一樣。靈魂雖然不懂得自然的法則——因為常在目標經常變動;但如果某人有了一個常在目標,那麼,他的每一個心理傾向也都會像遵守了自然法則般,追尋著某種驅動力量。
統御法則已確定存在於靈魂生命中,但那是人造的,如果有人覺得談論心理法則已有足夠的證據,那便是表象欺騙了他,因為如果他已確定了周圍的環境,相信自己已展露了穩定的天性,那他顯然已經走偏了。就好比你很想畫一幅畫,也已有人告訴你如何能達到「完成這幅畫」這個目標,你便會依序進行,仿若有一個自然法正在作用。但你之所以畫這幅畫,真是某種驅動力量的推動嗎?
二、人的目標心理
人類活動所朝向的目標,受孩童時期所處環境的影響。目標的確定對我們的文明也有重要貢獻,它使年幼的我們自行探索,並劃定一些疆界,直到可以保證自身安全及適應為止。
人類活動所朝向的目標,受孩童時期所處環境的影響。印象決定我們的理想——即目標——可能在生命前幾個月便已形成;儘管年幼,但某些外在因素仍能激發我們快樂與難受的反應。這便是生命哲學第一個痕跡的顯現,它的表達方式極其原始。我們相信在嬰兒時期,影響靈魂生命的基本因素就已確定,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加蓋別的結構,那些上層結構便可能經過修正、影響或轉變。那些種類繁多的影響很快會迫使年幼的我們,對生命產生固定態度,而且調節我們對生命的問題所採取的特別反應。
人類與文明建立關係共需要多少安全感,在生命的初期可能就已經獲知了。所謂「安全」,並不是免於危險的那種安全,而是「安全」地進一步統合,是人類有機體可以在最適宜環境中繼續存在的保證。比如在策劃完全的機制運作中,也是這樣談到「安全的統合」。僅能滿足本能發展的安全對兒童來說不夠,因為他需要這種安全統合。因此他的靈魂便會產生一種名為「朝向支配及超越傾向」的新活動。
每個人都想優越於別人,小孩也不例外,他一心一意努力超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他與自定目標相仿的安全與適應。因此他心理生命湧出的某種不安狀態,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明顯。假如現在的環境需要比較精深的反應,但孩子不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難的能力的話,我們就會看到他不斷尋找藉口,極力的逃避,但如此反而會更加暴露他對榮耀潛在的渴求。
此時逃避較大的困難、暫時躲避生活成為他眼前的「目標」,並誤以為這樣可以慢慢脫離困難。我們不能把人類靈魂的反應當成是最終或絕對的,需要注意的是,那只是「目標概念」的暫時具體化而已。對於孩子眼光必須放遠,要對他傾力完成目標的能力表示懷疑,不能把衡量成人心理的標準用在兒童心理上。假設我們能透澈詮釋他的靈魂,就會明白,最後的生活在適應具體呈現時,他為自創理想所表現的力量是否恰當。
如果想知道他的活動原因,那麼,必須用兒童視角有關的感情狀態指引兒童。樂觀的小孩對輕鬆解決問題有十足的信心,待他長大成人以後,性格上將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完成生活中的使命。在這種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勇氣、開放、坦率、責任、勤勉等的發展;相反,一個對於解決自身問題沒有信心的孩子,這個世界對他來說是多麼的陰鬱!一切弱者尋求保護的特質,如怯懦、內向、不自信等都將顯現出來,而他的目標會遠遠落在生命的前線之後,又遠在可以達到的範圍以外,這便是另一種發展——悲觀。
如果我們想透澈地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就必須觀察他與同類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方面由宇宙的本質決定,是變動不定的;另一方面它也由固定的制度或習俗決定——比如社會、國家的文化傳統。若想完全領會心理的活動,同時就必須了解這些社會關係。
三、群體生活與社會的存在
達爾文很早以前就叫大家注意一個事實:軟弱的動物沒辦法單獨生存,而我們不得不把人類列入這些軟弱的動物當中。但為了在這個行星上繼續生存,人類必須為其軟弱的軀體補充許多人造的東西,那便是靈魂,故靈魂的本質處處體現著群體生活的需要。
