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淘金路 (POD版)
作者 | 沈志敏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重走淘金路 (POD版):2017年5月6日所開啟的重走淘金路活動,揭示了隱藏在澳華歷史記憶中那一段坎坷的血淚之路,注定會為後人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第一部文學紀實性的澳 |
作者 | 沈志敏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重走淘金路 (POD版):2017年5月6日所開啟的重走淘金路活動,揭示了隱藏在澳華歷史記憶中那一段坎坷的血淚之路,注定會為後人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第一部文學紀實性的澳 |
內容簡介 2017年5月6日所開啟的重走淘金路活動,揭示了隱藏在澳華歷史記憶中那一段坎坷的血淚之路,注定會為後人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第一部文學紀實性的澳華移民史話,將過去澳華史書的抽象概說,轉化為形象描述,將一堆堆冰冷的數據,從歷史故紙堆中扒出,轉化為一段段有熱度有質感的具象畫面。 維多利亞州的黃金發現無疑地是在澳大利亞短暫的歷史上一個極為重大事件。由於不少華人淘金者的來臨,維州政府針對華人制訂了含有歧視性的「人頭稅」政策。迫使華人另闢蹊徑,從南澳登陸,然後步行去往維多利亞地區的淘金地。這條從羅布到淘金地的數百公裡路程,坎坷艱難,幾乎成了華工的血淚之路,而當年的大部分華人淘金者都是從這一苦難歷程上走過來的,還有一部分華人在這條路途上倒下,再也沒有能夠站起來。這同樣書寫了澳大利亞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歷史並不是一條直線,有時候它更像一幅拼圖,當年華工的血淚之途,和今天的重走淘金之路,不是簡單的形象重疊,一百多年來華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的辛勤付出和種種有益的貢獻,也都形成了澳洲歷史拼圖的塊塊面面。 在文明社會的陽光下,讓人們越來越看清楚了那些歷史長河中所造成的黑暗的不平等現象,人們終將從歷史陰影中走向光明的大地。
作者介紹 沈志敏▍沈志敏(SHEN ZHIMIH) 1990年赴澳,各類文學作品分別在中港台灣報刊,北美和澳洲中文報刊上發表,並屢屢獲獎。中篇小說〈變色湖〉獲中國大陸2000年世界華文小說優秀獎,第一部長篇小說《動感寶藏》獲得2007年台灣僑聯華文著述獎小說類第一名。散文〈街對面的小屋〉獲得首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散文獎,散文〈假如我活一萬歲〉獲第五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還有不少作品在澳洲華文文壇產生過一定影響。現已出版學術論著一部《綜合邏輯論》,長篇小說三部《動感寶藏》、《墮落門》、《情迷意亂,那輛澳洲巴士》,兒童文學一本《話上海》。其文學創作情況被收錄於中國大陸《海外華文文學史》第三卷(鷺江出版社),《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文學藝術卷(中國華僑出版社)等辭書之中。
產品目錄 ▌目錄 歷史悠悠路漫漫──序沈志敏《重走淘金路》 前言說明 時代背景簡述 一,人生的挑戰的「念頭」 二,夜行羅布港 三,上帝在羅布揮灑下的筆墨 四,掀開重走淘金之路的帷幕 五,1857年羅布海灘的喧囂場景 六,藍金黃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熱潮 七,華人勞工踏上那條血淚之途 八,葡萄酒莊和路途中的第一個反思 九,華人井和袋鼠出沒的地區 十,叢林營地之夜和傳奇老人 十一,華人菜園和佩納拉(PENOLA)小鎮 十二,阿英之墓和華人的貢獻 十三, 達歌漢穆(DERGHOLM)地區的晚餐 十四,音樂人(Music Man) 十五,卡斯頓(CASTERTON)華人營地和老華人餐館 十六,走入荒野 十七,克萊寧(COLERAINE)鎮上的展覽館 十八,漢明屯(HAMILTON)之夜的篝火和美景 十九,長途步行者概況 二十,原野、高山、和「篝火茶」 二十一,路漫漫,風蕭蕭 二十二,「芝麻開門!」上帝為華人打開了「亞拉臘」金門 二十三,白天雨中行走,晚上大塊吃肉 二十四,老鎮蘭墩(Linton) 二十五,消逝的鐵路線 二十六,黃金之城巴拉瑞特(Ballarat) 二十七,金礦重鎮卡士域(CRESWICK) 二十八, 斯麥屯鎮(SMEATON)、紐斯坦特鎮(NEWSTEAD)、瑪丹內鎮(MAIDON) 二十九,大金山──本迪戈(Bendigo) 三十,淘金路上的酒肉蛋等 三十一,莊嚴的議會大廈和真誠的道歉 後記
