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達增能: 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
作者 | 張輝誠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學思達增能: 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全臺首位主動打開教室大門、學思達教學創始人張輝誠老師,睽違兩年又一力作,務實親授「學思達」五大課堂心法!講義製作力X問答設計力X |
作者 | 張輝誠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學思達增能: 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全臺首位主動打開教室大門、學思達教學創始人張輝誠老師,睽違兩年又一力作,務實親授「學思達」五大課堂心法!講義製作力X問答設計力X |
內容簡介 全臺首位主動打開教室大門、學思達教學創始人張輝誠老師,睽違兩年又一力作,務實親授「學思達」五大課堂心法!講義製作力X問答設計力X主持引導力X對話統整力X班級經營力,搭建五道教學增能之梯,協助每位教師自我成長 在台灣一方面進行教育改革,一方面儼然也成為「教育輸出國」之際,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先生對學思達理念有極深期許。他說:「我深信,從台灣走向華人社會,從華人社會推展到全世界,這就是學思達下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 什麼是「學思達」?2013年,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率先提出「自學、思考、表達」的教學理念,歡迎各界隨時前往他的課堂觀課。四年多的時光,已有超過6000位教師曾造訪輝誠老師課堂;學思達的影響力,也早已跨出明星高中和語文科目,從幼兒園到醫學院,從國文科到數學、自然、英文、公民、藝術人文……各領域都有教師投入學思達行列,試著汲取理念並活化自己的課堂。 然而,究竟要如何成就一堂流暢的學思達教學?課前如何編製完整的自學講義?面對個別型與統整型的知識點,問題設計各有哪些眉角?課堂中教師如何成為適切的主持人?師生對話該如何兼顧知性交流與情意連結?課餘之際如何與自己、與學生深刻對話,理解並覺察師生行為底下的感受、渴望、期待?…… 諸如上述各種學思達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從高度自學、培養多元能力,到有效學習甚至高效學習,輝誠老師均透過本書不藏私分享。這本書,「正是為了協助老師在有限時間內,儘速跨越教學障礙,成為學思達專業教練,」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誠致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先生如此點評。 想要了解「學思達」如何實踐於課堂教學?推動教學創新的第一線教師,想知道有哪些迫切的增能與修煉,打造自主且高效的課堂?輝誠老師統整這些年各界回饋與提問,不斷反思更新,提煉出實踐學思達課堂的五大心法:「講義製作力」、「問答設計力」、「主持引導力」、「對話統整力」與「班級經營力」,引導教師有系統地為自身教學增能,讓學生在最符合人性化的教學場域,透過自學、合作、討論、溝通、發表、聆聽,培養具備21世紀核心素養的未來人才。教師必修!學思達增能五大心法,具備3大特色──1.實用:學思達創始人張輝誠老師再次力作,深度剖析課堂務實步驟與環節。2.兼顧:娓娓道來學思達實踐心法,同時兼顧學生課業成績的祕訣。3.前瞻:援引ORID焦點討論、PISA評量、薩提爾理論等內涵,讓學思達精神與時俱進。「這一兩年,每當出席國內外重要場合,我可以很驕傲的說,台灣一方面正在進行教育改革,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已經變成教育『輸出國』了!能夠有這樣豐碩的成果,個人認為台灣翻轉教育重要推手之一,張輝誠老師及其學思達創新教學團隊,可說是功不可沒!我也深信,從台灣走向華人社會,從華人社會推展到全世界,這就是學思達下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台東均一中小學董事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輝誠老師的新書《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就是為了協助老師在有限時間內,儘速跨過教學障礙,成為學思達的專業教練。