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叔說掌故: 風簾客話
作者 | 李漁叔; 蔡登山/ 主編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李漁叔說掌故: 風簾客話:,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千里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 |
作者 | 李漁叔; 蔡登山/ 主編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李漁叔說掌故: 風簾客話:,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千里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 |
內容簡介 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千里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林推重。後經袞集出版為《魚千里齋隨筆》,繼又以相同的筆調寫《風簾客話》,內容也是談的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且文筆洗鍊。在《魚千里齋隨筆》,特別的是有幾篇論文學與藝術的文章,如:〈泛論文筆〉、〈論詩的情與意〉、〈姜白石的考釋學與詩〉、〈梁節庵其人與詩〉、〈齊璜詩與印〉、〈述印〉、〈松鶴圖〉等,內容主要為對大陸人、事、物的追記。特別是其中的〈聯話五則〉、〈新春紀聯〉等章節,將家鄉湘潭對聯興盛的狀況記錄詳細,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作者介紹 李漁叔原著;蔡登山主編李漁叔(1905—1973),名明志,字漁叔,以字行。湖南湘潭人,李漁叔的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時期至三十歲,可稱之為早期;中期為其軍旅生涯,即從軍後參加抗日戰爭至勝利後;晚期為一九四九年卜居臺北後。1959年9月至1965年6月任職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1968年8月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著有《墨子今注今譯》、《墨辯新注》、《墨子選注》等書。他又在師大國文研究所及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講授韻文及詩學研究,嘉惠學子匪淺,裁成甚眾,國內著名古典詩研究者黃永武、張夢機、羅尚,皆出其門下。
產品目錄 湘潭才子李漁叔說掌故 記唐景崧 臺灣遊俠記 書悍弁李文魁 柴大紀與劉璈 柴大紀始末記 記陳鵬年 彭剛直生平 彭剛直軼事再記 記李世忠 李世忠續記 趙甌北與臺灣 記藍理 記莫友芝 莫友芝詩述 記郭子美 王湘綺軼事 天童上人 記嚴咸 記宋芷灣詩 記黎樾喬 記湖湘三學人 記鄒漢勳 記王湘綺遊仙詩句 憶王孟端畫 張登壽別傳 記張陶園 記林琴南 嚴又陵及其譯著 讀蒼虬詩 記李審言 記樊山論詩 記石遺說詩 李審言論詩 李審言與樊山 袁爽秋詩 記嶺南詩家 趙香宋詩 曼殊餘話 曼殊譯詩 龔定庵與趙飛燕印 記何文安 陳弢庵軼事 陳弢庵再記 陳弢庵續記 歌鳳生 記邵次公 記晚清科舉之弊 論律句 再論律句 三論律句 閒話折枝 折枝續語 記含光先生遺札 含老追紀 記程石軍 周仲評別記 再記周仲評 記瞿秋白事 慈航法師追紀 鐘聯偶記 大鶴山人 憶松鶴圖冊 記樂幻智事 記張其鍠 再記林長民 吳彥復與陳鶴柴 王昭君考 袁寒雲詩事 王湘綺與洪憲 張嗇庵與嵩山四友 袁寒雲與方地山 記小鳳仙聯 洪憲舊臣軼聞 洪憲國號與新華門 附錄:蘇臺吳子深傳 玉照山房圖卷記 跋
書名 / | 李漁叔說掌故: 風簾客話 |
---|---|
作者 / | 李漁叔; 蔡登山 主編 |
簡介 / | 李漁叔說掌故: 風簾客話:,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千里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6269683802 |
ISBN10 / | 6269683807 |
EAN / | 9786269683802 |
誠品26碼 / | 2682308730001 |
頁數 / | 24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2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334 |
自序 : 湘潭才子李漁叔說掌故 蔡登山
大學讀書時期就知道李漁叔先生的大名,那是見到先師張夢機的大著《近體詩發凡》的題耑和序文,夢機老師是漁叔先生的高足,從此得知李教授是馳名海內外的詩人,有《花延年室詩》等著作。
