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智慧: 結合文學、歷史與哲學的哈佛畢業演講, 教你掌握風險與報酬 | 誠品線上

The Wisdom of Finance: Discovering Humanity in the World of Risk and Return

作者 Mihir A. Desai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金融的智慧: 結合文學、歷史與哲學的哈佛畢業演講, 教你掌握風險與報酬:★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學院院長、花旗集團前執行長等意見領袖強力推薦★2017年《金融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學院院長、花旗集團前執行長等意見領袖強力推薦◎ 2017年《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年度商業書單◎ 2017年Amazon.com商業與領導類年度選書◎ 2017年《財富管理》雜誌最佳商業圖書◎ 《金融時報》、《出版人周刊》、《紐約客》《環球郵報》等多家媒體推薦食衣住行育樂,都建立在金融之上,本書不說行話、不算公式、不看圖表,結合人文,教你活用金融原則,處理危機、愛情、婚姻、人際、失敗等問題,讓你過得更好!2008年金融海嘯後,金融貪婪、騙人的形象,累積社會的不滿,到現在仍令人避而遠之,金融市場也常被認為跟人文修養背道而馳,詆毀金融已是家常便飯,以為金融不能為世界帶來多少價值,背後也沒多大智慧。但哈佛商學院與法學院教授米希爾.德賽(Mihir Desai)指出,金融對於經濟和生活的影響處於重要的核心位置。金融活動隨處可見,從消費、教育、保險、退休、住房等各方面都是。2015年,他受邀到哈佛管理碩士班,進行畢業演講,題目為「金融的智慧」,用人文的角度釐清金融對於生活的問題,演講結束後,得到哈佛商學院畢業生的諸多迴響,因此催生了這本書。德賽教授從人文觀點透視金融概念,創造出獨特的對比:● 文學──《傲慢與偏見》作者珍.奧斯汀(Jane Austen)是風險管理的指導者● 藝術──美國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是融資槓桿的倡導者● 電影──美國導演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的《金牌製片人》闡述受託人的責任委託與代理的問題,生活中也到處可見,例如:工作、教養、投資……德賽發現,金融原則也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關鍵問題提供了答案──● 保險,是了解人生的核心架構,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 現在大家對保險業務有負面印象,但過去他們曾是英雄,可以讓人獲得拯救。● 宗教的角度:不信神可是要永遠下地獄,難道值得冒這個險嗎?● 歷史的角度:年金是擔心活太久所提供的保險,卻引爆法國大革命? 不懂「資本資產定價模式」?看看你的人脈就秒懂● 高β值資產:這些人脈都有目的、利害關係● 低β值資產:不管你發生什麼事,他們都會是堅定的朋友● 負β值資產:當你最困難時,這些人必定守護你,當你衝太快時,會想辦法拉著你如何創造「價值」,又該怎麼衡量?● 過去做了什麼不重要,未來才重要,所有價值都源自於未來。● 超額報酬,才是真正創造價值● 企業合併看戀愛關係● 婚姻是經濟利益的結合,歷史常見● 福特和凡士通的合作關係,沒一起解決問題,百年關係反而破裂● 「債」不只是金錢,還有人際牽絆● 槓桿,就是「借錢」,以承諾換取資源,也是舉債● 人生會做出一連串的承諾和槓桿,對配偶、子女、工作和社區……破產,讓人坦然面對失敗● 美國航空把破產當成重新談判的策略工具,最後反而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 責任義務,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條件本書猶如一堂跨越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的金融課,從人文角度來理解金融內涵的智慧,讓你順利操控生命中的風險與報酬,甚至可以讓每個人有能力抵抗貪婪的誘惑。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財富專欄作家/市場先生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臺灣最大基本面投資平臺/財報狗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陳鳳馨清大經濟系教授/劉瑞華暢銷作家/螺螄拜恩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依姓氏筆畫排序)「讀這本書,讓入門者瞭解金融,讓金融人獲得智慧。」--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王伯達「藉由理解本書的要點,充分用運你的天賦才能,隨著時間創造出理想的價值!」--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雷浩斯「米希爾.德賽是個可以帶來財富的人,因為他是博學多聞的經濟學專家。在這本書中,他運用自己的才能為現代金融提供迷人的新視角,讓我們看到金融的重要觀念,也可以在文學和藝術中找到類似的概念。金融專業的學生如果用心在文藝上,而人文學科的學生研習金融,雙方都會學到許多珍貴的知識。」--二○一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米希爾.德賽這本深思熟慮的優秀著作,不只是讓我們更加理解金融在社會的作用,也揭示出它在道德和社會方面的影響。」--哈佛學院院長/拉凱許‧古拉納(Rakesh Khurana)「德賽為學門對話踏出實實在在的步伐……不管是金融家或學者,如果有更多人可以把這種精巧的經濟知識和對於人生的理解結合在一起,那就太好啦!」--泰晤士高等教育學院(Times Higher Education)/蓋瑞‧莫森(Gary Morson)「一位學養兼具藝術、文學、當代文化和金融理論的學者,米希爾.德賽不可思議地將這些世界融合在一起,在自己融會貫通之後,以引人入勝的獨特敘事方式,向我們介紹它們之間的深層關係。」--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金融中心主任/威廉‧葛茲曼(William Goetzmann)「在本書裡,米希爾.德賽巧妙實現兩個目標:清晰解釋了金融的運作及其重要性,而且讓我們知道人文修養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生活和世界。」--美國鮑登學院院長(Bowdoin College)/克萊頓‧羅斯(Clayton Rose)「本書真是讓人驚嘆又著迷的博學,我們原本以為自己了解這個世界,但它其實所有道路都通向金融主題,尤其是保險。高度推薦!」--《紫牛》(Purple Cow)作者/賽斯‧高汀(Seth Godin)「在這個暢曉易解而機智詼諧的研究中,米希爾.德賽把金融和哲學、文學及人性本質揉合在一起,從法國大革命談到黑色電影,從機率分配說到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和《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真是一場驚人的知識饗宴!」--《知者:艾倫.格林斯潘的生涯》(The Man Who Knew: The Life and Times of Alan Greenspan)作者/賽巴斯汀‧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本書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就像艾倫.狄波頓著作《擁抱似水年華》對法國文學貢獻一樣:為晦澀難解的主題帶來更多思考,同時點明它其實是你日常生活的核心。這是一個真正融合哲學與激情的創作,把艾德華.威爾森、傑夫.