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洞燭機先, 系統性風險破解套書: 傳染力法則: 網紅、股災到疾病, 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商業大騙局: 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 and Why They Stop Lying for Money: How Legendary Frauds Reveal the Workings of Our World

作者 Adam Kucharski/ Dan Davies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見微知著、洞燭機先, 系統性風險破解套書: 傳染力法則: 網紅、股災到疾病, 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商業大騙局: 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2冊合售):▎《傳染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惺惺相惜推薦>> 最符合現今時局需求的著作,讀者異口同聲:「好看到讓你想『傳』給別人」! ********** 一種致命病毒蟄伏多年,於人群中突然其來地爆發。一場政治運動迅雷不急掩耳地展開,隨後快速銷聲匿跡。金融體系網絡中藏著「超級傳播者」,致使乍見小小的危機擴及為全球市場崩盤。一個想法如野火燎原般傳播開來,自此改變世界的樣貌…… 說到「傳染力」,我們往往聯想到疾病傳播,然而本書並非探討疾病擴散的生物學,而毋寧更是一本談趨勢變化軌跡的著作。作者亞當・庫查司基從事流行病學研究,但他的學術專業並非生物學相關,而是數學,因此他參與研究時扮演的角色,是從統計、模型、演算法、因果論乃至大數據等角度著手,探究疾病於何時發源於何處、散播開來的熱點又是什麼(哪個人或事件、地點),從而預測事態的後續發展,並且建議妥適的因應之道。 此外,由於流行病學探究傳染力所得的成果,已廣泛應用至諸多領域,因此本書內容雖以疾病傳播起頭,以疫情控制做結,然而書中頭尾之間的篇幅,則切入相當廣泛的領域,像是: ►金融界普遍相信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然而已有多項研究發現,隨著「金融傳染途徑」形成,分散投資可能會破壞大型金融網絡的穩定性。 ►從健康、生活風格,一路到政治觀點等,我們與熟人往往具備共同特徵,科學家如何釐清這是基於同質性或共有環境?還是社會傳染所致? ►從疾病流行到恐怖主義與暴力犯罪,科學家發展出預測模型,除了能協助機構擬定防治對策並妥善分配資源,亦可說服民眾配合甚至協力。 ►網際網路創造了新形態的互動,本書探究網紅崛起、情緒感染與輿情操縱等現象,也探討網路如何成為我們研究事物傳播方式的新方法。 ►惡意軟體鑽漏洞潛入私人電腦、駭客藉電腦系統控制科技設備,乃至程式碼共享難溯源等情形,一旦出現「疫情」可能會怎麼樣發展? ……舉凡網紅現象、政治風向、創新傳播、金融趨勢、罪案偵察,乃至暴力事件等等,作者皆以引人入勝的故事解讀各類型「擴散現象」從出現、發展到消亡的種種線索。 ***** 現今的世界比以往更加環環相扣,許多現象牽一髮動全身, 「傳染力法則」能夠解釋這些具備傳播特質的事物之更迭, 想要解讀眾多現象與趨勢,擬出因應之道,你不能不知道! ▎《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全球化矛盾》作者羅德里克、 《玩別人的錢》作者約翰.凱、《全球化矛盾》作者丹尼‧羅德里克等, 頂尖行家口碑相挺! ********** 假鈔、假金礦,甚至假國家。藏在行李箱裡的幼童、五鬼搬運的沙拉油……,儘管詐取錢財的騙徒往往使用各種複雜的障眼法,但犯罪模式大多建立在很簡單的基礎上。 ***** 現代經濟能夠蓬勃發展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隨著商業體系越來越龐雜,現代社會也越來越傾向於「信任的分工」。