李漁叔(1905—1973),名明志,字漁叔,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但因父親在福建為官,他生於廈門海濱漁家的石梧村。其家門第顯赫。父李鎮藩(1860—1926),字翰屏,前清內閣中書,官福建雲霄直隸廳,與王闓運妻弟蔡與循同科中舉,與趙啟霖、羅正鈞交往極稠密。據劉安定所寫的傳略說:在湘潭,還有從學趙啟霖、孫文昱等知名學人的記錄。還曾拜楊鈞為師,學習詩文,楊鈞《草堂之靈》載:「聞湘潭少年李明志字漁叔者,頗有才情。昨忽以詩數章函托彭君孟庵帶至,函中有『私淑平生,先申執贄之意』二語。余一生愛才如命,願得早見,以促其讀書須知門徑。」爾後,李漁叔常去長沙五里牌外的白心草堂向楊鈞求教。學藝從此大進。
李漁叔著有《花延年室詩》,此詩集堪稱一部詩史。集中第一首詩〈夕霽泛舟至郡城題寄所親〉:
濕雲渡江來,風急吹欲散。花溪綠陰潤,水國滄波晚。
愛此霽湘色,遙遙正相炫。膩若新潑醅,夢逐鷗邊暖。
蘭橈劃空深,幽意與之遠。峰回一松秀,舟過層城轉。
湘蘭助君簪,花意兩無算。指水訂新盟,刺船期不返。
此詩他自註:「乙丑時年二十」,是他二十歲時所寫的,詩題的「所親」即李漁叔負笈日本明治大學歸來後,作詩贈之的一同遊學日本的初戀情人。有言李漁叔十六歲負笈日本明治大學,越四年歸。據其學生戴麗珠介紹,其師曾私底說過,他旅日時有一初戀情人。回國後,由於母親執意要他娶其表妹(母親的姪女,即李漁叔的元配劉氏。)為妻,因而,李漁叔與其初戀情人終不能聯姻成為眷屬。這是他離開故鄉,去從軍報國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一生風流的緣故。為何要「指水訂新盟,刺船期不返。」若不返國,還留在日本,兩人或能相戀相親吧!這是他終身刻骨銘心,不能釋懷的憾事和傷痛。但李漁叔又有〈書同里侯荷生扇〉詩,該詩有自註:「戊辰時年二十四歲,以後數年多在日本,有詩一卷已佚。」是留日當在二十四歲,而非十六歲,因十六歲留學未免太早了,至於有詩卷已佚,正是寫此段戀情者,而為李漁叔不想公布之藉口,否則以其記憶之佳,幾十年讀頌過的詩篇都能一字不漏地抄錄,何來散佚之說?
李漁叔的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時期至三十歲,可稱之為早期;中期為其軍旅生涯,即從軍後參加抗日戰爭至勝利後;晚期為一九四九年卜居臺北後。根據戴麗珠所提供的資料,李漁叔的一生履歷如下:
1932年2月至1933年7月任職湖南省政府參議。
1933年8月至1935年2月任職陸軍第十師司令部少校秘書。
1935年12月至1936年4月任職駐閩第二綏靖區司令部中校秘書。
1936年5月至1936年9月任職安徽省財政廳秘書。
1936年9月至1936年10月任職豫南剿匪指揮部秘書。
1937年8月至1937年9月任職石家莊戒嚴司令部秘書處處長。
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任職陸軍第十四軍司令部中校秘書。
1938年3月至1938年11月任職陸軍第三十三軍團司令部上校秘書。
1939年5月至1941年1月任職西南游幹班機要室上校主任。
1941年2月至1942年1月任職西南游幹班辦公廳副主任。
1942年2月至1942年12月任職西南游幹班辦公廳上校秘書。
1943年2月至1943年8月任職第三十二集團軍總部軍法處少將處長。
1948年5月至1949年5月任職第十一綏靖區行政長官公署行政督察專員。
1949年8月至1950年2月任職臺灣省政府秘書。
1950年4月至1954年5月任職行政院秘書。
1954年6月至1965年6月任職總統府秘書。
1957年3月任職教育部國文教育委員會委員。
1959年9月至1965年6月任職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1962年11月任職行政院顧問。
1965年4月任職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1965年7月任職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顧問。
1968年8月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
1972年8月12日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一九四九年,江表沉淪之際,李漁叔任劉安祺將軍幕,而隨軍渡台,流寓台北,不久受知於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後陳誠歷遷行政院長至副總統,公私文牘深倚李漁叔,其亦忠耿以報知遇之恩。而後黃侃的高足林尹主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國文研究所,遂請李漁叔於公餘之時,任教其中。至一九六五年,副總統陳誠辭世後,李漁叔自此不復涉身仕途,而專意講學。李漁叔潛心研究墨學,在師範大學講授墨子有年,見解精闢,極受學生歡迎,選課聽講者,往往座無虛席。著有《墨子今注今譯》、《墨辯新注》、《墨子選注》等書。其學生王冬珍曾為其整理遺稿,《墨子今注今譯》還在天津古津出版社等出版機構都曾出版印行過簡體版。李漁叔還有〈墨家兼愛的真詮〉、〈墨子的辯學〉、〈名墨兩家異同辨〉等論文傳世,可見其學術造詣。他又在師大國文研究所及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講授韻文及詩學研究,嘉惠學子匪淺,裁成甚眾,國內著名古典詩研究者黃永武、張夢機、羅尚,皆出其門下。
