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百態入鏡來: 用影像捕捉心與景的交會瞬間 | 誠品線上

世間百態入鏡來: 用影像捕捉心與景的交會瞬間

作者 宋剛明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世間百態入鏡來: 用影像捕捉心與景的交會瞬間:相機就是——表達思想、藝術的筆除了明白,選擇一台相機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真的明白什麼是攝影攝影或許是人們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相機就是——表達思想、藝術的筆 除了明白,選擇一台相機來表達自己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能真的明白什麼是攝影 攝影或許是人們透過影像來表達難以抒發的情懷,又或者依附攝影,記錄生活的一切體驗與領悟,如同寄生於攝影般,和影像共存。 本書深入認識攝影與影像的發展,從數位相機的影響談起,回顧攝影的起源,涵蓋攝影題材、攝影心理、攝影倫理及攝影的最終目的。全書共分為二十四篇,每篇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以日常故事為入手點,通俗易讀,而引出的觀點又讓人撫卷沈思。全書語言風趣、睿智,醍醐灌頂,充滿了哲人般的思維。非常適合攝影人作為枕邊書閱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宋剛明1956年生,楚人,喜好文學與設計,略通攝影,現為影像學教授,享長江學者待遇。中國攝影家協會藝委會委員;湖北攝影家協會副主席;U型影像感測器發明人;中國攝影金像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貢獻獎》獲得者。出版著作有《戒毒女》。重要成冊作品有:用寬畫幅展現中國人十年世俗生活的《吾土吾民》;解剖中國轉型時期社會問題的《留守老人》;反映艱苦勞作的《採石場》;研究藏人民俗生活的《佛澤凡音》、《紅雲》;用現代攝影語言解構中國傳統建築的《徽居映射》;文獻攝影《三峽--永遠的風景》;移民生活《三峽--永遠的家園》等。欣賞清人李漁的美學觀點:「於淡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攝影追求:「用看得見的影像,傳達看不見的思想。」閒暇之時愛給房子加點巧思、賞車、時而沉浸於音樂的世界,對於相機更是著迷。其發明的U型影像感測器,可以讓影像真正達到完美品質,一不小心,也許把全世界的相機改造了。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江湖無情 歷史寵倖後來者樂趣無疆 心態才是開心果年華易逝 鏡中不知幾許真簡單是福 機鋒盡藏反安泰見性成影 心中格局定乾坤世事難料 歷經劫波前路遙風水流轉 堂前飛燕今何往心為何物 攝魄從來非小技獨門暗器 勝者為王一招鮮光影有價 陽光如何論斤買框中觀景 斗方之間有乾坤人文紀實 重在向世解說人街頭狩獵 一種溫和的謀殺聚焦災難 見證生命的尊嚴閱盡滄海 風光無限開新篇送你青雲 俯首當個策展人追名逐利 攝影八股多平庸綁著跳舞 有限制才有超越情由景生 藝術品格心態定激情化影 九天銀河入鏡來寄情寂寞 月宮弄影意韻長音影同理 弦外之意有玄機

商品規格

書名 / 世間百態入鏡來: 用影像捕捉心與景的交會瞬間
作者 / 宋剛明
簡介 / 世間百態入鏡來: 用影像捕捉心與景的交會瞬間:相機就是——表達思想、藝術的筆除了明白,選擇一台相機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真的明白什麼是攝影攝影或許是人們透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797234
ISBN10 / 9863797235
EAN / 9789863797234
誠品26碼 / 2681690416005
頁數 / 2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深入認識攝影與影像的發展,從數位相機的影響談起,回顧攝影的起源,涵蓋攝影題材、攝影心理、攝影倫理及攝影的最終目的。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

  認識剛明完全是靠攝影的緣分。

  記得2003 年在《攝影世界》舉辦的「亞洲風采」攝影大賽,他拍攝的一組反映三峽大壩蓄水前長江景色的照片,從數萬張照片中脫穎而出,榮獲了自然類二等獎。當時不知何故,該組獲獎照片背面沒有找到作者名字,經過查找才知道剛明是一名來自湖北的攝影家,在全國已經很有名了。那時我們還未曾謀面,但我喜歡他的攝影風格,那就是與眾不同地把握題材,自我認識的哲理表達,紮實穩健的攝影語言。

