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的荒野課: 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
作者 | 彭永松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十六歲的荒野課: 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3.以誠懇嚴謹且趣味橫生的文字風格,道出關於自然與發展的諸多可能,培養年輕世代對閱讀自然的興趣與識讀力,進而對自然文化產 |
作者 | 彭永松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十六歲的荒野課: 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3.以誠懇嚴謹且趣味橫生的文字風格,道出關於自然與發展的諸多可能,培養年輕世代對閱讀自然的興趣與識讀力,進而對自然文化產 |
內容簡介 3.以誠懇嚴謹且趣味橫生的文字風格,道出關於自然與發展的諸多可能,培養年輕世代對閱讀自然的興趣與識讀力,進而對自然文化產生共感與認同。 荒野裡藏著甚麼秘密?令人想探究?想挖掘?想逃離? 自然觀察,究竟在觀察什麼?自然教給了我們甚麼?我們對自然又做過什麼? 作者彭永松長期探索荒野,從事自然教育,深知「人心的超載比環境的超載更讓人憂慮,也才是地球環境 超載的主因,我們遠離自然的從來就不是身體,而是心靈,只有在複雜的社會裡重新尋回簡單的心,才能真正找回人類在自然、在宇宙中的位置」。本書為年輕讀者帶領方向,指出種種看不見的影響與傷害、快速消失的生物多樣性。對於「生而自然,而不自然」的人類作為,提出反思,並疾呼「可以不要互相傷害嗎?」究竟人與自然的新關係可以怎麼改善?換位思考,共創三贏,似有可能,就看理解後的實質行動。 生長於農家、投身於荒野的作者彭永松,以「猴子老師」為自然名,長年觀察思索環境與人的諸多現象,為了年輕人與未來環境,把他長期的理解與關懷編寫成一部全彩的田野交響曲,從【序曲】自然教給我的事開啟了荒野旋律,到【第一樂章】消失的生物多樣性、【第二樂章】生而自然,而不自然、【第三樂章】可以不要互相傷害嗎、【第四樂章】人與自然的新關係,而到【終章】 換位思考,共創三贏。在時而高亢,時而低吟的絮說中,作者用十二萬字與精選四百餘張照片指出環境發展的各種現象與癥結問題,幫助年輕人認識自然與困境,思考如何在各種限制之中化阻力為助力,在轉念之間邁向可行的路途。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荒野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徐仁修 柯金源 臺灣環境與生態紀錄工作者 ——專業推薦 《十六歲的荒野課》由擅長生態觀察與攝影專業的彭永松老師執筆,透過作者親臨現場式的文字與影像分享,精彩美好的生態攝影作品對比文字中堪憂的種種環境及生態狀況,點出當今我們必要暫停腳步停下來思考的諸多問題。 儘管書中提到的許多問題恐怕無解,不少專家形容人類發展的態勢已經像一列衝向斷崖的失速列車,單單以人口及需求慾望的膨漲所造成的問題,都不是「我們只有一顆地球」所能擔養。傳統的生態平衡標準已經因為人類的暴衝而一再偏移,僵固的思考與應對態度,很有可能就是陷入無助的絕望陷阱。 這本書點出癥結問題,「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社會運動在台灣已風行至少三十個年頭以上,環境在變,生態在變,應對的思維和態度似乎不該是一成不變的停滯狀態,不應該停留在運動初期的零和思維上。