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所本事
作者 | 吳冠賢/ 郭立群/ 陳柏翰/ 黃宣仁/ 蔡亦寧/ 蕭紫菡/ 採訪撰稿; 林士元/ 林韋聿/ 陳永融/ 許派崇/ 葉庭瑜/ 劉學墉/ 專文撰稿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居所本事:──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 |
作者 | 吳冠賢/ 郭立群/ 陳柏翰/ 黃宣仁/ 蔡亦寧/ 蕭紫菡/ 採訪撰稿; 林士元/ 林韋聿/ 陳永融/ 許派崇/ 葉庭瑜/ 劉學墉/ 專文撰稿 |
---|---|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居所本事:──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 |
內容簡介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 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昔日空間紋理(Urban fabric)與生活型態,面對都市發展東移、產業環境變遷與人口結構驟變的挑戰下,臺北如何驅動都市再生便尤顯重要。 面對超過半數屋齡達數十年以上的房屋,臺北從門戶計畫到行政區再生計畫為核心,發展出多元的都市再生行動,無一不是為了提供民眾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好的生活品質。 面對舊市區特有人文、歷史紋理,臺北多年來更致力於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與「社區營造」政策的改革,並期望透過更多元的環境再造方式,在延續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或取得新的空間使用同時,仍能保有在地故事性以及社會網絡間互動的可能性,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即是如此。 ── 以「老屋新用」共創富有溫度與人情味的城市 以臺北「老屋新用計畫」而言,在作為社區經濟與街區再生實驗行動定位下,一方面藉由空間改造滿足使用者需求與探討「硬體修繕」技術增加整建維護政策操作彈性,另一方面則透過輔導團隊機制促成政府、專業者與民眾的多方合作促使在地社群重新思考單一空間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更為重要的,空間進駐者作為都市再生推廣夥伴,無論是將新用途植入既有建築物乃至與周邊空間、組織共同策畫活動倡議「空間共享」概念的過程,都有助於都市更新制度朝向更多元、更具公益性的光譜發展。 總的來說,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就是希望藉由不同族群的觀點與行動,為冰冷的都市規劃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方,共同「找回臺北巷弄間的人情味」。
產品目錄 前言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 導言 以新選擇豐富現代生活,重拾舊市街的過往脈絡 老屋如何新用?邁向永續低碳城市,拆除不是唯一之路 老屋就這樣新用!整建維護,讓城市的「老房」變成「好房」 老屋新用計畫說明 大同區 老屋新用案例集-大同區 【老城區,新故事】持續綻放燦爛的大稻埕花火 珍惜與舊物的緣分 「324版畫工作房」刻印老屋新篇章 大龍峒龍的傳人 「果然文創」盼訴說家鄉百年風采 市場裡的跨界空間 「孖空間」用藝文展演大龍峒 幫助非行少年找回家的認同 「逆風劇團」 在老屋打造起飛基地 遍訪臺灣風土 「高淑玲染布工作室」染出寶島專屬的顏色 人與神一起守護地方 「舒喜巷」要讓大稻埕八將重上街頭 從打鐵街到腕錶店 「實在好貴」用麵包、老屋與街區交陪 高速臺北裡的慢速職人 「慢慢生活美」站穩昌吉街小巷 不只是老屋風情打卡點 「藝風巷」創造深入社區心靈的療癒力 各處打聽消息只盼搬進老屋 「邊境實驗室」用設計專業關懷鄰里 請喝一杯用愛與祝福泡的茶 「雜草町」為土地細煮慢熬 關懷社會少數的保養品工作室 「人也」整修老屋再出發 萬華區 老屋新用案例集-萬華區 【老城區,新故事】赤手拚搏出的艋舺堅韌生命力 像客廳一樣的閑適所在 「入船廳」讓居民更認識家 巧手翻轉60年老屋 「青田中」打造現代微東方風格 臺式居酒屋創《東園誌》 「家吶子」找回加蚋仔認同感 老屋新用,原味依舊 「家香味食堂」世居在此的父女一起繼續打拼 老軍公教福利站大改造 「一碼」成南機場社區共享對話新據點 糖廍裡的表演藝術中心 「曉劇場」舞出在地獨特姿態 中正區 老屋新用案例集-中正區 【老城區,新故事】人文政治交互反應的芬芳氣息——中正區 當餐廳成為社會運動 「呷米蔬食/素食餐廳」的美味不只是養生 老屋蛻變私廚工作室 「路易斯的餐桌」在廈門街種下一棟綠洲 不要停止做夢 「踩踩水cafe」用咖啡館打造圓夢平臺 書香飄散七十餘載 「松林書局」成為城市面容不可或缺的眉毛 他山之老屋 國內外其它案例集 國內案例 記憶觸媒催化下的歷史探索 太和堂藥房 老屋身上的潮州綠,染綠了潮州街 潮小屋 國外案例 一座160年老屋,成為農村地方脫胎換骨的新契機 秋保舍(アキウ舎) 城市和人一樣,有各種故事,最終都要能長成自己的樣子 斯皮特非爾市場 (Spitalfields market) 附錄 老屋漫遊地圖指南(大同、萬華、中正) 空間再生術!都市再生策略方法工具箱 編後語:從都市更新推動政策論整建維護的必要