誠如輝誠老師在書裡說的:『台灣任何創新教學,如果迴避了成績的競爭,也就迴避了傳統講述式明星老師、甚至是補習班所能創造出的好成績挑戰,這樣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臺灣教育』。」--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輝誠臺灣師大文學博士,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文學作家,為前清皇族兼儒者愛新覺羅•毓鋆之入室關門弟子。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2013年9月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臺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四年間超過全世界六千位老師前來觀課;組建臉書「學思達教學社群」,目前有四萬五千名老師、家長、學生、學者每天進行專業教學討論;又在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之下建立網路「學思達教學法分享平台」(ShareClass),打破校際藩籬,共享學思達教學講義;同時組建三十餘位學思達核心講師群團隊,在全臺灣各地辦理演講、工作坊,分享學思達教學法,更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北京、南京、西安、山東、杭州、廣東等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千辛萬苦的快/方新舟推薦序 用「學思達」,帶領孩子從「齊一」、「其一」走向「獨一」、「唯一」/嚴長壽自序 一起用十年,改變亞洲教學/張輝誠引言 擁抱未來——從傳統課堂邁向學思達的教師增能心法一、講義製作力01起點:從傳統講述邁向學思達課堂02翻轉:為什麼需要學思達講義03關鍵:學思達講義製作核心04連結:學思達如何進行講義共備心法二、問題設計力05客製化教學:學思達問題設計的結構06問題思考點設計:講義製作的預先考量07問題思考點設計:問題與資料間連動關係08問個好問題:個別型知識點的問題設計09問個好問題:統整型知識點的問題設計心法三、主持引導力10運作與引導:學思達課堂的三個準備11對話與連結:學思達第一堂預備課12建立機制:學思達分組策略與計分機制心法四、對話統整力13修鍊:兼具知性與情意的師生對話及連結14觀摩:桑德爾的精采課堂實錄心法五、班級經營力15覺察:用薩提爾對話化解教學中的各種困難開展:學思達連結網16擴散:跨校、跨科、跨國界的學思達連結網17廣被:學思達如何推廣18傳承:學思達如何觀課附錄一 學思達教師分級參考表附錄二 學思達連結與資源
書名 / | 學思達增能: 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 |
---|---|
作者 / | 張輝誠 |
簡介 / | 學思達增能: 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全臺首位主動打開教室大門、學思達教學創始人張輝誠老師,睽違兩年又一力作,務實親授「學思達」五大課堂心法!講義製作力X問答設計力X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9095280 |
ISBN10 / | 9579095280 |
EAN / | 9789579095280 |
誠品26碼 / | 2681537420004 |
頁數 / | 33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引言】擁抱未來──從傳統課堂邁向學思達的教師增能
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可以在課堂上長期而穩定的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綜合多元能力。
透過教師的專業介入,製作以問答題為導向、補充完整資料的講義,掌握學生學習的最佳專注時間,不斷切換學習樣貌,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學習模式,將講臺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課堂設計者,讓學習權交還學生。每一堂課、每一種學科都以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各種能力、訓練學生閱讀、思考、表達、寫作、判斷、分析、應用、創造等綜合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
