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集者の食と酒と
作者 | 重金敦之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昭和微醺: 門外不傳的老派編輯術:一篇篇身歷其境的文壇側寫重現昭和年代濃厚甘醇的人情世相以及編輯身為末座的幸福──── 野坂昭如:我不是踏入「文壇」,而是走進「 |
作者 | 重金敦之 |
---|---|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昭和微醺: 門外不傳的老派編輯術:一篇篇身歷其境的文壇側寫重現昭和年代濃厚甘醇的人情世相以及編輯身為末座的幸福──── 野坂昭如:我不是踏入「文壇」,而是走進「 |
內容簡介 一篇篇身歷其境的文壇側寫重現昭和年代濃厚甘醇的人情世相以及編輯身為末座的幸福--野坂昭如:我不是踏入「文壇」,而是走進「文壇酒吧」……美食作家重金敦之第一本暢談本業「編輯」的作品帶讀者一窺印刷媒體的黃金年代,漫漫涼夜的最佳下酒菜紫煙四處裊繞升天、黑色轉盤式電話、成疊厚重的資料、原稿用紙與塗滿紅筆記號的校稿;編輯、作家、裝幀設計師圍著矮桌斟酌議論的身影,看似老街阿伯的木村伊兵衛飄然出現,總是借用桌子振筆疾書的開高健……「以棒球來比喻,編輯就像捕手。不過,編輯沒有棒球選手那種豪氣,說是整理場地的工作人員還比較貼切。」「年代久遠的『文士、學者』紀念照下方,通常都有說明文字。其中一定會有像是『隔一個人』的旁邊是某某某這樣的敘述。這個被跳過不提的人就是編輯。」「就像有愈來愈多攝影師對編輯言聽計從,不少編輯也失去自我主張,無論設計師說什麼都照單全收。但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愈來愈多編輯不讀文章。」重金敦之為昭和年間極具代表性的編輯人,他在第一次東京奧運(一九六四)舉辦前一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初出茅廬便被指派到遠藤周作家拿取稿子。任職《週刊朝日》編輯部時,擔任池波正太郎、松本清張、森村誠一、結城昌治、渡邊淳一、連城三紀彥、有吉佐和子等文壇名家的責任編輯,打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本書前篇「編輯的工作」談論編輯與創作者該如何拿捏彼此的距離,並在進退之間做好各自的工作,還有編輯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各項講究,同時也針對出版產業的方方面面,包括最前線的書店現場以及近年來重新定義文學獎的「書店大獎」(本屋大賞),提出獨特的見解。後篇「從書本中閱讀編輯的世界」,作者挑出22本書籍進行深入評述,讓人細細品味從編輯部、文壇到社會的多變樣貌,並重新思考要把哪些重要的價值帶進下一個年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重金敦之(SHIGEKANE ATSUYUKI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東京都。慶應大學畢業後,進入朝日新聞社工作。任職於《週刊朝日》編輯部時,擔任池波正太郎、松本清張、森村誠一、結城昌治、渡邊淳一、連城三紀彥、有吉佐和子等文壇名家的責任編輯,打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離開朝日新聞社之後,曾任大學教授與文藝記者。對於美食造詣很深,深受料理界人士信賴。於《小說現代》執筆〈食彩文學事典〉連載單元。日本文藝家協會、日本筆會、飲食生活記者協會等各種協會會員。一九九五年,開設食酒研究會「重金塾」,培訓對美食與美酒有興趣的寫作好手,於二○一○年完成階段性任務。近年著作包括《池波正太郎劇場》、《美味是另一個胃》、《作家美食與酒》、《與池波正太郎漫步京都》(合著)等多部。在台灣翻譯出版過的著作包括:《微醺。與大文豪獨酌》(大是文化)、《壽司的常識與非常識》(麥浩斯)。獨步文化《松本清張短篇傑作選(上)》中,收錄作者對國民作家松本清張的回憶散文。■譯者簡介游韻馨在豆府小樓與六隻汪星人一起過著鄉下生活的自由譯者。譯作包括《日本.城市力》、《名偵探柯南科學推理教室2:看透真相的透鏡》、《十三歲後,我不再是我》、《選擇住在小房子》、《怎能不愛在地文化:日本軟實力的祕密》等多部作品。部落格:http: kaoruyu.pixnet.net bloge-mail:kaoruyu@hotmail.com