然而儘管工作層層分化出去的過程中,催生了相應的控管制度,但由於我們不可能查核所有自己沒有親自經手的作業,因此制度中仍有許多可以「上下其手」之處——甚至可以說,企業經營上衍生了多少控管制度,也就蘊藏了多少心懷不軌之人可以「趁虛而入」的地方。 本書蒐羅了從古至今、相當豐富的詐騙實例(美國經濟學家布萊德佛‧德隆誇讚說,能跟這本書相提並論的,他只想得到亞當•斯密的金融經典《金錢遊戲》),書中金融管控專家丹・戴維斯藉由這些知名詐騙案,帶大家了解商業騙局的幾大特色,同時解釋它們為何、以及會在什麼地方「露出馬腳」,乃至失控崩盤。 看熱鬧的話,可以把本書當作一本【刺激的犯罪實錄】,享受當中令人驚詫、搖頭、甚至噴飯的詐騙情節,從騙徒們的招供甚至他們寫的暢銷書,一窺貪婪到極致時人可以為自己的惡行想到什麼樣的託詞。但若是要看門道,它毋寧是一部【角度另類的商業史】。 作者以各詐騙案根柢的架構與性質去分類,分章探討,一邊介紹這些知名詐欺案的內情,一邊帶讀者一一檢視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信任機制,以及騙徒如何濫用它們。因此這本書也可以是一本【詐欺犯罪(防制)教材】,而如果你是管理甚至經營階層,作者闡述的各學派經營理論的重點與演化,絕對能幫助你身處甚至著手建構體制時,有更獨到而明晰的角度。 ◎這本書很適合以下讀者: ○對商業史與經濟史感興趣,或者業務與課業與此相關的人 ○企業經營者或者管理人員,尤其業務與「防弊」有關的人 ○投身股票市場,希望對於企業運作方式有更清楚了解的人 ○對商場奇聞軼事好奇,希望兼顧閱讀趣味與學習新知的人 ○任職公家機關,業務與「防弊」密切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金融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稅務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保險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會計知識相關的人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自古至今,從聖經中的瘟疫,到當前攻占新聞頭條的新冠病毒:疾病、想法、情緒……萬事萬物都能傳播。《傳染力法則》以迷人、細膩的敘事,探索「傳染」這一門學問。讀了之後,保證你會想「傳」給你的朋友。──《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 ►本書充分展現科普魅力:筆法趣味橫生、清楚明確;主題引人入勝、緊扣脈絡。作者亞當・庫查司基為傳染病學家,涉獵心理學、醫學、網路理論以及數學,以精采權威的論據,帶領讀者從人的想法、網路迷因梗圖、暴力事件與致命病毒,了解事物傳播的潛藏法則。本書也為自身主題下了很好的註腳——內容深具感染力,所以你看完後會想要別人也讀一下。──《數字奇航》作者艾利克斯‧貝洛斯(Alex Bellos) ►例證豐富,以務實角度切入,說明如何以數學幫助了解傳染,進而以更好的方式應對千變萬化的傳染形式。作者處理議題廣泛,既談疾病大流行,亦論槍枝暴力、金融危機與不實訊息。他啟發所有讀者以數學家的方式思考問題。想了解疫病和其他具擴散性質的危機,本書不容錯過。──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院長彼得‧皮奥特(Peter Piot) ►以數學角度切入,精采探討有些事物何以會快速傳播,而且談的可不只是病毒。作者以旁徵博引的筆法啟迪讀者。舉例來說,他帶領讀者了解公衛模型於疾病傳播上的應用,檢視都市槍枝暴力的人際關係網絡,並使用演算法來解釋「年齡、幫派關係、逮捕紀錄」等項目……本書切合時勢、極為易讀。──《柯克斯書評》 ►讀者評語: 如果想多了解「傳染」擴散背後的數學邏輯,這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本書不只探討流行病學,也以更寬廣的格局談論股市、社群媒體……等,探討有些事物能快速「瘋傳」,有些卻欲振乏力,背後機制為何?