學思達教學的五個步驟「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歷程(如圖一)。一開始非常簡單、易學,而且便於複製,同時每一個步驟,又可以讓不同學科、不同能力與不同專業的老師,以及不同特質的學生,再各自延伸出不同的高度專業。
為什麼學思達可以做到?學思達真正的關鍵在於教學觀念的改變、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學技術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首推「學思達講義」。學思達講義是教師專業學養的表現,老師必須將學術專業導入學習、用問答題讓學生從低階學習(記憶、理解為主的傳統教學)轉為高階學習(應用、分析、評鑑、創造),以及課堂之間頻繁而大量的師生的對話與連結……這些都是學生之所以能夠產生自學、思考、表達能力的主要成敗關鍵。
學思達並非只是單純表面字義上的「翻轉教學」,也就是所謂將傳統老師的單向「教」導授課為主,改為學生自主「學」習而已,而是還藉由教學觀念和技術的改變,進一步翻轉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速度」、翻轉學生的「高低認知目標」。學思達也不是只單純一直強調「傾聽」和「等待」,而是強調「師生對話」和「專業介入」,上課時師生表層上是透過對話和學生傳遞、交流、討論知識、激盪思考,底層卻不斷透過對話,讓師生彼此都生出內在的連結,連結渴望,相互成長;再經由教師專業涵養的介入、設計、提問與引導,幫助學生進入高速度、高效率、高品質、多元樣貌、高創造力、嚴肅學習、深刻思考的學習,同時又展現出生意盎然、活潑潑、滿盈生命力及喜樂的迷人學習現場。
學思達教室裡的角色翻轉
學思達可以訓練自學而讓學生受益,同時也會反過來讓老師受益,讓師生走向共同成長。原因在於:
1.老師會從課堂上的「男、女主角」,升格轉為「主持人」、「導演」與「劇本家」
老師上課一旦採取單向講述為主,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變成課堂上的男、女主角,學生的眼光必須全部集中在老師身上,老師成為課堂上動見觀瞻的對象,而這也是一般老師畏懼開放教室的主因之一,因為老師並不覺得自己是最佳男女主角,所以壓力倍增。
傳統單向講述的老師,課前會不斷仔細準備上課內容,強化自己的口說和解釋能力(如果還有一點表演能力就更好了),課間就是讓自己使出渾身解數、發光發熱,好讓學生如癡如醉。在這種模式之下,久而久之,老師口才會愈來愈好、能力也會愈來愈強,也許學生的知識量確實增加了,但學生的能力常常是不動如山。這樣的老師其實很容易被取代,如果補習班的老師教得更好、網路教學影片教得更好,學生就會一窩蜂往這些教得更好的人靠近。
但是老師一旦升格為導演,相對而言,就不太容易被取代,老師可以引導讓學生閱讀最專業的觀點、觀看最好的教學影片、思考最好的問題,讓所有的資源都變成我可以調動和運用的教學利器,這樣就不用再自己一個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獨撐大樑、一人扮唱獨角戲,事倍功半,而是萬事萬物皆為我用,我是導演,我可以選擇用、如何用、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用,主導權在教師手上。
老師轉換為導演和劇本家,這個過程很迷人,老師就會開始認真考量課堂的流程、時間的控制、效果的高低、教學工具的使用與切換、學生的反應與回饋……通通都會進入老師的課前規劃、籌備。一旦進入課間,老師就直接化身為主持人,實踐導演所有的規劃與理想,開始和學生展開知識的探索、對話的碰撞、情感的交匯。老師的位階提高了,就不容易被取代,因為補習班老師不會這樣教書、網路教學影片教得再好、網路資源再豐富、時代再怎麼變化、知識再怎麼激增,老師都可以拿來成為教材的一部分,只要老師會搭配「問題和補充資料」,幾乎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老師上課的教材和內容。
實施學思達成功與否,主要是以「能否隨時開放教室」為標準,這一點很奇妙,為什麼學思達可以做到?原因就在於,學思達讓老師的位置改變,從男女主角升格,在課堂上化身為「主持人」,即使有要擔任男主女角的時間也很短暫(只有在進行「統整」時),在課前擔任課程設計之「劇本家」與「導演」,然後把舞臺還給學生,把學生訓練成最佳男女主角。這樣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學思達要隨時開放教室,因為唯有觀眾才能不斷訓練男女主角的膽量、臺風、機制和反應,終至成材。