從古至今,一切生活形態的基礎都是建立在群體基礎之上,而整個動物王國也都證明了這個基本法則:若一個物種的個體成員無法只依靠自身生存,那牠們必會透過群居集結新的力量。人類沒有其他動物的速度和力氣,沒有肉食動物的利齒,沒有好的聽力與敏銳的雙眼,而這些正是生存戰鬥中必備的條件。想像一個人如果在無一工具的原始森林中生活,那他一定比別的有機體更難生存,故人為了生存,必須要有大量的器具,他的健康、性格、生活形態,都需要有完善的保護計畫。
人只有處在特別有利的情況下才能維持生存,這些有利的情況要透過社會生活才能提供。人類要想保護自己,就必須學會分工,因為「分工」一項,就足以使人類得到防衛及攻擊的工具。可見要多麼小心保護,才能讓一個新生兒活下去!如果你想知道人類到底需要多少照顧,想理解人類為什麼需要社會生活,那你就再想想人類血肉之軀繼承的病痛及虛弱有多少。這樣,你就會明白:社會才是人類繼續生存的最佳保證。
四、人的「安全與適應」心理
從大自然的角度看,人是次等的有機體,意識中經常會出現自卑及不安全感,這便是恆常刺激,督促他去適應自然的技巧,迫使他去尋找可以消除,或儘量減少生活中不利情況的方法,導致必須有一個心理機制來解決安全問題的需要。若非如此,即使有角、爪、齒等防禦,人類也很難脫離原始狀態。
心理機制能彌補人類器官上的缺失,迅速提供急救之路。這個不曾間斷的無力感刺激,發展著人類的預見力及警戒力,使人類靈魂發展到如今能負責思考、感覺及行動的狀態。由於社會一直在適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心理生命從一開始便需與群體生活交流,群體生活的邏輯是心理生命發展的基礎。
在這個天生講求邏輯的群體中,我們會發現人類靈魂發展的下一步(因為只有對全人類都適用的才合於邏輯),清晰的語言是群體生活的另一個工具,這個奇蹟使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語言現象(它的形式明白指出其社會起源)並不能適用於全人類,因為單獨生存的個體根本不需要語言,語言只在社群中才有作用。我們可以看看與他人接觸有困難,或無法與外界環境接觸下成長的人,即能證明這一說法。語言的理由,會使有的人逃避與社會發生的關聯,他們就永遠沒有機會學習外語。故語言的形成與保持,依賴的是與人類正常的接觸。
語言在人類靈魂發展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它是邏輯思考產生的前提。如果我們要建立概念及了解各種價值差異,邏輯思考是必須的。而概念的形成並非只屬於個人的領域,而是與整個社會有關,當我們的思想和感情適用於全人類時,它才是可以被了解的。例如我們對美麗事物的歡欣感,其基礎在於對美麗事物的認同、領會及感受,這些需求是普遍性的。由此可知,諸如理性、領悟、邏輯、倫理學、美學等思想及觀念,都能在人類群體生活中找到根源。
想了解欲望和意志,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人的處境。意志不過是一種用於幫助改善不適應感的傾向,它是一項獲得滿意適應的工具。每一項自發的行動,起初都是一種不適之感,它的解決即在於走向滿足的狀態。「行使意志」即意味去感受這種傾向,然後付諸行動。所有用來保衛人類生存的規則,比如法律、圖騰和禁忌、迷信、教育等,都應該受社會觀念的統轄,並且一定要切合於社會觀念。適應社會是心理機制最重要的功能,先前已描述過這個見解,而且發現,這一點不管在個人還是社會,都是如此。
人類性格中最有價值的那一些觀念,諸如公正、正義等,它們滿足了人類社會的需要,這些需要進而塑造了靈魂,並且指揮它的活動。在社會生活適用於全人類的原則下,我們建立並保持了負責、忠誠、坦率、愛真理等觀念。
要想判斷一種性格的好壞,我們只有從社會的角度去衡量,如科學、政治或藝術的成就,只有經過證明具有普遍的價值,才會引人注意。將一般人和理想人比較一下就會漸漸明白:如果想成長為一個恰如其分的人,就必須培養其人類的群體認同。
最佳賣點 : 阿德勒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和佛洛伊德、榮格被人們稱作深層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本書帶領讀者在阿德勒的思想體系中,體會到個體心理學特有的魅力,進而省察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求適合自我的超越,為自己正確引導如何面對挫折,以及解決各種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