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這樣教: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會合作的孩子 | 誠品線上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作者 Alfred Adler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阿德勒這樣教: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會合作的孩子: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童教養經典。暢銷近百年,當今西方主流親子教育思想。譯成50種語言,暢銷5000萬冊,解決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世界上沒有教不會的兒童,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 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童教養經典 暢銷近百年,當今西方主流親子教育思想 譯成50種語言,暢銷5000萬冊,解決無數日常養育難題 寫給父母和老師 革命性的兒童教養指導手冊,揭開兒童不同階段成長的祕密 破解 兒童的心理行為密碼。 揭開 兒童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床、暴躁等行為的根源。 傳授 父母和教師簡單、高效的教養技巧。 培養 兒童擁有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等健全的人格。 讓全世界數千萬兒童、父母和教師 都終生受益的教養經典 阿德勒這樣教 •教育孩子時,最大的錯誤是對誤入歧途的孩子惡言相向,斷言他們以後肯定會變壞。 •將孩子培養得野心勃勃毫無益處,我們更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 •教育兒童的正確方法是:告訴他們,期望不透過努力就得到別人的尊重是錯誤的想法。 •理解孩子的觀點,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並培養孩子的社群情懷。 •父母把孩子的生活處處照顧得很周到,孩子往往就會很懶散;父母經常因為小事斥責孩子,孩子往往就會撒謊成性。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活的有價值。 •既然父母無法創造出盡善盡美的成長環境,那麼對孩子抱著過高的期望,無疑是一件異常危險的事情。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在我看來,阿德勒一年比一年顯得正確。――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建者 •我學習了阿德勒的很多內容,這是「正向教養」的一個心理學來源。――簡•尼爾森 /正向教養提倡者 •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曾追隨佛洛依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佛洛依德心理學體系的人。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王童童王童童畢業於鄭州大學學前教育管理碩士班,專精學前教育與教育心理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譯者序 01導論 了解兒童 社群情懷需求 02人格的整體 兒童人格整體的發展 行為模式邏輯 03追求優越感對教育的重要意義 自卑與超越 保持平衡 學校的教育 04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 有益的標準 獲取特權的小手段 語言障礙的警訊 當劣勢成為一種防禦機制 05兒童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中的惡性循環 消極語言會剝奪孩子的希望 自卑的表現 06防止兒童出現自卑情結 兒童對外在環境的評價 忽視與寵溺 社交中角色扮演 07社群情懷的養成 兒童對社群情懷的心理訴求 社群情懷直接影響邏輯和語言能力 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成就 家中第一個孩子的共同性 08兒童的心理處境與矯正 兒童的自動定位 兒童行為和內心的背離 理想化的思維方式 09新環境的試煉 兒童的對抗行為 孩子微行為中的信號 對新環境的不適 性別不平等帶來的傷害 10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 智力測驗的功能 適當程度的競爭 遺傳與成績單 學生留級和跳級的問題 關注兒童心理 11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訓練兒童的合作能力 家庭成員的不良行為 來自親戚的誤傷 如何給孩子挑選讀物 12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至關重要的時期 青春期畫像 掌握正確的性教育 13教育的失誤 了解孩子的壓力 重建孩子的人格系統 14對父母的教育 善意的合作 正面管教 附錄1個體心理問卷 附錄2五個孩子的個案及其評論 附錄3阿德勒生平與年譜

商品規格

書名 / 阿德勒這樣教: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會合作的孩子
作者 / Alfred Adler
簡介 / 阿德勒這樣教: 教出自信、獨立、勇敢、會合作的孩子: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童教養經典。暢銷近百年,當今西方主流親子教育思想。譯成50種語言,暢銷5000萬冊,解決無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0637533
ISBN10 / 9860637539
EAN / 9789860637533
誠品26碼 / 2682026153007
頁數 / 2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譯者序

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社會教育家,還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一八七○年,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家庭,但是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因為他天生體弱多病,直到四歲才會走路。一九○七年,阿德勒發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使其名聲大噪。一九一二年,阿德勒在其《神經質的形成》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理論。新心理學理論包含了他的大多數主要概念。

一九二○年,他在維也納創辦了第一所兒童諮詢診所。在心理病理學的個案裏,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廣大的聽眾講課。一九三二年,他成為日本長島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一九三四年他定居紐約。一九三七年,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於蘇格蘭的亞伯丁。