  與剛明見面也是攝影牽的線。

  2003年底,他到北京出差,風塵僕僕地來到我在新華社新聞大廈東配樓的辦公室,想贈送給我他的畫冊《戒毒女》,並交流他的一些新作和拍攝體會,我們暢談甚歡。從那時起,他陸續在本刊發表若干篇幅較長的文章,比如「拍攝月亮」、「Leica—卓爾不凡,前世今生皆是雄」等。此後,我們開始合作,我不僅欣賞他奇特的構思、豐富的實踐,以及富有思辨性的文字表述,而且對他關於攝影器材發展,乃至某個品牌的特徵、優劣等精闢的分析大為讚賞。

  和剛明互助的友誼。

  2005年秋,本刊要做一個關於EPSON RD-1旁軸數位相機的專題報導,鑒於他對Leica旁軸相機(RF相機)的深刻瞭解,我們遂請他作為試用的嘉賓,它不僅一口答應,而且還為本刊記者安排好行程和試拍的專案,做得無微不至。

  能深入了解剛明亦是攝影之緣。

  2007年夏,剛明參加中國攝影金像獎的評選,剛好我被遴選為評審會的成員。他選送的是一組反映徽州建築文化的照片──《徽居映射》,極富內涵和形式感。我看到了剛明對攝影的理解,對自我創作風格的闡述⋯⋯記得當時我代表評審團為他獲得金像獎寫了一段評語:「徽州民居好看、耐看,但不容易拍好也不容易領悟明白。而宋剛明先生試圖用這組作品表達他的一些悟性,他在配文《徽居映射》中寫道:『用結構大對比的手法,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表現徽居外簡內繁的風格。』以筆者對他的瞭解,泛讀他入選作品以及其他的照片和文章,宋剛明先生的拍攝功力深厚,文學修養好。他以哲人的思考、文人的詩情、遊人的心態、影人的技法,透過描述徽居,解讀了中國古代理學發源地徽州內在的道義和外在的民風。憶江南,徽州為首,不知還有多少用相機難以表現和解讀的美妙景象和深奧道理呢?但宋剛明先生做了一次成功的發現和再發現的攝影之旅,這組作品和配文就是很好的嘗試。」

  接到剛明的短信,希望我為其新作寫幾段話,那時正值9月中旬,我答應了。9月下旬我去歐洲休年假,帶著剛明那兩本新作,儘管有不少文章我曾拜讀過,但閒來再讀,依然受益匪淺。正巧,他在書中談的是自己對相機的哲學思考和對影像的理解,而我去歐洲辦的兩件事也與之不謀而合。我先到德國參觀世界影像器材雙年展PHOTOKINA,全面瞭解當今影像技術的發展脈絡;接著轉道攝影的故鄉法國,再度尋覓那攝影被宣佈正式發明170 多年來的蹤跡,繼續探尋攝影在法國發展的原因。

  在PHOTOKINA 期間,看著熙來攘往的場面,對著剛明在書中提到的那幾個經典老牌子,如Leica、Rollei、ZEISS、Hasselblad 等,著實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在數位技術橫行的當下,儘管這些老牌子革新激進了,也用上了數位影像技術,但恪守的「影像品質優先」的理念始終沒有改變。攝影人用什麼樣的相機,相機使用、如何拍攝⋯⋯這些並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是具有哲學思考的問題。從PHOTOKINA 各大品牌展示的佈置和文化環境來看,我再次意識到Leica 就是人文的相機,Leica 在那裡展示用S2 相機拍攝的人像;Hasselblad 就是商業的工具,Hasselblad 與Ferrari 合作,不僅展臺上陳列供拍攝的法拉利豪華跑車,而且發佈限量版的Hasselblad 法拉利版數位相機H4D;而日系相機,如Canon、Nikon,就以媒體為導向,是傳播記錄的工具。

