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還給我: 最全面的女性身心靈抗憂鬱指南 | 誠品線上

A Mind of Your Own: The Truth about Depression and How Women Can Heal Their Bodies to Reclaim Their Lives

作者 Kelly Brogan/ Kristin Loberg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把心還給我: 最全面的女性身心靈抗憂鬱指南:憂鬱症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近年來,抗憂鬱劑的用藥量在世界各地都出現駭人的成長,每四位女性便有一位以服藥展開日常生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憂鬱症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近年來,抗憂鬱劑的用藥量在世界各地都出現駭人的成長,每四位女性便有一位以服藥展開日常生活,解決從哀傷、煩躁、心慌到失眠、經前症候群、壓力的困擾,讓抗憂鬱劑穩坐萬靈丹的寶座。其實,藥物不能真正滿足女性的需求。凱莉‧布羅根(Kelly Brogan)醫師說,抗憂鬱劑不但沒有兌現天花亂墜的藥效,還可能永久遏殺人體的自癒潛力。我們要樹立新典範:想要療癒心智,最好是療癒全身。布羅根醫生顛覆現狀,立基於科學,以全人醫學之道粉碎傳統醫學對憂鬱症成因及療法的迷思。她以專業素養解讀公開發表的醫學研究,輔以多年的臨床經驗,破解憂鬱症的實際根源:憂鬱症不是單純的化學物質失衡,而是生活形態亮紅燈,必須予以矯正。憂鬱症是血糖、腸道健康、甲狀腺機能等等互相串連的人體系統失衡,禍首則是發炎。本書提供切實可行、循序漸進的三十日行動計畫,包括強效的飲食調整、特定營養的補充、排毒、睡眠、重新定義壓力的技巧,協助女性療癒身體,緩解發炎,不用處方箋就恢復身心安康。以大膽的革新作法帶領讀者踏上壯大自己的旅程,啟動遠遠不只是緩解症狀的驚人蛻變。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每一位聽信藥物是焦慮症與憂鬱症最佳解決之道的國人一定要看《把心還給我》。凱莉‧布羅根醫生援引研究證明,鋪陳出協助你奪回心智、重建大腦健康的路。」--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女性身體,女性智慧》(暫譯,Women’s Bodies, Women’s Wisdom)、《女神不老》(暫譯,Goddesses Never Age)、醫學博士/克莉絲蒂安‧諾瑟普(Christiane Northrup)「《把心還給我》借助思想走在最尖端的臨床研究,適度融入悲天憫人的全人觀點,端出治療情緒障礙的革新作法。在這個只重視醫藥的世界上,布羅根醫師的健康方案點亮了一盞求之不得的明燈。」--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書《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Grain Brain)、《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Brain Maker)、醫學博士/大衛‧博瑪特(David Perlmutter)「大膽,高明,不用藥物終結憂鬱症與焦慮症的務實觀念與工具貫穿全書,精彩的《把心還給我》會扭轉你維護個人身心健康的作法。」--著有《荷爾蒙重設飲食》(暫譯,The Hormone Reset Diet)、《荷爾蒙解藥》(暫譯,The Hormone Cure)、醫學博士/莎拉‧戈特弗里德(Sara Gottfried)「作者對憂鬱症成因與最佳療法提出新的思維處方箋:身體療癒了,精神健康自會降臨。而凱莉‧布羅根也清楚地解釋這張處方箋背後的科學原理,指點讀者如何做到。《把心還給我》引人入勝,挑戰讀者敞開心胸,接納精神健康的新可能。」--著有《瘋狂美國》(暫譯,Mad in America)、《精神病大流行》(Anatomy of an Epidemic)/羅伯特‧惠特克(Robert Whitaker)「我喜歡《把心還給我》,書名完全肯定一個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精神健康。布羅根醫師強而有力地指出服用抗憂鬱劑並非沒有健康風險,而且治療效果有限。只要閱讀本書,便能學會如何以符合科學、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維護精神健康,而且零藥物。」