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艦隊: 亞丁灣護航鍛鍊出的21世紀中共海軍 | 誠品線上

天朝艦隊: 亞丁灣護航鍛鍊出的21世紀中共海軍

作者 黃丞佑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天朝艦隊: 亞丁灣護航鍛鍊出的21世紀中共海軍:,2008年中共海軍響應聯合國安理會第1816號決議,前往非洲之角的亞丁灣協助索馬利亞政府打擊海盜。首批護航編隊12月26日自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2008年中共海軍響應聯合國安理會第1816號決議,前往非洲之角的亞丁灣協助索馬利亞政府打擊海盜。 首批護航編隊12月26日自海南三亞港啟航,為中共海軍首次海外軍事行動揭開序幕。 ---- 一個依賴土地維生的陸權古國,如何成為美國眼中最具威脅的海軍強權?長久以來以「天朝」自居的中國,如何在中共海軍的推動下使「天朝」的旗幟再次飄揚於印度洋?中共海軍如何從積極防禦的「綠水海軍」,躍升為足以適應遠洋作戰並維護海外利益的「藍水海軍」,進而成為21世紀的新一代海上霸權? 亞丁灣護航任務對中共海軍發展影響極深,從新銳的052D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到071型船塢登陸艦等中共自製艦艇先後投入護航,可看出亞丁灣護航任務是促使中共海軍快速成長的關鍵要素。中共是如何藉由護航行動提升海軍實戰經驗,並透過建立海外二軌補給基地、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等作為,加速達成建設全球化遠洋海軍的目標,進而促成中共海外駐軍的契機,使珍珠鏈的戰略構想蛻變為中共「一帶一路」的全球戰略布局? 作者黃丞佑回顧中共亞丁灣護航行動,從出兵亞丁灣的決策開始,探究中共在「中國威脅論」下出兵亞丁灣的起因;接續深入分析中共海軍獨立護航的模式、特點與戰略思維,並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進而討論中共海軍實施護航、參與國際行動以後職能角色的轉變;最後從內政、外交、經貿、軍事等各層面,探討亞丁灣護航任務對中共海軍發展造成的影響和改革,一窺中共海軍2008-2021年13年間,從「海防」到「海權」觀念與戰略轉向的實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丞佑黃丞佑東吳大學商學院商學進修學士班─國防事務暨管理學程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研究涉及中外戰史、海權史及中共軍事改革等領域,畢業後仍致力於國防事務及國際安全議題研究。興趣為閱讀、音樂、電影欣賞、衝浪及旅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從國家戰略檢視亞丁灣護航/林中斌 推薦序 滿腹文章貫斗牛、標名光耀武學中/林穎佑 導言 楔子 第壹章 亞丁灣護航的歷史背景 一、索馬利亞海盜 二、聯合國決議與國際行動 三、結論 第貳章 艦隊派遣成因 一、國際因素 二、國家因素 三、海軍能力 四、結論 第參章 中共護航發展 一、編隊任務執行概況 二、護航機制與作戰模式 三、從摸索到熟練 四、從孤立到接觸 五、由點發展到面 六、結論 第肆章 操作特點 一、兼顧獨立與合作 二、外訪與海外港埠 三、提升任務複雜性 四、承平下的重要戰功 五、結論 第伍章 與外軍護航模式之比較 一、美國150與151聯合特遣艦隊 二、北約「海洋之盾行動」與歐盟「亞特蘭大行動」 三、獨立護航國家 四、相同點 五、相異點 六、結論 第陸章 中共護航的影響 一、內政 二、外交 三、經濟 四、海軍 五、結論 第柒章 總結 一、從猶豫到積極參與 二、在護航中成長的中共海軍 三、開啟中共海外駐軍之門 四、海外二軌補給基地浮現 五、從珍珠鏈走向一帶一路 六、開啟國際軍事行動之門 七、未來觀察方向 附 錄 護航歷史與背景 一、海上貿易與護航 二、海軍的護航任務 三、結語 謝 辭 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天朝艦隊: 亞丁灣護航鍛鍊出的21世紀中共海軍
作者 / 黃丞佑
簡介 / 天朝艦隊: 亞丁灣護航鍛鍊出的21世紀中共海軍:,2008年中共海軍響應聯合國安理會第1816號決議,前往非洲之角的亞丁灣協助索馬利亞政府打擊海盜。首批護航編隊12月26日自海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6269632831
ISBN10 / 6269632838
EAN / 9786269632831
誠品26碼 / 2682303051002
頁數 / 31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6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50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三亞到亞丁灣,從「海防」到「海權」,中共海軍在打擊索馬利亞海盜的國際行動中,航向了世界。本書縝密剖析中共海軍在海外的非軍事行動中得到的鍛鍊與成長,在當前中共海軍海上封鎖的威脅情境之下,尤具參考價值!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從國家戰略檢視亞丁灣護航〉