產品目錄 「編輯的工作」親身體驗的編輯論--東京奧運開幕前夜編輯的工作--編輯與作家之間,究竟該既遠又近,抑或既近又遠?直木獎與書店大獎--文學獎的後台實況插畫家與小說家檯面下的惡鬥裝幀不是書的「包裝」而是「皮膚」--裝幀家的工作在第一線接觸讀者的書店員--書店最新現況稿費與稿量池波正太郎深受女性讀者喜愛的原因--散文與小說之間文人墨客的「愛店」料理書的世界--只要簡單快速就好嗎?大學時代學會的「編輯術」資訊發信地「有樂町」是媒體街以過去式表達祝賀之意最近令我在意之事「從書本中閱讀編輯的世界」《築地魚河岸貓手修業》福地享子《文壇》野坂昭如《漫畫少年物語編輯加藤謙一傳》加藤丈夫《鎌倉編輯日記末座的幸福》伊藤玄二郎《戰後英雄的肖像從鐘鳴之丘到超人力霸王》佐佐木守《百人百種芥川獎直木獎》豐田健次《文士的素顏綠風閣的一天》柳原一日《再會了!銀座文壇酒場》峯島正行《時代小說興衰史》大村彥次郎《Osome銀座媽媽桑絢爛而多舛的半生》石井妙子《記憶碎紙機》水口義朗《海螺小姐的昭和》鶴見俊輔、齋藤慎爾編《此路可通嗎?我是漫畫家瀧田祐》校條剛《星新一創作1001篇作品的人》最相葉月《宇宙飛行教室》小倉千加子《女子的舊書店》岡崎武志《磯崎新的都廳戰後日本最大的建築設計比賽》平松剛《居酒屋微醺考現學》橋本健二《橫濱少年物語閱讀歲月》紀田順一郎《雜誌見證戰後記者的興亡》植田康夫《池波正太郎筆下的另一個鬼平、劍客與梅女》池波正太郎小島香編《裁員進行式!》綿貫智人後記年譜任職《週刊朝日》期間負責企劃與編輯的小說、散文、漫畫等作品書誌
書名 / | 昭和微醺: 門外不傳的老派編輯術 |
---|---|
作者 / | 重金敦之 |
簡介 / | 昭和微醺: 門外不傳的老派編輯術:一篇篇身歷其境的文壇側寫重現昭和年代濃厚甘醇的人情世相以及編輯身為末座的幸福──── 野坂昭如:我不是踏入「文壇」,而是走進「 |
出版社 /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560634 |
ISBN10 / | 9869560636 |
EAN / | 9789869560634 |
誠品26碼 / | 2681662099007 |
頁數 / | 30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3X19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一篇篇身歷其境的文壇側寫
重現昭和年代濃厚甘醇的人情世相
以及編輯身為末座的幸福────
野坂昭如:我不是踏入「文壇」,而是走進「文壇酒吧」……
美食作家重金敦之第一本暢談本業「編輯」的作品
帶讀者一窺印刷媒體的黃金年代,漫漫
推薦序 : 我最想透過本書告訴大家的,就是如何拿捏編輯與作家之間的距離(親疏遠近)。我所說的作家包含各種型態的創作者,例如畫家、攝影家、漫畫家、設計師等。
有些編輯將自己負責的作家奉為「人生導師」。我個人沒有尊稱為「師」的作家,不過,許多作家在合作過程中,皆讓我受益良多。話說回來,與作家合作時,我根本無暇去想這類旁枝末節。我的首要任務就是以共同製作者的身分,與作家維持良好的夥伴關係,創造優質作品,提高雜誌頁面品質。
我經常想像自己是導演。編輯與作家太過親近是否合適,這一點也值得省思。我見過不少編輯成為作家的自己人之後,不知不覺間反而變成對方的管家或祕書,幫作家處理大小事務。此外,同一家出版社有各種不同雜誌刊物,遇到人氣作家時,不少社內編輯還會為了爭取人氣作家擠破頭。
這個時候,與作家交情最深的編輯會出面「搓圓仔湯」,有時還會代替作家「回絕邀約」。若私自幫作家牽線,作家還會怪編輯:「為何沒先跟我說一聲就打電話來?」這種編輯把自己當成該作家在社內的唯一窗口。
有些編輯甚至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自己與作家的關係獲得升遷或加薪。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心態,幫公司爭取到暢銷作家的版權是天大的「功勞」,自然有談判籌碼。不過,有些作家發現「編輯利用自己出人頭地」之後,會突然變得冷淡,與對方漸行漸遠。
