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Be A Happier Parent: Raising A Family, Having A Life, And Loving (Almost) Every Minute
作者 | K. J. Dell'Antonia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因為是爸媽, 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 不需要多做什麼, 只要改變觀念和方法:《紐約時報》的教養專家K.J.戴爾安東尼亞說,其實教養也可以很輕鬆自在,而且你並不需要額外多做 |
作者 | K. J. Dell'Antonia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因為是爸媽, 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 不需要多做什麼, 只要改變觀念和方法:《紐約時報》的教養專家K.J.戴爾安東尼亞說,其實教養也可以很輕鬆自在,而且你並不需要額外多做 |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的教養專家K. J. 戴爾安東尼亞說,其實教養也可以很輕鬆自在,而且你並不需要額外多做什麼,只需要改變做事的方法,就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讓家庭成員和我們自己變得更快樂。 她根據千位家長組成的調查群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她親自訪查,解析十個最讓爸媽頭痛的教養問題,然後找出容易依循的步驟,讓問題獲得改善;這些步驟,有時簡單得出乎意料。 不論是每天早上出門前的大亂鬥、孩子總是忘記繳交的家庭作業、讓人疲於奔命的課外活動、三C產品的問題……等等,這本書都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書特色: 這本書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親子教養書不一樣。如果說大多數親子教養書都是在告訴你,要去做這個做那個,然後威脅你如果不快點,你的孩子就會輸在起跑點。但這本書不是,它不要你再去多做什麼,而是要你少做點什麼,或者換個比較輕鬆自在的方式來面對親子教養的日常困境。 作者的重點其實是回歸到為人爸媽的初心:如果養兒育女是我生命圓滿的選擇,為什麼教養的過程讓人這麼挫敗?而我要怎麼樣做,才能在養家育兒的同時,不放棄我自己的人生,而且盡可能快樂享受每一天? 作者很坦率(而且經常自嘲地)分享自己教養四個子女的經驗,以及一千多名家長所遇到的各種難題,然後兼具學理和實務經驗,提出實際的解決之道。 有位推薦人說「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冥想;作者就是耳邊那個能安撫你我的聲音,她同時也代表了智慧、真誠、希望。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我家兒子還小的時候,我床邊沒有這本書,否則我們碰到的阻礙跟災難會少很多很多。」 這心得會不會太誇張?並不會。
各界推薦 推薦人: 曾多聞、《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葛瑞琴‧魯賓(紐約時報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麗莎‧貝爾金(紐約時報《母職》電子報創辦人)、溫蒂‧莫潔爾(紐約時報暢銷書《孩子需要的九種福分》、《好好和孩子說話,創造零距離對話》作者)、麗莎‧達摩兒(紐約時報暢銷書《少女心事解碼》作者)、)、查爾斯‧杜希格(紐約時報暢銷書《習慣的力量》、《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作者)、潔西卡‧蕾希(紐約時報暢銷書《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作者) 「這本書以輕快文字和章節安排,跟讀者分享她的知識,讓爸媽在照顧學步小娃,和處理自己的崩潰情緒之間,能夠輕鬆找回自己。」——《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寫得太棒了。這本書讓爸媽安心,就算你無法百分百將全部注意力、時間、還有金錢都花在孩子身上,但你還是可以調整輕重緩急,獲得自己的快樂。」 ——《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 「教養專家戴爾安東尼亞幽默風趣地提出明智務實的建議來幫助所有父母,如何去面對各種棘手的管教議題,例如分攤家務、家庭作業、手足爭吵、三C產品,而且這些方法她都一一測試過。」——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紐約時報》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讀這本書,就像在進行冥想;作者就像耳邊那個能安撫你我的聲音,她同時也代表了智慧、真誠、希望。