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結」、「補償機制」等概念,深深滲透到現代中西方文化和大眾的科學常識之中。

阿德勒認為,人的生理缺陷帶來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對自卑感無法找到滿意的補償,那麼,人就會有精神疾病,即心理、情感的功能性紊亂和失調。另外,阿德勒強調個人必須與社會構成聯繫。個人只是社會的一分子,一個人對待社會中他人的態度,以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響著他的心理健康。

阿德勒還指出,由於人格結構形成於兒童期,所以,要想找出人格心理問題的癥結,只能從人的童年時期入手。並且幫助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變成了頭等重要的事情,這也就是「教育」一詞在阿德勒心目中的含義。

阿德勒在本書中,主要圍繞著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確、健康的人格這一核心問題來展開論述。他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的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總的來說,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兒童教育的首要任務。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孩子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說謊,甚至不愛學習等。關於這些問題的心理誘因以及解決方案,阿德勒的這本書中也有詳細的介紹和分析。阿德勒告訴我們,兒童的這些行為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只是表象,家長暴力地制止和打罵,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本書基於個體心理學的理論依據,對兒童人格構成做了全面、透徹的分析,對為人父母者、教師以及所有關心或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都有著非凡的意義。此外,本書還介紹了人的天性、遺傳等因素對一個人兒童時期的影響。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還是一部探討人性、人的心理、人與社會關係的心理學佳作。

試閱文字

內文 : 04 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


獲取特權的小手段

在進一步探討追求有益的優越感與無益的優越感之間的差別之前,先來談談一種似乎與我們的理論相矛盾的行為,即懶惰行為。從表面上來看,懶惰與「孩子天生都有一種追求優越感的心理需求」的觀點相互矛盾。我們責備懶惰的兒童,說他們沒有追求優越感的渴望,沒有雄心大志。但事實上,若我們仔細觀察他們,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想法普遍是錯誤的。其實,他們正在享受懶惰帶給他們的好處,他們不必背負別人對他們的期望,即便他們沒有什麼成就,別人也不會過分苛責他。因為他不願意努力,所以總表現出一種無所事事、鬆鬆散散的樣子,但是他的懶惰卻成功地吸引了別人的關注,至少他的父母要為他操心。想想看,有多少小孩不惜任何代價,想吸引別人關注。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懶惰兒童會有這樣的點子,想利用懶惰來引起別人注意。

心理學對孩子懶惰的解釋往往過於片面。很多時候,懶惰只是孩子緩解自己處境的一種手段,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無所建樹歸咎於懶惰。這樣一來,大家就不會指責孩子愚笨;相反的,孩子的家人通常會說:「這孩子如果不懶惰,就沒有他做不成的事。」相比於愚笨,孩子還是更喜歡懶惰的評價,這對於沒有自信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很好的安慰。此外,這個似是而非「如果是」的句子――如果他不懶惰,他什麼都能做得到――撫平了他們毫無成就的挫敗感。這類孩子一旦透過努力取得了某些成就,就會和他之前的毫無建樹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獲得極大讚賞,反而是那些平常就很認真的小孩,在得到更大的成就時,卻未必得到相對的讚賞。

因此,懶惰的背後通常隱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小心思」。懶惰的孩子就像走鋼索的人,在鋼索下面有著一張保護網,即便他們掉下去,也不會受到傷害。簡而言之,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藉口。

當我們思考日前的教育方法,我們知道對懶惰的孩子無計可施,人們越是喋喋不休地責備一個懶惰的孩子,越是合他的意。人們為他操心,不斷地責備,以至於轉移了人們對他的能力問題的關注,而這正是他所期望的。對他來說,懲罰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妄想透過懲罰方式來治癒兒童的懶惰毛病,那他終究會失望的,就算最嚴厲的懲罰也無法將懶惰的兒童變成勤快起來。

如果真的發生了轉變,那只是他們所處的情勢發生了變化。例如,一個孩子史無前例地取得了某種成就,那可能是因為相較於原來的教師,新來的教師更加溫和,更願意理解他,真誠地與他談話,給了他新的勇氣,而不是打擊他本來就所剩無幾的自信心。孩子由懶惰到勤快的轉變幾乎是突如其來的。我們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孩子的學業一直停滯不前,但換了一個新環境之後卻變得異常勤奮,這主要是因為外在環境改變了。

