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邦圖: 帝國日本的亞細亞地圖 | 誠品線上

外邦図: 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

作者 小林茂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外邦圖: 帝國日本的亞細亞地圖:◎什麼是「外邦圖」?「外邦圖」指的是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間,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所製作的地圖。當時的近代日本正面臨抉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什麼是「外邦圖」?「外邦圖」指的是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間,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所製作的地圖。當時的近代日本正面臨抉擇:未來是要躋身在海外擁有殖民地的「帝國」之列,還是成為被殖民的對象?日後日本就以製作外邦圖為起點,開始邁向歐美的「帝國」型國家之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戰爭可說是無可避免的課題,只能積極製作本國之外的外邦地圖,做為面對戰爭的準備。◎「外邦圖」的作用是什麼?在海外未知的土地戰鬥時如果沒有可靠的地圖,不僅找不到攻擊目標,也看不見盟友的所在,甚至,可能輕則白費工夫,重則全軍覆沒;此外,若成為帝國的日本希望在戰爭中獲得的殖民地施行近代化的行政管理,就需要地圖輔助。換句話說,戰爭與殖民地統治都需要地圖,日本也因此成立製作地圖的機構,製作各式各樣的地圖。◎「外邦圖」為什麼消失?首先,戰場或可能成為戰場的區域的地圖屬於軍事情報,必須嚴加管理,並對外部人員保密。此外從測量到印刷為止的製作過程,也一直都被視為機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累積的地圖與航照圖因為保密的關係被大量銷毀,使得外邦圖變得更加神秘。另一方面,海外殖民地的地圖,尤其是初期的地圖也因為失去管轄單位,而幾乎成為被遺忘的存在。然而,雖然整理留存下來的外邦圖的工作持續在進行,但仍因為數量龐大,所以進度非常緩慢,直到二○○○年才加快整理速度,這一段被塵封的戰爭、殖民往事,才又系統性的回歸到眾人面前。◎「外邦圖」,也包括台灣?本書中除中國、韓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也提到台灣的「外邦圖」;其中提到的不只是甲午戰爭前後台灣戰略用地型圖的測量過程,也談到甲午戰後日本如何重新丈量台灣土地,整理稅負,是日台史中比較少提及的一個環節。然而,「外邦圖」反映出來的,不僅只是日本的帝國藍圖,也是日本在對自己的命運做出選擇時,無可避免的殫精竭慮與代價。透過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看見日本如何走向帝國之路,以及面對可預見必將來臨的戰爭時如何進行備戰,也能夠從一個過去難以著手的角度重新省視近代日本參與的幾個重要戰爭,以及帝國日本如何做好統治殖民地的準備。除了呈現出日本發展與進入戰爭時期的進程外,也可說是從不同於過去的角度,呈現日本與亞洲太平洋在這段時期的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小林茂生於一九四八年,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地理學專攻)肄業。曾於九州大學任職教授,自一九九九年起擔任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人文地理學)。二○○三年開始,擔任空中大學客座教授。著有《農耕、景觀、災害-琉球列島的環境史》(第一書房,二○○三年第四屆人文地理學會獎),編有《近代日本地圖製作與亞洲太平洋區域--以外邦圖為中心》(大阪大學出版會,二○○三年,日本地理學會優秀獎)。■譯者簡介林詠純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任職於民間研究機構,現為專職日文口筆譯、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作橫跨歷史、哲學、設計各領域,包括:《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八旗文化)、《民粹時代》(先覺)、《民間故事啟示錄》(心靈工坊)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序章 外邦圖的世界邂逅 調查開始 特色 多樣的製作主體,多樣的目的第1章 近代國家與地圖製作地圖製作機構登場--英國 法國的發展 伊能忠敬的時代 明治維新後引進三角測量 追上世界標準第2章 草創期的外邦圖製作--海外地理情報的編輯十九世紀中期的外國船沿岸測量 順應萬國公法 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沿岸的測量 製作「朝鮮全圖」 原圖與協助者 朝鮮情報的不足 來自歐美各國的朝鮮情報 「清國沿海各省圖」 出兵台灣與來自歐美的地理情報第3章 朝鮮半島的偵查與測量--締結日朝修好條規之後與外交團同行的陸軍將校 地圖.