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美: 外交.安全保障的現實主義 | 誠品線上

活美: 外交.安全保障的現實主義

作者 長島昭久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活美: 外交.安全保障的現實主義:德國政治學者摩根索(HansMorgenthau)說:「國際政治與其他政治完全一樣,都是一種權力鬥爭」,揭示出國際關係中「現實主義」的本質,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德國政治學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說:「國際政治與其他政治完全一樣,都是一種權力鬥爭」,揭示出國際關係中「現實主義」的本質,說明國際秩序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權力平衡的結果。 本書由負責日本外交及安全保障相關事務的前首相輔佐官長島昭久撰寫,作者以「現實主義」角度剖析日、中、美三國間的情勢,並從2012年日本政府提出購買釣魚台列嶼的計畫及內幕談起,接著介紹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不戰而勝」的戰略布局與對日本造成的影響;再來說明面對中國的擴張及野心,美國所採取的「對中國在南海行為作出反擊」、「將重心移往亞太地區」、「採取離岸制衡戰略」等應對措施,而身在兩國間的日本該如何自處、如何與美國合作,這些都是本書探討的重點。 面對中國的威脅,位處第一島鏈的台灣更是首當其衝,尤其現今美中關係緊繃,要如何與日本、美國等理念相同的國家並肩作戰,日本對國際情勢的觀察與行動值得借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長島昭久著;李明峻譯▍長島昭久 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SAIS)碩士,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碩士、博士課程,現任日本眾議院議員,中央大學公共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日本防衛省副大臣、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范德比爾特大學客座研究員。著有《日米同盟の新しい設計図 変貌するアジアの米軍を見据えて》(日本評論社)、《国防の論点》(森本敏、石破茂共著)等。▍李明峻 譯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碩士、博士課程,曾任日本岡山大學法學部助教授、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現任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台灣安保協會副理事長。著有《國際法概論》(許慶雄共著),譯有《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戴天昭原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涂照彥原著)、《韓國──人脈與政治文化》(服部民夫原著)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台灣安保叢書」總序/羅福全 【前言】 風雨前的寧靜―釣魚台列島「國有化」的始末 石原家族的事、SAIS與CFR的事 感動於野田首相的決心 「悄悄的進行」 被迫轉換的「悄悄進行」路線 美國的真心話 中南海的權力鬥爭 身為防衛副大臣的最後任務 釣魚台事件的核心 【第一章 外交及安全保障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的原點:小泉信三的和平論 明治時代的現實主義:伊藤博文與朝河貫一 後冷戰時期的現實主義與安全保障的起源 英美的現實主義:季辛吉與艾登 現實主義者等同於新保守主義者? 【第二章 中國的崛起與戰略】 脫離「韜光養晦」,走向「大國崛起」及「前進海洋」 斯皮克曼的預言 劉華清的「海洋強國」戰略 「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 南海、東海所標榜的「不戰而勝」戰略 克服「麻六甲困境」的重要課題 印度 的「鑽石鍊」戰略(neckalace of diamonds strategy) 中國終極的戰略目標究竟為何? 【第三章 美中衝突】 中國的權力結構 習近平體制下對外政策 美國也不得其門而入 王滬寧這號人物 黨內鬥爭 網民與貧富差距 海上保安廳與中國海警局 美國的大戰略是「積極參與」?「維持均勢」? 美國「重返亞太」 離岸制衡(O?shore balancing) 如何有效控管中國崛起 【第四章 對中戰略的基礎】 無以迴避的事實,看清未來趨勢 國家戰略所指為何? 「海洋國家日本」的自畫像 「受海洋守護的日本,朝向保護海洋」 麻生太郎與安倍晉三的地緣政治戰略 無法開花結果的印度 野田佳彥屬意的「太平洋憲章」 我所構思的日本外交安全保障戰略 春秋 戰國時期的「遠交近攻」到二十一世紀的「遠交近衡」 日本的先制作為 在地區域支援(HRS),避免美軍降低承

