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 續 | 誠品線上

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 續

作者 黄烱明/ 曾明財/ 杜慶承/ 蔡滄龍/ 吳麗慧/ 劉育親
出版社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 續:細節成就偉大,如果沒有書中這些英勇的推手,台灣的民主化之路必將更為艱辛漫長,期盼透過這一系列著作的出版,讓讀者更加了解民主的珍貴,也讓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細節成就偉大,如果沒有書中這些英勇的推手,台灣的民主化之路必將更為艱辛漫長,期盼透過這一系列著作的出版,讓讀者更加了解民主的珍貴,也讓每一個為了台灣這塊土地無私奉獻的無名英雄,都能夠留名青史,受後代永世傳頌。」--蘇嘉全「本書記錄了彰化民主前輩參與社會改革的故事,讓我們從彰化民眾熱情、悲憤、堅持的生命故事,重新回到社會運動的歷史現場。更可貴的是,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再次感受到大家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那股熱情,以及追求一個更進步、更美好社會的理想。」--鄭麗君「台灣人不但不畏惡勢力、很有正義感,而且又知恩感恩、很有人情味,全書充滿著各種感人的事蹟。」--翁金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黄烱明曾任《彰化人》雜誌編輯、員林社區大學講師、民進黨中執委、中評委、第二屆不分區國大代表,現任台化公司高級工程師。曾明財國立政治大學畢業,曾任職新聞界十五年(中國時報、首都早報、台灣時報)、《眷村想想》專欄作家。杜慶承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碩士,曾任民眾日報、台灣日報記者、特派員、大學講師,現爲文字工作者。蔡滄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彰化縣〈半線天〉畫會創會會長,公餘從事繪畫及藝文創作。吳麗慧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畢業,曾任彰化縣環保聯盟理事長、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彰安國中教師退休。劉育親長期從事影像拍攝及活動執行工作,第一屆彰化縣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地造文化創意公司負責人。拓展文教基金會創立於1997年,以推廣藝文活動、研究台灣在地文化、推展社區活動及出版研究成果為會務目標。長期主辦兒童劇團巡迴演出、兒童生態戲劇營、全國徵件兒童繪畫比賽、攝影比賽、戲劇教師種子培訓營及校園故事媽媽研習營,致力於兒童藝文扎根教育;青年領袖培訓營、青年遊學台灣活動,培植年輕人才;古蹟音樂會、文化資產志工培訓營、歷史建築導覽活動,讓民眾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舉辦樂器、陶藝、剪紙、台灣編結等社區居民學習課程,達到藝文生活化的目標。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 蘇嘉全 血脈中的民主自由 推薦序 - 鄭麗君 回到社會運動的歷史現場 序 - 翁金珠 默默無聞的街頭勇士 第一章 八卦山下的民主實踐者李荻清 - 賣米的知識份子 王昭武 - 企業長才關心時政 黃志誠 -「六六大順」捐款人吳麗慧 - 獻身環保和教育 黃文堂、莊聰敏 - 關心民主熱心公益陳國雄 - 奉行不服從理念 周火瑞 - 急公好義的模範家庭 楊基耀 - 運籌帷幄出錢出力 第二章 懸命拚公義的本土鬥士謝傳民 - 中部工運健將 葉春秋 - 用舉重拚政治 王條圳 - 守護大肚溪畔 孫正毅 - 民進黨第一位市代 李水成 - 第一勇里長伯 葉錦榮 - 勇敢衝撞體制的鐵工 林西棟、許麗玉、張武龍 - 此心無悔 黃文華 - 出錢出力助選 劉輝龍 - 從失望到奮起 蔡炎星、蔡文章 - 牛埔里的民主播種者 劉玲惠 - 守護台灣、守護愛 王萬全 - 鹿港黨外教父 黃武志 - 政治理念酵母菌 梁慶賢、梁顏水枝 - 永遠的後援會會長 黃錦山、黃映碧 - 線西民主夫妻檔 尤茂雄 - 釘破國民黨大陀螺 張聖源 - 站在本土立場發聲 柯明傳 - 反骨的校園異類 柯火勝 - 伸港基層一把手 張國閔 - 編織柳河夢 胡生群 - 關心鄉土教育 丁國興 - 帶動綠色改變的傻子 楊啟 - 熱心支持民主運動 黃錫仁、張熤報 - 開拓鹿港新希望 張瑞色、施岱 - 同心拚民主 郭正興 - 始終站在第一線 蔣煙燈 - 只要是黨外就支持 