昆斯等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思考與經歷揉合在一起,讓我們了解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應該閱讀米希爾.德賽這本非凡著作!」--《十一天》(Eleven Days)作者/利亞‧本特(Lea Carpenter)「整本書都好棒,而且讀起來很愉快。德賽向熱愛文學藝術的人介紹金融,又向熱衷經濟學的人介紹文藝。各位要是兩個都喜歡的話,那更是樂在其中,特別受用。我看書的時候不停喊著:『我懂了!我懂了!』這本書會讓你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也許物質生活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最後的讀書會》(The End of Your Life)作者/威爾‧施瓦比(Will Schwalbe)「本書是難得一見的好書,既有啟發性又有趣。那些慣常受到醜化和片面描述的主題,如今是以人文思考的角度來檢視。各位會很高興跟米希爾.德賽共渡這些時間,也會想起幾個你希望與他們一起分享閱讀的人。」--《女兵團》(Ashley’s War)作者/蓋兒‧雷蒙(Gayle Lemmon)「米希爾.德賽精闢運用金融世界的原創教訓,使我們都能過著更安全、更愉快也更幸福的生活。他從歷史和現實經驗中引用無數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金融基本概念,豐富並改善我們的生活。」--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前董事兼執行長/比爾‧喬治(Bill George)「對於我們這些長久以來認為金融不只是個謀生好領域的人,米希爾.德賽這本書揭開了神祕面紗,讓我們知道理解人文學科也可以提高我們金融業者的效率,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添加許多歡樂。」--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副董事長/拜倫‧韋恩(Byron R. Wien)「本書是對金融感興趣或想要從事金融業的人必須一讀的好書。米希爾的淊淊雄辯為我們地追溯現代金融體系的產品、服務與實務,揭示出文學在這方面的背景和描繪。對於這個眾說紛紜的主題而言,這真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辦法!讓金融從業人員重新獲得讚賞(和理解),了解自己在公司、在這個行業以及在整體經濟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歐羅根集團(The Orogen Group)董事長兼執行長、美商花旗集團(Citigroup)前執行長/維克拉姆‧潘偉迪(Vikram Pandit)「這是一本迷人、振奮又好看的書,對於金融業以外的人來說,是一本很棒的教學工具書;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是非常需要的告誡與提醒,可能還是個勉勵。」--《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執行主編/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深入淺出……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德賽是個典型的博學讀者,從特羅洛普、漢密特等作家的著作中看到了融資槓桿和選擇權理論等概念。」--《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一本觸類旁通、異常振奮人心的新書……德賽透過他的雄辯與解釋,實際上是一個消解敵意和啟發的過程。」--英國精品電商平臺Mr. Porter「那些原本就熟悉金融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解讀觀點,而對我們其他人來說,德賽給了一個入門階。」--《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這本精緻而博學的書……為金融外行人提供非常珍貴的說明,又讓金融從業人員拓展了藝術視野。德賽這套辦法擴大且豐富了我們的觀點。」--《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藉由文學、歷史和哲學的連結,德賽喚起深度共鳴。這是一部大膽又有趣的創作,金融從業人員和一般大眾都能學到許多經驗和教訓。」--《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米希爾‧德賽(Mihir A. Desai)出生於印度,在香港和美國紐澤西州長大。任教於哈佛商學院和哈佛法學院教授金融、稅法和創業等專業,曾獲獎無數,最近為哈佛線上教學的HBX平臺開發線上金融課程。他在企業金融、國際金融和稅收政策方面的專業背景讓他數度受邀至美國國會參加聽證會,也在全球多家領先企業和組織擔任諮詢顧問。■譯者簡介陳重亨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麥田、新星球、聯經、今周刊等出版公司。譯有《行動的勇氣》、《鍵盤參與時代來了!》、《忍耐力》、《獲利的法則》、《自食惡果》、《大緊縮》、《失控的撙節》、《正如身體駕御意識》、《假裝是個好爸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好評推薦推薦序 了解投資理財,你會更認識這個世界/市場先生推薦序 發揮「金融智慧」,讓人生更美好/吳惠林推薦序 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你了解金融概念/財報狗推薦序 想不到的金融人生/劉瑞華作者序 跨越金融與人文的隔閡前言 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第1章 命運輪盤:保險,了解人生的核心架構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巴菲特也靠保險業建立事業版圖年金問題,引爆法國大革命?每個人應該把自己當成保險公司在異常中認知常態,在混亂世界中對抗混亂第2章 風險事業:選擇和分散,管理工作和婚姻模仿科學,反而迷失方向的金融學不痴等,選擇權組合,讓損失有限,利益無窮選擇成為習慣,反而更難抉擇把分散風險運用在時間和經驗人脈的資產價值是高還是低?確保押下重注,創造價值第3章 價值:如何創造,又該怎麼衡量?不急功近利,放長線釣大魚今天的價值,唯一來源就在未來財富有限,但付出與貢獻也值得讚賞超額報酬,才是真正創造價值金融尋找價值,就像找尋人生意義第4章 擔任製作人:委託與代理的問題,生活到處可見現代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環環相扣,各自面對嚴重的問題和利益衝突委託代理,讓事情可能變得更混亂有助於理解生活上的混亂到底是授權不夠充分,還是本身能力太差教養過程中,誰是代理人、誰又是委託人?不再當社會期待的代理人自覺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不要一輩子當代理人第5章 沒有麵包的愛情最糟糕:從企業合併看戀愛關係婚姻是經濟利益的結合,歷史常見門當戶對,讓收入不均惡化開心結縭,卻痛苦離婚一場婚姻災難的劇本為了方便才結婚沒一起解決問題,關係反而破裂第6章 活出夢想:「債」不只是金錢,還有人際牽絆槓桿,就是「借錢」以承諾換取資源,像舉債提高生活槓桿時,可能犯下什麼錯誤?有債務在身,不敢把握新機會人生會做出一連串的承諾和槓桿槓桿紅利,讓你採取正確行動靠著槓桿邁向夢土第7章 失敗為成功之母:破產,讓人坦然面對失敗重新定義失敗,是重生的機會可以重整、討價還價的好方法把破產當成重新談判的策略工具相互衝突的責任義務,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條件不要逃避,而是欣然接受第8章 為什麼大家都痛恨金融?:平反金融的負面印象金融人士常說,有多少錢才能追求夢想金融惡棍的形象,累積社會的不滿質疑貪多的想法,才是金融最基本的概念容易吸引欲望無窮又膚淺的人沒有正面形象的金融人物嗎?要成為哪一種人,靠自己抉擇結語 金融與人文的交界,提供優雅、美麗和共享知識的力量致謝附注

