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 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 | 誠品線上

差別の日本近現代史: 包摂と排除のはざまで

作者 黒川みどり/ 藤野豊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歧視: 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女人、部落民、沖繩人、愛努人、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漢生病患者、水俣病患者、身心障礙者——那些在日本遭歧視的人們因為歧視,他們被隔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內在去理解他者,是民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種永久的革命。」--石田雄「無法對他者感同身受時,便難以培養出對人權的感受」--丸山真男女人、部落民、沖繩人、愛努人、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漢生病患者、水俣病患者、身心障礙者——那些在日本遭歧視的人們因為歧視,他們被隔離起來,不准生育下一代。因為歧視,他們被當成嫌疑犯,服了三十一年的冤獄。因為歧視,他們被告知「只要你們願意上戰場,就可以擺脫污名」。因為歧視,他們被要求去當讓男性士氣高昂的慰安婦。因為歧視,他們遭受環境汙染罹病,卻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們。一段隱藏的暗黑歷史,一場國家與社會的集體霸凌明治維新以降,日本就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意圖建造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並且隨著時局的變化,不斷界定誰是合格的國民,誰不夠格成為國民。在努力建立民族國家的明治時代,部落民、愛努人被當成「異種」,賦予不潔、劣等與野蠻等印象。在開啟國門之後,境內出現不少歐美國家的人,為了擔心被指控為不文明,國家將「見不得人」的漢生病患者及精障者隔離起來。占領殖民地之後,日本自詡為優秀民族,歧視殖民地人民與其他亞洲國家。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則以優生學的思想,禁止「品種不良者」生育。而在戰後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又以能否工作來衡量個人的價值,歧視無法工作的身心障礙者。本書涵蓋了明治維新至現代,日本的歧視史與反歧視史。作者爬梳了受差別部落、女性、身心障礙者、漢生病患者、水俁病患、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沖繩人、愛努人等人群遭受歧視的脈絡,並從這些不同的歧視史當中,歸納出歧視的共通原理與連鎖關係,包含歧視如何產生與散播,有權者如何利用社會既存的歧視意識分化人群,甚至操弄受歧視者渴求平等的心理,動員他們為國犧牲。作者還揭露社會對受歧視者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同情他們的遭遇,但當他們為自己爭取權益時,又要他們適可而止。對此,作者提出犀利洞見:「同情只有在對方順從的前提下才能持續,當對方反抗時,同情便轉化為憎惡與歧視。」透過描繪各種歧視的樣態,作者揭開日本社會結構的問題,直指日本長期對「他者」缺乏同理,導致難以培養出對人權的感受。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IDEA Taiwan(樂生保留自救會)理事 /何欣潔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梁秋虹「本書援引豐富的史料,爬梳日本自明治現代國家成立至今的一百五十年當中,如何透過國家制度、法令政策與社會輿論,同時收編與排除種族、性別、階級與疾病的他者,建構日本國族想像與日本人的優越性。書中受歧視者的艱辛抗爭與血淚心聲,見證了他們的雙重困境:不僅承受國家與社會的暴力排除,為了生存,還得仰賴國家的認可與收編。以本書為起點,我們可進一步反思台灣作為日本的前殖民地他者,如何在日本天皇制國家的殖民統治與後殖民遺緒下建構國族想像,以及此一建構過程意味著什麼樣的歧視暴力。」