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薪火相傳: 羅慧夫精神永不息 | 誠品線上

愛, 薪火相傳: 羅慧夫精神永不息

作者 莊政霖/ 莊家華/ 採訪撰稿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愛, 薪火相傳: 羅慧夫精神永不息:「我的童年是在小農莊上度過的,生活很是簡樸,在那裡,家人的愛包圍著我,我也學到責任感與辛勤幹活兒。我們是個基督徒家族,每天都要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的童年是在小農莊上度過的,生活很是簡樸,在那裡,家人的愛包圍著我,我也學到責任感與辛勤幹活兒。我們是個基督徒家族,每天都要讀聖經,在家族的愛裡,我知道我是受到祝福而來的,我也要成為別人的祝福,因著上帝的愛,我必須將這份愛傳達出去。」—羅慧夫 這本書的緣起,來自第二代弟子的請問。本書集結第一代、第二代羅慧夫院長的弟子們的訪談,包含羅院長的信仰、創新理念、領導風格、教學方式、海外義診,以及協助國外成立顱顏基金會等主題,讓讀者從羅慧夫院長退休後的生活、長庚同仁及第二代整形外科弟子們對羅慧夫院長及第一代師長的觀察,可以瞭解羅慧夫精神的影響及其延續,並期待將來的發揚光大。 不同於先前的羅慧夫傳記,由眾人回憶、串連拼接出最直接、最坦誠、最真實的「羅慧夫精神」原貌,以平鋪直敘羅慧夫院長來台40年的歷程。這本書不僅僅提供了外科醫師如何追求完美手術成果的思考,也提供成為一個成功領導者的祕訣。更重要的是教導了我們,如何成就一個有「愛」的人的胸襟與作為。 《愛,薪火相傳──羅慧夫精神永不息》是一本人人必讀的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莊政霖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創作組藝術碩士。現職自由文字工作者,報導文學作品《有聲畫作無聲詩──陳庭詩的十個生命片段》,獲文化部105年度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第二期補助。莊家華長庚大學EMBA醫務管理組研究所在職專班。業餘作家,擅長描寫醫學人文相關題材,作品見於《髓緣二十》、《兩岸醫情雜誌》、《卓越雜誌》、《科技生活》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第二代子弟兵扛起傳承責任∕陳昱瑞 〔序二〕羅院長教導我們如何成為有「愛」的人∕陳志豪、盧亭辰、張乃仁、周邦昀 _ 一、羅慧夫院長退休 二、信仰、服務與奉獻 三、領導學——擔任領導者的原則 四、成就「世界頂尖」的推手 五、改革與創新的魄力 六、真正落實「病人第一」 七、為善不欲人知 八、協助國外成立顱顏基金會 九、愛無國界 十、第二代弟子的感動與傳承 附錄、羅慧夫院長生平大事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愛, 薪火相傳: 羅慧夫精神永不息
作者 / 莊政霖 莊家華 採訪撰稿
簡介 / 愛, 薪火相傳: 羅慧夫精神永不息:「我的童年是在小農莊上度過的,生活很是簡樸,在那裡,家人的愛包圍著我,我也學到責任感與辛勤幹活兒。我們是個基督徒家族,每天都要讀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92185
ISBN10 / 986959218X
EAN / 9789869592185
誠品26碼 / 2682037373005
頁數 / 22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第二代子弟兵扛起傳承責任

恩師羅慧夫院長於1999年11月12日從台灣退休,搭機返美。前後幾個月,在台灣各界造成轟動,上自總統,下至庶民,每人都知道羅院長在台灣的愛心奉獻及豐功偉業。2000年9月,「天下文化」出版由梁玉芳小姐著作的《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當時更是洛陽紙貴。羅院長在台的事蹟,過去20年台灣人津津樂道,連小學五、六年級的國語課本都收錄了他的故事。羅院長對台灣的醫療體系、醫療教育及關懷弱勢的影響既深又遠。

自從2000年開始,每二年我們舉辦一次「長庚唇裂論壇」,每次都邀請恩師回來演講,並與院內外的年輕醫師座談。參加論壇的國內外專家有二、三百人,大部份是來自亞洲、歐美、非洲的專家學者。年輕醫師非常興奮能親眼目睹大師風采,親耳聆聽教誨。他回答住院醫師提出有關專業態度、人生抉擇、宗教信仰、事業方向等各種問題,並在他們心中烙下了「羅慧夫精神」。2007年以後,我們在單數年舉辦「長庚正顎手術論壇」,2013年再次邀請羅院長蒞會,參加者來自22個國家,有335人,破往年紀錄,這是他最後一次回台灣。