文/林中斌

  如何進行解放軍研究?這是個複雜的問題!
  自1927年8月1日成軍以來,人民解放軍經過了近90年的演進,早已擺脫成軍之際「小米加步槍」的特色,在歷經數次現代化後,已大幅提升其軍事投射能力,如今已成為軍事強權之一。但自1988年赤瓜礁海戰以後,解放軍並無任何實戰經驗,這也是外界質疑其實力的主要原因。直到2008年中共開始派出艦隊前往亞丁灣護航,無論是從軍事、外交、經濟等角度觀察,皆引起各方討論成為熱門話題。
  黃丞佑同學,淡江戰略所畢業,在《「天朝」艦隊:亞丁灣護航鍛鍊出的21世紀中共海軍》著作中,發揮所長深入探討亞丁灣護航問題。從解放軍對亞丁灣任務的源起開始討論,並從各種角度對其演變與日後的影響做出分析,更嘗試對其日後的效益做出探討。其論點與見解更超越海軍軍種戰略的層面,而從一個國家戰略的角度對亞丁灣護航做出整體的檢視。其內容詳實,見解不凡,為從事中共軍事研究者必備之參考,祝福黃同學能持續精進,也期待作者下一本著作。

(林中斌為前國防部副部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退休教授)







〈推薦序  滿腹文章貫斗牛、標名光耀武學中〉

文/林穎佑

  1405年鄭和下西洋是歷史上的壯舉,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發揚海權的光輝時刻。600多年後2008年的解放軍海軍展開了亞丁灣護航行動,背後雖然有其政治外交與軍事上的意涵,但對解放軍海軍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特別是在2022年此行動持續維持進行,已有超過40批護航艦隊前往亞丁灣執行任務。有別於最初軍方不願意前往執行任務,現在前往亞丁灣護航對解放軍海軍將領而言是一個晉升的「終南捷徑」,同時期對解放軍海軍而言不是只有單純的遠洋行動,其也會在航行途中與各國進行聯合軍演,綜觀而言此行動開啟了解放軍海軍走向遠洋的大門。
  需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對於解放軍相關資料的管控更加限制,許多軍演的資料與相關研究分析都無法輕易取得。亞丁灣護航是解放軍少數公開的海外演訓,在其與外軍進行聯合軍演的同時,也是外界觀察其戰力與表現的最佳時機。這也再次證明亞丁灣護航此議題的重要性,吾人可從艦型、位置、路線、甚至帶隊將領深入探討,藉此分析從2008年以來至今解放軍海軍的變化。這些都是在本書中可以尋得的重要研析。
  2022是一個烽火之年,除年初的俄烏戰火至今仍無決定性的突破;8月隨著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解放軍對台進行大規模的軍演,意圖對我國產生威懾之效。對國人而言,「忘戰必危」此一古語正是當前最好的寫照,知己知彼更是中國傳統兵學之圭臬,也是當前國人最需要補強的部分。全民國防除身體力行之外,更重要的是軍民一體的國防事務知識化,觀點可能有所不同,但論證的經過卻是互相可以學習的部分。畢竟沒有經過調查,其發言內容自然經不起考驗。
  黃丞佑是在下自學生時期一路相伴的同門至交。與其亦師亦友風雨同路教學相長多年,如今見其除成家立業外,更在此兵戎相見之年出版此書,實屬難得,更證明其掌握文武平衡的能力。期望此書只是期中研究發表,更是未來揮灑情研風采的開端。