作者是數學家,所以這本書不是生物學著作,但也非數學專書。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在於呈現各統計模型中有多少未知因子,以及該如何建立穩固可靠的模型。作者在疾病管控領域具備專業經歷,這也增加了論點的說服力。整體而言,讀起來讓人大呼過癮。 ▎《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在我讀過的金融書籍當中,從沒看過這麼有趣又博學的,能跟它相提並論的只有亞當•斯密的經典之作《金錢遊戲》。——布萊德佛‧德隆(J. Bradford DeLong),美國經濟學家,著有《影響力的終結》 ►如果你想學會如何識破詐騙手法,你該讀讀這本書。如果你想當騙子,那就……別讀。但如果你非行騙不可,那還是先讀吧。——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黑天鵝效應》、《隨機騙局》、《不對稱陷阱》等書作者 ►生動刻劃史上眾多詐騙案與主謀。除了講述個別的故事,戴維斯也對全球各國的自由市場社會提出深刻且重要的看法。饒富趣味,且深具啟發性。——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經濟學家,著有《全球化矛盾》與《經濟學好厲害》 ►無論你是菜鳥詐騙犯,或只是不想成為騙徒的肥羊,都該讀一讀這本好看又不可或缺的指南。——約翰.凱(John Kay),英國知名經濟學家,著有《玩別人的錢》 ►迷人,引人入勝,而且真確無誤。不可多得的讀物。——黛安‧柯爾(Diane Coyle),英國經濟學家,著有《被賣掉的未來》與《GDP的多情簡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亞當・庫查司基(Adam Kucharski)、丹・戴維斯(Dan Davies)《傳染力法則》作者/亞當・庫查司基(Adam Kucharski)亞當・庫查司基於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是數學本科系出身的數學家,由於研究伊波拉病毒和茲卡病毒等全球性傳染病,得以親赴太平洋群島多座村落、以及拉丁美洲多間醫院,展開田野調查。庫查斯基也是TED Fellow的一員,並曾榮獲2016年羅莎琳‧富蘭克林獎,以及2012年「惠康科普著作獎」等殊榮,發表作品散見於《觀察家》、《金融時報》、《科學人》和《新政治家》。《商業大騙局》作者/丹・戴維斯(Dan Davies)丹・戴維斯曾擔任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的金融管控專家,後來加入某些頂尖研究團隊,為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與其他投資銀行服務。二十一世紀初,他曾親眼目睹金融投資產業的局勢多變,風起雲湧,幾起金融弊案,像是霸菱銀行倒閉、巴克萊銀行操縱LIBOR利率醜聞等等,都令他對詐騙行為產生濃厚興趣。他目前是《金融時報》與《紐約客》等刊物的作家。高子璽(Tzu-hsi KAO)、陳榮彬《傳染力法則》譯者/高子璽(Tzu-hsi KAO)台大翻譯碩畢,碩論探討福爾摩沙自然史文獻。中英日全職譯者,曾於翻譯社內部任職七年。主攻領域:醫藥、體育、環保,以及各類產業文件。譯有《輿情操縱:用數據操控心智的鼻祖「析模公司」運作大揭密》、《彩色圖解運動生理學導論》、《王者製造:勒布朗‧詹姆斯縱橫球場與制霸商場的成王之道》、《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現亦為《BBC知識》科普譯者。