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我家兒子還小的時候,我床邊沒有這本書,否則我們碰到的阻礙跟災難會少很多很多。」——麗莎‧貝爾金(Lisa Belkin),《母職》(Motherlode)電子報的創辦人 「這本書提供了切實、輕鬆實用的技巧,絕對可以讓昏頭轉向的爸媽安心。我好愛那些打破陳腐的箴言……我也非常喜歡她對於老掉牙的教養困境所提出的新看法。太妙了!」——溫蒂‧莫潔爾(Wendy Mogel),《孩子需要的九種福分》(The Blessings of a Skinned Knee)和《好好和孩子說話,創造零距離對話》(Voice Lessons)的作者 「戴爾安東尼亞對家庭生活的整體情境瞭若指掌,而且,她還發掘出穿越重重阻礙的新辦法。閱讀這本書,一定會讓你更輕鬆面對教養難題,而且變成比較快樂的父母。」——麗莎‧達摩兒(Lisa Damour),《紐約時報》暢銷書《少女心事解碼》(Untangled: Guiding Teenage Girls Through the Seven Transitions into Adulthood)作者 「要當更快樂的爸媽,並非不可能——前提是必須了解教養路上會碰上什麼阻礙、必須做什麼樣的改變。本書作者對於教養的理論與現實全都瞭解,她透過真切的建議以及極為有趣的案例研究,幫助你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爸媽。」——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紐約時報》暢銷書《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與《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Smarter Faster Better)作者 「《比較快樂的爸媽》是一本啟示錄。作者寫這本書,是為了幫助那些希望用愛引領孩子的爸媽,而非打擊他們的信心。我深深感念作者的直言不諱、真意誠心,尤其她還願意坦然分享自己犯下的過錯。」——潔西卡‧蕾希(Jessica Lahey),《紐約時報》暢銷書《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The Gift of Failure)作者
作者介紹 K.J. 戴爾安東尼亞是專職作家,她曾擔任《紐約時報》特約作家,並編輯該報「母職」(Motherlode)電子報,2016年到2017年則擔任該報家庭版的特約編輯。她的寫作主題廣泛,除了親子教養之外,上自法律下至大眾文化都是她關心的議題。K. J.目前和先生、四個孩子住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沈聿德英美文學碩士。研究所畢業後,在科技大學任教了十五年;之後離開教職,帶著狗兒子Kodomo的骨灰和一隻活蹦亂跳、名為沈子恩的流浪犬,搬到美國舊金山北灣區,結婚定居。目前為自由譯者,譯作有《少女心事解碼》、《管書的意外人生:監獄圖書館員歷險記》、《新譯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私房博物館》等。
產品目錄 推薦序 不只是另一本教養書/曾多聞 專訪作者 可是,當爸媽就是要快樂啊! 各方好評推介 前 言 教養也可以很好玩 進入正題之前 十個箴言 第1章 早晨是可怕的戰鬥時光 第2章 家事讓孩子去做比較好玩 第3章 手足之間的歡樂與衝突 第4章 讓人失心瘋的課外活動 第5章 切記,家庭作業不是你的 第6章 三C不是洪水猛獸,卻有待馴養 第7章 管教你,我比你更難受 第8章 餵孩子吃飯有那麼難? 第9章 特殊日子總是令人「難忘」 後 記 我變得更快樂了,那你呢?
書名 / | 因為是爸媽, 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 不需要多做什麼, 只要改變觀念和方法 |
---|---|
作者 / | K. J. Dell'Antonia |
簡介 / | 因為是爸媽, 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 不需要多做什麼, 只要改變觀念和方法:《紐約時報》的教養專家K.J.戴爾安東尼亞說,其實教養也可以很輕鬆自在,而且你並不需要額外多做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505103 |
ISBN10 / | 986550510X |
EAN / | 9789865505103 |
誠品26碼 / | 2681846890000 |
頁數 / | 29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為什麼教養一點也不有趣?為什麼管教孩子常會讓爸媽身心俱疲,懷疑「這一切真的是我要的嗎?」
導讀 : 教養也可以很好玩
當了媽快十二年之後,我才開始問自己:難道教養孩子只能當個討人厭的爸媽?
