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飲茶 3
作者 | 黎漢傑/ 林可淇/ 梁穎琳/ 盧嘉傑/ 羅學芝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週末飲茶 3:,古往今來,茶是一種文化。週末,飲茶,大家會想起什麼?除了酒樓茶市背景的喧鬧之外,也許就是同檯朋友無拘無束的說東說西。茶桌之間的談話,往往沒有一個固 |
作者 | 黎漢傑/ 林可淇/ 梁穎琳/ 盧嘉傑/ 羅學芝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週末飲茶 3:,古往今來,茶是一種文化。週末,飲茶,大家會想起什麼?除了酒樓茶市背景的喧鬧之外,也許就是同檯朋友無拘無束的說東說西。茶桌之間的談話,往往沒有一個固 |
內容簡介 古往今來,茶是一種文化。週末,飲茶,大家會想起什麼? 除了酒樓茶市背景的喧鬧之外,也許就是同檯朋友無拘無束的說東說西。 茶桌之間的談話,往往沒有一個固定的目的、固定的路綫, 興之所至,上一句說到秦漢,下一句隨時可以跳到魏晉。 初文出版社的《週未飲茶》,希望能成為一個讓人各抒懷抱的園地。 內容每集不設主題,盡量開放空間,容納多元的分類、形式、風格、題材, 像一杯杯茶,讓讀者選擇,或濃或淡,各得其所。 精選內容: 重新出土侶倫作品〈烟〉-張彧專文導讀 大轉型的光與影之子:張灝教授紀念專輯-陳躬芳編 記饒公,跟年輕人一起-潘步釗 張愛玲最早成名作《沈香屑.第一爐香》-吳邦謀
產品目錄 茶聚大家談 訪問、整理:沈舒 回憶舒巷城──蔡振興談《香港文學》及「舒巷城專輯」 訪問、整理:蘇曼靈 往事如詩 歲月如歌——路雅專訪 紙式小情書 小書 沉默的療癒——讀托芙.迪特萊弗森「哥本哈根三部曲」 吳尋張跡 吳邦謀 張愛玲最早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 特稿 侶倫專輯 張彧 重新認識侶倫——〈煙〉讀後感 侶倫 煙 陳躬芳主編 大轉型的光與影之子:張灝教授紀念專輯 編者按 任鋒 大轉型的光與影之子 唐文明 沃格林與張灝先生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王東傑 尋求近代中國的意義世界 白彤東 需要澄明的幽暗意識──在張灝先生追思會上的發言 唐小兵 追憶張灝先生──思想史研究的哲人 成慶 追思張灝先生──思想史研究的典範 徐波 幽暗意識與儒家思想的新展開 鄧軍 閱讀張灝先生的點滴體會 盧華 重思「轉型時代」──張灝先生學術追思錄一瞥 付子洋 歷史學者張灝的沉思 新詩 秀實 野生動物詩三題 冼冰燕 詩兩首 周鍵汶 花間對答 唐大江 變形記 鄭偉謙 震顫引致的不準確 散文 白貝 最後一夜 張惠 你信不信命運 郭長耀 老夫聊發少年狂,青春不老傲雪凌霜——記一九八三年易武古樹竹筒茶 陳丙 我看書,書看我 陳躬芳 落日照千山,故土而異域 麥華嵩 在九千六百三十二公里外擠地鐵 路雅 散文二題 塵間 假如我是一片薄暮雲 潘步釗 記饒公,跟年輕人一起。 潘金英 追逐 賴慶芳 不一樣的開學日 小說 白貝 母者 白鳳 與貓談一場戀愛 雨其 坑渠 徐振邦 微型小說兩篇 勞國安 亂碼 評論 區肇龍 遷徙的怨怒與尋根的反思 ——論白先勇〈花橋榮記〉及其電影改編 陳煒舜 長短句寫作門徑
書名 / | 週末飲茶 3 |
---|---|
作者 / | 黎漢傑 林可淇 梁穎琳 盧嘉傑 羅學芝 |
簡介 / | 週末飲茶 3:,古往今來,茶是一種文化。週末,飲茶,大家會想起什麼?除了酒樓茶市背景的喧鬧之外,也許就是同檯朋友無拘無束的說東說西。茶桌之間的談話,往往沒有一個固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87654544 |
ISBN10 / | 988765454X |
EAN / | 9789887654544 |