1999年羅院長回美國後,他在佛羅里達州和密西根州的大急流城輪流住,後來定居在大急流城。長庚同事們會找機會去看恩師、師母。我和太太也在2017年7月10日飛到大急流城。晚餐是在他女兒Nancy家,吃他女婿烤的牛排,羅院長講話有點慢,但思緒清楚,對過去的記憶非常鮮明。第二天我們去附近的公園,有機會幫恩師推輪椅,一起欣賞園內的雕塑藝術。回到住處,他最愛聊的是台灣的人、事、物,最關心的是長庚整形外科的現況以及顱顏中心的醫師動態。

2018年12月3日他安詳辭世,返回上帝的懷抱。林政輝從台灣飛去大急流城參加告別式。我們於2019年1月4日在林口長庚、1月6日在台北市中山基督長安長老教會辦了追思會,蔡英文總統親自參加林口長庚的追思會並頒發褒揚令。恩師的兩位兒子,Sam(山姆)及Dirck(德克),及女兒Anne(安)特地回來參加,而Nancy留在美國陪師母。2019年中,Nancy回來參加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30週年慶,代表恩師家人對台灣各界的關懷,也分享了她長期陪伴恩師的感想,更提及恩師對長庚整形外科醫師的期待。

陳志豪、張乃仁、周邦昀、盧亭辰四位年輕有為的長庚整形外科醫師,除了在個別專業有突出的表現,他們更注意到了長庚整形外科的精神。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受教於恩師,可以說是第二代弟子,但他們觀察到羅院長的精神仍存在我們的同仁心中,他們發願要整理羅慧夫精神、傳頌羅慧夫的故事,更立志要傳承這種精神給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台灣有幸能有羅慧夫院長40 年的醫療奉獻、改革、創新,身為第一代弟子的我,很高興看到第二代子弟兵願扛起傳承的責任,為再下一代整形外科的尖兵們注入羅慧夫精神。

本書編輯了第一代、第二代羅慧夫院長的弟子們的訪談,針對羅院長的信仰、創新理念、領導風格、教學方式、海外義診,以及協助國外成立顱顏基金會等主題,彙編成冊,讓讀者從羅院長退休後的生活、長庚同仁及第二代整形外科弟子們對羅院長及第一代師長的觀察,可以瞭解羅慧夫精神的影響及其延續,並期待將來的發揚光大。

——陳昱瑞,長庚大學教授、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會名譽主任委員、長庚顱顏外科資深顧問級主治醫師

羅院長教導我們 如何成為有「愛」的人
《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這一本羅慧夫院長的傳記,是每一位進入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受訓的醫師必讀的書。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之所以能夠名揚國際,有多項整形手術引領全世界,正是因為羅慧夫院長的領導。

身為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第二代弟子,即使沒有直接受教於羅慧夫院長,但在羅院長的第一代弟子,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們,以及周遭資深護理師、院長祕書的身上,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深植於長庚整形外科的「羅慧夫精神」。
「沒先念過書就來開刀,下去罰站!」
「縫得不好,拆掉重縫!」
外科醫師的訓練,過程就如同練武一般,要從基本功開始扎根,方能立穩腳步,更上層樓。羅慧夫院長的第一代弟子在嚴格的訓練下,各個身懷絕技,揚名天下,幫助過的患者遍佈世界,無遠弗屆。他們把羅慧夫院長的教誨,內化成堅強的實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身為第二代弟子的我們,無法親領羅慧夫院長的教誨,只能在老師的身上遙想當年羅慧夫院長的風采。

為了追逐羅慧夫院長的影子,每次他回台演講,當年的住院醫師總是認真地聽講。羅院長的到臨,對我們而言,就如同天神降臨。雖然因為他罹患巴金森氏症,英語夾雜台語的談話並不十分容易了解,但不知為何,每次聽他演講,心裡總是很感動。
我們都曾經去美國密西根州羅慧夫院長的住處,感受羅院長的「神力」。在他的身邊,總是可以感受到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包圍。他是一位嚴格的老師,會在意你有沒有把手術做好;他也非常關心你,對於不夠完美的手術結果,他會不吝鼓勵你。