「發展與保護」的矛盾與衝突並非絕對無解,如本書提到的,也許換個角度、換個位置來期許未來「變位思考 共創三贏」的努力方向。 既然無法避免走向斷崖,也許我們可以退一步積極有效的來控制行進速度;既然不可能永續,但我們應該不難以我們最擅長的經營管理來做到延長使用期限的目標。 而這些努力都需要改變,改變觀點將是重要關鍵,觀點改變,態度就會跟著改變。這本書教我們親臨現場,讓年輕朋友經由對生態之美的接觸,進而感到興趣而有進一步認識的衝動,未來很有可能因而成為環境和生態的關懷者甚至是重要推手。 環境與生態運動不是搖旗吶喊,而是現代人類在享用安全與富足時,必要對生養自己如母體般的環境與生態,貼近而且是更進一步的認知與自覺。 重新認知自己的生態位置,重新發覺自己對環境與生態的責任。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從二○一二年開始,我邀彭永松跟我一起到中國,為培訓兒童自然教育講解員的營隊擔任講師,此外,我們也多次一起到婆羅洲、印度等國做生態旅行,也在荒野基金會舉辦的國際自然教育講師培訓團擔任講師。此外,他知識與見聞廣博,又有多年拍攝的豐富照片,正好可以為年輕人打開多扇荒野大自然的窗門。 大自然物種多樣,系統複雜而完美,億萬的生命物種間的關係又環環相扣、共生共榮,而要能把其中的奧妙與精彩清楚陳述,彭永松老師是我所知極少數,甚至是,唯一能夠娓娓道來的一位,這點我絕對可以保證! 知識要轉變成體驗,才是每個人成就的關鍵。想要更了解大自然,就得直接進入荒野,並開始進行自然觀察。不久,你會發現不只野趣橫生而樂趣也無窮,人生體驗的收穫更會讓你覺得無限豐盈。 ——荒野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徐仁修
作者介紹 彭永松自然名「猴子老師」,荒野基金會國際自然教育講師,綠色營自然導師,在桃園觀音大潭海邊和新屋的稻田裡度過了打赤腳的快樂童年。曾經在政府文化單位工作十四年,離開公部門後仍持續走訪田野文史,也從未停止自然觀察及拍攝。 二○○四年起在臺灣Nikon School長期開設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學習、臺灣民俗、傳統建築攝影等課程至今;年輕時得過一些文學新詩獎,寫過幾本攝影叢書和地方歷史、傳統信仰、民俗文化的專書。二○一二至一六年獲邀在文化大學視覺藝術中心、法雅客藝廊、玉山國家公園藝廊舉辦了四場《野。臺。WILD TAIWAN》臺灣自然與生態攝影個展。二○二二年終於把講了二十多年的生態與環境課,重新思考彙整寫成了第一本書, 除了希望與更多朋友分享,也是盡己之力回饋生養人類的天地。
產品目錄 【推薦序】最精彩的荒野課 徐仁修 【推薦序】親臨現場 廖鴻基 【序曲】自然教給我的事 自然觀察,究竟在觀察什麼 遠離自然的不是身體,而是心靈 看不見的影響與傷害 離開了赤腳踩過的土地 【第一樂章】消失的生物多樣性 逐漸消失的生物多樣性 人類能夠再「創造」一個地球嗎 少了蜜蜂,並非只是少了蜂蜜 究竟是誰「入侵」了誰的正常生活 無從選擇的生與死 紅火蟻身上的「異形」寄生 失控的生物防治 花仙子變成了殺不死的樹妖 從美麗的觀賞生物變成環境殺手 沒有泥鰍的童年 並非所有的外來物種都需要或都能夠移除 人類夜航的明燈,鳥類夜航的殺手 如何避免綠色能源變成血色能源 總是忘了計算生態成本 回到沒有電的日子,可能嗎 【第二樂章】生而自然,而不自然 山與海交會的美麗方舟 人定勝天,人真的可以勝天嗎 一條公路的美麗與哀傷 生活需求與環境衝突 在河床上種菜 路邊的野花請不要砍 我的秘密花園 四季交響詩 我的小樹朋友 不要讓兩千元鈔票變成了「滅絕物種紀念幣」 