《商業大騙局》譯者/陳榮彬台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二〇一八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近六十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等經典小說,布考斯基詩集《愛是來自地獄的狗》,以及重量級史學作品《追尋現代中國》、《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四十一、四十三屆金鼎獎評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自序 說到「感染」,浮上我們心頭的,固然往往是傳染疾病或電腦病毒,但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實則百百種,其中造成傷害者有之,但也不乏好的流行,前者如惡意軟體、暴力或金融危機,後者如創新發明和文化傳播。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不一定都長一個樣,研究這類事物的傳播現象時,我們需要有辦法釐清它們具備哪些獨有特徵,不同於使傳染擴散的基本原則。這種分析方法能跳開過於簡單的解釋邏輯,並針對觀察到的發展曲線,揭開背後的真實本質。本書的討論過程中,讀者能針對乍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觀察到一條條線索浮出,串接這種種問題。 ◎第一章 事件發展論 羅納德.羅斯駐派印度時,發現當地蚊子猖獗,瘧疾盛行。返英後他探訪萬巴德醫師請教傳染疾病問題時,得知萬巴德判斷蚊子是瘧疾的媒介,羅斯先前便已耳聞這項關聯,但萬巴德的論點是第一個說服他的。羅斯持續研究瘧疾後出版了《瘧疾的預防》一書,其分析既顯示可能撲滅瘧疾的方法,也蘊含一項更深奧的洞見,能一舉改寫我們對於「傳播」的看法。羅斯觀察到,處理疾病分析的方法有二:「描述性分析法」和「機械性分析法」。當時多數研究都使用前者,即開始作業時使用真實數據,並往回推出可預測的模式。羅斯採用了後者,他一來沒有收集數據,二來沒有針對觀察到的趨勢找出能加以描述的模式,他一開始的做法,是概述過去影響了疾病傳播的主要過程…… ◎第二章 恐慌與大流行 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指出,SARS疫情可堪比擬2008年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他指出,大眾通常會以兩種方式面對疫情:逃或藏。金融界的「逃跑」之舉比如:為了停損而出清所有資產,導致資產價格崩跌;銀行的「藏身」方式則可能是囤積資金。霍爾丹早在2004年便指出,我們已經進入「超系統性風險」的時代。金融網絡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健全,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卻非常脆弱。這在生態學已經是個成熟的概念,不幸的是,等到大型崩潰發生時,大家才終於聽進這樣的概念。雷曼兄弟垮台後,銀行業上上下下都開始思考傳染病學的概念。霍爾丹指出,「如果不從感染傳播的角度切入,你很難講清楚為何雷曼兄弟會拖垮金融體系。」 ◎第三章 社會傳染「友」關係 社交互動不僅會促進社區傳播,還能將感染傳到其他地方。2009年流感大流行初期,病毒並未在各國間直線傳播。當3月份在墨西哥爆發時,迅速到達中國等遠處,但花了更長的時間才在巴貝多等附近國家現身。究其原因,如果以地圖位置來定義「近」、「遠」,代表使用了錯誤的距離觀念。感染的傳播者是人,連接墨西哥和中國的主要航線,數量多於往返巴貝多等地的航線,如果改為根據航空公司乘客流量來定義距離,則此次流感的蔓延會更容易解釋。社交連結的重要性很容易遭到低估。20世紀初羅斯和哈德森撰寫「事件發展論」論文時,認為意外、離婚和慢性疾病等事情是獨立事件,即如果某人發生了這件事,並不會影響其他人面臨同一件事的機率,也就說人際之間沒有傳播因子。在21世紀初,研究人員開始質疑是否真是如此。 ◎第四章 事情醞釀中 犯罪演算法的侷限超出人們的想像。蘭德公司研究人員曾歸納了有關預測型警務監察的四大迷思。一是電腦能確切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研究人員補充:「演算法預測的是未來事件的風險,而不是事件本身。」