海圖的贈與 使節團的測量 壬午事變後的朝鮮國內旅行規定 陸軍將校的朝鮮旅行 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原圖第4章 中國大陸的偵查與測量--陸軍將校的「旅行」陸軍將校的派遣與旅行 參謀本部成立--正式開始收集地理情報 梶山鼎介的「鴨綠江紀行」 「護照」與居留「目的」 陸軍將校的測量方法 「維尼耶羅盤儀(Boussole Vernier)」 酒匂景信的距離測定 手繪原圖的特色 困難至極的二十萬分之一圖編輯 製版.發行與分發給前線部隊第5章 日清戰爭與初期外邦圖「十里方眼圖」與「輯製三十萬分之一圖」 「北京進傍圖」等 前線部隊的地圖使用 伊莎貝拉.博德對地圖的評價第6章 日清戰爭與之後--成立臨時測圖部以及與俄羅斯之間的角逐測量隊的後方測量 無法預測的戰地測量 「蒟蒻版」印刷 組織第一次臨時測圖部 測量要員因反日情緒而遭殺害 秘密測量的先驅 戰史編纂所需的舊戰場測量 青山良敬等人的測量之後續 義和團事件後的測量 日俄開戰的準備 俄羅斯的朝鮮調查 兩套俄羅斯製圖 日俄測量隊的邂逅與距離感 日本製地圖的使用 俄羅斯在滿州的測量活動第7章 日俄戰爭--地圖爭奪與後方的測量戰場上的地圖爭奪 參謀總長對於地圖的訓示 兩國地圖的評價 戰場上的測量與複寫--以茂澤祐作為例 軍隊的組織層級與印刷方法 目算測圖與記憶測圖地圖與實際的戰鬥 第二次臨時測圖部的組成與活動 旅順要塞砲台圖 奉天會戰時的最前線 第8章 日俄戰爭結束後的臨時測圖部樺太.朝鮮半島測量 藤坂松太郎的回憶--從朝鮮到內蒙古 持續在東北亞的測量 馬賊的襲擊 擴大測量區域--往華中、華南前進 併吞韓國後的補充測量 第二次臨時測圖部解散第9章 殖民地的土地調查事業--台灣.朝鮮.關東州土地調查事業與土地所有者的確認 地籍圖與地形圖 沖繩縣的土地整理事業 三角測量與土地面積量測 台灣的土地調查事業 朝鮮的土地調查事業 經緯度原點設置與二等三角測量 窒礙難行的關東州土地調查事業 韓國.台灣地籍資料的後續 將測量技術轉移到中國 留學生因辛亥革命而歸國與日中地形圖的類似性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出兵西伯利亞與外邦測量確立中國大陸的秘密測量體制 秘密測量的方法 佔領青島與接收德國製地圖 出兵西伯利亞與組織臨時測圖部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俄羅斯製地圖 口羽武三郎的「支那測量管見」與測量精度 「基於日中協商的共同測量」 戰時測量與秘密測量交錯 外務省與陸軍對於秘密測量的對立與妥協第11章 航照製圖的發展航照時代 使用於山東出兵 根據航照製圖 朝鮮的鐵路鋪設預定區域--精密立體測圖儀的使用 三度調查樺太森林 高度資料的重要性 滿州的需求激增 滿州航空公司 美國保留的日本軍航照 根據航測製作外邦圖 偵查飛行與航照第12章 從滿州事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與南方的外邦滿州事變與扣押中國製地圖 組織關東軍測量隊 野戰測量隊與停止秘密測量 《外邦測量沿革史 草稿》的編輯 南京事件與扣押中國製地圖 中國製地圖的精密度評價 複製荷屬東印度的地形圖 接收馬來半島的地圖第13章 外邦圖製作的擴大與戰敗外邦圖的圖示範圍與偵查飛行的範圍 外國製地圖的複製 組織改編 關東軍第一航空寫真隊進駐拉包爾 細田重藏的測量作業 戰爭結束--地圖.航照的燒毀命令 多方進行的燒毀 兵要地理調查研究會的戰時研究 從參謀本部到大學--帶出外邦圖 戰後的外邦圖終章 外邦圖與現代從軍事情報到近代資料 近代資料的整理 外邦圖數位資料庫 另一種外邦圖收藏 研究與使用的國際化專欄1 測量技術/2 美國接收的外邦圖結語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外邦圖: 帝國日本的亞細亞地圖
作者 / 小林茂
簡介 / 外邦圖: 帝國日本的亞細亞地圖:◎什麼是「外邦圖」?「外邦圖」指的是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間,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所製作的地圖。當時的近代日本正面臨抉擇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42726
ISBN10 / 9869742726
EAN / 9789869742726
誠品26碼 / 2681741437003
頁數 / 3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0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要成為「帝國」還是「殖民地」?