--美國營養學院院士(FACN)、著有《功能醫學聖經》(The Disease Delusion)/傑佛瑞‧布蘭德(Jeffrey Bland)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凱莉‧布羅根(Kelly Brogan)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學學士,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醫學博士。精神醫學、身心醫學、整合全人醫學專科醫師,同時持有這些認證資格的美國醫師並不多見。目前在曼哈頓執業,同時也是兩位幼女的母親。克莉斯汀‧羅伯格(Kristin Loberg)專業作家,擅長於將專業知識轉化成一般讀者熟悉且易懂內容。■作者簡介謝佳真自由譯者,近期譯作有《喚醒心中的大師》、《變革•變革•再變革》、《失去雙腳,我用生命奔跑》、《隱形守護者》、《無人地帶的製圖師》等。賜教信箱:oggjbmc@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精神狀態──源頭不全然在腦部第1部 憂鬱症真相大解密第1章 憂鬱症解密憂鬱症不是病:妳有所不知的憂鬱症候群及其成因第2章 吐真劑:全盤托出血清素的迷思妳如何被誤導、誤診、虐待第3章 憂鬱症新解腸道微生物、悄無聲息的發炎、精神健康之間的關連第4章 精神疾病的大冒牌貨兩種可以醫治卻可能被誤診為精神疾病的常見病症第5章 為何身體乳液、自來水、止痛類成藥應該加註新警語可能導致憂鬱症的日常環境物質與藥物第2部 全身安康的自然療法第6章 讓食物成為妳的良藥療癒身體、解放心靈的營養建議(妳不會覺得打死做不到)第7章 冥想、睡眠、運動的威力3項促進精神健康的簡單生活形態習慣第8章 潔淨的家為周遭環境去除毒物第9章 檢驗與膳食補充品支援療癒過程第10章 四週喚醒妳自然的神彩飛揚三十日行動計畫結語 主宰身體,解放心靈食譜謝詞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把心還給我: 最全面的女性身心靈抗憂鬱指南
作者 / Kelly Brogan Kristin Loberg
簡介 / 把心還給我: 最全面的女性身心靈抗憂鬱指南:憂鬱症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近年來,抗憂鬱劑的用藥量在世界各地都出現駭人的成長,每四位女性便有一位以服藥展開日常生活,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31146
ISBN10 / 9869531148
EAN / 9789869531146
誠品26碼 / 2681533979001
頁數 / 38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憂鬱症不是病
精神醫學有別於其他的醫學領域,是以非常主觀的診斷系統為準。大致上就是妳和一位精神醫師坐在診間內,醫師聽完妳描述症狀,依據個人見解給妳貼上標籤。沒有檢驗。妳不能將盛裝尿液的小杯或一滴血送去化驗,揪出可以斷定「妳罹患憂鬱症」的物質,一如血液檢驗可以斷定妳有糖尿病或貧血。
精神病科宣告「哎呀弄錯了!」是出了名的,以偽科學色彩濃厚的療法虐待病患的歷史悠久,是長期被令人髮指的不嚴謹診斷玷污的領域。不妨想想一九四九年諾貝爾獎得主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的例子,這位葡萄牙神經學家以侵入式手術治療思覺失調症患者,切斷病患的前額葉與大腦其餘部位的連結(亦即前額葉切除術)。一九七九年代羅森漢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則證明醫師很難辨識眼前的病患是「真瘋」或裝瘋的正常人。我相信如今的精神病藥物處方箋的危害及其荒謬程度,都不亞於實際破壞不可或缺的腦部組織或將精神正常的人貼上「精神病」的標籤。
我在研究醫師(Fellow)時期接受了照會精神醫學(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的訓練,又稱「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由於這大概是唯一體察生理過程及病狀如何影響個人行為的專科,因此我興趣濃厚。我發現這個領域的精神科醫師明白發炎、壓力反應等等生物作用的影響。我看到這一科的醫師在院內為手術病患會診時談論這些生理過程的方式,與他們在黃金地段的診所工作時大相逕庭。他們會談論電解質失衡引發譫妄、維生素B12不足造成失智症狀、剛開始服用止吐藥物的人可能會精神病發。這些精神困擾的根源與我們在談論精神疾患時常掛在嘴上的「腦筋短路」戲言相去甚遠。
