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色列的敬拜要點指南 | 誠品線上

Worship in Ancient Israel: An Essential Guide

作者 Walter Brueggemann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古代以色列的敬拜要點指南:舊約所記載的古代以色列藉敬拜與上帝互動,維護與更新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盟約。他們在敬拜中採取示意行動(gesture),諸如節期的慶祝與獻祭,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舊約所記載的古代以色列藉敬拜與上帝互動,維護與更新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盟約。 他們在敬拜中採取示意行動(gesture),諸如節期的慶祝與獻祭,來表明與上帝的關係。 他們也採用上帝的言語(utterance),諸如傳達上帝的誡命(講道)、指引與確據的聖言,來表達上帝的心意,並且採用人的語言,譬如獻上讚美、發出哀哭、表達憤怒,來述說他們對上帝的尊崇與祈求。 示意行動與言語在感謝的行動上結合。 另外,以色列的敬拜,與上帝的互動是豐富的,在順服與自由、聖潔與公義間求取平衡。 古代以色列的敬拜,其實影響了初代基督徒的敬拜,進而影響了現代教會的敬拜。 若你想要更了解基督教敬拜的緣起,以便更深入地與上帝互動,若教會想要讓信徒更多參與在敬拜中,本書是一本不可不讀的最佳指南。 本書建立在聖經基礎上,列出舊約主要經文作為討論的根據;並且參考舊約著名學者的意見,附註中所列出的書籍可作為延伸閱讀之用。 書中加上大小標及重點字,以幫助讀者掌握本書重點。 適合牧長、神學院師生、一般信徒進深閱讀。 序 敬拜絕非制式、蒼白的獨語。本書展示了以色列敬拜中所具有的深厚動能,藉節慶和獻祭等不同的敬拜方式,以色列不斷地與上帝進行對話和交流。在敬拜的過程中,上帝藉言語告誡、引導並安慰以色列民;以色列民則藉言語不斷地複述上帝的作為,稱頌祂的大能和恩典,但也不忘在行經黑暗深淵時坦然無懼地向祂傾訴內心的苦楚。敬拜深刻地見證了以色列與上帝間的深厚情誼,也見證了上帝對以色列無盡的恩典。今日的基督教會理當學習並參與在以色列的敬拜中,與上帝建立深刻的聯結。 --聖光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 謝樂知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美國喬治亞州哥倫比亞神學院(Columbia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舊約榮譽教授。著作中的中文譯作包括《聖經不陌生――與真理深入對話》(學生福音團契)、《先知式的想像》(台灣基督教文藝)、《讀舊約學禱告》(天道)、《布氏舊約導論――正典與基督教的想像》(天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與上帝建立深刻聯結/謝樂知 第1章 對話模式中的正統永恆主信仰 第2章 敬拜的示意行動與獻祭 第3章 敬拜中永恆主的言語 第4章 敬拜中的以色列言語 第5章 敬拜:「遊戲」中的以色列 附註

商品規格

書名 / 古代以色列的敬拜要點指南
作者 / Walter Brueggemann
簡介 / 古代以色列的敬拜要點指南:舊約所記載的古代以色列藉敬拜與上帝互動,維護與更新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盟約。他們在敬拜中採取示意行動(gesture),諸如節期的慶祝與獻祭,來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801113
ISBN10 / 9865801116
EAN / 9789865801113
誠品26碼 / 2680867348002
頁數 / 1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三章 敬拜中永恆主的言語[25]

言語(聖道)顯明示意行動(聖禮)的獨特性,深化與上帝的關係
前一章論及敬拜的示意行動,這些示意行動大多源自以色列所處的文化環境。大體而言,節期與獻祭的行動本身,缺乏以色列和永恆主信仰的特徵,只反映了信仰文化的普遍性。然而,這些示意行動絕不會單獨出現;它們總是與解釋示意行動的言語一起出現,同時這些言語揭明示意行動的個別性與獨特性,以色列藉這些示意表達她的信仰。因此,言語總是與示意行動聯合、聖道總是與聖禮聯合,言語使普遍性變為獨特,適合表達以色列的盟約信仰。
以色列的敬拜可以理解為一種盟約性的交談,最佳的描述是輪唱式的對話。永恆主藉祭司建立盟約;以色列則是藉語言建立盟約。語言的目的就是要深化彼此間的關係,雙方關係在述說的儀式中得以長存。在接下來的兩章中,我們要分別考慮永恆主的言語與以色列的言語,兩者共同構成了聖道,用以轉化聖禮行為,使之歸屬於永恆主信仰與盟約。[26]

從一開始,永恆主就是以言語顯示自身的上帝。上帝的言語總是以特定的形式、藉特定的人士、呈現在敬拜的固定韻律之中。 但永恆主的言語彰顯祂的心意與目的。我們可以辨識出兩種以色列不斷聽見、接受並且信奉的永恆主言語。敬拜中說話的上帝,是命令、指引以及給予人確據的上帝。