這裡當然有一個風險存在,如果學生表現不盡理想,甚至上不了臺、露了醜、出盡洋相,該怎麼辦?這時候老師的應對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讓學生感受到即使遭遇挫折、遭遇困難時,老師依然包容他、愛護他、支持他──而這也是學思達老師為什麼如此需要「薩提爾」的主因,也是學思達老師學習「薩提爾」效率極高的主因,因為每天幾乎都在「刻意練習」。
2.老師會從「課本的傀儡」,轉變成「課本的主導者」
傳統講述為主的老師,課本寫什麼,老師就先設法弄懂這些,然後在課堂上教到學生聽懂為止,這個過程基本上就是「理解」層次,而且幾乎都會受限在「教科書」本身,老師「理解」了課本知識,再教會學生「理解」,老師除了傳遞低階的認知目標(依照布魯姆的認知六目標而言,而且理解效果還會出現遞減),還會變成「課本的傀儡」,課本寫什麼,老師就教什麼。
但是學思達老師面對教科書就有很多可能、很多變化:
首先,老師面對教科書的內容時,除了理解之外,老師也可以設計問答題可以讓學生進入更高階的認知目標,讓學生可以「分析」、「評鑑」、「運用」、「創造」。例如我很敬重的臺南教大附小溫美玉老師,她分享出來的各種精彩教案,就是以教科書為基礎,展開各種高階認知目標的訓練與達成。換句話說,她是教科書的主導者,不是教科書的傀儡,教科書只是她的一個起始點工具,溫老師甚至經常拋開教科書,進入她結合課程各種新知識點與創造力的全新教學歷程與內容,她讓學生進入更驚人的各種高認知目標,展現出無窮的創造力。
再者,老師也可以利用「補充資料」的方式,一邊搭配著教科書的知識點,除了提供詳細註解之外,也可以補充一個到數個與教科書上不同的觀點,設計出問題讓學生比較,如此便可以訓練學生「評鑑」和「分析」;當學生自學速度增快,就可以增加更多教科書之外的額外資料,教科書的重要性也就會慢慢降低,因為學生能學到比教科書更多的知識、更高階的認知目標。當然,老師也可以將教科書知識點結合真實世界,設計出應用型的題目,讓學生「真實運用」與「創造」的訓練。
學思達,可以讓老師從「教科書的傀儡」,轉變成「教科書」的主導者。唯有老師成為「教科書主導者」,老師的專業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是掌握在教科書的編輯者手上。
3.老師會從「單一講述」,轉變成「師生頻繁對話」
傳統老師講述為主,自然就不會在課堂上和學生對話,一有對話通常是出現在閒聊、或者指正學生行為,課堂上大多時候只是充斥著老師一個人的聲音,而且整堂課從頭到尾都是如此。
學思達剛好相反,課堂上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師生對話為輔」,老師和學生之間有頻繁的師生對話。對話的原因,在於學思達老師設計問題和講義給學生,讓學生來回答,一方面核對思考成果,另一方面又為了確定學生的思路、確定學生對於細節的掌握程度,所以師生對話時,老師必須擁有穩定的身心狀態、平和的應對姿態、靈敏的反應、良好的主持能力、寬廣的知識能力。
師生頻繁對話的同時,表面上是知識的討論與交流,但同時在底層又是師生之間情意的連結與交匯(這點又再一次說明薩提爾有多重要),時間一久,連結愈來愈緊密,課堂就會出現一種迷人的教學氣氛,課堂就彷彿學生的家庭一般親切、溫暖而動人。
師生對話的同時,也會讓老師不斷成長。因為老師設計出一個問答題之後,無論是封閉型的問題(有標準答案)或是開放型的問答題(沒有標準答案),老師心中總已預設了一個或數個答案;但當學生答出來答案(千萬不能忘了每一個後來的學生都是新世代的小孩,他們生活的世界和思維都是全新的)在老師預設答案之外,而且老師用專業判斷之後,覺得比自己預設的答案更好,通常老師很難不激動、不感動,因為學生的答案回過頭來開闊了老師的觀念和視野。如此一來,師生便會一起成長。
4.老師會從「停滯學習狀態」走向「終身持續成長」
傳統講述為主的老師大約十年教學會走向成熟,教學熱情卻可能會下探到谷底(這是我的觀察,當然未必對、未必準確,大家可以參照看看)。
我且以國、高中教學三年一輪為例說明,頭一輪教書,第一年到第三年,老師會很認真備課,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一方面充實自己學術專業知識、一方面鍛鍊自己的口才和班級經營能力;到了第二輪,也就是第四年到第六年,備課時間可能只需要第一輪的一半不到,口才和班級經營能力也開始穩定下來(第一輪不好的地方可以在第二輪得到修正);到了第三輪,基本上,備課時間大幅度減少,甚至上課前只要瞄一眼即可,口才也已經愈來愈好,班級經營也漸上軌道;到了第四輪,也就是第十年,老師基本上不用備課了,連講笑話讓學生笑得東倒西歪,老師自己都不會笑了,班級經營也日漸上手。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驚人交叉,很可能老師連教科書都不看了,甚至連書都不看了。倘若真是如此,意味著老師就會停滯在不再看教科書、不再看書的某一個時空點。不幸的是,學生卻是不斷更新著,老師很可能會用某個停滯不動的時空點,一直面對全新世代的學生、教導他們,久而久之就可能會形成一個新、舊時空持續拉扯的衝突。(當然,這只是我的觀察,未必是對的。)
