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結的戰爭: 戰後東亞人權問題 | 誠品線上

未完結的戰爭: 戰後東亞人權問題

作者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特藏管理組/ 編
出版社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未完結的戰爭: 戰後東亞人權問題:2018年11月2日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以臺灣經驗出發,探討「戰後東亞人權問題」,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相關議題之演講與論文,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2018年11月2日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以臺灣經驗出發,探討「戰後東亞人權問題」,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相關議題之演講與論文,進一步討論爬梳二次大戰後東亞各國之政治、經濟、文化、媒體與人權事件因果關係。本書特別整理會中演講與發表論文之內容,特收錄濟州4‧3和平財團提供濟州4‧3事件資料,以期提供國內對東亞人權問題有進一步的認識與研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近年來致力於史料數位保存,及促進數位人文學術發展,搭建史料與學術研究結合之平台為期許。「政大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即是落實此目標之具體行動,每年定期舉行,提供研究者利用圖書館所建置之數位典藏之史料,進行研究成果發表與意見交流之平台。為讓更多關心者能參與,特將論壇之文集集結成冊出版系列專書,協助推動史料研究之創新學術發展。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館長序 序 專題演講 美蘇冷戰下的港臺反共自由主義─解讀人權思想的政治背景 中村元哉──著 論文 報業政治獵巫:以1950-60 年代《臺灣新生報》四大案為核心 陳百齡──著 從美國國務院人權報告看臺韓兩國的人權發展(1977-1987) 楊秀菁──著 「掃黃」為名的言論控制:1950 年代內幕雜誌《鈕司》週刊的內容分析 黃順星──著 多方角力下的戰後處理:以二戰後澳洲法庭審判的臺籍戰犯為例 藍適齊──著 看見在日朝鮮人的歧視困境:以金嬉老事件為中心 林政佑──著 1960 年代國府對在日臺獨運動的箝制與打擊──以「臺灣青年社」為例 余佩真──著 在故鄉成為異鄉魂:1950 年代逃亡現象之研究(以省工委為例) 李禎祥──著 文獻選輯 正確認識濟州43 事件 濟州4‧3 和平財團──著

