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菉猗的繪畫世界
作者 | 郭菉猗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郭菉猗的繪畫世界:本書整理並精選出畫家郭菉猗自1981年至2016年,共84幅創作,媒材囊括國畫水墨紙本、油畫及綜合媒材。作品主題涵蓋人物肖像、風景、靜物、中國文化抽象意 |
作者 | 郭菉猗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郭菉猗的繪畫世界:本書整理並精選出畫家郭菉猗自1981年至2016年,共84幅創作,媒材囊括國畫水墨紙本、油畫及綜合媒材。作品主題涵蓋人物肖像、風景、靜物、中國文化抽象意 |
內容簡介 本書整理並精選出畫家郭菉猗自1981年至2016年,共84幅創作,媒材囊括國畫水墨紙本、油畫及綜合媒材。作品主題涵蓋人物肖像、風景、靜物、中國文化抽象意念。結構布局傾向抽象寫意,著重於後現代主義的構思,融合具象與抽象的圖像與理念,同時表達現實與夢幻中的寓意。筆法細緻與粗獷並容,色調則明亮多彩。後半段收錄郭菉猗的名畫賞析教學精華,包括有米開蘭基羅、委拉斯蓋茲、米勒、梵谷、馬諦斯、畢卡索與趙無極等著名畫家的作品,並在末段分享近代展覽與畫作研討心得。此畫冊內容豐富精采,力求帶給讀者煥然一新的感受,並加深對藝術的認識與興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郭菉猗自幼喜歡畫畫,16歲時(1959)先後拜師黃君壁教授私人畫室學國畫山水,及馬白水教授私人畫室學水彩畫,成為這兩位大師的入室弟子之後,更深植了她對繪畫的執著與熱愛。於1963年進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攻讀油畫,在當時名師廖繼春及李石樵等多位教授教誨下,讓她的繪畫基礎更為扎實。在學期間同時擔任台灣電視公司文教節目「美術大千」之節目製作及主持,後於1966年前往德國慕尼黑藝術學院研習一年。兩年後返台進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中國藝術史。先後受教於莊嚴先生(前故宮博物院院長、書法家)及譚旦冏先生(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器物家)指導下,於1970年完成碩士論文《明朝民窯青花繪瓷與文人畫的關係》,同年擔任該校藝術史講師。 1976年遷居美國芝加哥,四年後創瑞柏畫會,推廣國畫,並在當地多所社區學院(芝加哥市立學院、杜培基學院、喬治威廉學院)開課講學,1983年獲得杜佩基郡(DUPAGE COUNTY)年度繪畫金牌獎章,隔年遷居加州洛杉磯郊區,創如意畫會,繼續在當地多所社區學院授課,推廣國畫不遺餘力,於1991年榮獲加州州務卿頒發之「加州特殊貢獻獎」,並先後擔任加州聯合華美協會理事,與加州橙縣華人藝術家協會副會長。
產品目錄 序言辜嚴倬雲(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主任委員)江丙坤(前海基會董事長)成嘉玲(世新大學董事長)林柏亭(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廖桂英(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會長)自序-郭菉猗專文郭菉猗的跨文化現代性──曾長生形有限而意無盡──徐澄琪彼德凱樂(美國加州洛杉磯包爾文化博物館館長)余江月桂(美國加州州務卿)大師名言個人畫作名畫賞析投稿精選活動照片郭菉猗年表附錄──畫作索引、文獻出處
書名 / | 郭菉猗的繪畫世界 |
---|---|
作者 / | 郭菉猗 |
簡介 / | 郭菉猗的繪畫世界:本書整理並精選出畫家郭菉猗自1981年至2016年,共84幅創作,媒材囊括國畫水墨紙本、油畫及綜合媒材。作品主題涵蓋人物肖像、風景、靜物、中國文化抽象意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4342297 |
ISBN10 / | 9574342298 |
EAN / | 9789574342297 |
誠品26碼 / | 2681424091003 |
頁數 / | 184 |
開數 / | 菊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8X2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繪畫是我從小就非常喜愛的項目!高二時開始在黃君璧教授(當時師大美術系主任)的私人畫室,學習國畫山水。不久又在馬白水教授(當時師大美術系教授)的私人畫室,學習西畫水彩。表姊陳明湘(當時是師大美術系助教)則不定時教我國畫花鳥。記得當年每次我去習畫的時候,總是最快樂的時光。
高中畢業後考入文化大學美術系,選讀西畫組。我們非常幸運,當時文化大學美術系的師資,都是頂尖的教授。孫多慈教授的素描,李石樵教授的素描及油畫,廖繼春教授的油畫,馬白水教授的水彩寫生,王壯為教授的書法等等,都是一時之選,時至今日,這幾位前輩的作品更被收藏家視為珍寶。在文化大學期間,因為當時校方規定必須統一住校,因此,我們以校為家,學習切磋的時間更多了。那是一段非常快樂又值得回憶的時光。當時由於電視台要加強文藝節目,而我因為美術系的背景,有機緣在台灣電視公司製作兼主持,一個每週一次的文藝節目「美術大千」。這個工作使我有幸認識了許多前輩畫家。這對我在繪畫藝術的知識增長與觀念啟發,都有極大的幫助!