商品規格

書名 / 活美: 外交.安全保障的現實主義
作者 / 長島昭久
簡介 / 活美: 外交.安全保障的現實主義:德國政治學者摩根索(HansMorgenthau)說:「國際政治與其他政治完全一樣,都是一種權力鬥爭」,揭示出國際關係中「現實主義」的本質,說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9780094
ISBN10 / 9869780091
EAN / 9789869780094
誠品26碼 / 2681926698007
頁數 / 21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98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日本外交及安全保障前首相輔佐官長島昭久,從現實主義角度下探討日本在美中競逐下的生存指南!
★全面分析日、中、美的外交戰略與困境,提出活用美國力量的解決之道,值得同為第一島鏈的台灣借鑒!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風雨前的寧靜─釣魚台列島「國有化」的始末

2012年4月22日,當時擔任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打電話給我,魯莽地向我提出這樣的要求―「雖然我跟野田首相不太認識,但仍是想跟他見個面,幫我安排一下吧?」當時我人正於首相官邸值勤,以首相輔佐官的身分負責外交及安全保障的相關事務。然而,當石原都知事向我提出這個要求時,突然浮現在我腦海裡的卻是「尖閣」1這兩個字。原因是在不久之前,也就是4月16日那天,石原都知事剛於美國保守色彩濃厚的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上,發表東京都「釣魚台列島購入計畫」這個充滿衝擊力的聲明。
「有什麼事情嗎?很急嗎?」面對我連續的提問,石原都知事急躁且不耐煩地表示:「是橫田!橫田阿!在野田首相訪問美國之前能安排好嗎?」原來是橫田基地的事啊,如此一來便可以理解石原都知事為何如此急促了。由於美軍的橫田基地的「軍民兩用化」關係到2020年東京奧運的基礎設施整備,因此受到外界極高的注目與關切,然而,事實上自我進入首相官邸就職之後,我便曾經與石原都知事的親信團體共同合作,意圖將橫田基地軍民兩用化一事置入日美政府間的正式議程,並反覆地舉辦關於此事項的研討會。
在歐巴馬政權下負責亞洲外交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以民主黨在野時期便已經創立的智庫―「新美國安全保障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的上級顧問克隆尼(Patrick Cronin)為中心,加上過去擔任駐日美軍司令官的美國空軍退役將軍與熟悉基地問題的日本或者美國的前任政府高官等人,共同進行橫田基地的官民合作專案,並預計於2013年內公布官民合作專案的最終報告書。
總而言之,雖然石原都知事在電話上沒有馬上切入釣魚台列島事件,使我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我卻有一種狂風暴雨即將來臨的預感。我感覺到在不久的未來,可能會發生比兩年前九月的中國漁船衝突事件更為嚴重的事件。

▍石原家族的事、SAIS與CFR的事

我與石原家族的交情長達半個世紀左右,而石原家族也刺激我將成為政治家當成我的人生目標。石原都知事的次子―石原良純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同時也是個相當活躍的氣象主播。我與良純共同在慶應義塾幼稚園一起就讀,由於良純剛好跟我是同一個年級,因此,我跟良純在小時候便常常一起搭電車上下學。
1989年七月底,剛好我正於慶應義塾大學研修碩士學位,良純連絡我希望我能夠幫他一個忙。因為他的兄長―石原伸晃(曾經擔任過自民黨幹事長,目前擔任環境大臣)剛辭去《日本電視》的政治記者,並且有意參加下一期的眾議院大選,因此良純希望我能夠幫忙助選,使石原伸晃能夠在眾議院選舉後順利當選。
在這之後,我為了更加深入地學習外交與安全保障事務,於是我前往美國。我在31歲時展開我在美國的留學生涯,在面對不熟悉的語言環境之下,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高等國際問題研究學院(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取得國際關係碩士學位。SAIS是冷戰時期著名的戰略家尼采(Paul H. Nitze)所創設的國際政治領袖培育學院,集中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地的中階精英,使這些精英嚴密地接受國際政治領域的學習與挑戰。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卡特政權時期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的課程,雖然課程內容非常扎實,但一問一答的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式也讓整個課程氛圍充滿了緊張感,這樣的學習過程成為我人生中的重要回憶之一。
從SAIS畢業之後,非常幸運地我進入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就職,成為該智庫第一個採用的日本籍研究員。最初我加入「朝鮮半島和平專門小組」,負責朝鮮半島相關事務。透過該小組,我認識了美國前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現為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亞洲事務高級長官,現為美國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副所長及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副教授―格林(Michael Green)等人,日後我也陸續地熟識許多熟悉日美關係的專家。
然而直到目前為止,只要提到CFR,日本內部仍有許多陰謀論的聲浪出現,許多人認為CFR是個「打算支配整個世界」的陰謀組織。我也曾經讀過宇野正美的書,2然而,即便我曾經想像過這樣的可能性,但與CFR有關的著名政治家、學者或者是商業人士相比,大家都是世界級的菁英分子,像我這樣的平庸之人在其中也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罷了。事實上,只要實際去參與CFR,就可以發現事實與傳言的陰謀論相差甚遠,CFR實際上是個開放且嚴謹的超黨派智庫。
總而言之,在美國的七年期間所培育的社會資本對我而言是一個寶貴的財產,而現在正是檢視其真正價值的最佳時機。