我有四個孩子。這四個人類美好可愛、討人喜歡,但是很難溝通、不好搞定;他們經常爭吵不休,但也帶來驚喜連連。我估計自己還得再花十二年左右,才能結束這一個像打仗的家庭生活:包括當廚子、司機和清潔工,陪讀、陪玩、陪歡笑,以及所有老媽必須包辦的大小事。這些事占了我生命裡很大一部分。其中很多是我自己原本就期盼擁有的。我何其有幸能擁有這一切啊:我有遮風避雨的家、有運動休旅車、有洗衣機和烘衣機組,還有健康又愛我的孩子。我喜歡這一切。
只不過,以前我並不是這麼想的。上自洗衣摺衣、下至煮飯做菜、洗碗盤——每天工作量大得我快招架不住。孩子們有時候很可愛,但也經常讓人厭煩:他們會彼此吵架、也跟我吵架;每次我要他們做個簡單的小家事就拒絕;他們就算在表現最好時也只是差強人意而已,而且越來越糟。我們有太多日子都是在「趕趕趕」中度過的:老公跟我一大早就得起床,四處送小孩去接受各種所謂的教育活動或運動;然後當我們上完一整天班以後,又得開車接送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弄東西給他們吃、照料他們、收拾善後。等這一切都忙完,我們又得花一小時去訂出隔天仍要繼續趕的瘋狂行程。連我們最後累攤在床上,都還要有氣無力地爭執一下誰今天過得比較糟。
就表面上來看,我們擁有想要的一切。但是,人就是會抱怨,只因為生活往往不是我們原先預想的那樣美好啊。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去玩高空彈跳,或者有機會坐在小飛機的副駕駛座上,事前很興奮期待,真正體驗了以後就覺得「不如想像那麼美好」。只不過,教養可不是那些偶一為之的嘗鮮冒險,這可是我一輩子的志業啊。如果現實和我所期待的有所不同,那我就得找出辦法來扭轉情況才行。
在我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的母職人生會有不滿足時,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早先我開始以家庭為主題寫作的那幾年間,先是替多家平面雜誌寫文章,隨後幫線上雜誌《石板》(Slate)寫稿,接著又在《紐約時報》經營《母職》電子報,然後成為該報家庭版的固定專欄。那十年裡,我訪問過幾百位家長。大部分人都覺得:快樂,比起他們預期的,還要難以達到。
同時,相關研究也不斷揭露,在我們這些已為人父母的族群內心,積壓了過多的壓力與不滿;就算是生活無虞(食、住、以及醫療等)而且不必擔心變故的家長也一樣。為什麼我們對於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會有這樣的集體挫敗感呢?按理說,現代社會提供了我們便利、豐足的生活,即使有糟糕的狀況發生,我們跟家人的相處也應該是一種安慰,而不是產生焦慮感的來源。但我卻對自己創造的人生不滿,而且,我看到身邊有許多父母也跟我一樣,惶惶不知怎麼辦才好。
因此,我開始想去找出父母們可以尋得「從此幸福快樂」的個別版本。找出原因:究竟什麼造成我們個人和集體的不快樂?而更重要的,我們該如何應對?並找出方法,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更多的歡喜和快樂。
我首先是去找我這些年建立的家長與教育人士社群。我問他們:是什麼造成你不快樂?什麼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或自己的處境,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我讀了所有找得到的探討快樂的資訊。也閱讀了各種調查研究:包括「快樂與生活滿意度」、「時間運用與休閒」、「社群、晚餐、財富、擔任志工、睡眠」等等主題,直到我無意中讀到一篇把快樂跟天體主義連接起來的研究,我才驚覺自己該停下來了。不過,因為我還是有很多疑惑,所以我和福德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的馬修.瓦因辛克(Matthew Weinshenker)教授合作,因此開啟了我們自己的研究。我們想了解日常的親職工作(協助孩子的家庭作業、接送他們參加課後活動等等)如何影響爸媽的整體生活滿意度。我們針對全國各地一千名左右的家長進行調查,請他們說說身負親職之後,在放假、飲食這類事情上有何改變;我們還請他們深入思考、探掘出讓他們感到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為何。調查結果讓我相信,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可以過得更快樂的。這件事根本沒想像中那麼難。