(林穎佑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中華戰略前瞻研究協會研究員)

試閱文字

內文 : 〈導言〉

  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斐洛西(Nancy Patricia Pelosi)來台訪問,中共斷然宣布在8月4至7日於台灣周邊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使亞太地區再次籠罩在台海危機的陰影中。此次演習有別於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中共海軍派出十餘艘艦船逼近我周邊24浬鄰接區,對我實施軍事威懾並模擬進行海上封鎖。中共海軍大膽的行動,源自於對其軍事實力的自信;隱藏在背後的這份自信,則源自於中共海軍30餘年的建設與成長。
  前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於1985年為中共海軍確立了海軍的戰略論述與思想,並替海軍擘畫長遠建軍藍圖,此後,「建立一支全球化的遠洋海軍」遂成為中共海軍的願景與目標。在劉華清的領導下,中國終於走出「陸權」與「海防」的傳統思維,開始將「海權」的思想注入海軍的血液中,也讓中共海軍開始構築成為繼英國皇家海軍(Royal Navy)及美國海軍後,下一個海軍強國的遠大夢想。經過多年的摸索與累積,自2006年起中共各式國造艦船如「下餃子」般接連下水成軍,使中共海軍坐擁海軍總噸位數全球第二大的地位,將19世紀的海上強權「英國皇家海軍」遠遠拋諸在後。2021年3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用「美國海軍情報局」(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ONI)的分析報告指出,2015年中共海軍戰鬥艦艇約為255艘,到了2020年底已成長至360艘,顯示在短短的20年間,中共海軍戰力規模已成長至原來的三倍。美國海軍情報局更進一步推估,2024年時中共海軍將擁有約400艘作戰艦艇,一舉超越美國,坐擁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中共得以打造這支龐大艦隊,是倚靠強大的工業實力與造艦能力;但使這支艦隊能夠突破島鏈的束縛,則源自於中共海軍在亞丁灣護航所鍛鍊的能力。
  中共海軍自2008年12月起,派遣艦船編隊遠赴印度洋彼端的非洲東岸,為往來亞丁灣海域的船舶實施護航,使其不受索馬利亞海盜襲擾和劫掠。14年的護航任務使中共海軍真正由近海走向了遠洋,也促使其提前面對「遠洋海軍」海外軍事部署的問題與困境。從任務執行模式、艦船選派與編隊組建、海外補給港的選擇,到與外軍的交流合作,都為這支年輕的海軍帶來革命性的影響與改變。當中共的艦隊已經將西太平洋海域「遠海航訓」視為常態訓練時,我們必須回頭看看在亞丁灣護航的這些年,中共海軍獲得什麼能力、累積什麼經驗,以及建立什麼樣的自信。隨著中共吉布地的首座海外基地啟用,打破中共過去一再宣稱不會建設海外基地的誓言,使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中共海軍潛在的威脅與影響,以致2022年中共與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即被澳洲視為對南太平洋地區的嚴重威脅,更被國際間解讀為中共希望藉此將海軍推向第二島鏈,使其艦船在西太平洋及南太平洋有更多的影響力的作為。
  2022年中共海軍對世界產生的威脅與影響,源自1985年中共海軍戰略論述與思想的確立。亞丁灣護航任務是中共海軍從思想走向實踐的重要鏈結,它讓中共海軍跳脫紙上談兵的空談,從任務中摸索如何建立一支全球化的遠洋海軍。回首14年的護航任務,當年中共亞丁灣護航行動中的許多做法與模式或許隨著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動人事已非,但這無法抹滅亞丁灣護航任務對中共海軍發展的重要性。羅馬並非一天造成,要了解中共海軍如何做到今日的成就,就必須回頭檢視過去的歲月中他們經歷了哪些挑戰與變革。在感嘆中共海軍已成為亞太地區新興的海上強權之時,我們尤其應該去探討他們如何看待「海權」這個嚴肅議題。若你對中共海軍有所了解,那你一定要閱讀本書,書中可以提供你中共海軍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改變與成長;若你對中共海軍感到陌生,那你更要閱讀本書,本書將讓你認識那個企圖對我實施軍事威懾與海上封鎖,將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中共海軍。