以前我認識一位編輯,他的事業心不強,無意在公司出人頭地,遭到冷眼相待。他就遇到一位個性乖僻的作家,跟他說「我的書就給你出好了」,二話不說將自己的版權交出去。現在的作家希望以公事公辦(合理)的態度完成工作,出版社也重視團隊合作勝過單打獨鬥,因此「傳說中的文人」、「傳說中的編輯」這類英雄主義的例子已愈來愈少。
有一間出版社為了紀念新雜誌創刊,開辦了文學獎。其中有一名背景雄厚的作家,因為討厭編輯部選出的某位評審委員的飲食習慣,而對社方施加壓力加以辭退。這位作家誤以為評選委員會是一般的「聚餐」場合。作家與編輯都是血肉之軀,自然會有投不投緣的問題。有些作家想換責任編輯,還會遊說公司高層。如果是自己的責編也就算了,有些作家連部長的人事異動都要插嘴。這一切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屈服於邪惡「政治力」的出版社幹部。
民主主義是一種「公平均分」物品最確實有效的體制。不過,在「創造」與「藝術」領域則起不了太大作用。對於現實世界的出版社來說,編輯現場最需要具有組織性與民主性的管理體系。誠如本書一直強調的,文學、攝影、繪畫等領域有許多部分與編輯個人的審美觀息息相關。編輯的工作不像代數有「正確答案」,很多時候是「見仁見智」。遇到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與其以「是或否」來決定,中階管理職應回歸個人的美學意識來做判斷才是正確的做法。無法體認這一點的管理階層就是無能。
把編輯必要的審美眼光與好奇心都推給作家,事事請教作家的意見,最後演變成一種「作家情結」,這種編輯讓人傷透腦筋。由於自己什麼都沒有,只能當作家的傳聲筒而已。作家就像棒球投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編輯一方面要依照作家要求統籌企劃,一方面又得在掌管人事的主管底下工作,真的很難熬。
公司裡有管理高層與局長。近年來中階管理幹部只會看高層臉色,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對部下頤指氣使。話說回來,管理幹部存在的意義,應該是將功勞給部下,失敗時負起責任。
有些編輯不在乎在公司飛黃騰達,只想攜手自己喜歡的作家,創造好作品。這是他們從事編輯工作最想實現的夢想。話雖如此,若完全不管成本,一頭栽入編輯製作,也會讓出版社感到困擾。擁有正確的紅酒知識,遮住雙眼也能品出紅酒品種與產地的才華不能讓你成為一名好的侍酒師。有人認為會賣紅酒的侍酒師才是真正好的侍酒師。我認為這個道理也與編輯相通。
我想起有一次我到某位已故女作家的家裡拜訪。我在客廳與她閒聊,她對我說:「昨天S公司的W社長就坐在那個位置。」接著還說:「我可是獨自一人對抗大企業呢!」這句話似乎在說「你不過是組織裡的一個齒輪罷了」。雖然她說的是事實,但親耳聽見這種話,還是讓我不知如何是好。編輯只能一對一,用真誠的態度與作家相處。
(引自後記)
內文 : 裝幀不是書的「包裝」而是「皮膚」──裝幀家的工作
和田誠身為裝幀家與書籍設計師,他很清楚「如何計算書籍成本」。
二○○八年七月,我曾到東京國際展示場的「東京國際書展」欣賞「設計裝幀競賽展」。主辦單位是日本書籍出版協會與日本印刷產業聯合會,評審委員長是讀者代表兒玉清。這場競賽展的主旨是「從本文的文字組合、用色、排版、封面美感與功能性、材料適合度、印刷、裝訂等各個角度審查,選出獲獎作品。」邀請業界人士,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創作出「更美、更精良的書」。
這場競賽展共分成十二個項目,包括事典/全集、文學/文藝、童書/繪本、漫畫等。在生活/實用書項目榮獲日本書籍出版協會理事長獎的《育育兒典》(出版社:岩波書店、裝幀者:森本千繪、印刷:精興社、製本:松岳社青木製本所)做了三條書籤線。通常育兒書最多做兩條,這是標準規格。其獲獎的原因當然不只是書籤線,連細節之處都設計得很周到,這才是它深受好評的原因。
根據選評內容,有人認為「從書籍製作技術的傳承來考量,選擇製作成本較高的書籍為宜」,但也有評審覺得「花了很多錢做出的來豪華書籍得獎,讓人覺得很不是滋味」。有人說「鉛字是書籍美感的基礎」,也有人主張「比起精心製作的書,有時乍看之下很廉價的作品反而能讓人看到故事」。
某位長年從事販售業務的日本書籍協會評審表示:「雖然對其他評審感到抱歉,但我將自己的票投給從裝幀上來看,感覺會賣的書。」這位評審真的很誠實,我認為他說的應該是真心話,而且實為關鍵。若藝術性與追求利益不互相牴觸,就沒有任何問題,可惜通常都是相反的結果。畢竟我們不是活在歐洲中世紀,沒有王公貴族來成為藝術家的幕後金主。