商品規格

書名 / 金融的智慧: 結合文學、歷史與哲學的哈佛畢業演講, 教你掌握風險與報酬
作者 / Mihir A. Desai
簡介 / 金融的智慧: 結合文學、歷史與哲學的哈佛畢業演講, 教你掌握風險與報酬:★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學院院長、花旗集團前執行長等意見領袖強力推薦★2017年《金融時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605915
ISBN10 / 9869605915
EAN / 9789869605915
誠品26碼 / 2681555718008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推薦序】了解投資理財,你會更認識這個世界──市場先生,專欄作家

「學習投資,對你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如果有人這樣問我,答案絕對不是提高收入、得到財務自由,而是讓我在做出人生每一個抉擇時,做出更多正確的決定!

大多數投資理財書籍都在提供投資的原理和方法,但這本書雖然也談到很多投資理財的專有名詞,但這些名詞背後的意義不單是對投資的理解,而是能讓你對生活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在書中談到非常多有趣的例子。

以保險為例,多數人第一直覺想到的是保險帶來安全感,或是討厭被推銷。但很多人忽略了,保險觀念其實是整個現代經濟體系能建立最大的基礎。

古代航海船舶,無論是船隻或貨品都需要投資人大量的資金,可是一旦沈船這些資金就會付之一炬,沒人願意承擔這風險商業活動也就無法進行,該怎麼辦?其實只要把巨大的虧損,分散給很多人承擔問題就解決了,價值也因此創造,這就是一種保險的概念。