--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朱惠足「以混亂複雜犯罪之名加諸特定群體身上,向來是污名的生產過程,伴隨而來的歧視進一步擴大污名生產者與受污者的社會身分落差,形成高夫曼所謂的「把人重新分類」,即優劣異同的分界。而劣等與異質的製造又讓針對性的社會規範合理化,並接續製造出空間隔離及機會剝奪,完成無聲無息的社會排除,也滿足了污名生產者所需要的「安心」。本書的場景雖是日本的近現代史,但污名與歧視的運作邏輯套疊在當前的台灣,依舊鮮活與真實。」--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洪敬舒「起初這是一本議題廣闊的日本近現代史,看穿了歧視根本是潔癖到病態的結構性偽文明。然後這也是一本設想人類未來的警示書,提醒我們,歧視是現代的悲鬧劇-必須解消單一價值觀、必須停下競爭力追逐,人才可能為自己而認真的活。」--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蘇碩斌「我們對日本並不陌生,卻不知原來課本提過的「穢多」這類身分制度雖然廢除,但「被差別部落」卻繼續遭受不公平對待。台灣許多人熱愛到日本旅遊,卻不知北海道及沖繩是在近代才被劃入日本領域,並備受歧視;後來因為有台灣與韓國殖民地的「墊底」,才使得沖繩漸漸更接近「日本」。本書還精采描述各種被歧視的「他者」,包括性工作者、環境污染受害者、病患或身心障礙者、在日韓國人等。透過本書,將使我們對於日本、東亞歷史有不同的認識!」--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楊佳羚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黒川綠(音譯,Krokawa, Midori,1958年—)日本歷史學者,現任靜岡大學教授。專精領域為被差別部落史。1981年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日本史學專攻畢業、1990年同大學院博士課程滿期退學。2000年以〈異化與同化之間—近代社會中的被差別部落認知〉(「異化と同化の間 -近代社会における被差別部落認識」)論文獲得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文學博士)。先任靜岡大學教育學部助教授、2001年升任教授。2000—2001年為明尼蘇達大學歷史學科客座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異化與同化之間被差別部落的認知軌跡》(異化と同化の間被差別部落認識の軌跡,青木書店,1994年)、《共同性的復權大山郁夫研究》(共同性の復権大山郁夫研究,信山社,2000年)、《區域史中的部落問題以近代三重為例》(地域史のなかの部落問題近代三重の場合,部落解放・人権研究所、解放出版社,2003年)、《重塑的印記 日本近代、被差別部落、弱勢》(つくりかえられる徴日本近代・被差別部落・マイノリティ,部落解放・人権研究所、解放出版社,2004年)、《邁向部落差別與解放的步伐 近代三重縣為例》(部落差別と解放へのあゆみ近代三重県における,反差別・人権研究所みえ 2009年)、《近代部落史—從明治到現在》(近代部落史―明治から現代まで,平凡社新書,2011年)、《被描繪的被差別部落—電影中的自畫像與他者像》(描かれた被差別部落 ― 映画の中の自画像と他者像,岩波書店, 2011年)等。藤野豐(Fujino, Yutaka,1952年—)日本歷史學者,現任敬和學園大學人文學部教授,專精日本近代史、部落解放問題,並擔任部落解放的富山縣聯絡會議幹事。1975年早稻田大學國史學科畢業,以神奈川的融合運動史為論文內容,之後進入早稻田研究所,繼續從事全國性的融合運動史及水平運動史研究,1991年以〈水平運動的社會思想史研究〉取得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歷任過帝塚山大學非常勤講師,富山國際大學助教授、副教授等職。 藤野早在大學就學期間便參與過狹山審判糾彈鬥爭與部落解放同盟神奈川縣聯合會的運動,日後針對被差別部落、來自國家的健康管理、漢生病問題等問題,持續著作與編輯,獲得相當評價,但亦受到部份批評。 