近年來已經很少聽見有人說法文「mécénat」這個詞彙,現代的藝術金主已經轉變成國家與企業。這場競賽展最大爭議在於,並未公開書籍定價。製作費(藝術性)與定價不一定具有連動關係,但藝術性愈高,製作費就愈高,某種程度上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資深裝幀家菊地信義過去三十年總共經手一萬數千本書的裝幀工作,數量之多令人驚訝。菊地也曾擔任過「書籍設計競賽」的評審,他表示裝幀是「讓看到這本書的人成為讀者的重要誘因」。裝幀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大多數編輯都很重視書籍的銷售量,畢竟書也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商品,有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不過,包括編輯在內,做出一本書的的過程中,關鍵的是透過書這個媒體所傳達出去的作品本身。為了讓自己認可的作品問世而出書,並堅持下去的能力與智慧才是最重要的。書既是商品,也是盛裝思想的載體。我認為這才是出版的本質。」
(引自《新裝幀談義》白水社)
換句話說,無論裝幀是書的衣服或皮膚,其唯一的目的就是找出本體也就是身體存在的意義。菊地的看法極為透徹,我深表贊同。
前面提及的長友啟典也在《裝訂問答》中,被問到「雜誌設計與書籍最根本的差異為何?」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如下:
「雜誌是由一個頁面一個頁面累積而成,最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另一方面,書籍裝訂是為了包裝出『書』這個商品。以作者創造的世界為主題,從封面到內文打造整體意象,從用紙到字體,任何細節都要謹慎挑選。
我剛開始從事裝幀時,總覺得這是一份包裝工作,後來才逐漸發現其中的不同。我們必須考量每位作家的個性,融入設計之中。」
「看到封面就買」的購物習慣
靠外表(書衣封面)取勝的風潮不是最近才有的。原本岩波、新潮、角川等老舖文庫的書籍沒有加書衣,全採用同樣的樸素設計。每本書都以半透明的石蠟紙(玻璃紙、透明紙)包覆,英文稱為「dust rapper」,意思是防塵書套。石蠟紙帶有像是被太陽曬過的深褐色,給人一種經過歲月累積的古書風情。
為書籍套上書腰的做法並不古老。一九六○年代,出版社開始為文庫本套上彩色印刷書衣。這是因為印刷技術的進步,彩色印刷日漸普及。
過去只要是文庫的小說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出版社就會立刻印製印有主角劇照的書腰,全力宣傳。由此可見,靠「封面」行銷的想法不是最近才有的。雖然不是文庫本,不過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講談社)光是因應聖誕節將書腰印成金色,就帶動了書籍的買氣。讀者認為這個設計充滿喜氣,很適合送禮。
有人認為古典文學作品與漫畫的組合太過奇特,但這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早在八○年代,角川文庫就起用漫畫家渡瀨政造(わたせせいぞう)為夏目漱石的一系列作品繪製書衣封面。幾年前,新潮文庫也邀請劇畫家池上遼一,為山本周五郎的《三郎》作畫。
總而言之,書籍設計兼具「包裝紙」與廣告宣傳的作用。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案例年代有些久遠,不過報紙廣告也曾出現過劃時代的創舉。昭和三十二(一九五七)年暢銷書原田康子《輓歌》(東都書房)的形象廣告就是最好的例子。《輓歌》打破了過去書籍廣告的常識,以女明星為主角,在釧路的並木道拍攝。《輓歌》描述虛無的外遇戀情,正好與北海道旅遊的情調不謀而合。
當時正值日本經濟發達的時代,人們手頭寬裕,這本小說也成為旅遊風潮的先驅。正巧松本清張在《旅》雜誌連載的〈點與線〉深受讀者喜愛,全日本掀起「日本列島改造」、「探索日本」的潮流。報紙張數變多,廣告頁也逐漸增加,那個時代可說是報紙的黃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