理解保險觀念還不夠,如何讓你把它用到生活中更重要,作者提到「把自己當成保險公司」意思是用保險公司的眼光去認識世界,不是看到恐懼而去買保險,你應該思考的是自己如何安全的承擔風險,並且從中得利。

安全承擔風險,來自於把不確定性變確定,也就是機率的概念。丟出一個硬幣,出現正面反面是不確定的,但長期來說正反面出現的機率五○%是確定的,這就延伸到了投資組合的概念。當人們有能力把不確定的事情變成確定,價值就從中產生。在第二章投資組合的章節,你不用懂什麼是資產定價或投資組合理論、β值(當然如果你懂,這本書的許多比喻會更加有趣),但透過保險的概念你可以知道,人們願意為了減少巨大傷害而付出代價,因此在投資中,理論上大家都該追求高報酬率的商品,但實際上卻存在許多炙手可熱的低報酬率商品,只因為「在災難來臨時它可以讓你虧損減少」,所以賺少一點沒關係。

書中談到債務的觀念,你也可以發現人們的矛盾。大多數人不喜歡負債,但對企業而言債務只是「槓桿工具」,工具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使用方式的差異,就像你不會討厭一把菜刀或鐵鎚一樣。有趣的是單純的工具,卻又會影響人的決策,例如過度的債務會讓人畏首畏尾、害怕做出更多投資,例如你已經負債百萬的情況下,即使再投入百萬可以讓你有獲利,許多人也會因此放棄。但債務壓力也會讓人更正視創造價值,例如你平常根本不願意運動,但當你繳了龐大的健身房費用以後,你會更重視健康。

希望看完書以後,不僅能改善財務,也能讓你的人生做出更多正確的選擇。



【推薦序】發揮「金融智慧」,讓人生更美好──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金融」這個名詞已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詞,而且也發展成一個重要的產業,在大學裡更是熱門的科系和課程。所以它是一種「專業」,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尤其在「衍生性金融」源源不斷出爐,利用高深數理,更讓一般人莫測高深,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自泡沫經濟出現,尤其幾次金融大風暴、二○○八年金融大海嘯發生,金融給人「負面」印象就揮之不去。在《華爾街》、《華爾街之狼》等賣座電影上演之後,貪婪、欺騙、放浪形骸、紙醉金迷就和金融操作人員緊緊相連。在有毒食品、商品氾濫之際,竟然有人將金融商品稱為「具劇毒的無形商品」。



不過,儘管金融受到兩種極端的看待,金融科技仍持續研發,而且現代人也脫離不了金融,因為金融和貨幣、金錢被畫上等號,縱然在數位經濟蓬勃發展之後,有形的錢逐漸被取代,「五鬼搬運」越來越方便,但還是需要以貨幣做為計量單位,只不過金融的型態更為寬廣,也越來越模糊。這樣的發展對於人類的福祉是好是壞?恐怕得回歸「金融的本質」。



如今我們都知道,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出現,大大提升世人生活的福祉,而交易媒介、計量單位、金融媒介就不可或缺,於是貨幣、金融機構乃應運而生,投資、資本、廠商、借貸、購併、股票、保險、各種衍生性金融紛紛湧現,不但豐富這一代人的人生,也影響到下一代、下下一代……代代相傳永永遠遠。不過,由於人類的貪婪被金融商品的勾引,導致投機炒作橫行,欺騙、不誠信成風,倫理道德被揚棄,金融科技脫離人文,於是走向敗壞之路,有必要讓分離的科學和人文兩種文化互相結合在一起,發揮金融智慧,挽救人類文明免於衰落,甚至滅亡。



哈佛大學教授米希爾.德賽寫作的這本《金融的智慧》,從人文觀點透視金融的中心概念,跨越金融與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的鴻溝,讓大家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金融到底是什麼。作者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而是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他以說故事的方式講述一堂生動迷人的金融課,讓讀者自然而然沉浸在金融直覺裡。作者清晰解釋了金融的運作及其重要性,讓讀者知道人文修養可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生活和世界,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



【推薦序】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你了解金融概念──財報狗,臺灣最大基本面投資平臺

這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書。如果你對金融有興趣,而且喜歡聽故事,這就是一本適合你的書。

作者米希爾.德賽是哈佛商學院和法學院教授,以稅賦、國際金融與企業融資等領域見長。於此書中,作者大量運用我們生活周邊的故事,包括聖經、文學著作或歷史等各種來源,在作者的娓娓道來之下,這些多數看似跟金錢沒有關係的故事,卻能說明許多重要的金融概念,巧妙地和不同金融理論建立連結。