學思達迷人處就在於,當學思達老師要教學生自學、思考、表達,自己就必須先自學、思考和表達,一旦老師進入自學,設計問答題、製作學思達講義,老師必然就入搜尋資料、大量閱讀、文字註解、創造、思考、設計問題等自學過程;老師要訓練學生有高階認知目標,老師必定也要先擁有高階認知目標的這些能力。這些過程都讓老師不再只是「理解教科書」而已,而是「主導教科書」,而且會展現出教師強大的學術專業、學養、思考力和創造力,並且學思達講義會隨時學生的程度與反應、時代的發展、考試的變化、知識的推陳出新,而不斷更新與精進。換句話說,老師也會因為不斷修訂學思達講義而不斷精進與成長,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內在充滿動能和成就感。
成熟的學思達老師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熱情洋溢」,並且會「終身持續成長」,都和上述這些結構有關。
【內文試閱】
15覺察:用薩提爾化解教學中的各種困難
當老師開始進入知識點的教學,他必須馬上化身為主持人,開始讓每一個知識點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
當然,要順利運轉五步驟,並非易事,必須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學生端的自學習慣與能力、受過填鴨教學時間的長短、學生的各種能力(討論、發表、合作);以及老師端的學思達觀念的確立與否、流程的清晰度、講義的製作良窳、主持能力、專業學術素養等等。若是學生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關係,意味著老師必須從頭開始教起學生,起始點比較辛苦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讓學思達老師聚集在一起開設學思達專班,這樣訓練起學生就事半功倍,一個老師訓練好了,同一班的其他老師就不需要再另外訓練了);若是老師沒有足夠的能力,也沒有關係,先從小幅度、時間較短的方式開始進入學思達,慢慢熟悉,熟而生巧,最後再進入完整的學思達。
然而,當老師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很快就會遭遇到學生出現以下反應:不自學、不思考、不討論、聊天、發呆、做其他事、滑手機、睡覺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時,老師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老師必須面對學生的真實狀況並進行處理,但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之前,老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這是怎麼說呢?
一座冰山 V.S 三十座冰山
容我先岔開主題,我自從認識李崇建老師之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用美國心理諮商學家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的冰山圖來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同時也用冰山圖來做為與其他老師討論教學時的共同語言,幫助老師進行自我內在察覺,以及如何進行有意識的師生對話。
薩提爾女士以冰山圖做為人的內在隱喻──用浮露於水平面上的冰山,比喻人表現於外的外顯行為;用水平面底下的巨大冰山塊,譬喻隱而未顯的人的內在心理狀態。換句話說,每一位老師都是一座冰山,能夠讓他人看見的外顯部分,只有表現出來的一小部分行為(包括表情、姿態、言語、動作等等)。而且每一個學生也各都是一座冰山,如果老師面對三十個學生,那就是老師這一座冰山面對學生共三十座冰山。
我在學思達工作坊經常以一個真實情境來解釋薩提爾的冰山圖。這個情境是這樣:假使當一位老師在上課時興奮無比的解說著,結果忽然看到一個學生不支倒地、伏在桌上睡著了。
這時請您誠實面對自己,捫心自問:「如果你剛好是這位任課老師,當看到學生睡著時,你會感到喜悅的請舉手?會感到興奮的請舉手?會感到成就感的請舉手?」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沒有一位老師會舉手。