書名 / | 重走淘金路 (POD版) |
---|---|
作者 / | 沈志敏 |
簡介 / | 重走淘金路 (POD版):2017年5月6日所開啟的重走淘金路活動,揭示了隱藏在澳華歷史記憶中那一段坎坷的血淚之路,注定會為後人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第一部文學紀實性的澳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6269513031 |
ISBN10 / | 6269513030 |
EAN / | 9786269513031 |
誠品26碼 / | 2682095537005 |
頁數 / | 31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6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25 |
最佳賣點 : ▌一步步走過160年前移民的坎坷路,一部追溯、省思的緬懷紀錄。
自序 : ▌歷史悠悠路漫漫 序沈志敏《重走淘金路》──張奧列
我曾讀過幾本關於澳大利亞華人歷史的書,作者有西人學者,也有華裔學者,還有中國學者,都是些引經據典的學術著作,都有可考究的時間、地點、數據、背景,通讀這些書,令我對中國先民移民澳洲的歷史印跡大抵有一個整體印象。
但是,犖犖大端的澳華歷史,不僅僅是時間、地點、數據、背景的記錄,還有很多人物的經歷、環境的氛圍,移民的心態、有血有肉的影像,那是一部血淚與重生交集、辛酸與榮耀交織的大書。我也曾嘗試用紀實的筆觸書寫過幾篇澳華歷史的文章,如悉尼唐人街的歷史變遷,澳洲高要人的菜園生涯,但都是澳華歷史這部大書中的一個小小剪影,澳洲華人生存發展的一塊小小碎片。我一直希望,能有一部大型紀實文學作品,從總體上描述澳華歷史的風風雨雨,不僅有筋骨,而且有肌肉,有溫度,能予人一種感性的體驗和理性的認知。正是在這種期盼下,我忽然收到沈志敏先生的書稿《重走淘金路》,追讀之後,喜出望外。這正是我的期盼之作,一幅不可多得的色彩斑駁的澳大利亞華裔先民的歷史畫卷,填補了澳華文學的空白。
說不可多得,是因為這是第一部文學紀實性的澳華移民史話,將過去澳華史書的抽象概說,轉化為形象描述,將一堆堆冰冷的數據,從歷史故紙堆中扒出,轉化為一段段有熱度有質感的具象畫面。這裡面有作者的現場觀察,作者的個人體驗,作者的深入解讀。今天的華人社會,與近二百年前的華裔先民是一種血脈承傳,今天的生存狀況,也是早期華人拼搏的一種折射。這與其說是讀史,毋寧說是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中檢視今天華人的生存狀態,從今昔比照中解構華人的生命力。
一般說來,學者寫歷史,有一種深邃的眼光,表述嚴謹,理據充分,邏輯性強;而作家寫生活,則有一種細膩的觸覺,現場感強,情景融和,渲染力強。各有側重,各有取舍。而志敏兄, 則兩種筆力皆有,述中有情,情中見理,不啻是書寫澳華史話的極佳人選。
我移居澳大利亞不久,就認識了志敏兄,首先是在當地華文報刊上讀到他的一些小說。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小說不僅在悉尼發表,還在他的原居地上海的雜志上刊登。我和他有時在文學社團活動上見面,但聊得不多。公眾場合,他比較低調, 不是一個口若懸河的人。但作品(主要是小說,也有散文隨筆) 卻源源不斷問世,對於一個打工者來說,業餘時間很有限,但卻沒有阻止他寫作的熱情。後來他移居墨爾本,有了小生意,我們沒再見面,但他的作品還是不斷地讀到,而且看見他不斷獲獎, 從中國到美國,到寶島台灣,都留下他獲小說、散文、學術論著等各類獎項的履痕。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刊行《澳洲華文文學叢書》時,我受叢書總編之托,主編小說卷,我就毫不猶豫地把他的一篇小說編入集子,並以他的篇名作為小說卷的書名《與袋鼠搏擊》,因為這個標題及內容很能展示志敏兄、也包括澳華作家的生活視點和藝術眼光。我也為他寫過一些評介文字。他每次出書,都寄給我,粗略一算,都有一大疊,且不少獲兩岸文學獎。如長篇小說《動感寶藏》獲海外華文著述獎小說首獎,中篇小說《變色湖》獲世界華文優秀小說獎,散文《街對面的小屋》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優秀散文獎。令我驚奇的是,他形象思維的同時,竟然沉迷於邏輯思考,出版了學術專著《綜合邏輯論》,並獲海外華文著述獎人文科學類第三名。回想起來,他的一些文學作品,其實也常常閃耀著他思辨的火花。