  而在法國,攝影的故鄉,閱讀剛明的書,越讀越發人思考。為什麼19世紀攝影沒有誕生在英國或者德國,而是在法國呢?為什麼人文攝影大師多為法國人呢,比如卡蒂埃- 布列松、威利‧ 羅尼、杜瓦諾、馬克‧里布?為什麼歐洲或其他大洲的人文攝影大師,如寇德卡、科特茲、卡帕、薩爾加多等,都嚮往法國且留在法國發展呢?在本書中可窺一斑。他寫道:「民族性格對藝術品質的影響不太被人留意,起碼在攝影界如此,細細想來, 這是比攝影硬體更值得討論的事情。」沒錯, 這才是相由心生的緣由。我曾在《淺談法國現代攝影家的心態》一文中提到,傲慢、憂鬱、孤獨⋯⋯在我們的語境裡都是貶義詞,而這些卻成了法國攝影家的藝術品格。他們的傲慢鑄塑了他們的個性;他們的憂鬱釀造了他們的高雅;他們的孤獨成就了他們的深邃。

  真希望剛明能與我一起對這一現象做深入細緻的研究。

  在剛明先生所有的文章中,我最推崇的當屬「追名逐利:攝影八股多平庸」一文,這是一篇猶如「及時雨」,針砭時弊,催人清醒。文章不僅具有哲人般的思維,而且文筆犀利,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前不久我倆在一起參加「貴州原生態國際攝影大賽」作品評選時,他告訴我,現在主要在教學。聽之我不禁再生敬意,作為湖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的剛明,不滿足於現狀,不為攝影名家、攝影評論家、影展策劃人、攝影活動家等諸多頭銜所累,而是一門心思去當攝影教育家,不僅教書育人,而且埋頭苦學研究。這些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我想,這本新作的出版,是剛明對前十年攝影思考的階段性總結,也是21 世紀第二個十年他對「相由心生」繼續思索的新的開始。

  祝賀他的新作出版成功!
  祝願他的攝影教學和研究取得進步!
  祝願他的攝影事業全面成功!

  是為序。

新華社高級編輯
《攝影世界》雜誌社總編輯
李根興

試閱文字

內文 : 樂趣無疆 心態才是開心果

我曾跟朋友討論「思念」的情感,過去兩地分居,鴻雁傳書,一個來回十天半月,那種思念,刻骨銘心,以至於有一種文本叫「兩地書」,有小說比不上的真摯情感,寫這類東西無關技巧,要的只是一份真情與一份堅守。

隨著通訊便捷,我們彷彿失去了一種美好的情感體驗。這很像現在的傳統攝影和數位攝影,在數位攝影越趨普遍及性能的提升,無形間壓縮了傳統攝影揮灑的空間。以至於在多數人看著顯示器取景的今天,部分攝影師又把自己的腦袋套進黑布裡,看著影像上下顛倒的所謂大畫幅相機的毛玻璃攝影。

傳統攝影的樂趣好像就是自找麻煩。到底什麼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攝影的樂趣呢?

攝影的樂趣分為兩種:一種是發現的樂趣,另一種是操控的樂趣。發現的樂趣傳統攝影和數位攝影是一樣的,如果非要找出什麼不同,那就是數位攝影對發現的肯定是及時的,按了快門後,看看顯示幕,立刻就能補捉下來。而傳統攝影則要等一段時間,或許你得離開現場,有時是半天,有時是一星期,甚至半月、半年。這種等待有點像父親等待孩子出生,有時是喜悅,有時是煎熬。因為這期間可變因素太多,這也是我們有時感覺傳統攝影會給我們更大的樂趣的原因,它的生產實屬不易。

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前期差別其實不大,數位相機目前不過是把傳統自動相機過去放底片的地方換成了影像感測器,傳統相機的「手動」與「不確定性」,或許就是老相機的樂趣所在吧!