永恆主透過誡命宣告其心意
掌權的盟約上帝永恆主透過誡命的言語宣告其心意,這些誡命的言語提出一系列命令,作為盟約的條件,或者作為以色列回應白白賜予的盟約之方式。不論哪種方式,以色列在這個現在已然成為傳統的敬拜中,遇見的上帝就是西乃山的上帝。西乃山的相遇對以色列後來的敬拜聚會來說,是一種典範,以色列在敬拜聚會中,透過盟約的交流與永恆主接觸。西乃山上,永恆主在大能的神顯中臨在,後來的敬拜聚會中也是如此(出十九 16-25 ;見詩五○ 1-3 )。永恆主在山上說話,目的是要藉著十誡,向以色列人說出祂的心意(出廿 1-17 ;申五 6-21 )。永恆主首次在敬拜中對以色列人說出的誡命,是對永恆主的子民以色列的生命,提出了最根本、絕對、不容討價還價的要求。 引進十誡是為了使以色列生命的各層面,都在永恆主的管理之下。

以色列在敬拜中要聆聽誡命
根據日後成為主導舊約妥拉主題的申命記傳統,以色列人定期聚集(與我們已經思考過的節期有關),目的是為了再次聆聽永恆主的命令,並遵行這些命令(見申卅一 9-13 )。再者,以色列曾定期聚集,以便建立並更新盟約,普遍認為詩篇八十一篇記錄保存了這些過去的歷史事件(亦見詩五○,九五)。 詩篇八一篇 4-10 節似乎重複了永恆主在西乃山上的發言。[27] 第 6-7 節中,永恆主提醒以色列祂過去完成的拯救行動。永恆主是所有話語的主角,所有關鍵動詞的第一人稱主格都是祂,同樣的情形出現在出埃及記二十章 2 節。隨後而來的是以「聽」(shema’)字為主導的盟約性命令。敬拜中,以色列當以順服的心聆聽永恆主。第 8 節的後半部因以色列人「不聽」而勸誡他們,暗示盟約遭受侵犯。但第 9 節重複了西乃山上的主要命令「不可有別的上帝」,因而重新邀請以色列回到順服的盟約之中。爾後,第 10 節表明說話者是帶領百姓出埃及的上帝,這位上帝將會賜福以色列。顯然 9-10 節不過重述了出埃及記二十章 2-3 節的內容,惟一的差別在於 9-10 節倒置了兩個修辭要素(「我是永恆主──你的上帝……不可有別的上帝」)。這首詩餘下的部分邀請以色列人聆聽(13 節),換言之,要他們回應命令,並藉此再次領受永恆主的美好祝福(14-16 節)。在此相遇中,所有一切都回歸永恆主的命令,這命令要求以色列驅逐其他所有的神祇(9 節),並要求他們回應上帝的聖言。

以色列在敬拜中要闡明誡命
敬拜中的以色列頻繁而規律地重申永恆主的命令,以便提醒永恆主命令下的子民,他們所擁有的獨特命定。然而,從妥拉(Torah)傳統可知,敬拜中的以色列聽到的不單是「十大誡命」(the big ten)。摩西五經中延伸出來的妥拉素材即表明,十誡不只被人重述,同時也隨著時間推移獲得解釋、延伸,以及外推。 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這種詮釋外推首要發生在敬拜之中,在敬拜中永恆主的命令獲得新意。經文中提到利未人,要求他們「要將你的典章教訓雅各,將你的律法教訓以色列」,這表示教導妥拉是祭司的職務之一,這教導的工作很可能是為要解釋拈鬮(土明和烏陵)的結果(申卅三 8-10 )。 祭司階層的教師(特別在利未記中)將聖潔的重要性外推至以色列生活的各個層面。 [28] 在申命記傳統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見,透過詮釋,誡命愈來愈詳盡,妥拉也因此不斷被賦予新意。 「這約不是與我們列祖立的,乃是與我們今日在這裡存活之人立的。」(申五 3 )因此,自傳統的起頭,摩西就「講論律法(Torah)」(申一 5 )。後來在這傳統的結尾中,以斯拉以及利未人解釋了同一個妥拉。他們:

耶書亞、巴尼、示利比、雅憫、亞谷、沙比太、荷第雅、瑪西雅、基利他、亞撒利雅、約撒拔、哈難、毘萊雅,和利未人使百姓明白律法;百姓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他們清清楚楚地念上帝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八 7-8 )

於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想像之後發展出來的以色列敬拜,完全致力於闡明西乃山上的命令。事實上,馮拉德認為,申命記中誡命的素材特色就是「宣講的律法」,也就是說,永恆主的命令以講章的方式呈現。 要說這素材構成了「講章」是有些過頭,但如果把「講章」理解為是在闡明珍貴的經典,以便讓當代的人了解,那麼使用這個術語雖不中亦不遠矣。申命記六至八章以及耶利米書七章、十八章 1-11 節、二十四章 1-10 節,都承載申命記傳統的標誌,內容類似講章。這些經文的特點在於,發出了「非此即彼」的急迫呼聲,猶如西奈山上以及申命記之約的教導。這些講道式演說的目的,是要聚集的百姓在離開聚會時,再次活在永恆主命令所構築的世界之中,也就是置身於永恆主對世界的心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