所以,他在這部《重走淘金路》中,能將歷史與現實、文學與學術結合起來寫,體現了一種時間、空間、力量、情感邏輯、歷史關聯、以及命運無常的生命形態,在展示族群遷徙、歷史傳說中,有那麼一點點大開大闔的史詩味道。
澳華歷史,既斑駁也龐雜,林林總總,難以歸攏。志敏兄卻選取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走路,重走160多年前華裔先民的淘金路,把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通過生動的文學描繪,幽默的情景展現,將歷史記憶和現實體驗對接,從而逐次揭開這部澳華史書的一頁。
重走淘金路,從組織、發動,到歡迎、參與,都顯示華人社區對歷史的尊重,對參與開發澳洲的認同,也為作者親臨其境的體驗,設身處地的感受,歷史資料的整合,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重走,首先是體驗當年路上的艱辛,淘金的艱辛,生存的艱辛。
從華裔先民登陸的南澳羅布港,到維多利亞州的各個淘金地,有幾百公里。今天步行隊的行走,是空身上路,酒足飯飽, 還有後勤車隊保障。而當年先民的行走,卻是戴鬥笠、肩挑擔、挨飢困、餐風露宿,兩者有著強烈的反差。然而在這種不同條件下,志敏兄及其步行隊也深深領略到走路的滋味。他們既有艷陽下一腳深一腳淺的翻山,也有風雨中朦朦朧朧的悶頭行走。當洪水沖垮公路,他們折入荒野,踏步草叢,尋路而行時,顯然感受到當年先民在荒原上奔走,在野嶺中淘金的艱辛。那些先民要抵禦環境的惡劣,要面對設備的簡陋,還要對付白人的挑釁,提防土著的攻擊,可以想像,昔日淘金者比起今天步行隊,更會是「七分像人三分像鬼」的狼狽模樣。
文學區別於史料,就在於充滿現場感與具象性。志敏兄跋涉行走,參與其中,獲得了體驗,觸摸到具象,讓塵封的歷史活起來,讓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撲面而來。今天的重走,步行隊獲得了體驗,只是付出體力的代價:而當年的行走,先民雖可獲得些許金銀的回報,但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華人先行者,無疑是一種炙烤靈魂的煉獄之行。
既然是煉獄之行,肯定是苦頭吃盡,靈魂煎熬。
華人來淘金,華人在行走,華人居澳生活,都是一種歷史因緣,令華人成為澳洲發展的一種力量。華人重走淘金路,檢視歷史,檢視自身,也是一種歷史因緣。今天,他們行走在這條路上,坐在小鎮上喝咖啡,與當年的華人狀況肯定是天壤之別的。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澳大利亞,既是輝煌的淘金時代,也是心酸的華工血淚史。金燦燦的淘金地,是華裔先民的悲情傷心地,澳洲排華就是從淘金地開始的。白人礦工反抗政府苛捐的同時,也反對華工搶白人的飯碗,這是人類生存競爭的一種複雜性。華人盡管為澳洲繁榮發展功不可沒,但文化的不相容,與白人爭淘金份額,在異域被看作異類,所以不斷被排斥,催生了白澳政策,讓華人安身立命極為艱難,人員不斷減少,有人栽倒不起,有人折返故鄉, 許許多多人有去沒回。
當然,重走,不僅僅看是到悲情,同時也會看到血汗結出的碩果──華人對歷史的貢獻。
一路走來,作者看到當地民眾對華人有負面也有正面的行為,既有當地人派警察阻擋華人入鎮的,也有當地人讓華人安營扎寨的,有時也會看到白人幫助華人的小情景,這在當年歧視華人的政策背景下,也潛藏著一點進步的亮點。
華人來澳淘金,參與開發澳洲,當然是苦事,但苦中也有貢獻,苦中也有成就。如種菜、開店、做慈善,因而被當地人所紀念,有些地方還為華人貢獻者修建銅像,小溪小街以其命名等等。
澳洲華人的早期歷史,當然不僅僅是淘金史,還有蔬菜水果的種植,也有餐館店鋪的經營,甚至有社會慈善的籌款,這是華人對澳洲社會的參與感和貢獻力,這些都是不能被遺忘的故事。志敏兄不僅重筆書寫淘金史,也不忘去挖掘華人生存的其他方面,表現華人的貢獻,揭示華人在澳歷史的完整形象。