誠品26碼 / | 2682372603003 |
頁數 / | 32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6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週未飲茶》希望能成為一個讓人各抒懷抱的園地。內容每集不設主題,盡量開放空間,容納多元像一杯杯茶,讓讀者選擇,或濃或淡,各得其所。
自序 : 一月,新年伊始。在此時刻,《週末飲茶》的出版已有一年光景。跟一年前相比,不論是編輯陣容,或是不吝賜稿的作家們,均有著改變,不變的大概是「飲茶」仍然是一年兩度陪伴著大家吃茶作樂。
本期續有專欄「茶聚大家談」、「紙式小情書」、「吳尋張跡」,帶領大家暢遊中西文學。另外,專誠推介本期特稿〈重新認識侶倫——〈煙〉讀後感〉給大家,《窮巷》可能是諸位認識侶倫的開端,但他早期的短篇小說,你又認識多少?為著文化保育、為著讓大家「再見」侶倫,張彧先生特意為此撰寫讀後感,將〈煙〉這篇短篇小說收錄於本期「飲茶」,〈煙〉在初次發表的多年後首次重刊,並落腳於「飲茶」,「飲茶」深感榮幸。
文字創作,從來都是走孤獨的路,從前案上的文稿、手握的筆桿;如今桌上的電腦、鍵盤,均是走一人之路,故亦有才思枯竭的時候。或然暫且放下被點子垂懸的內心,走出死胡同,品嘗兩盞淡茶。即使文字路上舉步維艱,亦能「坦然而地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編者按:執筆之時聞來西西離世的消息,結束其陪伴無數香港人成長的傳奇一生,願西西的樂觀、迎難而上的精神永存於各位心中,筆者特此紀念。
盧嘉傑
二〇二三年一月
內文 : 沉默的療癒
——讀托芙.迪特萊弗森「哥本哈根三部曲」
小書
二〇二二年四月,華文界終於迎來了托芙.迪特萊弗森(Tove Ditlevsen)的「哥本哈根三部曲」,繁體中文譯本分三本陸續出版(首兩部的英譯本於一九八五年出版,而第三部曲的英譯則以結合首兩部的姿態於二〇一九年出版)。在中譯本平凡的封面上「童年」二字閃閃發光,倘若你是書店的常客,你不難發現近年出版的書,書名連副題彷彿都在比長城更長,簡潔直白的書名瞬間成了書叢中的星星。
出生於一九一七年的一個哥本哈根工人階級家庭,托芙.迪特萊弗森是丹麥的國寶級作家,在世的時候她的詩文和小說故事創作早已在丹麥文壇獲得肯定,曾獲頒發給在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丹麥女性的旅遊獎學金(Tagea Brandt Rejselegat)和丹麥文壇最高榮耀的金桂冠文學獎(De Gyldne Laurbær)。她十歲就開始寫作,二十出頭便出版首部詩集,一生著作近三十本,童年經歷是她作品的重心。
小書從來抗拒「追看」這回事,但自從四月讀過了《童年》,五月遇上了《青春》之後,盼到七月,我終於等到《毒藥》。絕大部分的評論認為三部曲是托芙的自傳式小說甚至是回憶錄,但她本人卻在一次訪問中說「一切都是杜撰的」,我想托芙說的是,她一生都不能把生活與創作分開,文字就是她,她就是文字。
對愛情和寫作的追求和渴望,佔據了托芙一生的心力和時間。十八歲時,詩作首次被文學雜誌刊登後,托芙因此認識了第一任丈夫、《野麥子》的主編維果.F.莫勒爾,一個能把她心裡的快樂召喚出來的男人。二十歲的她下嫁五十三歲的他,在維果.F的協助下,托芙如願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少女心》。最初,父輩式的威嚴把托芙從青春的迷失中拯救出來,掙脫疏離的家庭、格格不入的友際和刻板的工作。然而,婚後當她漸漸發現與維果.F共處時,自己的勇氣「開始如沙漏裡的沙子一般,莫名地流瀉。」、甚至覺得「寫作就像童年時做過的一些秘密的、被禁止的事,是一件充滿羞恥,必須躲到角落、在沒人看見時才做的事。」她原來早已準備好摧毁兩人之間的一切。