二是從收集犯罪數據到提出適當建議,電腦無所不能。實際上,電腦在協助人類執行警政分析和決策時的表現最佳,而無法全面取代人類。三是警力需要一個強大模型來做出優良決策,而問題往往出在是否能掌握正確數據。蘭姆解釋:「有時候你手上的那組數據裡面,並沒有你預測時所需的資訊。」第四個迷思或許最難以消滅,就是預測得準,犯罪也會自動減少。蘭德團隊表示:「預測的本質,就只是預測。要實際減少犯罪,必須根據預測採取行動。」 ◎第五章 病毒式瘋傳 2001年1月,裴瑞帝向耐吉(Nike)下了戰帖——他訂購幾雙客製化球鞋,要求印上「血汗工廠」。耐吉以「使用不當俗稱」為由,通知他訂單無法成立。雙方以電子郵件交手數回後,耐吉不動如山,於是裴瑞帝將整串電子郵件轉寄給若干朋友。其中許多人再次轉發,沒幾天便送到數千人手上,3月時此事件躍上國際媒體。後來一家多媒體非營利機構聘用裴瑞帝擔任「傳染力媒體實驗室」主管,針對線上內容展開網路實驗。接下來數年,他著手研究網路人氣的特徵,像是搭上新聞潮流如何驅動網站流量,標題兩極化如何增加露出,內容求新求變則能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裴瑞帝團隊甚至新創了「轉發」功能,這項概念日後成為社群網路上內容傳播的基本功能。想像一下:如果Twitter拿掉「轉推」的選項,Facebook移除「分享」按鍵,結果會有何不同? ◎第六章 如何宰制網際網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法國國家研究院合作,探討Twitter使用者提到的主流新聞報導,發現有將近60%的連結,其他使用者從未點選,但其中有些報導持續傳播。說穿了,許多人樂在分享,而不是閱讀文章。曾於Facebook擔任數據科學家的迪恩.艾克斯指出,想要讓人與社交媒體簡單互動,不用太傷腦筋。他說:「那是相對容易產生的行為。我們這邊在談的行為,是在說你的朋友會不會對貼文按讚或留言。」一旦做起來不用太費事,實際行動就容易得多。這對行銷人員形成挑戰。行銷活動或許帶來高按讚與點閱次數,但行銷人員希望的終究是消費者掏錢購買產品,或是相信行銷內容,而非只是和活動本身互動。就好比追隨者多,不見得就能大量帶動分享潮,行銷內容的點閱或分享次數再多,也無法自動轉換成獲利或支持度。 ◎第七章 溯源追追追 施密特醫生某夜造訪外遇對象珍妮絲,為她注射一劑「維生素」。隨後數週珍妮絲出現類流感症狀,數月後確診愛滋病,她懷疑該夜施密特注射的其實是HIV病毒,便將他告上法庭。當時雖已普遍採用DNA檢測來協助辦案,但珍妮絲一案更為棘手。HIV一類的病毒演化進程相對較快,因此珍妮絲血液中的病毒不見得就是當初感染的病毒。施密特面對指控時辯稱,珍妮絲體內的 HIV病毒與遭懷疑的原患者病毒大不相同,因此說後者是感染源並不合理。演化生物學家大衛.希爾斯團隊拿珍妮絲與施密特病患兩人的病毒,與拉法葉當地 HIV患者身上的其他病毒相比較。對於施密特病患和珍妮絲身上的病毒,希爾斯在證詞中說:「兩者是分析中序列最相近的,並且是從兩個個體身上所分離出來的病毒序列中,所能找到最密切相關的。」施密特因而獲判有罪,此案為親緣關係分析首次用於美國刑事案件的例子。自此,全球各地其他審案也陸續採用此項技術。 ◎第八章 亂中整亂 分析擴散現象時,重中之重並非做對了什麼,而是發現哪裡搞錯。認知到有東西看起來不對勁,像是注意到發展曲線很特別,或是原以為是法則,卻發生例外。隨著我們日益認識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傳染病研究領域中所探討的許多想法,目前也應用於其他類型的擴散現象。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中央銀行開始採信網絡關係的結構會擴大傳染,這是性病研究人員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提出的先驅概念。近年來,將暴力視為一種具傳染力的擴散現象,而非單純當作「壞人」導致的結果,這作法則呼應了1880年代和 1890年代時對「壞空氣致病論」的駁斥。