好,我們再想一想,當你上課時看見一位學生睡著了,請問:「你會有一點點難過的請舉手?有一點點失望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沮喪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挫折感的請舉手?」通常,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
換句話說,上課時才一個學生睡著,在一瞬間幾乎老師所有正面情緒都消失無蹤,而且超過一半會浮出負面感受。
也就是說,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睡著的外顯行為時,很快就會牽動老師內在冰山下的第一層──「感受」。感受就是情緒,情緒有很多,喜怒哀樂諸般情緒,可以劃分的非常細膩,重點在於老師能不能察覺、關注、甚至接納自己的情緒狀態。
如果老師還不能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很可能就會開始直接應對,從冰山圖來看,假設老師看到學生上課睡覺的外顯行為,自己內心懷抱著一些負面情緒,結果馬上就要開始應對,而且這些應對方式大多是後天學得的慣性反應,正如薩提爾提到的最常見的四種應對方式:
第一種是「指責」。這也是大多老師最常採用的應對方式,因為老師相對於學生,權力大,位階高,口氣也就不會太客氣,何況心裡還有負面情緒,也許刻意壓抑著怒氣,伸長手指著睡覺同學,語帶指責:「怎麼睡著了?醒醒!」
第二種是「討好」。少數老師會採用這樣的方式,語氣過度溫和:「同學,不要再睡囉,醒一醒囉,快下課了,再忍耐一下。」
第三種是「超理智」。對著學生大談道理,例如:「同學不要再睡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的生命有限,上課不能睡覺……。」
第四種則是「打岔」。老師完全忽視學生睡覺現實,根本不處理,當作沒看到。我們從小到大遭遇過朋友發動的冷戰,或我們主動對親友發動冷戰,都是「打岔」的一種。
這四種就是薩提爾認為人常見的四種求生存應對姿態,人們在什麼樣的位置、情境,就會依循著自己的習慣採取應對姿態。老師對學生、對自己的小孩很可能經常出現指責、面對校長又可能出現討好或超理智、面對家長可能出現超理智(背對家長又可能變成指責)、面對棘手的同事關係可能就選擇打岔。不同的狀況,就有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應對姿態。
但是薩提爾認為,最好的應對姿態是第五種:「一致性」。意思是,內在和外在保有一致性。
內外和諧一致,可能不容易懂;但是內外不一致,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我們看一個人聲嘶力竭、面紅耳赤地說:「你不要再講了,我告訴你,我已經完全沒有在生氣了!」這是典型的內在與外在不一致。還有一種,我覺得應該也很常見,就是內外並不對等,好比說,父母對著小孩什麼都講了、都罵了,就是不告訴小孩,爸爸這樣做、媽媽這樣說,都是因為爸爸媽媽擔心、害怕,還有愛小孩。
薩提爾認為人最好的應對方式是「一致性」,內在與外在和諧一致,用很平和、穩定的語調和聲音,把內心的想法直接講出來,不帶著討好、也不帶著指責,沒有超理智、也沒有打岔。如果老師學會了這樣的應對方式,和學生的溝通和對話就會進入很迷人的狀態。(關於「一致性的應對姿態」可以上網觀看李崇建老師演講影片的聲音和姿態,以及對話示範,比較容易知道何謂「一致性」。)
老師若能察覺自我「感受」之後,不急著馬上採用應對姿態,才比較有可能進入冰山底下更深的「觀點」、「期待」和「渴望」。如果老師連自己的的情緒都沒辦法察覺的話,自己難以穩定下來,就更難能夠察覺學生內在的感受?所以老師第一步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處理學生的問題,而是察覺自我的內在感受。
李崇建老師提醒大家,記得深呼吸,停頓,靜靜察覺內心情緒狀態、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開始轉化情緒,穩定自己之後,轉為欣賞自己,自己再給自己力量。其過程如下:
覺察:我「感覺」自己有一點兒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
承認:我「承認」自己是生氣、沮喪、挫折的。(停頓十秒)
允許: 我「允許」而且「接納」自己感到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甚至更長時間。然後做五次深呼吸,感覺呼吸從鼻腔進,從鼻腔出)