沿著公路種綠金 靈長類的「戰爭」 【第三樂章】可以不要互相傷害嗎 網內網外,不要互打 野生動物的逆襲 誰殺死了鱷魚先生 象足餘生記 農民和野象都在保護「自己的」食物 斷掌黑熊的悲歌 嘎啦嘎澇,南路鷹一萬死九千 失控走調的「生態」攝影 誰愛動物園 【第四樂章】人與自然的新關係 有藍鵲伴讀的童年 先天自然與後天學習 演化沒有教的事 高速公路黃昏殺蟲事件 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 懂得退後,才是向前 怎樣幫蝴蝶過馬路 「人類本位」才是自然保育最大的障礙 臺灣梅花鹿的滅絕與復育 石虎會吃我們的雞,為什麼要保護 臺灣的山貓森林 許一個公民信託的未來 臺灣的公民信託運動 回到簡單的初心 【終章】 換位思考,共創三贏 化阻力為助力,只在轉念之間 既要維護生態也要賺錢,可能嗎 人治與法治 國家公園和居民的對立與和解 保育如治水,除了防堵更應疏導 生態放生,科學放生 從捕鯨到賞鯨的漫漫長路 知易行難的「自然保護」與「居民共生」 生態保育回饋金
書名 / | 十六歲的荒野課: 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 |
---|---|
作者 / | 彭永松 |
簡介 / | 十六歲的荒野課: 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3.以誠懇嚴謹且趣味橫生的文字風格,道出關於自然與發展的諸多可能,培養年輕世代對閱讀自然的興趣與識讀力,進而對自然文化產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504793 |
ISBN10 / | 9865504790 |
EAN / | 9789865504793 |
誠品26碼 / | 2682188614002 |
頁數 / | 288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最精彩的荒野課
徐仁修(自然作家、探險家)
去年春天,黃秀慧主編來邀我寫一本給青少年的荒野課。雖然我是荒野保護協會與荒野基金會的創辦人,雖然我寫過五十幾本與自然有關的書,但這樣一本針對年輕人的荒野大自然書,卻有一個人肯定會比我寫得更好,那個人就是彭永松。
彭永松先生是個多才多藝的怪胎:不管寫作、攝影、音樂……而他喜歡或關心的事物更多到我很難列出所有的項目,從宗教、廟會、原住民、客家文化、環境問題、氣候變遷……我很難找到一項他不懂或不關心的事物。他是台灣尼康器材公司的攝影老師,也替幾處古蹟廟宇寫過發展史,擅長多種樂器、自彈自唱,而且歌聲迷人……你說,他是不是怪胎?
從二〇一二年開始,我請他跟我一起到中國,為培訓兒童自然教育講解員的營隊擔任講師,此外,我們也多次一起到婆羅洲、印度等國做生態旅行,也在荒野基金會舉辦的國際自然教育講師培訓團擔任講師。此外,還有一個我會覺得他寫這本書比我更適當的原因,就是他比我更有耐心。他不只諄諄善誘,也在於他有教無類,甚至是力求完美。也因為他知識與見聞廣博,又有多年拍攝的豐富照片,正好可以為青少年打開多扇荒野大自然的窗門。
大自然物種多樣,系統複雜而完美,億萬的生命物種間的關係又環環相扣、共生共榮,而要能把其中的奧妙與精彩清楚陳述,永松老師是我所知極少數,甚至是唯一,能夠娓娓道來的一位,這點我絕對可以保證!
知識要轉變成體驗,才是每個人成就的關鍵。年輕人想要更瞭解大自然,就得直接進入荒野,並開始進行自然觀察。不久,你會發現不只野趣橫生而樂趣也無窮,人生體驗的收穫更會讓你覺得無限豐盈。
如果你對大自然有興趣,可以直接與彭永松老師或荒野基金會,或上臉書【徐仁修荒野】跟我聯絡!