身心症(Psychosomatic)是偏頗的誣蔑之詞,影射「腦筋短路」就是問題所在。傳統醫學界將無力診治的病患一律推給精神科,就像在扔垃圾。假如醫師不能解釋妳的症狀,假如治療沒能排除問題,而進一步的檢測也診斷不出確切的病名,妳多半會被轉診到精神科,不然家庭醫師大概就會開一張抗憂鬱劑的處方箋給妳。假如妳仍然堅持要得到實質協助,醫師便可能同時開出抗精神病的藥物。抗憂鬱劑處方箋多數來自家庭醫師而非精神科醫師,向基層醫療單位求診的總人次中,7%會領到抗憂鬱劑處方箋。其中將近3/4的處方箋上沒有明確的病名。尤有甚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精神衛生系獨立檢視精神障礙盛行的現象時,發現「在領到抗憂鬱劑處方箋並服用這些藥物的人當中,不符合精神障礙標準的人可能不在少數。根據我們的數據,缺乏明確的實際症狀卻使用抗憂鬱劑的現象很普遍。」
我永遠忘不了多年前有一位「心因性」面部灼燙的女性上門就診。她的故事發人深省。她埋怨面部有莫明其妙的強烈燒灼感,只能歸咎為「腦筋短路」。她被症狀折騰到幾乎什麼都做不了。當時我仍會開精神病藥物,但我內心的聲音明白她的身體確實出了毛病,絕非腦筋有問題。然而西方的醫學模式給她貼上心因性生理疾病的標籤,判斷她必須服用精神病藥物,別說體認她症狀的複雜處,根本連試著了解都沒有。服用抗憂鬱劑和中樞神經系統類藥物(benzodiazepines,包括煩寧、贊安諾等鎮靜劑)無濟於事。最後幫上忙的是改變飲食、攝取營養補充劑、讓人體菌叢恢復平衡。這全是安慰劑效應嗎?畢竟她那麼渴望改善症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但傳統醫學沒有治癒她。免疫及發炎的過程才是她痛苦、煎熬的根源,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毫無用武之地。治癒她的是直搗問題核心的策略,亦即拔出扎在腳上的鐵釘,讓傷口癒合。
全書會深入探討憂鬱症及各種相關的症狀是免疫系統及發炎途徑故障的表徵,而非神經化學物質不足的疾病。妳或許以為這是新觀念,其實不然,只是當妳向全科醫生乃至精神科醫生說明症狀,他們八成不會提這些,只會開一張抗憂鬱劑的處方箋就匆匆打發妳離開。將近一個世紀前的科學研究人員已在探索腸道中毒狀態、情緒、腦功能之間的關連,將此種現象稱為自體中毒(intoxication)。但研究這種狂野概念的熱潮消退。二十世紀中葉時已無人關切腸道健康如何影響精神健康。思維迅速翻轉:認為是憂鬱症與焦慮症影響了腸道。隨著製藥業在二十世紀後半興起,腸道說已遭到漠視,提出腸道說的傑出研究人員也被遺忘。幾個世紀來,古代醫學便將腸道視為維繫健康的關鍵;如今我們終於可以證實古人的智慧。公元前三世紀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便是最早提出「萬病始於腸道」的人之一。
如今,大量研究顯示腸功能障礙與大腦具有不容否認的連結,這些研究大部分揭露了血液中發炎指標的數量(亦即發炎症狀)與憂鬱症風險的關係。發炎指標數值上升通常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處於高度戒備,憂鬱症風險因而竄升。這些數值與憂鬱症的程度平行:數值高,等於憂鬱症嚴重。歸根結底,憂鬱症應與其他的發炎性疾病歸為同一類,包括心臟疾病、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糖尿病、癌症、失智症。而在有其他發炎及自體免疫問題的人之間,諸如腸躁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胰島素抗性、肥胖症等等患者,他們罹患憂鬱症的現象特普遍也就不足為怪,至少我認為如此。而這些病症的特徵便是發炎情況較嚴重,第三章將會討論這個主題。
憂鬱症的主要病灶不是大腦,真的想明白這一點,只需要看幾份最能闡明真相的研究。當科學家刻意為沒有憂鬱症跡象的健康人士注射某種物質(稍後會說明),令他們身體發炎,這些人很快便出現憂鬱症的典型症狀。而當C型肝炎患者接受促炎藥物的注射,高達45%的人出現重鬱症。