轉化、欣賞自己: 告訴自己,即使我感到生氣、沮喪、挫折,我依然面對學生的問題,我依然這樣努力不放棄,我很「欣賞」這樣勇敢的自己、這樣認真的自己。
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上遇到任何問題,第一件事永遠都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後,才能繼續深入自己的內在,去察覺「感受」下面更深一層「觀點」。
教師自身的觀點、期待與渴望
為什麼上課時學生睡著,老師會很快浮出負面感受?原因通常要挖掘老師心中既定的「觀點」,那就是──學生上課就應該醒著,醒著代表上課認真,一旦學生睡著,就意味著學生不認真。學生睡著了,就違背了老師既有的「觀點」,老師自然會浮出負面的情緒。反過來說,如果老師的「觀點」是:「學生上課愛聽不聽是學生自己的事,我管不著。」這樣如果學生上課睡覺,這樣的老師大概不會浮出任何負面感受。
「觀點」再往下一層就是「期待」。薩提爾將「期待」分成三類:對自己的期待、對他人的期待以及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移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變成老師對自己有期待,老師對學生有期待,他人對老師有期待。「老師對自己的期待」就是,我備課這麼認真、教學年資這麼豐富、口才這麼好、教過那麼多傑出學生,我期待我自己的良好表現能夠讓學生都炯炯有神上課。而「老師對學生的期待」就是,學生上課應該要全心全意投入、用專注的眼神來回饋給老師。還有「他人對我的期待」,如果校長、主任等一下走過去巡堂,他們看到有學生睡著,他們會怎樣評論我?於是一個學生睡著之後,老師的期待全部落空,自然就會浮出負面的感受。(所以面對一個充滿情緒或是抱怨連連的學生,通常他們釋放的訊息就是「內在期待落空」、「期待沒有被滿足」,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核對出學生的期待。)
冰山圖中的「期望」底下,還有「渴望」。薩提爾歸納出每個人都有內心最深的共同渴望,渴望被愛、渴望自己是可愛的、渴望自己被接納、被認可、渴望自己是有意義、有價值,渴望自己是自由的。但是課堂上學生一睡著,老師很快就感覺到學生並不接納老師、不認可老師,老師不被學生愛(老師會想:如果學生真心敬愛老師,是不可能會倒下去睡覺)、老師不覺得自己可愛了、老師突然覺得自己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而且老師是不自由的(老師被迫要處理學生睡著的問題)。─學生上課一睡著,沒想到會從最深的內在地方,深深地傷害了老師。
演講時,我經常舉一個實例來示範,「觀點」一旦改變,「感受」和「期待」都會跟著改變。
四年多前,我開始隨時開放教室,當時我號稱:「沒有一節課不是高效益、高品質,而且沒有一個學生會睡著。」一年過去了,風風火火,確實成功做到。但是一年之後,忽然有一天來了一百多位觀課老師,整間教室的空缺處坐滿觀課老師,教室擠不下還擠到外面的走廊上。上課上到一半,結果有一個學生趴在桌上睡著了,我當時見狀,怒火中燒!但是太多觀課老師,我不能發作(這也是我認為開放教室的好處,老師不能情緒失控,也不能對學生進行言語暴力),只能壓抑著怒火,走到這位學生的旁邊,指責地問:「為什麼睡著了?」結果學生抬起病懨懨的臉,說:「老師對不起,我經痛。」
重點來了,我會問之前看到學生睡著會有負面感受的老師,如果知道學生趴下去睡著是因為經痛,還會生氣、難過、沮喪嗎?所有的人都不會舉手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老師的「觀點」改變了,「感受」和「期待」也跟著改變。
所以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老師困在自己的內在(困在自己的感受、觀點和期待),困在自己的應對姿態(內外不一致,而且如果是單向講述,還要被迫停止上課,壓力也就更巨大),而忽略了學生的內在(學生也有自己的感受、觀點和期待)。所以當老師要開始和學生對話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穩定老師自己內在(察覺、承認、轉化自己的感受,核對自己的觀點與期待),老師自己穩定之後,接下來就是逐一核對學生的內在(核對學生的行為、感受、觀點、期待),用內外和諧一致的應對姿態,連結學生內心最深的渴望(愛、被愛、被接納、被認可、有意義、有價值、自由),這樣就能點燃學生內在最深的生命力,老師和學生都能在平和的學習狀態中不斷相互滋養著、相互成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