內文 : 【內文試閱】
石虎會吃我們的雞,為什麼要保護
雖然明知「棲地消失」才是造成梅花鹿野外滅絕的主要原因,但人們顯然沒有能夠記住這個教訓,為了經濟發展、為了自己更舒適的生活,從未停止對野生動物棲地的侵佔。這兩年因為路殺、犬殺和光電「綠能」準備毀林發電等問題,就讓動保界憂心石虎可能將步上梅花鹿後塵,從臺灣的野地上消失。除了已經走入山林傳說在煙雲渺茫間無處可尋的雲豹之外,石虎是臺灣僅存的食肉目貓科野生動物,研究估計全臺僅剩約五百到七百隻石虎,然而一般人對石虎的印象和關心程度卻可能僅止於搭乘集集線「石虎號」彩繪列車拍照打卡上傳朋友圈。
覬覦石虎棲地的並不只有光電場,各項大型工程如營造業、石化業、汽車廠、科技園區、體育休閒娛樂、殯葬業者、道路建設……都在等著政府點頭通過環評,就準備大肆砍樹挖山;這當中還不包括無數切割成小面積開發以規避環評的度假別墅、露營區和休閒農園。生活在新竹、苗栗、臺中、彰化至南投淺山丘陵地區的石虎,由於棲地遭到人類侵占而支離破碎,經常必須冒險穿越道路跨區覓食,除了容易遭到車輛撞擊導致傷亡,也常發生幼獸掉落公路邊溝受困的情況(如果發現掉落邊溝的幼獸請千萬不要急著送往野生動物救傷站,應該先退到遠處觀察狀況,石虎媽媽或許只是暫時躲避人類,通常也有能力幫牠脫困),在「經濟」和「保育」的拉鋸中石虎根本沒有投票和發言權,只能被動等待人類宣判牠的命運,最後只好出現在公路上「以死抗議」;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人類造成石虎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竟然還不是路殺。
二〇二一年八月,在一場關於苗栗銅鑼光電場開發案的記者會上,有贊成開發的村民到場表示:「石虎是有害動物,牠會吃我們的雞,為什麼要保護呢?⋯⋯你們不如去保護一隻貓!」這些話聽來也許刺耳,但無論背後動機為何村民說的畢竟也是實情,如果保育團體只把說話的人當成資方或利益團體刻意找來鬧場轉移焦點的打手,雙方將永遠站在對立面而毫無交集,保育行動也很難獲得當地村民的支持;當然保育團體其實很早就注意到了這是推動守護石虎棲地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隨著三百多年來移民從平原往淺山開墾,石虎的生活範圍早就已經和人類高度重疊,只是近數十年因為各種經濟開發和道路建設而使棲地碎塊化問題益形嚴重,覓食不易的石虎也更加容易往人類生活區域尋找機會,對牠們來說怎麼可能區分家禽或野生動物,只要能到口的都是獵物。雖然侵入雞舍的也有可能是流浪犬貓或其它野生動物,但幾乎所有帳都算到了石虎頭上,少數不堪損失的農民被迫採取了極端的防護手段,在雞舍四周設置非法獸鋏甚至投放毒餌,由於這類人為傷害存在許多黑數,學者調查估計每年因為「雞舍衝突」而死亡的可能就有二十到五十隻,比路殺個體還多,如果不能解決這項「人虎衝突」,不但無法避免石虎傷亡也恐怕很難讓農民對石虎有好感。
二〇一七年十月,在生態學者「石虎媽媽」陳美汀號召下,成立了「臺灣石虎保育協會」,除了調查研究、推廣教育、監督政府與企業在石虎棲地的開發案之外,隔年底協會決定發起募款並徵集志工協助農民改善雞舍,當有農民通報雞隻遭到捕殺,經過紅外線相機監測確定有石虎侵入的問題,再進一步訪談瞭解雞舍情況並徵詢農民合作意願後,就會免費幫忙架設圍網。第一階段計畫已經在二〇二一年五月順利完成,總共幫苗栗地區一百三十五戶農民改善了雞舍,目前新的計畫仍持續進行中。
這項改善工程除了能夠解決農民損失問題並減少陷阱、毒餌,也讓無法進入雞舍的石虎重回野外捕獵,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可以得知更多人類與石虎接觸的經驗,深入瞭解石虎棲地裡的居民想法和需求,這些都可做為將來擬定保育計畫的重要參考,另外透過實質協助化解了農民與石虎的衝突,也使他們對保育工作能產生好感,從阻力轉而成為助力。
臺灣的山貓森林
另外也有一群關心石虎的人,則是以集資購買保育棲地的方式希望為石虎和野生動物留下安定的家園,這個理想在土地昂貴的臺灣的確並不容易。在臺中文山社區大學教原生植物的吳金樹老師,眼見家鄉快速開發,大肚山上許多原生植物棲地都已遭到破壞,雖然想購地保護但熱絡的房產市場已經把地價炒作得太高,二〇〇四年正好得知苗栗有塊待售丘陵地,他決定自掏腰包買下,並且讓它慢慢荒化成為適合野生動植物生存的自然野地,從此開始了購地保育之路,同時一個更大的理想也在心中逐漸醞釀成形。