▍感動於野田首相的決心

讓我們再將時間快轉到2012年的春天。4月29日,野田首相前往美國華盛頓DC進行正式訪問,這也是民主黨執政以來的首次的華府訪問。而在野田首相出發的兩天前,也就是4月27日,野田首相在首相官邸接見了石原都知事。
在短短15分鐘的會談中,石原都知事不怎麼提到釣魚台列島的事,反而是將矛頭指向外務省,熱烈地談論橫田基地的「軍民兩用化」。野田首相一方面認真地傾聽石原都知事對橫田基地的主張,另一方面他也尖銳地感受到釣魚台列島問題的急迫性。在這之後,外務省與東京都之間勢必會針對釣魚台列島問題進行一場激烈的爭論。
「反而沒什麼提到釣魚台列島呢」在與石原都知事結束會談後,野田首相叫住當時也同席的我。「那麼,你對釣魚台列島問題有什麼看法呢?」野田首相這麼問。我提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表示:「與其讓東京都去購買釣魚台列島,還不如讓國家來買。這樣才是合乎道理的作法。」聽過我的想法之後,野田首相沉默了下來,自言自語的說:「原來如此」。
20天過後,野田首相終於下達高度機密指示,表示將要進行「政府購買釣魚台列島計畫」的相關檢討作業。野田首相從首相官邸的總理職務室向以藤村修內閣官房長官為首的極少數政府高階首腦傳達他的決心,表示必須開始進行三方祕密交涉。這三方所代表的是中國政府、東京都與具有釣魚台列島土地所有權的所有人。由外務省負責跟中國政府進行交涉,針對東京都的則是在下我,而針對土地所有人的則是內閣官房副長官長濱博行。
我對於野田首相展現這樣毫不動搖的決心,真的感到非常驚訝與感動。
在某日夜晚,我將這樣的事情寫入我的日記中,也敘述著我必須開始進行的決心。「若以國家的名義來購買釣魚台列島,勢必無法避免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衝突,即便在國內政治, 我也對與石原都知事的之間的衝突有所覺悟。」

▍「悄悄的進行」

我們最終採取的方法仍是「悄悄的進行」。也就是說,參與人只限縮於首相官邸與外務省的相關人員,透過彼此之間的緊密合作,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政府購買程序,可以的話預計於數月之後再對外進行正式發表。
我們採取這樣的祕密手段,一方面也是參考台灣的例子。2004年1月,台灣政府進行釣魚台列島土地登記一事,3個月之後才對外進行正式發表。
透過政府購買計畫,只不過是將釣魚台列島的所有人名義從民間私人機構移轉至國家機構而已,關於釣魚台列島的現狀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因此我們合理的判斷,中國方面應該不會有什麼特別嚴重的騷動。
然而,就在7月上旬,首相官邸內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朝日新聞》已經獲得了政府祕密作業之訊息,並且隨即就要披露這件事實。雖然驚訝不已的我們使盡全力,要求《朝日新聞》不要對外公開這項消息,然而《朝日新聞》仍於7月7月以世界級獨家之姿揭露了政府祕密作業的事實。值得一提的是,7月7日對中日兩國而言,是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日子。因為75年前的7月7日正好是「蘆溝橋事變」爆發之日。
《朝日新聞》上斗大的「國有化」三字,不但阻礙了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對話,也成為了妨礙日本與美國之間對話的元凶。「國有化」的英文翻譯為「nationalize」,不但有日本政府從民間收購釣魚台列島的涵義,也帶給國內與外部國際社會日本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印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二章 中國的崛起與戰略