目前,針對創新和網路內容的傳播,研究界透過再生數等概念加以量化,而用於研究病原體基因定序的方法,則顯示文化的傳播和演變。 ◎致謝 ▎《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自序──倫敦金融圈醜聞 ►►►「波亞斯國總督」/「加拿大悖論」/LIBOR醜聞/信任與濫用信任/白領詐欺案的四種基本類型/本書看點 商業詐欺可說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邪惡雙胞胎。了解詐欺,有助於我們更深入探掘經濟體制。在這趟以貪腐現象為終點的探索之旅中,你得以更加了解詐欺的運作機制,甚至幫自己的公司或老闆降低詐欺風險;你也可以好好觀察,什麼是正當誠實的商業體系運作方式。市場經濟跟人腦一樣,也是一種訊息處理系統。人腦只有生病了,被剖開後,我們才能充分了解它的運作方式:經濟體系也是,只有它崩潰失靈了,我們才有機會看見它背後的種種機制。 ◎第一章 基本功 ►►►付款條件與賒帳交易/信用管制/破產/從「金髮女老千」奇案看抵押物問題/「分期付款詐騙」與「保險詐騙」/罪無罰 為什麼賒帳交易如此普遍?因為方便。不過無論借期長短,總有一天要還款。如果在那一天顧客付不出錢,卻又已經取走貨物或獲得服務了,那麼供應商就等於是東西不見或被偷了。 公司「倒閉」只是表示它欠債卻無力償還。但破產的定義比較明確,意指公司此時已經進入某個程序,來處理倒閉的相關事宜。人類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存在類似破產法的法規,因此除了少數債務得以全面豁免的幸運案例,任誰只要借錢欠債,就必須耗盡所有財力還債。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欠債後來變成經濟體系得以正常運作的關鍵環節,大家漸漸有了個共識,認為徹底逼債是非常不公平且沒有效率的事,因此法律必須有所規範,讓債務人可以量力還債。 ◎第二章 長期詐欺案 ►►►「結束營業詐欺案」/沙拉油大王/OPM:別人的錢/短期詐欺與一九八○年代的健保/逍遙法外 為什麼總有人想要在核對、稽核與防詐等措施上省錢呢?因為詐欺不是常態,而是「尾部風險」。在人人彼此信任的先進經濟體系裡,很多公司可能與其他公司做了多年生意,卻沒碰上手法精細的詐欺犯。而一般生意人與凡人無異,往往會忽略了那些機率較低、比較罕見的事情。任誰都可能輕易認定,儘管詐欺損失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但這種風險可說是小到趨近於零,所以在做生意時,大家就假定根本沒這種風險。這也意味著,在競爭激烈的產業裡,能夠拿下生意的人總是出價最低者,而非最聰明的人,所以業界人士總是承受著成本壓力,希望很快就取得削低成本的優勢,因此對他們而言,那些防詐措施既然並無直接產值,看來都只是一些繁瑣行政程序,當然就能省則省。 ◎第三章 滾雪球效應 ►►►龐氏騙局/老鼠會/騙局難以收拾/鴿子大王/避險基金詐騙案/巴尤資本公司/騙徒與他們的親信/波士頓的「仕女存款公司」 讓老鼠會崩潰的重要特色,是這種騙局具有「滾雪球效應」──任何騙局只要實施期間較久,不像短時間的「長期詐騙案」那樣騙了就逃,就會有這種特色。這也是資本主義的關鍵:用錢來做生意,賺得更多錢。把利潤投資在商業資產上,錢越滾越多。就算利潤相當微薄,時間一久往往也會變多,就像把錢存在銀行裡生利息。不過生意與行騙有個重要差異。對於正當生意人來講,「複利」是推動公司成長與獲利的要素,但複利卻會害慘騙徒。理由在於,騙局沒辦法衍生足夠利潤,讓組織持續運作,主因是錢都被騙徒拿走了。所以每次到了該付錢給投資人那一天,騙徒都必須抉擇:到底是該見好就收,還是要玩得更大?如果要做大,那就必須越騙越多錢,才能夠讓騙局持續下去。 ◎第四章 偽造案 ►►►葡萄牙偽鈔事件/Bre-X公司的金礦騙局/醫療證明與詐騙案/偽藥/偉克適(Vioxx) 之所以有人會想要犯偽藥案,是因為醫藥產業的產值與認證體系密不可分。製造藥品極為困難且競爭激烈,所以整個產業都背負著沉重的獲利壓力。偽藥案基本上是在攻擊認證體系。即便偽藥的化學成分與「真藥」一模一樣,還是侵犯了專利該享有的利潤,因此偽藥就是偽藥。