舉例來說,在第二章中,作者以《傲慢與偏見》裡不同女性角色對婚姻的看法為例,說明面對未知的婚姻風險,她們各自採取什麼不同的做法,該故事背後正是金融上選擇權、風險管理的概念;在第四章中,作者用教養孩子的例子,闡述委託代理的概念。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很難分辨你到底是在看故事學習金融觀念,還是以金融的眼光,重新看待這些故事。也許作者自己將這本書詮釋得最好:「這本書要討論的是,從人文觀點透視金融的中心概念。而且反過來,我們也會透過金融概念,清晰地看到它和人文層面也有許多驚人的共同點。」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作者不僅將這些故事連結了金融概念,更會去介紹這些金融概念當初形成的背景與原因。例如:保險當初是源於商務的海運,為了避免商人出海遇到海盜或風暴等不可預期的因素,不但沒賺錢還有可能必須賣身為奴的風險,因此衍生出保險這種商品;又如法國大革命前的年金問題,法國政府為了籌資,而做出怎麼樣的選擇,這些選擇又帶來怎麼樣的後果。透過介紹成因,讓你了解這些金融概念如何誕生,摒棄了冰冷的數字與枯燥乏味的計算公式,重新賦予生動的情境,並增添了人文的意涵,更能夠讓你貼近核心。

除了重現這些金融觀念的誕生,我很喜歡的另一點是作者說明價值的章節。熟悉投資的人都會知道,當我們計算一間公司的價值時,主要是衡量這間公司未來能夠帶來的現金流量,而其中大部分的來源則是最後的期末終值(終極價值)。但這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呢?作者把它連結到了人生的價值。如果你想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那就要知道,你未來三、五年過得如何,對你這段的價值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真正有影響的,來自我們身後留下的恩澤遺愛。這也符合古人的想法,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來自於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

透過本書,能夠學到許多金融觀念,因此非常適合對金融觀念還在摸索階段的入門者。而書中結合金融與人文兩種面向的有趣故事,帶來不同的思考觀點,更推薦給所有對金融有興趣的讀者。



【推薦序】想不到的金融人生──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二十幾年前,當我正要開始到大學教書的時候,經濟學界剛剛出現一種叫做「經濟學修辭」(rhetoric of economics)的方法論。簡單說,它主張經濟學的學習與傳授是透過各種修辭方式,不同的修辭方式不僅產生形式的差異,也影響知識的內容。雖然我接受這樣的想法,也覺得應該在教學方法與內容有些新的安排,但我必須承認,最初幾年教學經歷,我都在模仿自己學生時代老師們的傳統做法。

等我有了幾年教書經驗,開始試圖改變授課內容與上課方式,用一些小說與電影情節說明理論,我才發現困難超過我的想像。拿「水滸傳」裡九紋龍史進出身的史家莊說明沒有封建的莊園,或者用電影《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解釋狩獵社會的財產權,我認為很有趣,可是多數學生都沒讀過、沒看過。這本書對我來說,真是相見恨晚。讓我相信,即使年輕的一代不愛讀老書、不愛看老電影,我還是會繼續那樣上課。

從修辭的角度理解知識有一個發現,那就是可以看到一門學問的盲點。很多人都知道,經濟學原理的教科書裡幾乎找不到「價值」(value),而「價格」(price)卻無所不在。經濟學發展出成熟的價格理論,省掉了各種價值理論眾說紛紜的困擾,是科學的進步,然而也很遺憾的失去了從經濟學中了解價值的機會。現在最常提到價值兩字的學問是財務金融。

我非常喜歡本書作者先從保險的理論發展介紹風險的本質,從這裡他將金融理論連結上了面對人生的態度。書中所說「每個人應該把自己當成保險公司」,是我近年來在金融類書籍中讀過最有智慧的一句話。

價值,沒錯,本書討論價值的部分道出了我多年來希望學生能在經濟學裡學到的東西。價值是財富背後的原因,追求財富如果是來自創造價值,金融業壓根就沾不上惡名。然而金融界的確常發生弊案醜聞,只能怪價值確實太難懂,有人搞不清楚,有人故意讓別人搞不清楚。

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是一本好看的金融書,不過未必每個人都覺得很容易讀。作者的文筆非常好,不容易的原因是他提到的小說、電影只會吸引愛閱讀、愛文藝的人。既然你已經拿起這本書看到了這裡,你應該就是這樣的讀者吧!



【作者序】跨越金融與人文的隔閡

這本書我要談的,不是幫你股票賺很多錢或告訴你怎麼存下一筆財富的最新研究,也不是要說你的退休資產要怎麼分散投資才好。這本書是要跨越金融與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的鴻溝,讓大家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金融到底是什麼。

這本書會談到的是,關於美國哲學家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詩人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對於風險和保險曾提出什麼樣的創見和指導;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伊麗莎白.班奈特(Lizzy Bennet)以及《菲尼斯.芬恩》(Phineas Finn)的紫蘭.愛芬罕(Violet Effingham)是多麼傑出的風險管理者。這本書會探討的是,塔倫(金錢)與才能的比喻,還有英國大詩人彌爾頓(John Milton)對於價值創造與估算的睿智見解;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斯的嫁妝融資習俗和電影《上班女郎》(Working Girl)對於併購的犀利看法;從美國殖民時代首富驚天動地的破產,到希臘悲劇英雄的悲慘歷程,來看金融破產和財務困境的問題;從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的一生和小說《長日將盡》(Remains of the Day)那位管家史蒂文斯先生的事跡,了解財務槓桿的力量與危險。