作者一路走去,許多小鎮、廢墟、田井,都沒什麼華人了, 而這些地方,當年因華人湧入而興盛,如今,華人的記憶只記錄在當地的檔案、博物館的名冊、以及寥寥幾位白人長者的腦海中。幸而,一路上還是留下許多華人遺存,古井、營地、墳場、廟宇、店鋪、礦場、曠野小徑,包括了物件、文字,都是一種歷史記憶,是華人歷史篇章中的無數標點,既有頓號、逗號、分號,也有問號、冒號、感嘆號……不斷延伸,不斷譜寫。
志敏兄除了寫自己見聞的感受,也寫了步行隊員,他們大都是華人或有華裔血脈者,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感受,也是與百年前先輩生存的回應。寫步行隊員其實也不是閑筆,作者透過這個步行群體,呈現了一種反差,時空的反差,生存條件的反差,還有年紀的反差。從墳場的墓碑顯示,當年去世的華人,大部分不滿四十歲,而今天步行的華人,許多已是五、六十歲了。正是各種反差,顯示著歷史流動的態勢。
一路走來,志敏兄是用眼去看物景,用心去感受歷史情景, 串成一部早期華人移民史,而且,也是更全面深入豐富多彩的華人奮鬥史。當年謀生掙錢,現在從政從事專業工作,當年打死工,現在商機處處,作者是借助重走淘金路,加深對歷史的認識,對自身的把握。
歷史,就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財富,它發現過去,展示未來。志敏兄不光在復述歷史,而是透過眼前的情景體檢,盛衰變遷, 去傾聽歷史的回聲。書中既揭示了華人受歧視的一面,也展示了華人發揮積極作用的一面,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有些不僅僅是華人本身的問題。
腳踏原野芳草,穿越廢墟殘舍,放眼天高雲淡,不時會引起作者的某些思考。比如,澳華歷史與澳洲歷史時間差不多,當二百多年前,英國人踏上南半球這塊新大陸時,同船抵達的也有個別中國人,之後,有數批契約華工從中國南方陸續到達,再引至十九世紀中葉的大批淘金華工湧入。即使以中國人大規模來澳淘金時期算起,比起歐裔人開發澳洲也只相差六、七十年。但是, 白人淘金者在人權、生存權的爭取中碰撞出自由民主思想的火花,推動了國家政治的發展。而華人經濟上雖有所貢獻,但文化上只是點綴,而思想上更無建樹,所以一直被擠在社會邊緣。
又比如,中國人身上的許多文化及其行為,難以與西方文化融合,但卻可以並存,可以入鄉隨俗。華人可以用洋名,可以娶洋女,沿途看到不少歷史照片,都顯示著西裝與辮子並存。華人廟宇,供奉祭拜各路神仙,不僅有觀音菩薩,有關公媽祖,也有基督洋教,可見文化上華人還是有一種實用態度的,這也是一種生存本能。
還比如,淘金路上,華人菜地,華人餐館,大多已無後人繼承,老人和後代之間的斷層,既令人哀嘆,卻又充滿期待。因為這種代溝,正是時代發展的使然,也是華人後代融入主流生活的呈現。
這種種思考,既是對歷史的反芻,也是對現今華人社區生態的解惑。
文學的史詩元素,除了歷史縱橫,古今傳說,還有個英雄品格。誠然,志敏兄並沒有專注著墨於哪個華人英雄,但那些在淘金地留名,被當地人紀念的成功華人,也是華人群體的典範。那些華人先民的奮勇前行,那些旅澳華人一代一代的自強不息,在弱勢與逆境中成長,成功地融入澳洲,與各族裔和衷共濟,不也是一種英雄品格的展示嗎?澳華群體,可以說是一個英雄群體; 中華民族之於世界之林,也是一個英雄族群。
所以,在重走淘金路的尾聲,當步行隊來到了維多利亞州議會大廈時,州長代表政府,首次對160年前對華人徵收人頭稅的歷史不公平政策,向華人表示了真誠的道歉。這也是向為澳州大地灑下無盡血汗的華人群體表達了一種英雄的敬意。而著名華裔歌唱家俞淑琴,也在議會大廈前,高歌中文歌曲《龍的傳人》和英文歌曲《我仍然呼喚著澳大利亞的家》,表明了澳洲華人對國家、民族這種雙重身份的認同,這也可以看作是澳洲華人身上的一種英雄氣概。
志敏兄和步行隊20天走了500多公里,而中國人在澳洲,則走了200多年。歷史不會重復,但精神、文化卻一脈相承。在本迪戈的金龍博物館,收藏著一條色彩斑斕的巨龍,它有一百多年歷史,是由本地華人的祖居地廣東運來的。龍是中國文化的圖騰,在澳洲,龍也是中國人生存奮進的歷史象徵。每逢重大節日,就由一千人輪番舞動這條巨龍上街助慶。過去,舞龍者是華人,如今,舞龍者大部分卻是金髮碧眼的西人。這種中國元素、文化標簽的微妙轉換,不也顯示了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質,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生命力?