陳昭平 - 只為台灣好 王英正、黃崇光 - 民主運動好夥伴 邱同仁、江春鎮、邱明黨 - 點燃竹子腳民主之火 施明樹、林四來、陳鐵勇 - 秀水鐵三角 徐中山、徐阿台 - 還我土地運動 王鄭金花 - 溪州肉粽婆 鄭孟貞 - 溪湖三劍客之一 張永道、黃浩一 - 無私無悔付出 黃曲、吳聖謀 - 埔心民主運動伙伴 粘家財 - 探索生命意義的木工 柯耀庭 - 民主路不缺席的博士 許奕結 - 為土地發聲 詹益志 - 堅持台灣獨立信念 蔡訓宙、鄭萬發、吳華碩、魏春富 - 默默在偏鄉打拼 陳三本、林錫鐘、陳順傑 - 用麥克風戰勝買票 謝如安 - 關心公共事務 鄭麗玉 - 讓民主種子萌芽茁壯 林阿彬 - 只抬轎不坐轎 黃詩昇 - 自製錄音帶宣傳理念 第三章 南彰化的街頭先行者梁瑞興 - 打破醬缸文化 洪永福 - 江湖的讀書人 林天成 - 以台灣興亡為己任 劉輝煌 - 充滿台灣色彩的校長 林火孟 - 從反動到正動 楊昌隆、楊松峰 - 矢志追求做自由人 林見安 - 田尾民主發動機 李碧芬 - 蕃薯心台灣情 蕭瑟榮 - 支持對的人 邱顯達 - 凡夫俗子完成夢想詹萬發 - 熱心民主運動 錢木欽 - 樂在基層為民服務 吳重吉 - 綠色執政 品質保證 賴國淮 - 大村的民主伙伴 林立明 - 三代名醫的傳奇 李瑞達 - 和地方基層搏感情 彭國成 - 跟隨黨外前進 許慈文、謝國源、謝國田、林文欽、李錦斌 - 二水民主先行者 陳敏彰、陳清壽、周玥澄 - 有愛台灣的心 鐘肇法 - 基於信仰帶來力量 王勝坪 - 打造大器富饒的社區 陳豐麟、黃旗旺、李永堂 - 北斗的旗手 鄭邦雄 - 主張革命救台灣 賴文鴻 - 三代都挺綠 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 續
作者 / 黄烱明 曾明財 杜慶承 蔡滄龍 吳麗慧 劉育親
簡介 / 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 續:細節成就偉大,如果沒有書中這些英勇的推手,台灣的民主化之路必將更為艱辛漫長,期盼透過這一系列著作的出版,讓讀者更加了解民主的珍貴,也讓每
出版社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701342
ISBN10 / 9868701341
EAN / 9789868701342
誠品26碼 / 2681615208005
頁數 / 46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血脈中的民主自由 ⊙蘇嘉全(立法院院長)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在藝術的世界裡,細節就是上帝。」放眼其他領域,這個道理其實一樣適用,就好像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每一個為了理想付出奉獻的人,都是影響成敗的關鍵細節,都是成就民主台灣的上帝。
去年五月,拓展文教基金會出版了《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書中採訪眾多在解嚴前後到政黨輪替期間,分布在彰化縣各角落許多默默無聞的草根勇士,每一個勇士、每一個故事都是那樣的令人感動。而《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的出版,也為翁金珠國策顧問致力於拼湊出台灣民主化脈絡全貌的豪情壯志,擺放上第一塊拼圖,今年出版的這本續集,更是讓她距離實現夢想,又前進一步。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民主自由似乎早已流淌在彰化人的血脈之中,四百年前荷蘭人來到台灣時,我們看見了彰化人群起反抗的身影,乙未割台後,彰化同樣也是抵抗日軍力量最強的地區。現在彰化市八卦山上的紀念公園,其中除了安放六百多位抗日烈士神位之外,還有抗荷英雄蔣、鄧二公的神位,足以證明彰化人對於反抗威權的堅持,數百年來如一日。
拓展文教基金會以彰化為起點,詳實紀載一個個在地鄉親,在威權年代為了台灣民主化,所付出的血汗與淚水。在看過他們的故事之後,令人肅然起敬,一方面是敬佩這些鄉親的勇敢奉獻,一方面也敬佩翁金珠國策顧問不辭勞苦,把這一段段值得紀念的事蹟化作文字,讓這些故事能夠永續留存,不因歲月更迭而被遺忘。
放眼全球,台灣的民主化經驗是如此偉大且獨一無二,這不僅是屬於所有台灣人民的珍貴記憶,整個歷程也足以貢獻世界,值得許多仍在這條道路上摸索前進的新興民主國家效法依循。然而細節成就偉大,如果沒有書中這些英勇的推手,台灣的民主化之路必將更為艱辛漫長,我們期盼透過這一系列著作的出版,讓讀者更加了解民主的珍貴,也讓每一個為了台灣這塊土地無私奉獻的無名英雄,都能夠留名青史,受後代永世傳頌。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八卦山下的民主實踐者
李荻清 — 賣米的知識份子 ⊙曾明財