▍脫離「韜光養晦」,走向「大國崛起」 及「前進海洋」

關於此章節,我打算從現實主義的觀點,冷靜思考崛起並明顯成為日本威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其戰略。
2013年6月,在3個月前才剛率領新體制的習近平國家主席,於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與歐巴馬總統進行非尋常的8小時首腦會談。當時,中國所提出的關鍵字,是所謂的「新型大國關係」(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在這非常含蓄的字眼裡面,帶有中國對自身經濟發展的強烈驕傲及深刻的歷史意涵。
關於中國的驕傲,我想是不需要從頭加以說明。2010年中國GDP規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現在更以7% 左右的經濟成長率成為自豪的巨大中國經濟體,並可能在10年內超越美國。
在這之中,我想要關注的是中國崛起背後的歷史意涵。也就是說,中國崛起的現象,事實上可能是百年一度的歷史巨大潮流。
我認為習近平政權的領導班子強烈意識到世界史上的巨大潮流,意即自近代歐洲(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時代)以來,大約100年發生一次的霸權交替。
美國留學時期,我首次接觸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名譽教授莫德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倡的「霸權週期理論」,進而重新學習到世界史的閱讀方式,當時的衝擊,至今我仍印象深刻。
近代以後,國際秩序上幾乎沒有溫和平順的霸權交替。以新興國對霸權國的挑戰做為開端,過去爆發了席捲全世界的大戰爭。「霸權週期理論」便是以這樣的史實作為基礎的世界觀。
16世紀時,最初挑戰葡萄牙霸權的是西班牙,最後西班牙吸收了葡萄牙的霸權勢力。接著從西班牙獨立出來的荷蘭崛起,最終打敗西班牙,制霸整個歐亞大陸。
17世紀後半,荷蘭面臨的是來自英國的挑戰,經過三次的英荷戰爭,終於大英帝國成為霸權。18世紀末拿破崙領導下的法國尋求霸權地位並挑戰英國,並於滑鐵盧戰役(1815年)後敗去。
一邊主導工業革命一面維持霸權地位的英國在19世紀至20 世紀初面臨德國威廉二世的挑戰,更於2次世界大戰後筋疲力盡。取代英國的是美國的崛起,完成的霸權的交替。雖然20世紀後半美國面臨蘇聯的強大挑戰,但最後美國仍是凌駕蘇聯。
進入21世紀後接續而來的,可以說是中國的崛起與對美國霸權所形成的威脅。事實上,在2007年10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時的胡錦濤主席表示中國將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明確展現中國未來的姿態,不僅限於維持現行國際秩序而已。
習近平政權想像的「新型大國關係」究竟是什麼?2012年12月5日的中國共產黨黨報《人民日報》的專欄簡潔有力地描繪習近平政權所謂的「新型大國關係」。
根據《人民日報》的專欄,「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是「創造一種新局面,脫離過去歷史上大國對勢力範圍的競爭, 或者對外進行武力擴張等老舊模式,超越新興大國與既存大國一定會產生衝突與對抗的舊觀念,藉由大國間的對話與協力合作超越彼此間的猜疑與競爭,並藉由共同利益化解彼此間的摩擦與分歧。」
也就是說,中國企圖追求的,是建構迴避霸權戰爭,並使「對等」霸權國之間共存共榮的一種新式模型。
因此,在安納伯格莊園的美中首腦會談上,習近平主席道破「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的背後意涵是深刻的。習近平當時想的一定是中國那句古老諺語:「一山不容二虎」。