中國人在澳洲生存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從幻象到實在, 從想像到創造性的過程。澳洲歷史很獨特,雖然暫短,但金光閃閃;澳洲華人形象同樣獨特,同樣金光閃閃。過去是澳洲的淘金者,今天是澳洲的獻金者,是澳洲財富的創造者之一。
這就是沈志敏先生重走淘金路的感悟,書寫十多萬字的《重走淘金路》意義所在。相信讀者掩卷之後,也會產生許多感悟、感慨……正所謂,歷史悠悠路漫漫!
內文 : 三,上帝在羅布揮灑下的筆墨
1
清晨打開房門,首先聞到的是一股新鮮清涼的空氣,那是海洋的氣息。
走出門去,看清了這家旅館名叫「羅布避風港汽車旅館(Robe Haven Motel &Butlers)」,其名中包含著避風港和膳食的內容,英文名字往往直接表達出它的用意。一陣陣海風的呼叫著從遠處傳來。
這個旅館已經有很多年歷史,中年老板一年前轉買下這家旅館,現在和他太太一起經營這個小生意。這樣的旅館在羅布地區星羅棋布。他倆在客廳裡點起爐火,給大家供應熱茶咖啡和烤麵包,順便介紹起這個城鎮。
這是一個旅遊小城鎮,居民才一千五百多人,大多經營和旅遊有關的生意,但此地也出產海鮮等物,大名鼎鼎的鮑魚和大螯蝦就是這裡的特產,價格要比大城市裡便宜。這就讓有生意頭腦的和喜歡美食的人產生了各種想法,我們步行隊伍裡當然也不乏這樣的人才和食客。
旅館坐落在高坡處,前是一大片青草地,放眼望去,可以俯覽羅布市鎮的美麗景觀。昨夜我感覺中的那層神秘的色彩被揭開了。這是一個精巧別致的小城鎮,各式漂亮的房舍錯落有致,層層疊疊,樹林草地撒落四周,中間嵌入著一汪藍色的海灣湖泊, 湖內停泊著帶桅杆的白色游艇,整個圖景構成了委婉舒坦的立體畫面。
當然,別以為這僅僅是個寧靜的海濱城鎮,上帝也曾經用筆墨沾著藍色的海水在這裡寫下了波瀾壯闊的一筆,而這一筆恰恰描述了成千上萬個黃皮膚華人的心酸和血淚。(古色古香的羅布海關大樓博物館裡裡還收藏著不少華人淘金時期的文物)。
2
我們的團隊沿著行人稀少的街道走到一家咖啡館,進門上樓,因為先鋒步行團在徒步出發之前,各項準備工作都要在咖啡館樓上展開。
迎接我們的是兩位金髮女郎,一個叫珂德,高高的身材, 成熟熱情,另一個叫呂貝卡,年輕漂亮,她倆就是那家旅行商家派來的工作人員,負責我們一路吃喝宿行等等。各路人馬陸續到來,在這裡集合,有步行者,也有志願者,大家相互問候。
中國南方日報的幾位年輕記者也跟蹤而來,他們在人群中開始採訪。為什麼是南方日報熱衷於關心這項活動,而不是中國其它地方的報刊呢?在我腦海中打上一個問號。
答案是,當年奔走海外的大多數是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南方民眾,他們是神州大地上敢為天下先的一批,膽敢去海外尋找發財致富途徑。第一個條件應該是沿海的地理位置。第二,他們祖輩就有下南洋的風氣,這無形中形成了一種開拓者的傳統。第三是他們最早獲得了來自於大洋彼岸的信息。
那麼,同樣是在海岸線上,中國的北部和中部就沒有形成這種開拓海外的歷史風格。這其中會有許多原因,也許可以追問一下中國近代的統治者,劃地為牢形成了閉關自守的基本國策,害怕各種異端邪說成為了統治者的心病。
而天高皇帝遠的南方民眾一不小心就大膽地跨過了統治者設定的那道藩籬。從中國近代史到中國當代史,都可以看到那些隱隱約約的軌跡。
3