因此當別人問我為何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明明那麼多,憂鬱症卻依舊猖獗得像瘟疫,我不會歸咎於腦部化學物質。我會聚焦在我們的靜態生活、加工食品的飲食、持久的壓力所造成的影響。我會想到醫學文獻指出典型的西式飲食:充斥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自然的油脂、擾亂血糖的食物,會導致發炎惡化。事實或許與妳想的不同,最容易造成憂鬱症的風險因子之一是高血糖。多數人認為糖尿病與憂鬱症是不相干的兩種病,但新的科學發現正在改寫這項普世的認知。一項二○一○年的研究便推翻現狀,這項研究歷時十餘年,追蹤超過六萬五千位婦女,發現糖尿病婦女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普通人高出將近30%。即使在研究人員排除了缺乏運動、體重之類的其他風險因子之後,她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依然居高不下。非但如此,接受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婦女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會提高53%。
各位絕對可以得出和我相同的結論:近二十年來罹患糖尿病的比例與憂鬱症的比例共同飆升。罹患肥胖症的比例也是暴增,而肥胖症同樣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研究顯示肥胖症患者陷入憂鬱症的風險會升高55%,而且憂鬱症是雙面刃:憂鬱症患者染上肥胖症的風險會增加58%。一群澳洲研究人員在二○一三年的報告提出中肯的說法:「看來許多因素都會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而且似乎與全身性發炎有關;這些因素包括社會心理壓力源、不良飲食、缺乏肢體活動、病態肥胖、吸菸、腸道(功能)異變、(過敏)、牙齒(蛀牙)、睡眠及維生素D不足。」
然而科學判定的憂鬱症成因,與病患在察覺自己被傳統的精神病治療網絡宰制後的親身體驗有落差。二○一四年的蘇格蘭研究人員對此作了研究,在報告中強調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的價值,而那正是我採取的辦法。心理神經免疫學一詞的確很詰屈聱牙,其實意思只是檢視(並尊重)身體各個系統及器官的複雜交互作用,特別是神經、胃腸、免疫系統之間影響身心安康的精彩變奏。研究小組指出許多病患被告知自己的精神疾病來自腦部,或是與(不實的)腦部化學物質不足有關,但他們其實都有與免疫發炎途徑相關的生理失調。這些病患的血液發炎指標數值升高,可見他們的身體正在捍衛自己,而身體啟動的防衛程序可能導致莫名其妙的身體症狀,卻被診斷為精神病,沒察覺那是生理問題。結果醫師沒有對症下藥,不治療生理問題,只讓病患接受終生的治療及服藥,病情卻不見起色。
這支研究隊伍調查的病症是憂鬱症、慢性疲勞及「焦慮身體化」(somatization),焦慮身體化是指病人有生理不適的症狀卻查不出明確的器官病變。以症狀來說,這些診斷有許多共通點:疲倦、痛覺敏銳、注意力渙散、類似感冒的身體不適、認知力降低。這些症狀常常診斷為不同的疾病,但生理特性卻如此雷同,豈不耐人尋味?研究小組說得好:「倘若精神病學願意承擔作為一門專業的考驗,便必須回應(已有的)數據,重新思考疆界所在。據此,本研究檢驗的數據挑戰了精神病學的組織權力結構。」
個人化的生活形態醫學解釋了環境如何造成發炎,對原本會被判定必須服用多種藥物的人來說,操控免疫及內分泌系統是明智之舉。其實問題可能根本不在大腦,而是互相連結的腸道、免疫及內分泌系統。
後續章節將全面探索這些連結:腸道及腸道微生物群、免疫系統的不可思議連結、宛如交響樂章按照晝夜週期在體內流動的荷爾蒙。這些連結左右整個人的生理狀態、精神健康及整體的安康。儘管從以腸道為大本營的免疫系統討論精神健康似乎很奇怪,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那或許正是身體及「心智」的重心所在。就在我撰寫本書期間,又有份嶄新的研究報告問世,推翻數十年來教科書對大腦及免疫系統的說法。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釐清了大腦透過我們之前不知道的淋巴管直接連結免疫系統。要知道淋巴系統早已經過仔細研究,還繪製成全身的淋巴系統圖,不料竟然仍有漏網的淋巴管,這本身便夠驚人了。這樣的發現將會深深影響神經疾病的研究及治療,諸如自閉症、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對,也包括憂鬱症。改寫教科書的時候已到。也該是還原憂鬱症真相、對症下藥的時候了。
既然憂鬱症不是病,那究竟是什麼?我在序文蜻蜓點水地說憂鬱症是症狀,充其量是個模糊的表象,沒有明確地透露根源。暫且想像妳的腳姆趾在發疼。腳姆趾發疼的原因很多,也許是受傷,也可能是拇指囊腫、水泡,或內部有腫瘤。疼痛是腳姆趾出問題的徵兆,就這麼簡單。同理,憂鬱症就如同疼痛;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反應,是機靈的身體在和妳溝通,表示體內有狀況,而且根源通常是外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