李漁叔晚年字號漁叔居士、墨堂老人。對中華文化的宣揚,不遺餘力。在中華詩學研究所成立之初,即積極籌備《中華詩學》雜誌社,由易君左任社長,李漁叔為副社長兼總編輯。並於一九六九年六月發行《中華詩學》月刊創刊號,全年出版十二期。李漁叔寓台二十三年,與台灣原有之詩社酬唱頗多,因而對於早期台籍詩人知之甚深,曾於《中華詩苑》刊登連載「三臺詩話」專欄,後集結出版改以《三臺詩傳》命名,書中為乙未割台之際的台籍詩人立傳,諸如丘逢甲、許南英、林幼春、莊太岳等人,闡揚其遺民精神,成為「戰後第一部以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壇為對象的筆記著作。」
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千里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林推重。後經袞集出版為《魚千里齋隨筆》,繼又以相同的筆調寫《風簾客話》,內容也是談的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且文筆洗鍊。在《魚千里齋隨筆》,特別的是有幾篇論文學與藝術的文章,如:〈泛論文筆〉、〈論詩的情與意〉、〈姜白石的考釋學與詩〉、〈梁節庵其人與詩〉、〈齊璜詩與印〉、〈述印〉、〈松鶴圖〉等,內容主要為對大陸人、事、物的追記。特別是其中的〈聯話五則〉、〈新春紀聯〉等章節,將家鄉湘潭對聯興盛的狀況記錄詳細,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魚千里齋隨筆》有著名詩人及書法家曾克耑序云:「余以其書雖號隨筆,實雜史之流也。其辨章學術,題品人物,闡幽表微,捜玄攬要,蓋國史志傳之先導也。異日有涑水者起,意必有取於斯,殆可决也。」而駢文學者成惕軒則說:「《魚千里齋隨筆》裁量古今,品藻人物,舉所見所聞之事,紀不支不蔓之言。間涉袄祥,絕殊齊東之野語,即論文字,直勝池北之偶談。」另李漁叔的學生學者王熙元在《風簾客話》中有段跋語:「昔者漁師嘗就所聞見並時名宿、鄉邦賢彥,舉其遺聞軼事、流風餘韻,旁及學術藝文,撰為《魚千里齋隨筆》,於四十七年鋟板成書。翌年,復應友人之請,日撰短文,刊諸報端,亦興到隨筆之作,而其間凡論述學藝、評隲人物、捃摭遺逸、抉發幽微,莫不特具閎識,深寓孤懷,至文辭鍛鍊之工,描繪傳神之筆,猶其餘事也;所紀或事繫時史,或語關軍國,或偶錄一人之始末,或但述一時之見聞,並足以供談助、存掌故、資考證、備參稽,他日史家撰國史志傳者,必將有所取焉。以書成於夏日薰風拂簾、客居海陬之際,故曰《風簾客話》。」
李漁叔書畫俱佳,善畫墨梅,點染清新淡雅。書法宗褚遂良,自成一體,常以硬毫書,秀麗清絕,風格孤傲弩張。
內文 : 記唐景崧
清光緒乙未,廷議割台。時唐景崧方為台灣巡嫵,抗疏乞罷,不報,台民大憤,羣起抗命。景崧遂與記名提督幫辦軍務劉永福,共籌戰守,定自主之議,被推為民主國總統。旋以兵敗內渡,其事不終。恩施樊增祥雲門作詩刺之,有「豈謂解元唐伯虎,不如殘寇鄭芝龍」之句,語意輕倩,貪用龍虎作對,實不為工,且指斥太過,以唐伯虎為喻,尤屬擬於不倫,遂鄰諧戲,其非詩史也明矣。
景崧字維卿,籍廣西灌陽,官翰林院編修,頗負才名。光緒九年,劉永福淵亭以客軍在越南屢挫法兵,號黑旗軍,盛樹名績。越王感其義,贈爵秩甚厚。景崧以永福將才,上書請招還効命,樞府許之,乃往宜意,永福竟歸,授南澳鎮總兵,由是景崧敍功任台灣兵備道。
既蒞任,銳意興革,以儒學飾治,於文章之士,優禮有加。聘進士施士洁澐舫主講海東書院,拔丘逢甲仙根於諸生,醴酒絃歌,彬彬稱盛。道署舊有斐亭,景崧葺而新之,自為楹聯云:
鐵馬金戈,萬里歸來眞臘棹;
錦袍紅燭,千秋高會斐亭鐘。
吐語高華,一時傳誦。景崧暇日,輒邀僚掾於此,作文酒之會,簪毫屬句,時亦自為之。今斐亭詩畸所載「南注」及「請纓客」諸句,皆景崧作也。聞其太夫人亦工詩,諸人詩成,並呈以定甲乙。旋陞授布政使,駐節台北,方建詩社,適林鶴年氅雲觀察,自海舶運牡丹數十本至,命送社中,花光如錦,景崧大喜,因以牡丹名社。風氣所播,如揭竿於市,以奔走三台人士,而台灣詩學大昌。馴至今日,流風餘韻,猶復遍布閭閻,宏奬之功,固不能不歸美於景崧也。
景崧文藻斐然,發軔台疆,雍容開府,嚮便擁麾左海,匕鬯無驚,未嘗不可設治敷文,身名俱泰。孰意珠崖既割,逆運難迴,縱極倉葛之呼,莫挽虞淵之恨。其為台人敦促,勉受尊稱,究與竊號自娛,妄圖非分者異矣。
雖然,以當日事勢言之,人方挾戰勝之威,必欲甘心而後快,碁殘劫盡,不拂何為,妄冀扶餘,遂成蛇足,揆諸進退存亡之義,固智者所不取也。
最佳賣點 : 以隨筆方式,談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且文筆洗鍊。
辨章學術,題品人物,闡幽表微,捜玄攬要,舉所見所聞之事,紀不支不蔓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