就是這個強大的力量,讓人想要義無反顧地追隨。
2018 年的年底,羅慧夫院長蒙主寵召,我們再也沒有機會聽到他親身的教誨。只能在追思會裡,環顧身邊的人群,想要從中尋找「羅慧夫精神」。想知道是什麼樣的事蹟、什麼樣的典範,讓這麼多人追隨他, _愛戴著他。很多人追隨羅慧夫院長的腳步,是因為喜歡他的為人,然而對於實事求是的外科醫師而言,這樣的答案並不夠。我們想知道的是,如果有幸直接受教於羅慧夫院長,會有甚麼樣的感受?想知道羅院長會如何指導我們?想知道我們做得夠不夠好?羅院長是否會滿意?
這本書的緣起,來自第二代弟子的請問。
書裡多是曾受惠於羅慧夫院長指導與影響的回憶,以及羅院長不為人知的故事。不同於先前的羅慧夫傳記,平鋪直敘羅院長來台40年的歷程,而是由眾人一段段的回憶,串連拼接出最直接、最坦誠、最真實的「羅慧夫精神」原貌。
這本書不僅僅提供了外科醫師如何追求完美手術成果的思考,也提供成為一個成功領導者的祕訣。更重要的是教導了我們,如何成就一個有「愛」的人的胸襟與作為。
《愛,薪火相傳──羅慧夫精神永不息》是一本人人必讀的書。

——陳志豪、盧亭辰、張乃仁、周邦昀,第二代弟子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2018年12月3日,亞太顱顏學術研討會在韓國舉行,會中,一則來自美國的訊息,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顯示在許多與會者的手機螢幕上,也映照在他們難掩悲傷、不願接受的神情裡。
這則訊息是說,馬偕和長庚醫院前院長羅慧夫醫師(以下稱羅院長),於睡夢中安詳過世,享耆壽91歲。訊息來自羅院長的長女南西(Nancy),她從小在台灣長大,並且在父親返美之後,經常協助接待來訪客人,她非常清楚在這樣的時刻,有哪些人是必須通知的,訊息很快跨越陸地與海洋,遞送到無數親友手裡,也勾動他們的心緒。

導師去世 人人懷念
會議中接受訊息最多的是來自台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的一群醫師,以及來自菲律賓的伯尼醫師(Dr. Bernard U. Tansipek)等曾經接受羅院長指導和幫助的人。中場休息時間,多數與會成員心情沉重,為此互相慰問。
對他們來說,羅院長是他們生命中的導師,就像黑夜中的一盞明燈。以伯尼醫師來說,其實他在會前已規劃,將於會後第一次到美國拜訪退休的羅院長。
另一位常赴美拜訪羅院長的是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前部長羅綸洲醫師,他接連好幾年,趁著到美國參加會議時,帶學生到密西根州大急流城(Grand Rapid)安養中心探望羅院長,每一次,羅院長都會關心從前交代他的研究題目「唇裂合併中臉部發育不全」,做得怎麼樣了?這個問題,今後只能放在羅綸洲醫師心裡自問自答。
2018年4月,隨著羅綸洲醫師到大急流城的盧亭辰醫師,雖然未曾直接受教於羅慧夫院長,但她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在接下來的一年,把每一個唇裂病人的手術都做到最好,並累積照片跟資料,準備來年提出成果,跟羅院長分享。
「誰知再也沒有機會了。」2019年1月,參加完兩場羅院長追思會的盧亭辰醫師,在自己的網誌裡寫下這樣的句子。