由於個人財力終究有限,二〇一四年他找了十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集資在苗栗買下兩塊廢耕丘陵地,希望能仿效日本龍貓森林保護生態的成功經驗,以石虎的俗名山貓命名為「山貓森林」,這群發起人也打趣自稱「山貓幫」,不是幫派而是「幫忙」山貓;大家都知道土地真的很貴,但現在不做將來更難,倒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必須在生態遭到破壞前擋下。經過紅外線相機監測,這片「荒地」一點也不荒,不但真的有石虎,還有山羌、白鼻心、穿山甲、食蟹獴、鼬獾、臺灣獼猴、食蛇龜、藍腹鷴等許多野生動物。幾年後他又貼上老本再加貸款獨資買下了「山貓森林獅潭園區」,買下這些森林除了保留生物棲地,也希望可以降低周邊土地遭到開發的可能性,對此吳金樹有個非常生動有趣的比喻:「相對於大自然,我們買下的土地只是一粒芝麻,但是芝麻多了也可以保護燒餅。」
二〇一九年九月山貓幫買下了原本建商預定開發為高爾夫球場的八處森林多筆土地編為十一號到十八號山貓森林,也決定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保護行動,以森林所在的南河國小北河分校為名擬定了「山貓森林北河園區計畫」透過網路社群粉絲頁傳播,開放給理念相同者認股但要經過審核,並且為了實踐公民參與精神還限制每人最高認股數,至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中「北河園區計畫」順利完成;吳金樹表示,山貓森林的重點並不只在於保育石虎或多少動物,而是希望能帶動人們關心並保護「臺灣的淺山生態系」,因此山貓幫成員也已經展開苗栗後龍海岸的生態保護計畫,未來將逐步擴及全臺灣。
目前加入山貓森林的社友愈來愈多,集合眾人之力已買下了七十六筆土地共十二萬四千多平方公尺,也正在進行面積更大的「山貓森林枋寮坑園區計畫」。每筆土地都有數十到上百人以「公同共有」且承諾不提出分割的方式登記成為所有權人,參與其中的朋友告訴我,這是在目前法規下最理想的方式:「雖然每個人都是地主,但是因為產權分散所以都無權作主,只有山貓和大自然才是這些土地真正的主人。」
早期山貓幫購地之後除了生態監測外原本都是儘量不介入,採取自然演替「無為而治」的策略,雖然大自然把自己經營得很好,但豐富的生態卻也引來了別有居心的盜獵、盜採者偷偷潛入,因此在山貓森林逐漸擴大也穩定發展後,團隊決定開放部份適當區域改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里山倡議」管理模式,成立了「山貓森林學校」,經常邀請專家指導在北河、枋寮坑兩處園區辦理限定人次的「森林日」生態教育活動如古道踏查、復育原生動植物、螢火蟲季、取材自然的傳統生活智慧學習⋯⋯等,除了嚇阻非法侵入者,也希望更多人能夠體驗到與大自然相處的快樂。
目前山貓森林和林務局的「國土生態綠網」已有密切合作,也預定朝向成立基金會的目標發展,對於是否轉型為環境信託方式,吳金樹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但臺灣到目前為止也只有「自然谷」一個信託案例,顯然政府和想要推動信託的公民團體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至於未來,人總要退休交棒給下一代,除了按計畫完成階段性目標,將來甚至也不排除在適當條件下把所有土地捐給國有財產局成為保安林和「生態綠網」的一部份,關於這點所有成員及贊助者也都有共識。
最佳賣點 : 本書特色:
1.首部針對年輕世代設計的臺灣自然文化讀本,作者提出近年環境的各種現象,分析突破的可能性,導引思考共同的未來。
2.為年輕世代建構一個「不僅臺灣」的荒野臺灣觀點。既在島外看島內荒野,也在島內看島外的荒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