從16世紀至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法等歐洲各國先後向海外擴張的時期,他們的目標是整個地球,而不僅僅是東亞的中國和印度等國,然而他們的艦船都先後出現在中國南方沿海。十八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又讓大西洋邊上一個不起眼的島國一躍而起,成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
那麼中國這時候在做什麼呢?從地理環境角度觀察,也許是華夏四周壞繞的高山大海,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而數千年的皇權更替更讓帝皇們沉醉於自己改朝換代的殘酷遊戲中,天朝的自我封閉加劇了這種閉關自守的無奈,除了被動地受到西洋各國的欺負,清廷統治者和權貴們已經提不出什麼高明的國策。除了對自己臣民擺出一副至高無上的主子尊容。
已經遠離帝都的南方民眾,似乎並不在乎皇權的威嚴,他們大膽地跨越藩籬,走出了一條別樣的道路,而且在這條路上的某些先行者們,在領略到了進步文明之思想後,又反過來推動和促進了古老呆滯的中國,例如孫中山本人在海外的經歷和他和海外僑民的密切關係,以及由他領導的從海外發端的革命運動,最後震撼了腐朽落後的封建帝國。
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其實已經和英法美等國形成了商務交往和信息流通的區域,不然,萬里海疆外的新大陸上盛產黃金的消息,如何會流傳到中國南方沿海的民眾的耳朵裡呢?第二是交通工具,當年奔赴淘金之路的民眾大多是從香港等地碼頭上坐英國的輪船出發的,民眾們依靠自己的那些小漁船是不可能遠涉重洋到達遙遠的彼岸。明朝雖有鄭和下西洋的先例,但那是朝廷的傾國力之所為,和民間沒有什麼關係。信息的快速流通和遠洋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都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商業化造成的,而恰恰是這兩項條件,為南方民眾遠赴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淘金有了可能。
如果深入探討,不難發現,當年,具有工業文明的西方國家在進入和開拓蠻荒的新大陸之時,那些在被侵蝕中的東方封建文明之國似乎居於兩頭中間,同時也被帶動起來,他們有機會跟隨著資本主義的潮流踏上更為原始的新大陸的土地上去尋找財富。而資本主義這頭猛獸,它本身並不在乎大地上的財富降落在誰的頭上……。在近代史上,中國人在譴責歐美殖民主義的侵略掠奪之時,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邊緣的的收獲。
4
從歷史的夢幻間回到現實。當我在選擇咖啡和茶的時候, 瞧見人群中就有幾位這種歷史造就的後代,一對西人夫婦拿出一本厚厚的精裝畫冊,說明他們家族歷史上的華裔血統。後來我了解到,在我們先鋒步行者的隊伍中有兩位西裔人士,一個叫麥克斯,另一個叫安傑爾,他倆的血管裡也流淌著部分華人血液。
兩位金髮女郎給大家講述了有關這次步行的事項,給步行者和志願者分發了紅色的套衫和T恤,黃色的馬甲等。還讓每人穿上這套行裝後簽名拍照,搞得很正式。只是那些半身像片效果太酷,每個人都照得像穿號衣的另類。
我們知道,當年的華人先行者走入這條坎坷之路的時候,猶如在煉獄裡行走。今天,一群身穿「號衣」的後行者也將奔赴先行者走過的那條路途。大家走出了那間溫暖的咖啡館。門外風聲在街道上呼嘯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