漫漫長假 精采人生
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推出的紀錄片《長假》(Long Vacation)當中,羅院長的次子德克(Dirck)描述:「我常會引用馬克吐溫的一段話,來比喻雙親長年居留台灣的心情,這句話是『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我的雙親在台灣度過他們的漫漫長假,我覺得這是莫大的福氣,因為他們的喜樂,就是我們的財富。」
這一段話,很好地概括了羅慧夫院長半生在台灣度過的日子,以及家人間藉由親情與信仰牢牢相繫的緊密關係。
羅院長是一位醫療宣教士(missionary doctor),這是他在台灣服務奉獻40年的基調,「但他從來不會跟你說基督多偉大、信教多有福、會上天堂這一類的話。」1976年進入長庚服務,既是羅院長的學生、也合作超過20年的長庚牙科部前部主任黃烱興醫師說:「事實上,他所做的事情,跟兩千多年前基督所做的差不多。」
羅院長以17年的時間帶領馬偕醫院走向現代化,成為有目共睹的一流教學醫院;之後擔任長庚醫院創院院長,奠定長庚醫療體系的基礎;他於鑽研醫術的同時,以不同於常人的遠見與胸襟,大力栽培後進,將長庚整形外科打造成世界整形外科的最高殿堂,又開創「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劍及履及,開創台灣醫療史上許多項「第一」,照顧台灣無數病患及家庭。
關於羅院長在台灣的事蹟,雖然繽紛到令人目不暇給,但細細地抽絲剝繭,會發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全都指向同一個核心理念─病患優先(Patient First),爾後才是其他,諸如團隊合作(team work)、「精益求精,止於至善」(be the Best)等。這些由羅院長留給長庚整形外科最寶貴的資產,如今仍啟發一代又一代的醫師,在各自的領域裡,透過實際作為,將這些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

巨人身影 後輩相隨
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精神絕不是口號而已。未曾親炙羅院長教誨的年輕一代醫師,他們可以從陳昱瑞、魏福全、黃烱興、楊瑞永、莊垂慶醫師等大師級師長身上,看見這些精神的具體呈現。如果再認真溯源,則會發現這些師長們過去所凝視、跟隨的,正是羅慧夫院長巨人般的背影。
提到醫師的訓練,羅院長可說是出了名的嚴謹。羅綸洲醫師想起從前跟著羅院長學開刀的日子,笑著分享:「有些手術他會讓我來做,一有開刀開不好的地方,他真的會氣到跳腳,一邊用腳跺地板,一邊很大聲地罵。那個聲音是大到,只要他一罵,別的手術室就會曉得:『啊!隔壁小羅又被罵了。』」
對此,羅綸洲醫師十分感歎:「他相當嚴厲,對於開刀的細節,看不得一點瑕疵。『你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他面前,一點都不能馬虎。」
要求雖高,卻不影響學生們對他的景仰,也不影響他在學生眼中嚴師與慈父兼具的形象。而且不只對科內醫師,羅院長把他的團隊、他的朋友們,全部視為家人。而他的台灣朋友們,也同樣以家人的心情來對
待羅院長,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只因為羅院長已經先這麼做了。
在台灣的40年,在這座島嶼結下無數善緣的羅慧夫院長,當他要離開這片土地時,莫說眾多親朋好友不願見他離去,羅院長對他的第二故鄉台灣,同樣戀戀不捨。

卸下重擔 離情依依
早在1992年,羅院長便已屆65 歲退休年齡,他卸下宣教士職務,但續留長庚服務。從馬偕時期就跟隨羅院長的黃吉華祕書,在《長假》裡面提到:「過了65歲之後,他每年都會提到他會不會退休回美國的問題。後來過了差不多五年,我想,他大概不會回去了。直到今年春天四、五月的時候,忽然有搬運公司打電話來問,『羅院長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去打包?』我才說:『哎呀!要打包啦!事前一點跡象都沒有。』那時候是春天,我卻忽然覺得怎麼鳥也不叫、花也不開了,一下子好像回到冬天,我深刻意識到,院長真的要走了。」
別說貼身祕書以為羅院長不會退休,就連他的女兒都一度以為不會有這一天。同樣在《長假》裡,羅院長對著二女兒安(Anne)說:「你不相信我要退休,對吧?」安的回答是:「對,不信,我朋友也不信。我跟他們說我爸要退休了,他們說:『才怪,你已經說了五年了。』」
這雖然是玩笑話,卻也反映出羅院長與台灣的連結之深刻,所有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台灣是我的故鄉,我會再回來。」影片的最後,人已到機場的羅院長,用流利的台語,微笑著對著鏡頭這麼說。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不同於先前的羅慧夫傳記,由眾人回憶、串連拼接出最直接、最坦誠、最真實的「羅慧夫精神」原貌,以平鋪直敘羅慧夫院長來台40年的歷程。這本書不僅僅提供了外科醫師如何追求完美手術成果的思考,也提供成為一個成功領導者的祕訣。更重要的是教導了我們,如何成就一個有「愛」的人的胸襟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