總之,這本書要討論的是,從人文觀點透視金融的中心概念。而且反過來,我們也會從金融概念清晰地看到它和人文層面也有許多驚人的共同點。

所以這本書也會談到,了解保險概念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面對種種混亂狀況;了解「資本資產定價模式」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際關係的價值,以及愛的無條件本質;了解價值創造可以幫助我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了解破產可以幫助我們怎麼坦然面對失敗;以及了解財務槓桿理論可以教導我們「承諾」的價值。

對於不熟悉金融實務但感到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想要做的就是不使用任何公式或圖表,而只是採用說故事的方式來闡述金融的主要概念。我一直感到很驚訝的是,有好多學生對於金融議題非常畏懼和害怕。當然這有個理由是因為某些金融界人士最愛故弄玄虛嚇唬外行人。不過要是以說故事的形式來闡述這些金融概念,過去那些讓人退避三舍的恐嚇材料也會變成容易理解且充滿樂趣的文本。對於關心這些議題的大眾和懷有抱負的專業人士來說,金融觀念是再重要不過了,一味閃躲、輕忽,恐怕是會讓你付出莫大代價。至少,你身邊的人要是開始談到選擇權、融資槓桿或者「阿爾發世代」(alpha generation)時,你要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啊。

對於金融相關科系的學生和金融從業人員來說,這本書會以不同過往的全新角度帶領各位重新審視金融的重要概念。我在課堂上看到許多從業人員,他們接收到的金融教育往往是以機械式的方式來傳授,所以他們對於基本概念的理解非常淺薄脆弱。當我探索他們的基本直覺時會發現,就算他們理解那些金融公式也沒多大幫助,在他們的實際工作中還是無法順利運用這些基礎觀念。但若是透過這種跟過去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審視相同概念,不但可以幫助大家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出更為透澈的直覺。

對於那些從事金融業的讀者來說,本書還有一個最後的承諾。各位今天的努力經常受到各式各樣的汙蔑和誹謗;要是你的工作一貫受到如此的曲解和中傷,又怎麼會理解自己的人生呢。然而金融的確是有很大的價值,而且現實上也能創造出很大的價值。把這個觀念上的價值和現實價值重新連接在一起,各位也許就能理解到,你這一生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珍視的價值做有意義的延伸。

本書的最大企圖是在金融核心概念中重新發掘人文特質,希望藉此可以改善金融實際運作的狀況。一味地醜化詆毀只會得到反效果,而厲行管制雖然有用,對於金融淪為壓榨手段而非價值創造的現況也是收效有限。但或許我們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彰顯金融概念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的作為和影響,可以讓我們找到一條路重新找到這份專業的高貴與尊嚴。



【內文試閱】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

「華爾街和商業大街」(Wall Street vs. Main Street)兩相對照的說法,反映出大家都把金融業看做是壓榨價值而不是創造價值。這也表示大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金融對於經濟和我們生活的影響是處於多於核心的位置。金融活動到處都看得到,從我們的退休資產到住房、教育各方面的投資都是。由於金融活動引發的深深懷疑和好奇,再加上本身帶有的複雜,比方說讓人頭暈眼花的首字母簡寫、一大堆公式規則和報表,都是大眾難以理解金融世界的莫大障礙。

這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也會產生幾個問題。他們必須更清楚地說明和解釋他們在做什麼,才能贏回民眾的信心。需要更多保證,才能讓大家相信他們的活動是真的在創造價值。對於個人而言,在一個普遍遭到質疑的產業中工作,也一定不好受。因為社會對你的期望這麼低,金融專業人士怎麼會受到鼓舞,那種不受期待的低落心情和胡作非為的自暴自棄,也就因此惡性循環不知伊於胡底。

我們要怎麼跟大家介紹金融觀念,讓他們都能以肯定的態度來接觸和理解呢?我們要怎樣提升道德,讓金融活動在實務上獲得改善呢?這本書採取一種非正統的立場,就是想透過人文學科的觀點來檢視金融活動,幫助我們重建金融的人文特質。金融解決的問題以及其方法之奧妙,如果是透過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來闡釋,應該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方式吧。要改造金融不是依靠管制或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是要讓從業人員重新找到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理想,才能幫助他們相信自己在金融活動中是創造價值而非榨取價值。把這些核心思想和文學、歷史與哲學聯繫起來,我們可以喚起他們的深度共鳴,讓他們更有能力抵抗貪汙腐化的誘惑。