日本--對國家命運的選擇。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章 外邦圖的世界

邂逅
邂逅總是在出乎意料的時候。但如果仔細回想,就會察覺許多導向這邂逅的伏筆。
「外邦圖」指的是日本在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八月以前製作的亞洲太平洋地區地圖,而我得知這個名詞其實是近幾年的事情。一九九九年九月,我剛好有機會致電前御茶水女子大學教授兼氣候學者淺井辰郎先生,詢問他御茶水女子大學收藏戰前沖繩地形圖的緣由。同業的地理學者都知道,御茶水女子大學收藏了所有連古書都未見收錄的戰前沖繩地形圖。我曾向某個出版社提議,將這些地圖當成原稿印刷出版,沒料到出版社竟準備實現我的提案。身為提案者的我,自然得挑起為這些地圖撰稿解說的工作。
我必須解釋御茶水女子大學收藏這些特殊地圖的緣由。當時我與淺井教授幾乎不認識,又無法憑一己之力將解說寫出,走投無路下只能致電詢問。
淺井教授接起電話後,我簡單說明了事情經過,他立刻就理解問題的重點,並有條不紊地回答,御茶水女子大學收藏了大量的外邦圖,而這些沖繩地形圖則是外邦圖的附屬地圖。戰爭結束時,原本收藏在舊日本軍參謀本部的這些外邦圖,是淺井教授赴任時從資源科學研究所帶去的,現在已經整理得差不多了。
我聽過「資源科學研究所」這個名字。查詢後發現這是在一九四一年成立的國策研究機構,戰後還維持運作了一段時間。總而言之,御茶水女子大學收藏大量軍用地圖的始末並不單純,直覺告訴我,只有淺井教授能夠撰寫解說,於是我請出版社向淺井教授邀稿。
由日本軍製作、收藏在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大量地圖,似乎處於凍結狀態。儘管後來才發現,我當時的理解不完全正確,但更令我震驚的是,可能成為寶貴學術資料的外邦圖研究,在淺井教授之後幾乎無人接觸。地圖是呈現景觀最基本的資料,幾十年前製作的地圖,還是可以使用在各種與製作目的幾乎無關的地方。我必須想辦法活用這些外邦圖。當時我正在研究琉球列島與九州的景觀變化,自己就認知到年代較久遠的近代地圖,不僅能對前述研究有所幫助,如果詳細分析,說不定還能檢測出意想不到的變動。而這個歷程應該也適用於海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太平洋地區迅速開發,森林減少,都市逐漸擴大。如果想要掌握戰爭白熱化前的狀態,並進一步詳細探討其變化,外邦圖想必極有幫助;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能將外邦圖當成確實追蹤變化的起始點。這麼一想,想像力就更加馳騁。我甚至認為,或許也能從外邦圖中取得顛覆常識的資料。
後來我向同業提起淺野教授告訴我的事情時,發現也有其他人知道外邦圖,還有人使用外邦圖進行調查研究並寫成論文。我向他們提及外邦圖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亦獲得不少贊同。

調查開始
後來我逐漸發現,自己任職的大阪大學也收藏了一些外邦圖,儘管為數不多,亦曾出現致力於製作目錄與複寫地圖的研究者。已故的東洋史學者布目潮渢教授不只發行了《中國本土地圖目錄》(一九七六年初版,一九八七年發行增補版),還製作了外邦圖的微縮膠卷──目前也仍在使用。此外,在我之前的教授們、也是研究古地圖的專家,研究室裡收藏了許多古地圖的複製品。我想起在學生時代,的確看過等高線異樣的中國大陸古老地形圖束。我讀了淺井教授寫的沖繩地形圖解說後才了解,那是御茶水女子大學送來的部分外邦圖之一。原來,在我心底早已埋下許多對外邦圖感興趣的伏筆,而它們逐漸累積,終於在這段時期浮現。