想要更快樂,第一步是改變我們講述自身故事的角度——讓自己看見這趟養育家庭的冒險之旅和它所帶來的意義與雀躍,而不是去評量自己做得好不好。要變得更快樂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有增進快樂的效果。我們怎麼解讀自己的生活、怎麼(對他人、自己)講訴自身經歷,這些都會大大影響我們對自身經歷的看法,當我們的思維模式改變時,就更有能力看見並珍視現狀。
一旦改變後,我發現我又重新領會了許多箴言的意涵,那些箴言鼓勵我換個角度看事情,或用更大自信處理事情。我把那些箴言列在下一章〈進入正題之前﹀。話說回來,正面思考雖然力量強大,但光有思想還是不夠,還必須改變做法。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一些會和快樂產生關連的事情——研究人員喜歡稱其為「親職效能感」(感覺就像我們對這件事挺在行,而這也是親職滿足感常用的衡量標準)。
大致上,比較快樂的那些爸媽有四件事情都會做得不錯:第一,他們會隨著孩子能力增強後,不再做太多干涉,轉而培養孩子的獨立;第二,他們不會把孩子的日常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第三,他們會在日常經歷中找尋讓人開心的事;第四,他們知道什麼是重要的困擾,而什麼只不過是喧鬧憤恨罷了。
然而,這些都只是大而模糊的目標,當我調查研究快樂時,還發現大部分人比較擅長於做出特定的改變,比較不擅長完成廣泛又模糊的目標。於是,我們該如何將那些廣泛的大目標,拆解成能個別處理的單一小任務,進而創造出比較快樂的家庭生活藍圖呢?
因此,《因為是爸媽,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這本書裡的每一個章節,就是把重點放在爸媽的單一難題上。為了找出是哪些難題,我把自己和家人覺得最不好處理的事,都列了出來:例行晨務、督促孩子做作業、處理手足關係。接著,我從自己的調查研究尋找答案,然後我發現了一個驚人共通點——在「親職工作裡最不喜歡什麼」的這個開放式問題中,有將近三分之一家長的回答都跟「管教」有關:「執行規定,奪走特殊福利。」「我不喜歡自己必須懲罰孩子。」「管教。雖然我知道讓孩子承擔後果很重要,但是管教時通常很難作決定。」「我們明白必須教孩子注意言行,好符合家庭和社會的期待,可是我們真的不喜歡這麼做。」
那麼,我就從「管教」開始談起吧,然而,談完管教之後呢?「你寫這本書可不能沒討論螢幕時間吧,」《快樂家庭的祕密》(The Secrets of Happy Families)作者布魯斯.法伊勒(Bruce Feiler)這麼說道。「大家都想搞清楚這個耶。」
「那家事呢?」《紐約時報》家庭生活版的編輯這麼說。「可別說你家孩子每天早上上學之前會做家事哦。我們連叫孩子出門上課都很勉強了。」她以為我家的孩子每天早上會像《白雪公主》的小矮人那樣,快樂吹著口哨蹦蹦跳跳地走到我們家的穀倉工作——在糾正了她的美好想像之後,我答應她把「家事」寫進來。
除了親朋友好的點子,以及我那份正式的調查研究之外,我還加進了一個比較不正式的調查結果,我請幾千位家長寫下他們心中排名前三名的教養難題。我自己的前三名當中,有兩項(督促家庭作業和解決手足口角)也是很多人中的第一名,接著是螢幕時間、料理三餐、開車接送、「那麼多協商工作」、例行晨務、睡覺時間、課後活動、「幫學步幼兒穿衣」、規訓、家事、不尊重爸媽、缺乏睡眠。我把那兩個列表寫成章節標題,然後開始發揮。
對於書裡的每一個主題,我都是先敘述我自己和其他家長認為會出問題的地方:例如叫小孩起床、弄早餐給他們吃、幫他們著裝、趕在早上七點半以前出門(周間)——梳理這些看似直接明白的事情底下會有什麼樣困難。在我們的社會中,要同時兼顧養兒育女與賺錢養家是十分困難的,當每天就像一場跟時間表賽跑的競賽,而且時程還不是由我們自己訂的,那麼,要尋得快樂談何容易呢;話說回來,如果能了解我們要戰勝的對象是什麼,就可以幫助你我把那些辦得到的事加以改變,同時接受那些改變不了的事。
接著,針對以上難題,我們該怎麼應對?我把所有那些很難對付的問題都一一納入,並且跟其他家長、專家一起處理這些問題,找出有效的解決方式。例如,碰到孩子的家庭作業或他們在超市耍脾氣的時候,我們怎麼處置?我在探討從管教到放假的這些主題時,發現了一個模式。首先,我們需要改變想法。接下來,我們需要改變應對做法。然後每一章節的最後都會講到最基本的行動辦法。例行晨務(或兄弟姊妹打架、螢幕時間的討價還價、還有吃飯時間等等)最讓人討厭了。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它好一點?