對金融和市場的負面心態

我是在偶然間想到這個可以把金融與故事互相聯繫起來的辦法。二○一五年春天,我發現自己又陷於經常面對的困境:拖到最後一刻才努力信守承諾。之前我答應為哈佛商學院的管理碩士班做「最後一場演講」。所謂的最後一場演講是該校的傳統,讓教授可以在學生畢業的前夕說點充滿智慧的話語。說得好的話,這會讓整間大學重新回復早已消逝的往日榮光。那時候的大學並不只是專業知識的生產和傳播而已,而是整個沉浸在一種古老的泱泱風度,就像一百五十多年前英國宗教家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說的:「那些一般原則你在家裡自己看書就能學會,但是那些活躍於我們之中的細節、顏色、語氣、氛圍和生命,你只能從那些身體力行的學者身上才學得到。」

我那場演講的講稿又拖了一段時間後,本來是想退回自己熟悉的領域,談談美國企業最近在金融方面的發展,題目叫做「美國融資併購的慢動作解析」(The Slow-Motion LBO of America),說明最近流行的股票回購熱潮應作何解及如何逆轉這種趨勢。我在這方面的確有些具體的意見可說,很有挑釁的爆發力。對這方面我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跟過去那些虛胖浮誇的演講比起來,我的講詞必定是勁爆又有料!

如此決定之後,我去找我一個好朋友兼同事。過去一年來我們兩個一直在討論要如何改變自己、重新塑造自我,要強迫自己去接受新挑戰。我告訴他演講主題要說什麼以後,他的反應是一片靜默。但我心裡彷彿已經聽到他的質問:「真的嗎?你覺得他們畢業後需要的是這個嗎?而且這也是你需要的嗎?」

光是他的沒反應就讓我知道自己正在錯過一次好機會。而他的友誼讓我有勇氣去思考一下,像我這種長年依賴統計數字和經濟模式的社會科學家,怎樣才叫做深具挑戰的事情。我不應該挑選一個對自己只是很安全的主題,我應該來談談怎樣才是美好人生嘛。不過,像我這種中年大叔,知道什麼叫做美好人生嗎?

長久以來,我對某個看法一直覺得很困擾。就是說,大家都認為如果想要過上好日子,一定要離開市場遠一點,尤其是金融市場。大家汙蔑詆毀金融已是家常便飯,以為金融不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多少價值,它的背後肯定也沒有多大的智慧。專業經理人還說金融跟上帝的工作有得比,實在是其笨無比,這只會讓大家更覺得這裡頭的確沒有什麼智慧可言嘛。

但是這種普遍排斥金融和市場的負面心態其實才有問題。首先,否定市場和金融的智慧可說是非常沒有幫助。許多博學之士通達之人都跟市場關係密切,他們活在世上大部分時間都在關注金融和財務問題。如果我們一味指責金融毫無正面價值,無疑就是鼓勵那些人在專業生涯中不必考慮到「價值」,可以把個人和道德從工作中抽離。但是這樣的抽離不但是強人所難,恐怕也難以為繼吧。你這輩子要是光做些既沒智慧又沒價值的事情,哪裡還會指望什麼美好人生啊?

除了非常不切實際之外,這種排斥也就是不對的心態嘛。我有很多朋友和以前的學生都喜歡金融、市場和商業,並且從裡頭為自己的生命找到認同和肯定。他們知道金融雖然跟上帝的工作沒得比,還是從這項專業獲得真正的喜悅。有什麼粗俗愚魯又毫無道德價值的事情,可以產生這樣的喜悅和專業的滿足嗎?要是大家的偏見是錯的而且毫無幫助,那麼相反的觀點應該怎麼呈現給大家呢?

所以後來我定了一個四平八穩的題目叫做:「金融的智慧」,不過那時候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讓我自己都感到很驚訝的是,我很容易就把金融教訓與生活聯繫起來,而且這種連結可說謂俯拾皆是,素材豐富。演講結束後,商管學院畢業生的反應讓我嚇一跳!對於這種絕非天馬行空,而是實實在在從生活層面和工作中提鍊出來的智慧,他們竟是如此渴求。那些已經到了職涯中點的經理人對此更是欣賞,因為他們對於生活帶來的種種挑戰早就了然於心。況且就跟過去曾發生過的一樣,我無意中隨興答應的承諾,竟然帶來這麼多的回報,遠遠超出我一開始的投資。



金融市場被認為跟人文修養背道而馳

那次演講雖然讓我釐清金融核心理念對於生活意義的問題,但要完整地用文字闡釋出來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對於金融與生活相關議題的討論,如果是商業界人士大概可以輕輕鬆鬆地聊上一個小時沒問題。可是要透過一本書和許多不同類型的人談這個主題,我有辦法持續下去而且說得活潑有趣嗎?我做了一場演講,就能寫出這樣一本書嗎?