有些孩子不是採取懶惰的方法,而是透過裝病來逃避學校的學業任務。有些孩子在考試的時候情緒緊張,是因為他們覺得教師會因此多給他們一些照顧。一些愛哭的孩子存在著相同的心理:哭喊和精神緊張都是他們獲取特權的手段。還有一些因身體上種種缺陷而要求特殊照顧的兒童,也歸屬於上述心理類型,比如口吃的兒童。其實那些常與幼兒相處的人應該會發現,當幼兒開始學說話時,都有著輕微的口吃現象。兒童說話能力發展的快慢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兒童社群情懷發展的強度。社會意識較強、樂於與別人交往的兒童相較於那些回避社交的兒童,說話能力發展得會更好一些,也更容易一些。甚至還有一種情況是,覺得說話是一種顯得多餘的活動,例如:對過度保護與溺愛的兒童來說,根本不用等他開口提出任何需求,身邊的人就會先推測他的需求,並且滿足他(就好像在對待又聾又啞的兒童一般)。

語言障礙的警訊

當孩子在四到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學會講話,他們的父母就會擔心孩子是否有聽力發聲障礙。不過在經過聽覺測試後,他們很快就會排除孩子聾啞的可能性,因為他們發現孩子的聽力很好。

如今,人們會發現兒童確實生活在一個沒有需要說話的環境裏。當人們習慣於將所有東西都放在「銀盤子」裏端到孩子面前時,他們就不會有說話的迫切需要。如此一來,孩子自然很晚才會說話了。

孩子用語言來表示對優越感的追求以及追求的方向,且不管這種表達是用來取悅父母,還是用來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無論任何一種,如果他們都沒有機會說出來表達自己,那麼我們自然會憂心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

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語言缺陷,例如,他們對一些發音有困難,如r、k、s音,這些語言障礙都是能夠矯正的,但依舊有些人在成年之後還是會口吃、咬舌或者吐字不清。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兒童能夠擺脫口吃的困擾,只有一小部分孩子需要接受治療。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十三歲男孩的案例中看出治療的困難來。

這男孩在六歲的時候開始接受治療,治療持續了一年,但並沒有什麼效果。接下來治療停滯了一年,直到第三年的時候才又請了一名醫生。不過,經過一年的治療,男孩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第四年治療由此再次停滯。

第五年的頭兩個月,家裏請了一位語言教育專家來對男孩進行治療,結果情況非但沒有好轉甚至還惡化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男孩又被送到專門的機構矯正口吃,持續治療了兩個月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六個月後,口吃的毛病又出現了。

這個男孩後來又在另一位語言教育專家那裏接受了八個月的治療,治療依舊沒有成效。後來又請了一名醫生,同樣沒有效果。在第二年夏天,他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在假期結束之時,又恢復了原樣。

在治療期間,主要採用高聲朗讀、說話時減慢語速、做口頭練習等方法。人們注意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動會使他口吃的情況得到短暫的改善,但這種情形持續不久就會恢復原樣。這個男孩並沒有器官缺陷,只是在幼年時期曾經從二樓摔下來,得過腦震盪。

教過這個男孩一年的教師這樣評價他:「教養良好、勤奮、容易臉紅、有點敏感易怒。」

教師說,男孩在學習法語和地理的時候非常吃力,而且每逢考試,他就會表現得異常緊張。他特別喜歡體育活動,對技術性的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雖然沒有表現出領導者的特質,同樣能與同學相處得很好,但卻時常會和弟弟吵架。他是個左撇子,十二歲的時候他的右臉發生過中風。

在家庭環境方面,男孩的爸爸是一位容易緊張敏感的商人,每當男孩說話口吃,他的爸爸就會嚴厲地斥責他,即便如此,他卻更害怕媽媽。他有一個私人家庭教師,很少有自由時間,因此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也很少。他覺得媽媽不公平,因為她更疼愛弟弟。

基於以上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男孩容易臉紅,表明他一旦和別人相處,緊張的情緒就會有增無減,這一現象也和他口吃的習慣有關。他的口吃習慣已經內化為他大腦系統中的一部分了,這也是即使是他喜歡的教師也不能治癒他的口吃的原因。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世界上沒有教不會的兒童,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

全球數億父母、教師奉行的兒童教養經典
暢銷近百年,當今西方主流親子教育思想
譯成50種語言,暢銷5000萬冊,解決無數日常養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