近年重要著作有《戰後日本的人身買賣》(戦後日本の人身売買,大月書店,2012年)、《戰爭與漢生病》(戦争とハンセン病,吉川弘文館・歴史文化ライブラリー,2009年)、《不反省漢生病的國家《性命》的近代史之後》(ハンセン病反省なき国家『「いのち」の近代史』以後』,かもがわ出版,2008年)、《走在被忘卻的區域史近現代日本的歧視諸相》(忘れられた地域史を歩く近現代日本における差別の諸相,大月書,2006年)、《漢生病與戰後民主主義為何遭強制隔離》(ハンセン病と戦後民主主義なぜ隔離は強化されたのか』岩波書店,2006年)、《近現代日本的買賣春》(近現代日本の買売春,解放出版社,2004年)、《厚生省的誕生醫療如何推進法西斯主義》(厚生省の誕生医療はファシズムをいかに推進したか,かもがわ出版,2003年)、《「生命」的近代史遭「民族淨化」名義而被迫害的漢生病患者者》(「いのち」の近代史「民族浄化」の名のもとに迫害されたハンセン病患者,かもがわ出版, 2001年)、《性的國家管理買賣春的近現代史》(性の国家管理買売春の近現代史,不二出版,2001年)等書。■譯者簡介黃耀進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東京日和》、《一日百年,東京建築時空之旅》、《活著回來的男人》、《亂世的犧牲者》等書。共譯書籍有《「他們」的日本語》、《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陳舜臣三部曲之《半路上》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粉碎歧視—一個說不出名字的故事/何欣潔導 讀 為什麼讀歧視史?—不只歷史、不是他者、不要同情/梁秋虹前 言第1章 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歧視的重組開化與復古—身分制度的解體/重組「國民」的界線近代天皇制與「家」的桎梏第2章 帝國中的歧視與「平等」占領殖民地新女性 /農村女性隔離與包圍奮起的少數族群第3章 亞細亞、太平洋戰爭與戰爭動員下的歧視—「國民」與「非國民」亞細亞、太平洋戰爭的開始與棄民依據優生思想的排他行為形塑「皇民」動員上戰場棄民與「棄石」第4章 重新劃定的界線—帝國的解體日本國憲法與平等權界線重劃與人口流動殘存的封建制度兒童與女性的人口販賣美軍基地與女性—美國占領下的沖繩持續不斷的優生思想第5章 對「市民」的包攝與排除人為的界線—揭露貧富差距經濟高度成長下的女性「被爆者」問題被「發現」的公害第6章 「人權」的時代回歸日本或者獨立—論沖繩歧視差別的表徵與「自豪」—被差別部落女性解放運動和女性主義凝視生命「單一民族論」的幻想第7章 冷戰之後—重新審視民族國家判定隔離對性別的提問「自豪」與「身家背景」結語—諦觀「當下」參考文獻後記譯註

商品規格

書名 / 歧視: 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
作者 / 黒川みどり 藤野豊
簡介 / 歧視: 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女人、部落民、沖繩人、愛努人、在日韓國人、朝鮮人、漢生病患者、水俣病患者、身心障礙者——那些在日本遭歧視的人們因為歧視,他們被隔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236485
ISBN10 / 9869236480
EAN / 9789869236485
誠品26碼 / 2681456140007
頁數 / 3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被差別部落(受歧視部落)、女性、漢生病患者及其康復者、身心障礙人士、愛努族、以在日韓國人與朝鮮人為首的在日外國人、沖繩人等,現代日本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歧視。為何日本存在這些歧視?本書將從近代日本歷史中,嘗試解析這個問題。
我在之前的著作已經說明過近代日本弱勢族群的研究史(黑川綠〔黑川みどり,音譯〕,〈序章:面對近代日本的「他者」〉,《面對近代日本的「他者」》,解放出版社,2010),此處不再贅述。1990年冷戰結束以降,在歷史學中,歧視史的研究主題變成「他者認識」或「認同問題」,隨後殖民主義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弱勢族群的研究方法。畢竟殖民主義不僅對經濟產生影響,對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造成了影響;時至今日,我們必須透過考察人種、階級、宗教、性別等各種要因,以圖社會改革。