中國的崛起終於引起世界的注目是大約在2006年左右,中國內部也出現「大國論」的風潮。討論中國崛起浪潮的契機, 在於中國官方電視局―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開始播放《大國崛起》的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如名稱所示,是談論關於大國的崛起的紀錄片。
此紀錄片一共12回,用敘述及影像化的方式介紹美、英、日本等世界9國的「大國化」過程。相較於過去的歷史紀錄, 「大國崛起」紀錄片被評價為更為客觀,因此也在中國境內成為話題。
日本媒體完全無法取得《大國崛起》紀錄片的撥放權, 但讓我留意的,是2007年3月6日出版的《經濟學家周刊》(週刊エコノミスト)所刊載的前獨協大學教授辻康吾的專欄― 〈中國的歷史觀正產生激烈變化〉。
根據此專欄,《大國崛起》紀錄片各回的題目為:
(1)海洋時代:開篇與葡萄牙、西班牙
(2)小國大業:荷蘭
(3)走向現代:英國
(4)工業先聲:英國
(5)激情歲月:法國
(6)帝國春秋:德國
(7)百年維新:日本
(8)尋道圖強:沙俄
(9)風雲新途:蘇聯
(10)新國新夢:美國
(11)危局新政:美國
(12)大道行思:結篇
的確,紀錄片所呈現的內容,果然是剛才大致敘述的近代霸權交替的過程。
在第七回的日本百年維新中,並沒有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影片或敘述 ,而是介紹明治時期大久保利通及伊藤博文的政治決斷力,及涉澤榮一的企業家精神。另外也有介紹日本的新幹線,給予「戰後日本」極高的評價。
從辻教授介紹中,令人感到衝擊的是《大國崛起》長達10 小時的12章節之中,完全沒有出現毛澤東的姓名。馬克思方面也是,該紀錄僅引用馬克思身為學者的言語而已。相反的,美國初代總統華盛頓的姓名出現了21次,明治時期日本的實業家涉澤榮一的姓名也出現了18次。因此,辻教授以「不論是馬克思或毛澤東,都跟之後中國的大國化沒有關係」作為總結。
在這波「大國論」的風潮中,《中國青年報》登載的民調顯示,49%的人認為「中國正在崛起」,47%的人則認為「中國尚未崛起」。認為「中國的本質還是很脆弱」的聲音也逐漸增多。關於中國的崛起,可見連中國人本身也是相當慎重的看待。
然而,《大國崛起》的續章則擺脫過去的猶豫,帶有不可一世的驕傲感。這個新的紀錄片是《大國崛起》原團隊於2011 年末所放映的8章節紀錄片―《走向海洋》。帶著朝海洋前進的意味,《走向海洋》宣稱其是「中國首次的大型海洋紀錄片」。
2012年6月12日出刊的《經濟學家周刊》,刊載駐台記者本田善彥的文章―〈朝向海洋大國的中國,不會對領土主權讓步〉。根據這篇文章,《走向海洋》明確表明,「中華海洋文化的發揚及傳承,高漲全中華民族的海洋意識」是此紀錄片的宣傳目的,並且隨處都可以看到像:「如歷史所示,沒有海洋戰略意識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海洋造成中國的衰弱,也會造成中國的再興。伴隨航母的首次試航,中國海洋強國的建構不再是夢想」、「(海)藍色是中國民族的顏色,海洋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等的刺激性詞語。
這樣的氛圍加上2012年誕生的習近平新體制所提倡的中國夢(中華的夢),中國的新指導班子終於將鄧小平(1904~ 1997)所謂「韜光養晦」(隱藏能力而培育實力)的遺訓拋諸在後,完全顯示中國強盛的國力,以大國之尊走向「大國崛起」。尤有甚者,也可以感受到中國為求擴大其海洋勢力,而踏出「走向海洋」的姿態。至少,就中國的一般大眾而言,這樣的自信是逐漸高漲中。
在第三章,我欲談論以「韜光養晦」為宗旨的中國指導班子與人民高漲中的驕傲感之間的複雜錯綜關係,所以在這裡我想先從中國的意圖與能力的觀點出發,詳細分析崛起並向海外施展國力的中國動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