書名 / | 居所本事 |
---|---|
作者 / | 吳冠賢 郭立群 陳柏翰 黃宣仁 蔡亦寧 蕭紫菡 採訪撰稿; 林士元 林韋聿 陳永融 許派崇 葉庭瑜 劉學墉 專文撰稿 |
簡介 / | 居所本事:──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 |
出版社 /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464714 |
ISBN10 / | 9865464713 |
EAN / | 9789865464714 |
誠品26碼 / | 2682041200007 |
頁數 / | 22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1X1.4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前言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
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
從土地「交換」價值,
到土地「互動」價值
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昔日空間紋理(Urban fabric)與生活型態,面對都市發展東移、產業環境變遷與人口結構驟變的挑戰下,臺北如何驅動都市再生便尤顯重要。
面對超過半數屋齡達數十年以上的房屋,臺北從門戶計畫到行政區再生計畫為核心,發展出多元的都市再生行動,無一不是為了提供民眾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民眾對於都市更新的想像,大抵還留在大規模拆除式的「協議合建」、「重建更新」,甚或近年推行的「危老重建」;有別於歐美先進國家,臺灣不動產市場在長年缺乏多元組織(如街區公司、社會企業)介入及過度注重土地交換價值下,導致市場產品過度單一,面對特有人文、歷史紋理亦缺乏兼容並蓄的能力,彷彿唯有揚棄對於土地的情懷,才是達成理想生活與居所的唯一手段。
不動產市場的失衡,促使臺北多年來致力於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與「社區營造」政策的改革,並期望透過更多元的環境再造方式,在延續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或取得新的空間使用同時,仍能保有在地故事性以及社會網絡間互動的可能性,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即是如此。
以「老屋新用」共創富有溫度與人情味的城市
綜觀都市再生或都市更新成功案例的架構,「人」相對於空間都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所謂眾志成城,良好的社會網絡合作有助於社區意識的凝聚,所以在面對都市再造的同時,除了政策的精確程度外,人才與夥伴的培力才能真正的為老舊街區注入活水。
以臺北「老屋新用計畫」而言,在作為社區經濟與街區再生實驗行動定位下,一方面藉由空間改造滿足使用者需求與探討「硬體修繕」技術增加整建維護政策操作彈性,另一方面則透過輔導團隊機制促成政府、專業者與民眾的多方合作促使在地社群重新思考單一空間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更為重要的,空間進駐者作為都市再生推廣夥伴,無論是將新用途植入既有建築物乃至與周邊空間、組織共同策畫活動倡議「空間共享」概念的過程,都有助於都市更新制度朝向更多元、更具公益性的光譜發展。
總的來說,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就是希望藉由不同族群的觀點與行動,為冰冷的都市規劃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方,共同「找回臺北巷弄間的人情味」。
最佳賣點 : 紀錄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歷年推動老屋新用的過程,如何透過空間改造同時,重新建立起臺北老舊城區間的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