商品規格

書名 / 未完結的戰爭: 戰後東亞人權問題
作者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特藏管理組 編
簡介 / 未完結的戰爭: 戰後東亞人權問題:2018年11月2日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以臺灣經驗出發,探討「戰後東亞人權問題」,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相關議題之演講與論文,進
出版社 /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824729
ISBN10 / 9869824722
EAN / 9789869824729
誠品26碼 / 2681855407008
頁數 / 4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1945 年8 月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但遺留下的問題深刻影響至今。原先是日本帝國的東亞地區,一夕之間權力真空,不論是戰爭時期的作為,或是戰後處置的原則,引發了大規模的人權問題:如何對待放下武器的帝國軍人?前殖民人民現在變哪一國人?原先同一個帝國體制下的制度、財產和權利,現在怎麼處理?在混沌未明中,這場戰爭結束後才是困境的開始。二戰結束後僅一年半,臺灣就發生了日治時期以來死傷最慘重的二二八事件,幾乎同一時間,韓國濟州島也爆發了官方對民間的大規模鎮壓,史稱四三事件。兩地的憾事各有複雜成因,但都包含了脫離殖民地狀態後內部對於國家未來想像的重大分歧,並在國家生存危機的前提下,強化了使用武力的正當性。未幾東亞地區捲入美蘇對抗,在國家政權重整與鞏固統治的過程中,政府對不同政治路線主張的壓制、對異議者的追捕與拘束,以及對官方意識型態的形構,其涉入社會底層與人心的深度與廣度,並不亞於二戰時期。
對東亞人民,特別是臺灣與韓國人而言,所謂的「冷戰」並不真切,迷漫於料羅灣或朝鮮半島的,是熱騰騰的戰火硝煙,是未曾完結的戰爭,所形成的人權問題,也不絕如縷。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於2018 年11月2日舉辦「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2018:戰後東亞人權問題」,目的就是集合學者討論上述跨境與跨時代的人權問題。政大圖書館每年針對所藏史料進行主題式地整理與數位化,並藉此舉行論壇,期待研究者共襄盛舉。本年所選定的資料為《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由本校新聞系林元輝院長於2008 年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作開始作業,歷經紙本與電子書等形式,並再重新校對整理,終於在2018 年以線上資料庫的面貌重新問世,而這其中政大圖書館同仁用力甚多。這份資料從計畫主持人到最後以資料庫形式呈現,並舉辦論壇,可說是政大學術能量的展現。
當時在論壇中所發表的文章,經過審查及作者修改後,大致就成為本書內容。雖然史料的主體為二二八事件,但一來相關學術活動不算稀少,二來呼應近來戰後臺灣史將視野放大的趨勢,因此將主題設定為戰後東亞的人權問題,所邀請的學者與決定發表人名單時,也以此範圍為目標。主題演講邀請了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朱立熙教授,發表〈濟州四三大屠殺:從黑暗到漸明〉,以及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中村元哉,講題為〈美蘇冷戰下的港臺反共自由主義──解讀人權思想的政治背景〉,前者從東北亞的人權事件說起,帶領與會者理解發生於韓國的四三事件,當時發生的梗概與之後官民的處理態度,後者則將臺灣自由主義者的思想脈絡,與身處香港的知識分子相互聯結,並探討冷戰結構對於反共思想與人脈的關係。兩位均提示了在思考臺灣人權問題時,若不再只將眼光集中於島內,將可對東亞的歷史有更多元的理解。兩位教授在百忙之中仍前來與會,特別是朱立熙老師慨然允諾作開場的演講,雖因自謙而未收錄其講詞,但他所提供的濟州四.三和平財團的文件,也選輯進本書,以饗讀者。
除了兩場主題演講外,本次論壇共有七篇專題論文發表,各有特色。談起人權議題,最先浮現於腦海的,很可能是人身自由或國家暴力,李禎祥的文章可歸類於此,他從政治案件中的「逃亡」現象出發,討論這群人在島內被追捕時所牽涉到的各種人權議題。除此之外,「人心」的控制,特別是在反共體制下的言論控制,更是對「表現自由」的一大箝制,陳百齡教授討論白色恐怖與報業的關係,黃順星教授則分析「掃黃」所顯示的言論控制,凸顯大眾媒體的人權議題。上述的研究集中目光於臺灣內部,以下其他的研究者則將關懷擴展至東亞各處。藍適齊談論澳洲審判中的臺籍戰犯與戰後處理,鮮明地呈現戰後臺灣人在喪失日本國籍、中華民國政府又未能適時支援的情況下,在審判中所遭遇的各種困境,林政佑也同樣以身分切入,解析在日朝鮮人的各種難題。這兩篇論文,都可視為解答「日本帝國崩解後東亞變得如何」的嘗試。另外,余佩真則以臺灣青年社為例,重構1960 年代在東京從事臺獨運動的留學生與臺灣人社團,如何受到來自中華民國政府的壓力。臺灣人對於政治路線的選擇,百年來未必與當權者完全一致,但日治時期在母國內地,戰後在前殖民母國都擁有相對較大的政治活動空間,也都同樣必須與自己家鄉的政府互相周旋,從參政權的角度而言,難免唏噓。而臺灣的狀況也一直受到國際關注,楊秀菁從美國國務院的人權報告,說明從主導東亞秩序的美國角度,是如何看待臺灣與韓國的人權狀況。
回到本書初衷。當談起東亞、冷戰與人權問題時,很容易直接聯想到國家統治和國際政治,但從上述的研究中也可以發現另一個角度,亦即人民追求權利的角度。東亞知識分子從十九世紀末以來,強烈地展現尋求個人啟蒙與國家發展的企圖,儘管面對各種壓力也從未停歇。隨著時代演進,許多人驀然發現,人權問題並未隨殖民者或帝國主義的離開而結束。創造一個理想的國度、成為一個理想的人,仍須不斷地爭取、衝撞、捍衛,甚至犧牲。從人民的角度而言,面對自己的國家主張各種權利,亦是另一場未完結的戰爭。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林果顯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2018年11月2日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以臺灣經驗出發,探討「戰後東亞人權問題」,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相關議題之演講與論文,進一步討論爬梳二次大戰後東亞各國之政治、經濟、文化、媒體與人權事件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