被許多彰化朋友尊稱「李大師」的李荻清,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後,以賣米維生,過著白天工作、晚上讀書的淡泊日子,一生堅持理念,不與國民黨妥協。

李荻清,一九四七年次,戴近視眼鏡,個子不高,瘦骨嶙峋樣子,在彰化市長順街經營「吉盛米店」。他賣的米不但好吃,而且都親自送到客戶家,若電話叫貨,份量較重的話,他得一包包扛上扛下,再開貨車送達。

他喜愛閱讀書籍,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研究哲學和佛學,包括古希臘哲人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至十八世紀康德、二十世紀中國牟宗三哲學思想,均有所涉獵。

一九八〇年代初期,劉峰松因政治獄被關,李荻清開始關心民主運動,默默協助翁金珠參選。後來,謝聰敏當選立委,他也協助彰化服務處工作,投入更深。

李荻清個性溫和、頭腦清晰,論事有條有理,平時若碰到支持國民黨的客戶,他也不會排斥,很樂意彼此交換心得,甚至有時候只用兩三分鐘,不徐不緩以實例舉證,就讓對方口服心服了。

不過,台灣省長選戰正熱,他有一天送米到客戶家,對方拉著他談政治,一堆似是而非的國民黨言論,讓他越聽越不爽,一怒之下不賣了,竟將那包米又扛回車上,這趣事後來一直成為朋友間的笑談。

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的林濁水,與李荻清同年,也是大學老友,交情深厚。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很早就和李荻清熟識,如果有行程來到彰化,也喜歡抽空到李家暢談。

陳定南競選台灣省長、彭明敏競選總統期間,是李荻清參與巔峰期,適逢地下電台「大彰化之聲」成立不久,他和王昭武、吳麗慧主持節目宣揚理念,每天每人各負責兩小時,也廣邀南北知名政治人物受訪。由於節目內容精采,甚至有聽眾專程從雲林縣送宵夜點心來。

吳麗慧回憶說,認識李荻清是在她主持電台節目時,李荻清和一群彰化好友,每天輪流準時上節目,她先播報當日新聞,他們針對內容作深入淺出的分析,還開放聽眾現場叩應,因為大師們分析精闢、見解獨到,故經常有空中熱線的激烈討論。

李荻清有政大統計系學歷,在那個年代,他的專業能力有很多機會進入政府或民間企業任職,為何選擇辛苦賣米的工作?

「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關心時局社會與政治經濟的人,看到政府顢頇無能,又經常拿敵人來恐嚇自己國民,多半活得很痛苦。李大師佛學造詣極深,他的入世佛教思想,讓他選擇離政府最遠,最自由的行業,既能深入社會基層角落,又可實踐其關懷社會、抗衡當權者的精神。」國中老師退休的吳麗慧如此解讀。

在電台除了批判政客、針砭時政,李荻清還敢挑戰把宗教當慈善事業經營、聲望如日中天的證嚴法師,差點引來信眾抗議。他很技巧的拋出問題,評論恰到好處,點到為止,等待社會去討論發酵。這種敢批判導引社會議題與討論風氣之勇氣,又不會惹火上身的功力,都令人十分激賞。

二〇〇〇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前,李荻清因病往生,享年五十三歲,來不及看到歷史一刻,令許多好友不勝唏噓,咸認是社會很大損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