在上述研究動向中,部落歧視往往被描述成近現代的遺物,但實際上,部落歧視至今猶存,這也再再證明了民主主義執行得並不徹底。「部落解放.人權研究所」編輯的《部落問題.人權事典》(解放出版社,2001),在「部落問題」這個項目中(原田伴彥、村越末男執筆),認為部落問題的根本在於「因封建式身分差別而造成的部落歧視,從近代一直殘存到現在,對部落的歧視意識與歧視結構,至今仍留存在個人的意識或各式各樣的社會體系當中,未被抹除。」然而,如同本書的論述,今日針對女性遭受歧視的論述,已不再單純認為肇因於封建式的「家」制度,尚納入「近代家庭」的觀點加以說明,相較之下。部落問題研究卻還無法走出研究史的茫茫大海,依舊以封建遺制來論述。對此,藤野透過「優生思想」說明部落歧視(藤野,1994),黑川則試圖以「種族主義」(racism)來加以定位(例如黑川,1999;〈種族主義與部落歧視〉,《叩問種族概念的普遍性―超越西洋典範》,竹澤泰子編,人文書院,2005年,等)。
從近世到現代,已將近一百五十年了,然而時至今日,身家調查並未消失,雖然就業歧視與婚姻歧視比過往減少,但也沒有消失。仇恨的言論並不只針對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網路上煽動部落歧視的文章四處飛竄,一再發表仇恨言論的人,也屢屢針對被差別部落,發動各種歧視言行。
對照現實狀態,便可知道部落歧視跨越了漫長的時間,我們無法僅以遺制殘存來說明它為何持續存在。為何在現代社會中,被差別部落仍理所當然被置於社會底層?針對此點,有必要進一步解析。
廣田昌希在探求近代部落遭歧視的原因時,從貧困、不潔(傳染病的發生源)、不道德(犯罪的溫床)、血統上「視為異類」等理由探求,指出近代天皇制國家的「一君萬民」統治論,「經常性地生產出血統的差別秩序」;此外他也說明,「文明」與「野蠻」的切割,也會製造歧視(廣田,1990)。廣田的論述激發了我們的想法,成為寫作本書的遠因之一。過往的「歧視」歷史,往往從個別受歧視的部落民、女性、愛努族等「個別史」來描述,廣田指責此種方法無法展開「『歧視』整體史」的研究,他整編愛努族、被差別部落民、娼妓、病人與身障者、貧民、礦工、囚犯等相關歷史,以「日本近代社會的歧視結構」為題,詳盡解說。他一方面將這些歧視的連鎖關係放入研究視野,一方面又以解析「其整體性的結構與矛盾」為目標,把至今為止僅透過個別領域討論的各種歧視,全面配置到日本近代社會中,讓人得以窺見全貌。此點深具衝擊性,廣田如此說明:「個別史的研究,愈是強調『特殊性』,也就愈帶有往前近代歷史追尋『賤視根源』的傾向,讓人難以展望整體史。」確實,如同追溯被差別部落的起源將會上追到近世以前,各種歧視都有不同的起源。如前所述,關於部落問題,有些看法重視與近代之前的連結,將現存的歧視解釋為封建時代的「殘滓」;雖然將「連續性」放入視野也相當重要,但如果太拘泥此點,便無法看出該歧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涵,也無法理解與其他歧視之間的關聯與共通問題。基於這樣的設問,進一步追尋近代社會結構本身為何會抱持這種歧視,我們才能清楚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意識。
筆者二人的研究,都是從受歧視的「部落史」開始,特別是藤野,將關注焦點擴大至漢生病與買賣春等問題,並持續學習廣田的研究方法,將視野拓展至戰後,嘗試探求長久以來抱持歧視想法的近代國家與社會(例如《日本法西斯與醫療―漢生病的實證研究》,岩波書店,1993年;《性的國家治理―買賣春的近現代史》,不二出版,2001年,等)。近代國家一方面排除不符合其價值觀的人,一方面打造出所謂的「國民」。解析這種包攝與排除「國民」的結構,是本書最重要的課題。
此外,日本因為「開國」而躋身「萬國公法」的世界,這是超越一國一民族的資本主義世界,也就是日本被編入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說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而且最終讓日本擁有了殖民地與占領地。關注在這種國際關係中產生出來的歧視結構,是本書的第二課題。在這方面,日本不僅對殖民地、亞洲其他人等產生歧視,也規制了「民族國家—帝國」的存在方式,還隨之生產出與此情狀匹配的歧視結構。戰敗之後,日本雖然失去殖民地,但這種歧視觀念並未消除,反而如後殖民研究所言,日本社會至今仍無法斬斷歧視,而以某種變貌持續存在著。
從這樣的觀點俯瞰日本近現代史,如前文所言,即便個別歧視型態各有獨自的歷史,但於近現代某一時期中,仍可看出各種歧視皆被強化。至今為止,部落歧視、女性歧視、漢生病患者及其康復者歧視、身心障礙者歧視、愛努民族歧視、在日韓國、朝鮮人歧視、沖繩歧視等個別歧視,在近代史當中,已有許多書寫紀錄。本書將持續學習這些成果,並從筆者本身累積的被差別部落近代史研究出發,以各種歧視史的考察成果為基礎,嘗試解析日本近現代社會中的歧視結構。在這當中,筆者將關注個別歧視的樣態,於近現代中區分時期,期望透過歧視與各時代的關聯,突顯出歧視的特徵。然而,本書並不急於先驗地說明歧視的要因,而將致力於具體描繪各種歧視的樣態,趁此機會審視各種問題,並據此嘗試重新質疑、省思日本的社會結構。