但不管抱持著多麼濃烈的興趣,不展開具體的行動也是徒勞。此外,推動研究也需要資金。譬如調查的旅費、購買相關圖書的費用、資料整理與輸入的工讀生薪水等等。即使是文科的研究,沒有經費也無法進行。於是我決定申請科學研究費。
科學研究費是許多單位爭相申請的國費研究資金,申請者必須提出說明研究必要性與預算的申請書,並交由該領域學者成立的委員會審查,分數高者即可獲得研究經費。通過率約百分之二○─三○,沒有實績的主題更是困難。因為這樣,我寫了一份自己覺得很紮實的申請書,但最初依然沒有通過申請。幸好獲得了同時申請的民間研究資金,才能從二〇〇一年展開研究。科學研究費的申請書也隨著重寫而增添了說服力,後來終於在二〇〇二年五月通過,正式的研究就從這時開始推動。

特色
再回到外邦圖。外邦圖的特色就是我們至今仍不清楚這是什麼樣的地圖。由於外邦圖多為軍事用地圖,長久以來都被視為機密,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量地燒毀。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複雜的因素。
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軍事機密的外邦圖,並沒有留下「總共製作了幾種」之類的資料。一般熟知的外邦圖製作機構,是隸屬於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陸地測量部。但製作地圖的,除了陸地測量部之外,還有其他單位,尤其是關於現場部隊實際活動的狀況,我們知道的也只有冰山一角。此外戰敗後不久,日本在盟軍進駐之前,就以燒毀的方式處理掉這些外邦圖,連當時共損失了多少地圖也幾乎沒有留下記錄。
據推算,日本現在保存的外邦圖總數超過兩萬數千種,由於同樣的地圖多半不只一份,因此實際數量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如果再加上保存於國外的外邦圖,數量想必更加龐大。盟軍,尤其是美軍,在占領時期接收了大量外邦圖,它們除了被移往北美各地的大學及圖書館管理(參考一九八頁的專欄2「美國接收的外邦圖」),有些也收藏在英國。而中國或俄國想必也有收藏外邦圖的機構吧?
此外,外邦圖中亦包含了多樣地圖。有些經過精密測量,規格與日本國內製作的地圖相同;有些則以步測或目測的方式偷偷製作。因此外邦圖的精確度也參差不齊。大家往往以為近代地圖應該都很正確,但光憑外觀其實難以判斷其精確度。
還要加上複製外國製地圖的外邦圖。畢竟戰線急速擴大時,如果已經有現成的外國製地圖,直接使用會比從零開始製作省力。在戰場上奪取地圖也是基於同樣理由。
使用這些地圖時,必須考慮測量年代、方法、製圖規格等各方面因素。舉例來說,如果使用法國製作的越南(舊法屬印度支那)地圖,就必須知道其經緯度以梯度(grad,將直角分割成一百等分的角度單位)單位表示,且經度以巴黎為起點。此外譬如森林,也必須考慮到不同的土地利用定義與分類。某個地圖符號具體指的是何種景觀,也是重要的問題。
外邦圖不容易掌握的另一個背景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負責管轄外邦圖的就不再是日本的政府機構。多數外邦圖的繪製地區都誕生了獨立國家,或許是考量到這些地區的主權,日本軍解散之後,外邦圖就被排除於日本所有政府機構的業務之外。日本戰後負責管理地圖的政府機構為地理調查所,日後改名為國土地理院,而其管理對象終究只限日本國內的地圖。
外邦圖目前由國立國會圖書館這個政府機構負責收集、製作目錄並提供閱覽。其製作的目錄可透過網路搜尋,還有索引圖,非常方便。但這樣的收集及閱覽,終究只是將外邦圖視為出版品的一環。國會圖書館的外邦圖收藏儘管龐大,主要藏品並非繼承自過去陸地測量部的收藏資料。至於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也收藏了外邦圖,但其收集目的基本上是為了戰史研究,依然沒有繼承陸地測量部的收藏資料(引用自防衛大學名譽教授田中宏巳)。不過除了國會圖書館,另有幾所大學擁有較為龐大的收藏,關於這點之後會再提及。