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的差別主要在後期,傳統攝影雖然後期也可以明室製作,但那種相片沖印店大批量地生產,一般不被嚴肅的攝影家認可,傳統攝影家更欣賞在暗室裡一張一張地手工製作,雖然是機械複製,由於遮擋、攪動、藥溫等些微的差異,也不可能有兩張照片是一樣的。傳統製作看重的是個人經驗,特別是黑白片的製作,藥水的比例,紙張的選擇,水的酸鹼度,甚至心情,都會影響到製作品質。傳統攝影的後期製作是建立在經驗上的,從這點看傳統製作似乎更接近藝術的本質,畢竟,手功痕跡越重的製作,越能體現自我的價值。

一些人為了追求影像品質和徹底的攝影樂趣,把目光轉向大畫幅,大畫幅是相機界的石化,它與相機剛出現時沒什麼差別,用這樣的相機拍照片,每回都相當於一次歷險,出不得半點差錯。使用這種最接近原始狀態的攝影工具無疑是很刺激的,每次使用都會為我們積累經驗,這種經驗曾是傳統攝影人最看重的技巧,數位攝影即是少了這種技巧。大畫幅是以追求影像的極至為訴求的,它那種再細微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特性,遠遠超出了人眼的視覺感受,這確實讓人震撼,但它是以犧牲攝影的另一特性:瞬間性為代價的。今天我們不太可能抱著大畫幅拍攝街頭的一個偶遇的微笑,更不能想像用捕捉突發事件,顯然大畫幅的樂趣是以犧牲攝影的另一大樂趣為代價的。你是看重毫無生命的石頭特別清楚地呈現,還是更看重百變人生那直擊心靈的表達?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漫長地等待,在通風不好的暗房裡聞著刺鼻的氣味,看著紅燈下影像慢慢呈現,如果這些是攝影的樂趣,那麼數位攝影透過軟體設置,也可以完成同樣的體驗。試想如果我們所用的數位相機是沒有顯示器的,我們用的記憶卡拔出後必須在三種水中泡過之後才能看到影像,列印出來的紙也必須在三種水中泡過之後才能看到影像,且不說這些工序都必須在暗房中完成,即使在電腦中透過顯示器模擬,你能體會到樂趣嗎?

為什麼在傳統攝影被視為樂趣的體驗,在數位攝影就成了噩夢呢?

操控的樂趣體現在我們人類對自我的認知上,旅途上的困難成就了更堅強的心理。不過,人們大多為了砥礪心志才旅行。這也許是在傳統攝影已近成熟的時候,人類還要發明數位攝影的心理原由。

其實想體驗傳統攝影樂趣的大多是從傳統中積累了太多經驗的人,對從未接觸過傳統攝影的人,他們並沒有這種遺憾,大畫幅、暗房對他們不是樂趣,是噩夢。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攝影中的各種於現今看來很「麻煩」的手序,對某些傳統攝影愛好者來說,無疑地是種無可取代的魅力。

我曾為要裝一個電子暗房還是傳統暗房左思右想,作為發展的方向,電子暗房肯定有優勢,起碼家裡會很乾淨。但我還是裝了個傳統暗房,我確實割捨不下那裡積累下的經驗。只是這個暗房我只用了兩年,當我掌握了PS,而鐳射出片效果接近傳統放大的照片之後,我就再也不願進暗房了。而我的兒子,根本不願進暗房半步,他只願看著顯示器處理照片。顯然他在那裡面取得的樂趣,比傳統暗房裡多。可見我們在暗室中取得的樂趣,只是個認知問題。

現在很難見到有人寫兩地書了,出版的兩地書無疑是文化中的精品,但又有幾人寫的能面世呢,即使是面世,也多半是身後事。數位攝影能夠讓一個新手拍的照片與一個在攝影方面廝混了幾十年的人拍的照片等量齊觀,起碼在技術上看沒太大差別,這是最讓很多人鬱悶的事,這也是很多人轉而投向大畫幅的原因,大畫幅求的是技巧,而且這裡已摻雜了太多與攝影樂趣無關的東西,真正的攝影樂趣不是靠技術壁壘建立的,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從這點看,數位攝影是把攝影的樂趣佈施給了更多的人。真所謂:樂趣無疆,心態才是開心果。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