我們期待讀者翻閱本書時,也能跟著我們一同思考日本近現代社會透過排除與包攝而產生的各種歧視。



「發現」痛痛病
在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漩渦中的1967年,佐藤榮作內閣公布了《公害對策基本法》,1971年設立了公害行政的政府單位「環境廳」(今環境省)。於此同時,關於「水俁病」、「痛痛病」、「新潟縣水俁病」、「四日市喘息」等重症公害病,法院也對企業、地方自治單位與國家追究責任,讓受害者獲得賠償。
痛痛病的起因是鎘(cadmium)。體內若攝取過量的鎘,將會囤積於腎臟,引起腎小管病變(日語稱「鎘腎病」),妨礙尿中鈣的再吸收。如此一來,骨頭便無法得到鈣質補充,進而引發骨質疏鬆症或骨軟化症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痛痛病。患者最初只會有類似神經痛的感覺,但股關節的疼痛會漸漸變得劇烈,光是跌跤便造成骨折,最終導致無法行走。隨著症狀加重,光是翻身就會骨折,患者會不斷訴苦「好痛好痛」,並伴隨營養失調或其他併發症造成死亡。懷孕中的女性因為將骨頭的鈣質提供給胎兒,造成骨頭的鈣質明顯不足,因此痛痛病容易發生在有生產經驗的女性身上。
痛痛病主要發生在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部分區域,神通川上游溪谷地區並未發生,當溪水流至富山平原後,便集中發生於把河水當作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和飲用水的區域。該地區甚至一直把這種病說成「業病」,一種女性宿命的疾病。致病的原因在於重金屬鎘,1961年找出源頭為三井金屬礦業神岡礦業所流出的礦毒,厚生省於1968年承認此事,讓痛痛病成為第一種官方認定的公害病。然而,三井方面卻提出反駁,主張病因在於營養不良,並在患者發起的損害賠償請求訴訟上,持續主張營養不良論調。1971年6月30日,富山地方法院宣判原告勝訴;1972年8月9日,名古屋高等法院金澤支院也判決原告勝訴,三井方面才終於同意賠償。
痛痛病的原因解開,也進行了賠償,事件看起來應該結束了。不過痛痛病訴訟辯護團的松波淳一卻憂心,「痛痛病問題,每年仍然會出現,還有一些仍在照料病患的家人,不應該讓此事就此隨風而逝。」即便每年都有病患產生,但這些人因未達富山縣公害健康被害認定審查會的基準,所以無法認定為病患。此外,三井、日本礦業協會與自民黨於1974年左右,展開「捲土重來」行動,再度推出早就遭否定的營養不良說,並批評當時的審判,動搖環境廳的立場。痛痛病抗爭顯然並未結束。
痛痛病牽涉到兩種歧視。首先,因為把這種病視為遺傳性疾病或者「業病 」,而造成社會歧視患者及其家屬,忌諱並避免與其家屬成婚的情況相當顯著。
其次,是在戰後民主主義下流傳的,認為富山縣農村「貧困」、「封建」的地方歧視意識,這也是營養不良論的根據。痛痛病被當成問題時,適逢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此時期人們對「北陸」都有一種趕不上經濟發展的意識,大量使用「裏日本」來稱呼這些地區。痛痛病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印象便是,在落後的「裏日本」農村裡好發的「怪病」。

釐清痛痛病的病因並著手治療的,是當地婦負郡熊野村(今富山市)萩野病院的院長,萩野昇。
1950年8月12日上午9點,萩野病院開始對痛痛病展開綜合調查與診斷,當場有超過200位病患擠至醫院,連富山縣當局都感到錯愕。萩野與參與檢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權威河野稔攜手研究痛痛病的病因,但當時得出的結論,正是營養不良說。
1955年10月,兩人於「整型外科集談會東京地方會」上報告,指出「痛痛病與骨軟化症類似,但發現有幾處相異,是新種類的骨骼系統疾病,因營養不良與過勞引起。」同年11月,萩野也在北陸醫學會上提出相同報告。萩野進一步與富山縣立中央病院的多賀一郎、村田勇等人推動共同研究。1957年4月,他們於名古屋市舉辦的日本整型外科學會第三十回總會上發表研究,此時結論仍是「多產的更年期女性因飲食不良等惡劣環境造成發病原因。」此處的「惡劣環境」包含了居住環境、天候等因素。