重點在於,藥品的認證體系也是個安全體系。能夠為整個研發、製藥過程認證的公權力機構,是整個認證體系的一部分,而這體系正是專利的基礎,但偽藥卻不用像真藥那樣接受查核,確保製程無誤、成分純正。一旦踏入這犯罪領域,你就很容易認識那種把酚太尼枸椽酸鹽放進藥丸裡,但卻聲稱裡面放的是可待因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是混蛋,不管別人死活。 ◎第五章 做假帳 ►►►銷售數字無中生有/用互相抵銷的交易造假盈利/提早記錄收入/延後認列成本/完全做假的資產/有債務但不公開/查帳員、分析師與其他令人失望的人們/分析師 對騙徒進行查證往往並非某個個人的責任,而是由市場的許多不同角色來進行,由於查證者是很多不同的人,其中大部分只能看到詐騙故事的某個面向。跟很多偽造詐騙案的其他領域一樣,股市基本上也是看證明文件辦事的地方。任何公司在進入股市前,都必須面對很多查證程序,不過一旦進入股市,就不會再面對什麼查證。事實證明,股市掛牌上市的公司,其實有很高的可能性會遂行詐騙,但令人訝異的是,它們居然沒有受到多少監督。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數字,大多會被外界當成事實,外人也很難反駁。 從公開股市的這一點特色,我們可以看出投資詐騙案的關鍵因素:時間。如果你可以騙過一開始的盡職查證程序,籌辦開設一家用來詐騙的公司,它就很可能存活下來,過了很久才垮台。 ◎第六章 控制型詐欺 ►►►尼克.李森/林肯儲蓄貸款協會醜聞/「借力使力」的控制型詐欺案/不當銷售「付款保障保險」的弊案 從學術的角度看來,「儲蓄貸款銀行」醜聞在經濟史上的地位可說仍爭論不休。一般來講,如果是芝加哥經濟系畢業,自認是屬於自由派或者支持「小政府」的保守派,往往認為這個危機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經濟大環境的因素毀了業界的潛在經營模式,任誰也無力回天。但如果是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投票給民主黨的,就會認為在解除金融產業的管制令之後,銀行彷彿脫韁野馬,但這行業隱隱約約又有國家在背後保證,自然會有弊案發生,因為一切條件無可避免地都在鼓勵業界犯罪。這兩種觀點都各有理據,因為「儲蓄貸款銀行」危機其實可以分成兩部分,儘管政府採取的政策措施有部分功效,但只能解決第一個危機,卻很可能促成了第二個發生。 ◎第七章 詐欺經濟學 ►►►經濟思想簡史/變數與控制/詐騙與風險/風險與品質 越容易管理的組織或機構,由於管理者越容易眼觀全局,並且可以個別查核每一筆交易,所以越難被詐騙。換言之,管理階層需要了解的東西越多,自己的組織或機構就越容易淪為詐騙受害者。管理人員必須關注的地方越多,騙徒就越容易進行商業詐騙。還有,如果我們越難以確認一個「正常」或有效交易的樣貌,也越容易被詐騙。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型詐騙案發生在全新的事業體身上,因為它們往往還沒有時間建立起標準作業流程。甚至我們可以講得更具體。現代的管理者由於需要了解太多東西,這也促進了犯罪的遂行,因為許多罪犯就是充分利用工業社會使用的科技,來操弄管理所需的知識。 ◎第八章 古代案件 ►►►古代詐騙案與遺產/海上商務與詐騙/維多利亞時代的顯赫騙徒/羅洛與「雪橇駕駛」之間的戰爭 載貨的船隻從出港後到抵達目的地途中很難監控,而且就算沒有人存心使詐,貨物在海上仍可能碰到各種厄運。為此,海運產業很早就發展出各種因應風險的機制,像是船東組成史上第一批聯合企業或「公司」來募資,藉此分攤風險;他們還發明出保險,也是史上第一批開始認真思考資金籌措方式的人。因此在經濟史上,海運產業可說遠比其他行業來得「先進」——就連詐騙手法也與時俱進。 以「船舶抵押貸款」為例,顧名思義,這保險就是用船舶來進行抵押貸款,但比較特別的條件是,如果船隻沉沒了,貸款也就不必償還。大海的確是個險象環生的世界,所以「船沉後免還貸款」這條款雖然會引來詐騙,但若沒有這特殊規定,那麼能夠從事海商這行業的,只有家底豐厚、可以獨自承擔風險的商人。 ◎第九章 破壞市場的罪行 ►►►企業聯合壟斷/隨意傾倒有毒廢棄物/小豬連鎖商店股價操縱案 內線交易算是相當現代的罪行。美國從一九三四年開始立法禁止,在英國則是於一九八○年以前都算合法,至於紐西蘭則是到一九九八年才算違法。(但只是違反民事法;奇異果王國一直要等到二○○八年,才了解應該用刑事法規來偵辦這類案件)。不僅如此,很多刑事主管機關到現在還沒辦法下定決心,釐清這種罪行到底讓誰受害。大多數國家都認為,受害者是那些沒能獲得內線消息的投資大眾。但在美國,內線消息的罪是侵犯公司智慧財產權,而且所謂內線消息一定要是來自「內線人士」(「內線人士」一詞有嚴格的定義),並以消息換來金錢財物才算違法。即便是非常有經驗的投資人,有時候也會誤觸法網,因為某些資訊在美國可以用來進行投資,但這在倫敦卻是違法的。 ◎第十章 連政府都栽了 ►►►移轉性逃稅/洗錢 許多人傾向於認為逃稅與其他詐騙型態不同,理由在於,逃稅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家合法的公司,公司賺錢後才需要繳稅,也才有逃稅問題。但會這麼想,與其說是把詐騙想得太複雜,不如說是太不了解繳稅這回事。稅金是公司為了投入生產而衍生的必要成本,如果可以避稅,那表示這公司可以用削價打敗競爭對手,以不受一般現實狀況限制的速度來擴張事業。有時候政府甚至會給你機會竊取現金,例如政府會把某些收稅業務交給民間公司代行。最常發生這種狀況的是營業稅,而這狀況所促成的「移轉性逃稅」,目前是歐洲規模極大的詐騙類型。想要了解移轉性逃稅是很燒腦的。這種詐騙案的辯護律師非常喜歡繪製各種難懂的圖表,滿意地看著陪審團的眼神放空。 ◎第十一章 要旨 ►►►「詐騙三角模式」/時間與詐騙規模/實際狀況比我說的更複雜 在什麼程度上,詐騙可以當成偶發事件,只是因為騙徒剛好遇到管控體系的弱點而發生?唐諾.克雷西在他的犯罪學經典《別人的錢》裡,提出了如今尚未有人超越的「詐騙三角模式」,說的是當以下三個條件同時存在,就會發生詐騙案:(一)需求。詐騙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有人需要弄到錢。(二)機會。管控與查核體系出現弱點,就會有騙局發生的機會。(三)合理化的心理機制。白領罪犯都是獲得信賴的人,所以他們在犯案前都必須背棄別人的信任,克服的方法就是「合理化」。 但詐騙三角的模式,只能解釋一部分詐騙現象。詐騙三角並未區分以下兩種詐騙:一種是針對有機會的目標進行的「偶發性」詐騙,另一種則是針對特定目標,由「詐騙企業家」設計出來的「企業式」詐騙。 ◎書單與資料來源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見微知著、洞燭機先, 系統性風險破解套書: 傳染力法則: 網紅、股災到疾病, 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商業大騙局: 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2冊合售)
作者 / Adam Kucharski Dan Davies
簡介 / 見微知著、洞燭機先, 系統性風險破解套書: 傳染力法則: 網紅、股災到疾病, 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商業大騙局: 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2冊合售):▎《傳染力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8667106514200
誠品26碼 / 2682273151009
頁數 / 6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4.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惺惺相惜推薦>>
最符合現今時局需求的著作,讀者異口同聲:「好看到讓你想『傳』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