當我正跟這些問題搏鬥時,我想起一段對於金融最好的描述,它不是來自教科書或商業新聞臺CNBC的特別節目,而是在一六八八年由一位西班牙裔猶太人在阿姆斯特丹用西班牙語寫出來的寓言故事。

在《混亂中的混亂》(Confusion de Confusiones)一書中,德拉維加(Joseph de la Vega)生動描述金融市場剛開始出現時,許多人對它的困惑和迷戀。當時那些生猛有力的市場其實只交易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檔股票在當時的狂熱交易和影響,幾乎就等於現在的谷歌、阿里巴巴再加上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或稱「通用電氣」)的總合。

德拉維加所寫的,有些現在看來是太過久遠而費解。比方說,他談到荷蘭東印度公司放發股息「有時候是以丁香(cloves)來支付…因為董事們認為這樣很划算」。但是他說的故事有些部分又跟現代很像,例如他說到利率太低引發市場泡沫,還有一家公司破產後又如何重組的情況。

他並不是乾巴巴嘮叨這些市場的本質,而是藉由一位商人、一位哲學家和一位股民的對話,說了個精采的故事。這裡頭的商人和哲學家,代表的是實業家和思想家,因為金融市場到底是怎麼運作的,讓他們感到困惑,所以他們向真正買賣股票的股民討教。

當哲學家說他對於金融市場所知甚少,那位股民說出這段我最最最喜愛的精采描述:「要是你對這門神奇的生意一點都不了解的話,我必須說,你真是無知啊!我的朋友,格雷比爾。它是歐洲最公平也是最大的謊言,全世界最高貴也最無恥,是地球上最美好也最粗俗的買賣。這是學術的精髓,也是詐欺的典範;聰明人靠它點石成金,魯莽者葬身其下;是有用的寶藏,也是災難的淵藪。結果是從來不得休息的薛西佛斯(Sisyphus),也是被綁在輪子上永遠轉個不停的伊克西翁(Ixion)。」

德拉維加透過故事來捕捉金融最好的一面和最糟的一面,而這個故事又引導我看到許多故事中的金融特質。我是一直很喜歡聽故事,但成為經濟學家以後又讓我對故事感到懷疑。現在,我準備回到它們身邊。

於是乎,我很快就在文學、哲學、歷史甚至大眾文化中找到許多金融的影子。等到我發現這些蛛絲馬跡,我就更停不下來囉。而且我也開始明白,金融為什麼和這些領域有著深刻的關係。有很多人不相信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是因為它們被認為是跟人文修養背道而馳。但情況可能是剛好相反,金融很可能正是跟我們人文的一面密切相關。

這種剛好相反的觀點有個例子。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指出,責任和個人義務的概念完全是來自於「最古老也最原始的個人關係,也就是賣方與買方、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人第一次挺身對抗另一個人,人第一次和他人做比較。我們從沒發現有哪個地方的文明水準低到不存在這樣的關係。人最早就淨想著設定價格、衡量價值、辨別等值之物或交換物品,甚至就某種意義來說,這些想法可說就是人的思想。從這裡孕育出最古老的精明算計:……把自己當做是會評估價值、計算價值、衡量價值的生物,也就是『天生會算計的動物。』」

從金融與市場和人文相對的傳統看法解放出來以後,我就想寫一本書,把這原本敵對的雙方融合為一。這個融合就是我希望可以修復金融惡名的努力,讓它變得容易親近,也容易被人理解。



一堂金融課,順利操控生命中的風險與報酬

本書以下章節都可以按照任何順序隨你跳著看,但它的架構當然也是有它的目的。我設想的理想狀況是,讀者只要高高興興聽故事,不知不覺就上了一堂金融課,自然而然地沉浸在金融直覺裡頭。

雖然有許多人把金融比附為物理學,但其實更類似生物學。生物學中有一門分支叫做「分子生物學」,這是研究生命最重要的基本組成部分。在金融裡頭,類似於此的分支叫做「資產定價」(asset pricing)。另一門學問「企業金融」(corporate finance)則是類似社會生物學,對我們在世界中實際會看到的各種偶發與和混亂都十分感興趣。我這本書大概就是循著這兩個分支的概念進行討論。

我們在前三章要談的是資產定價的基本問題,也就是世界上無所不在的各種風險該怎麼處理?當我構思本書時,我想起保險對於金融的核心意義,而且它也影響我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第一章要借助英國博物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梅花機(quincunx)、美國偵探小說家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哲學家皮爾士和詩人史蒂文斯的故事來介紹風險和保險的基礎知識。

接下來的一章會把保險觀念擴展到兩個重要的風險管理策略:選擇與分散。在這一章裡頭,大部分要拜託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安東尼.特洛勒普(Anthony Trollope)和希臘哲學家泰利斯(Thales)來說故事。說完風險與保險的基礎知識後,緊接的一章要介紹風險與報酬的對應關係,以及這個關係所決定的價值創造的條件。對此,詩人彌爾頓、字典專家詹森(Samuel Johnson)以及一些博學之士的名言警句都會是我們的指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