渣男皮亞特的出現結束了她與維果.F「一場誤會」的婚姻,她搬進了皮亞特安排的房間暫住,這是她自十八歲擺脫家庭自己租住房間以來,第二次擁有自己的房間和一臺打字機,「而我依舊如所有的少女一樣,渴望著一個家、一個丈夫和幾個孩子。」儘管滿身傷痕,被愛仍然是她當時最殷切的盼望。
又幾回的誤打誤撞,托芙似乎終於可以找到感情託付,這一次她遇到一個二十八歲仍然依附母親的大學生艾博。他倆很快迎來了一個生命,然後同居,然後結婚。女兒的出生沒有帶來預期的幸福,倒是托芙繼續寫作和出書,開始賺愈來愈多的錢,卻又反過來加深艾博的自卑感,他知道托芙是名人,自己不過是一個終日沉淪於酒精、距離大學畢業還很遠的學生。托芙再次懷孕和墮胎的打算終於讓卡爾輕易地把她從軟弱不濟的艾博手中搶過來,畢竟卡爾是個醫生,更關鍵的是他手上握著注滿可以讓托芙忘我地愉快的針藥,連她自己也知道她愛的是針筒裡透徹的液體,而不是擁有針筒的那個男人。
廝混在成癮的針藥、腐朽的健康和精神失常的丈夫之間,托芙領養了卡爾與另一個女人生的嬰兒,也誕下了他與卡爾的寶寶,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她把自己的性命和收入交托卡爾,孩子的生活則全交托於保母,在迷霧與清醒之間勉強完成了一些作品,直到自己無法感受四季、覺得地獄在人間、無法在創作的時候,托芙終於被送進戒毒所。
「愛情的可怕在於,你對他人完全失去了興趣。」一生都在追逐愛情,糾纏於婚姻與寫作之間的托芙.迪特萊弗森,當她從毒癮中掙脫第三任丈夫卡爾、從戒毒所回家後,旋即瘋狂地愛上維克多,同時又重投保泰松和杜冷丁的懷抱(兩種讓她成癮的止痛藥)。愛情和藥物沒有如托芙預期般把她從無形的悲傷中解脫出來,而是讓她陷入下一個結婚與離婚的痛苦迴旋之中。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托芙.迪特萊弗森的「哥本哈根三部曲」,你可以先從她一敗塗地的婚姻和感情開始,再慢慢回溯她的成長,也可以像我一樣把三部曲反覆閱讀。
《童年》裡的好一些片段,每次讀起來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讓人揪心的痛,托芙說「童年就如一副長而窄小的棺木,只靠自己是無法逃脫的。」她的童年擠壓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縱然父親數度失業,要靠失業金過活,托芙要羞愧地背著小書包排隊買過期麵包,但在那重男輕女的時代,父親的話語還是有一錘定音的重量:「別痴心妄想了,女人是不可能成詩人的。」哥哥拿著她的書本無情肆意耻笑,而在生活中跟她接觸最密切的媽媽喜怒無常,彷彿托芙就是個天生討她厭煩的角色。在只有六歲的時候,托芙就知道她必須壓抑真實的自我,擔當小丑的角色取悅媽媽。
「大部分的女人都能對男人散發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只有我不行。」童年的羞愧與自卑就這樣順理成章地跟著托芙由童年踏過十四歲的成年禮。托芙沒有繼續讀書,而是躍身墮入青春歲月的迷失之中,展開了工作生涯,再一次她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符合了母親無情的願望:盡快出外打工,也要趕快把自己嫁出去,這就是托芙的《青春》。
相對於托芙在文學上的成功,她的成長故事同樣發人深省。我把三部曲一讀再讀,每一本都讀了三數次,讀起來全都是痛:是成長的痛、是作為女性的痛、是階級的痛、是時代的痛。而深刻觸動我的是當托芙在承受著這些沒完沒了的錐心之痛時,她沒有呼天搶地,而是淡然平靜,彷彿文字有著撫平她每一道傷口的奇妙力量,她就是要倔強頑固地透過書寫向讀者展現她如何應對生命中的麻木與無奈,展示文字強大的療癒力量。
儘管托芙最終選擇以自殺結束她傳奇的人生,從文字裡我們都記得她曾經努力地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