《因為是爸媽,你值得輕鬆快樂每一天》不是我個人豐功偉績的回憶錄。差遠了。我跟大家一樣,還在日日學習該怎麼做。因此,這本書包含了我尋找快樂的故事,但它更是一本指南,引導你找出屬於你自己的那條路,而這當中的答案,絕對不會是「照著作者K. J. 那樣做就好啦,因為K. J. 的人生最完美了啊!」要是我覺得自己對某件事情頗有一套,你會在書裡讀到我的做法。但比較常見的狀況是,我們一起來逐步理解、消化其他父母和家庭給的建議與想法,希望最終找出比較適合你的辦法,處理你最感棘手的事情。
要是你的生活裡存在著艱困的挑戰,你還是可以過得快樂一點。為了寫這本書,我訪談過有肢體障礙的家長、有藥物濫用或成癮記錄的爸媽,或是失去伴侶或小孩的父母。我跟家中小孩有身心疾病、學習障礙、或是其他問題的家長聊過,甚至跟失業或財務有困難的家長也聊過。有時候,狀況很艱難。我們夾在一顆大石頭和一片硬地之間進退維谷,外頭又濕又冷而且氣象預報說還要下雪,沒有人要你對這種狀況感到快樂滿足。但是話說回來,你早上還是要起床,小孩們還是需要帶午餐上學——還有還有,不論處境如何,他們還是會突如其來地給你一個擁抱。看他們學到新事物時你會感到開心,或者,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會幫你一把,而你會因此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就帶到我要說的另一個重點了。所謂更快樂,並不是最終目的。你不會在變成一個更加快樂家長之後便宣告功德圓滿了。我們為自己設下的目標,並不是要達成什麼成就。這些目標是動力。未來的某一天,要是你感覺一切變好了、更順利了,那麼,我們就會感到自己值得嘉獎,要繼續保持。因為,就算親職帶有最終目標(養育出能正常運作的大人),這本書談的,也不是怎麼達到那個目標。我的目的恰恰相反。這本書談的是:不要只想著趕快衝到終點。因為你身邊的一切皆是你所愛的,而你正身處其中啊。
在我進行那份問卷調查,要大家詳述自己身為父母碰到問題時,無意中,我讀到了這些抱怨:
孩子會長大。
只剩長途電話(來電次數不夠多)。
一個個都離家遠去了。
所以,現在這個時期——家人全都擠在一個屋子裡,彼此緊密生活的這段時期——是會結束的。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孩子已經十五歲了;等各位讀者讀到這本書時,很有可能他已經決定好要上哪兒去讀大學了。
我們的家庭生活會改變的。光憑這一點,我們就該盡一切可能把當下的歲月過好,也好好過,因為它們遲早會成為過去。能滿足你我的家庭生活,並非遙不可及,而這跟教養出很棒的孩子、快快養大教他們成功,一點關係也沒有。重要的是那種真正的快樂:讓人歡欣企盼的快樂、為其而活的快樂、再三回味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