婚後,隨夫去德國慕尼黑。慕尼黑位於歐洲大陸的中心,是歐洲文化藝術融匯的大城,也是抽象畫大師康丁斯基Kandinsky(1866-1944)起家之地,是個藝術非常有深度的城市。這期間我參觀了歐洲許多美術館。因地利之便,我最常去的 是慕尼黑古代藝術博物館(Alte Pimakothek, Munich),此館藏畫十分豐富,從北方文藝復興(德、荷、比等國),以至義大利文藝復興,再到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以及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的精彩作品,真是美不勝收,讓我對西方繪畫的形式及其內涵有了更深的瞭解。
不久,因外子返台任教,先後擔任新竹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而我則再返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中國藝術史,當時的老師有莊嚴先生(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中國古代玉器專家那志良先生,以及我的論文指導教授、中國古代銅器與瓷器專家--譚旦冏先生(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這是我再次深受,我國古文明薰陶的,珍貴學習期!
得碩士學位後,我再返台視工作,這次是擔任幕後工作,負責節目部美工組的「美術指導」。這個職務的工作是電視攝影棚內,佈景的設計,並指導裝置完成。這份工作給我對繪畫的「空間安排」及「光源運用」是極大的磨練!使我往後在繪畫「空間層次的營造」有很大的助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在耕耘,而收穫會隨之而來的!
1976 年,外子應聘去美國伊利諾州(Illinois)加哥郊區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物理系任教。我及兩個兒子也隨之同往。美國與歐洲的人文與藝術的環境,是有差異的;美國的文化藝術,相對而言,是開放自由的。但最前衛的藝術,卻常自英國興起。旅居芝加哥八年(1976-1984),期間參觀美術館及畫廊,是我精神上最大的收穫,而去選修繪畫課,則是我最開心的事。芝加哥在當時是美國第二大城,也是美國女權主義的女藝術家Judy Chicago(1939-)的故鄉,文化藝術活動也十分興盛。當時,許多美國人都對東方繪畫很有興趣,我應邀在許多社區學院或繪畫社團教授國畫,同時也為我們台灣同胞開國畫課。教學期間,東西民族與文化的交流,忙得不亦樂乎!
但是冬季一到,北國的酷寒氣候,令我這台灣長大的亞熱帶動物非常思鄉!常看著窗外的冰天雪地,懷念著家鄉的「四季紅」,不禁提筆揮毫,將心中的惆悵訴諸畫上。這段期間:我試以充滿東方思想與情懷的心境;用國畫的媒材及技法;創作西畫理念的畫作。
八年後,外子應邀前往加州洛杉磯北部PASADANA 的NASA 太空實驗室工作,我們全家從芝加哥搬到洛杉磯。洛杉磯位於美國西岸,亞裔的移民很多,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也逐年增加,確是文化大融爐!文化與藝術的面向是非常多元。1986年,我進入加州大學長堤分校(Cal State Univ. at Long Beach)藝術研究所,專攻油畫。當時的教授是Prof. Dominic Cretra, 他擅畫人物畫是位非常熱忱,誨人不倦的教授。很幸運地,當時適逢Mr.Ed Moses(1926-)也在學校授課。他是近代美國西岸最被推崇的抽象畫家,獲獎無數,其中包括古根漢獎金的創意藝術類。在這位名師的教導之下,我也和其他同學一樣,深深被他的理念感動,試著創作抽象畫,但我認為我仍必須保有我們傳統東方精神的抽象畫。我開始用壓克力(Acrylic) 顏料。因為稀釋的壓克力顏料有近似水彩、水墨的效果;濃厚的壓克力顏料,則有近似油畫顏料的厚重質感。
在加州大學長堤分校的求學期間,我同時也在多所社區學院授課傳統國畫及東方抽象繪畫的課程,並在寶爾博物館(Bowers Museum)創立中華文化藝術協會,宣揚我中華文化,舉行多次從台灣運來的中華文物展覽。洛杉磯的氣候與環境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的畫用色更多變;構圖更開放;而題材上,則多了一些環保、科技與種族和諧的意涵;媒材也嘗試運用各種新興的材料。
我常常逛美術材料行(Art Supply Store)找尋新產品,有些可運用剪貼在畫布上(Collage),與顏料交替運用。這些新材料的運用,對我而言是變化無窮的新挑戰。在洛杉磯的這20 年,是我在創作上「開放」與「沉潛」交互研習的時期,我的心境也更開闊、更無忌於習慣的規範,也無慮於他人的看法。只要完全地沉浸在自己的畫室裡,天地似乎就無限大。
先後在海外共旅居22 年後,1997 年,我返台定居。國內的「人」與「情」是我們離台22 年最思念的鄉情。翌年,我開始在世新大學,開通識課程「世界名畫賞析」及「現代繪畫賞析」,迄今第18 年。與青年學子們相處,是一件令我非常開心的事。「教學相長」這句話讓我確實地感受到非常深切的體會!因為我每年都重溫一次西洋繪畫史;從文藝復興直到當今的中外繪畫趨勢。這對我個人的創作有很大的啟發。因此我的創作風格也變化多端、不拘一格。有人說,「風格不一致」;也有人認為我的畫是屬於「君子不器」。而我自己認為,我真的只是「畫隨心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