多樣的製作主體,多樣的目的
從製作面來看,外邦圖大多由日本軍所製作,由此又可大致分成兩類,一是由日本軍親自測量,甚至利用航測製作的地圖;而除了占領地區與戰場,亦有不少是以日本主權以外的地區為對象的繪製,基本上都是祕密進行,有時也會遭受當地反日情緒強烈的居民劇烈抵抗,譬如日清戰爭後、在朝鮮半島的測量任務。
另一類則是日本軍複製所取得的外國製地圖,之前已稍微提到。取得地圖的方式有時會以「繳獲」或「收押」來描述,但站在對方的立場,幾乎都是「搶奪」。此外應該還有購買或獲贈而來的地圖,但我們並不清楚大多的具體經過。
此外,製作地圖的主要單位基本是陸地測量部,但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也出現由駐外部隊製作的地圖。由此可知,製作地圖的任務也隨著戰線擴大而分散。雖然了解駐外部隊擁有多少製作地圖的人員與設備也極為重要,但關於這點我們也不是很清楚,只能從保存至今的外邦圖中得知,這些駐外部隊除了測量與製圖之外,也要負責印刷。
不僅是日本軍,還有殖民地政府製作的地圖。除了台灣與朝鮮半島,日本在租借地關東州(遼東半島前端的旅順、大連地區)也致力於實施「土地調查事業」,而製作與販賣地形圖即為其附帶事業。
土地調查事業相當於日本本土的地租改正,推行細則包括確定土地所有者(地稅繳納者)以及整頓所有地的相關台帳(土地台帳)與圖面(地籍圖)。日本殖民政府應用近代測量技術查核地籍,並將完成之地籍圖縮小、製成地形圖,這種體系化的製圖法非常省力。關於這點,之後(第九章)會再提及,但從繪製出各個地區最早的正統近代地形圖來看,也應該給予正面評價。此外,雖然與土地調查事業無關,但在樺太地區也能發現類似工作。土地調查附帶的地形圖製作確與軍事機構無關,但要塞地帶的地圖自然是軍方控制下的祕圖。
不過,日本當初在殖民地製作這類地圖時,並未將其視為外邦圖。台灣與朝鮮半島雖然是殖民地,但終究屬於國內,因此算是「內國」。不過這類地圖,現在也被當成外邦圖的一部分。
這些外邦圖大部分屬於比例尺在兩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的地形圖。登山健行使用的地圖通常為兩萬五千分之一或五萬分之一,而這樣的比例尺也適合陸地上的戰鬥。不過依用途所需,也有二十萬分之一、五十萬分之一、甚至一百萬分之一的大範圍地圖;或者也可以看到一萬分之一、五千分之一的小範圍大比例尺地圖。
此外,日本自一九三〇年代後期,開始製作統稱為「兵要地誌圖」的地圖(圖序-1)。這類地圖也有各式各樣的比例尺,並在圖面上以文字寫下適用於飛行場地形或車輛通過的可能性等軍事情報,多色印刷的圖面也不少。製作這些地圖是為了應付急速擴大的戰線。
除了地形圖,海圖、航空圖等過去被視為機密的海外圖,也應該納入外邦圖的研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還出現了結合海圖與地形圖的「陸海邊編合圖」,這是推測同盟國軍隊可能登陸、包含日本周邊在內之地區所繪製的圖。
經由以上的描述可以知道,儘管外邦圖的軍事色彩強烈,但也有非軍事機構製作的地圖,它們多數可在市面上購得,也在民間使用。另外,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軍方也開始大量複製透過各種管道取得的外國製地圖。
不只日本軍,日本的殖民地政府也是巨大的組織。無論軍事還是行政,對地圖的需求量都相當龐大,因此外邦圖的世界也必然會變得複雜。接著從第一章開始,我們將依照時間順序來看外邦圖的製作現場。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