此外,荻野把河野等人的研究成果寫成〈所謂痛痛病的本質及其治療經過〉,於1956年的《臨床營養》上連載,開頭便說明痛痛病的誘因來自「農村的封建性與農村婦人上世紀的生活狀態」,因為「過著如牛似馬、不像人類的生活」所致。
也就是說,萩野指摘富山平原為稻米單作地區,人們飲食過度依賴稻米,加上農忙時期過度勞動、產前產後的休養過少、接受日照時間也短、受到迷信限制的飲食生活,以及不給孕婦營養的公婆態度,還有「對性生活無知」等理由才導致此病。何謂「對性生活無知」,指的是在缺乏娛樂的農村中,就算睡眠時間只剩四到六個鐘頭的農忙時期,妻子仍必須作為丈夫的性交對象,女性的睡眠時間因此更為縮減,導致她們更為疲勞。
1955-56年,富山縣厚生部公眾衛生課針對痛痛病發生地區的居民實施營養調查,該報告〈昭和三十、三十一年之當地營養調查成績〉中,明白記錄「根深柢固的封建制度,以及舊習過勞是造成此病的原因,此事經查證屬實。」
當時完全把生活於富山縣「封建農村」的人們對營養與衛生的無知,以及女性因歧視造成營養不良而導致的骨軟化症當作是痛痛病,並就此定調。萩野當時對此結論雖感到懷疑,但因為是深具權威的河野稔所說的,也不得不接受。日後萩野自己述懷,對當時這樣的決定感到後悔(萩野昇前揭書)。接著,心存懷疑的萩野,往後便獨立展開尋找病因的研究,最後終於找出神岡礦業所的鎘才是致病主因。

「封建性」的差別
然而,三井這方在法庭上採用河野稔為證人,立基於充斥著歧視意識的營養不良說進行反論,不承認企業該負的責任。不僅如此,1971年8月28-29日,在日本公眾衛生協會舉辦的「痛痛病及鎘中毒相關學術研討會」上,河野稔抱持的論調,仍與1956年相同,以神通川流域農村的落後與封建當作營養不良說的根據。當河野展開自己的論述後,神岡礦業所的神岡礦山病院富田國男醫師便對河野的說法表達贊同,並發言指出:「作為痛痛病的病因,單純以鎘無法發展到此等骨質病變,營養不良才是造成骨骼病症不可或缺的要素。」營養不良說,是以富山縣農村「落後」與「封建」等偏見為前提而成立的。即便到了1971年,這樣的偏見仍然存在。
進而,到了接近高等法院判決前的1972年5月25日,在第六十八回國會眾議院公害對策及環境保全特別委員會上,以參考人身分出席的金澤大學武內重五郎,明確否定痛痛病與鎘有關,主張是缺乏維他命D造成骨軟化症,治療時必須投以大量維他命D,因此又造成腎臟機能受損。之後即便高等法院根據鎘說認定痛痛病為公害症狀,這些學者仍否定鎘說,亦即不承認歸咎於神岡礦業所的礦毒說,繼續維持營養不良說,他們甚至更高聲疾呼,如還魂般捲土重來。
1975年2月,《文藝春秋》五十三卷二號刊載了兒玉隆也名為〈痛痛病是幻想的公害病嗎?〉的報導文。該文詳盡介紹痛痛病主要是因為缺乏維他命D的學說,並把鎘說比喻為「獵女巫」,最後結論甚至把痛痛病描述成宛如由萩野、原告及其辯護團所捏造出來的「幻想公害病」。
同年12月,《文藝春秋》於五十三卷十二號又刊載一篇由匿名團體「Group 1984年」的報導文,標題為〈現代的獵女巫—日本社會是否瘋了?〉,文中將舉報公害、要求企業賠償的行為描述成「現代的恐嚇」,在痛痛病審判上「造出全然『非科學性』的各種基準、規定值,讓日本社會蒙受莫大的經濟負擔,結果只讓一部分公害舉發者,以及獵女巫的獵人獲得財富而已」,全盤否認此項公害。
日本礦業協會大量購入刊登兒玉隆也報導的《文藝春秋》,並且到處分送。到了2月26日第七十五回國會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第一分科會上,自民黨的小坂善太郎更根據兒玉的報導,質詢環境廳對1968年厚生省的見解有什麼看法。對此,環境廳長官小澤辰男答辯,厚生省的見解是痛痛病與鎘有關,但不僅只是鎘,也承認其他老化現象或營養不足等複合原因,寧可說「關於鎘究竟有多大關聯,現在學術上仍有爭議。」亦即抱持一種懷疑的態度。然而,小澤這種答辯方式,等於否定了厚生省認為「痛痛病的本質」是基於慢性鎘中毒造成腎臟傷害,進而帶來骨軟化症,並指摘該重金屬鎘係來自神岡礦業所的見解。換言之,厚生省1968年發表的見解,1975年遭到環境廳的否定。小澤甚至直言不諱地說:「厚生省的見解,我認為實在算不上在學術上完全追究清楚後才發表的結果。」往後,環境廳便一直堅持這樣的主張。雖然法院判決原告勝訴,但之後政府卻故意製造出質疑判決的氣氛,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定調。事態得以發展至此的原因,出自於對日本海附近農村充滿「落後」與「封建」的歧視及偏見。為了隱蔽自己的責任而強調公害受害地區「落後」的企業,他們所持的歧視理論,在後述水俁病的脈絡也再度出現。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