黃丞佑
2022.09.26








〈楔子〉

  明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西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欽差正使總兵太監──鄭和,奉旨率領艦船二百餘艘及水、陸官兵兩萬七千餘人,自南京太倉瀏家港啟航,前往西洋諸國宣揚天朝國威,為神州的古老帝國拉開海上史詩的序章。鄭和在世先後七次率領艦隊出訪南洋諸國,其足跡踏遍中南半島及環印度洋國家外,最遠甚至到達今日的葉門亞丁港及非洲東岸的索馬利亞。此一前無古人的壯舉,更使鄭和在世界航海史中,為中國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然而在明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朝廷斷然停止了遠航任務。自此,中國遠離了海洋也遠離了世界,再次將自己封閉在廣大的神州大陸上。物換星移、歲月如梭,「天朝」在沉寂五百多年後,因海寇襲擾百姓再次派遣艦隊出使西洋。西元2008年12月26日,中共海軍南海艦隊參謀長杜景臣少將,率領中共亞丁灣護航編隊艦船3艘及海軍官兵800餘人,自海南三亞港啟航,前往亞丁灣海域打擊索馬利亞海盜。此一護航行動開啟了近代中國海軍遠海軍事任務的新篇章,也讓「天朝」艦隊的旗幟再次迎風飄揚在海平線的彼端。

  作為一個依賴土地為生的陸權古國,在100多年前被列強自海上敲開門戶,並開啟對海上力量的認識後,中國人才慢慢從陸權的觀念走向海洋。自1985年起,建立新時代的海軍和尋求海洋利益,成為中共國防戰略思維的一大突破。惟受制於海軍實力和國際局勢的現實,中共海軍在對外發展的道路上受到諸多阻力。因國際打擊索馬利亞(編按:索馬利亞的中國譯名為索馬里,後文資料來源若為中國,將在來源處維持原中國譯名)海盜行動的熱潮,使中共在2008年12月決定跟上國際主流的步伐,派遣部隊前往亞丁灣。中共首次的海外用兵,打破過去的觀念與堅持,也開啟我對中共亞丁灣護航議題的關注。2021年正值中共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13週年,本書希望透過分析與比較,對這13年來中共亞丁護航任務進行深入的探討。
  海洋為商業貿易的重要通道,公元前14、15世紀的腓尼基人靠著精湛的航海技術與海上貿易優勢,活躍於北非、希臘和地中海各島嶼之間。15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靠著優異的航海技術開拓了新世紀的航海時代。緊接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後,荷蘭與英國人透過海上貿易的興起與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國際貿易通道,也組建了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從西方海權爭奪的歷史中發現,海權的爭奪與陸權的爭奪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有別於為占有土地而產生的地面作戰,海權的爭奪與經濟和貿易的維護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19世紀的海權之爭,正是為了海外殖民地與維護商業利益的爭奪而產生的戰爭。因此,研究一個國家海軍行動與海權發展時,勢必得將國家政策與國家利益作全面的研究與分析。
  中國是依賴土地生存的農耕民族,食、衣、住、行都與土地密不可分。當人和土地越緊密結合,社會體制的管理和運作就越依賴這種緊密結合的關係,如此農耕社會的生活才能正常進行。一旦社會過分商業化,則會破壞人和土地的緊密關係。所以,商業經濟在古代中國永遠是農業經濟的附庸,商業規模受到嚴格限制。雖然中國歷代在沿海地區也有小規模的海上貿易活動,但多侷限於個人或地區性的商業行為。加上明、清兩代朝廷的海禁政策壓制,中國長期以來未曾具有國家規模層級的海上貿易活動。另外,從國家防衛的角度觀察,中國歷朝歷代威脅多來自邊塞的部族,因此建軍備戰皆以土地爭奪的陸戰為考量。對海洋的經營及海上貿易線的維護,甚至是海防的觀念都相當薄弱。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國家以商業利益為名,在船堅炮利的強勢叩關下,開啟了古老帝國封閉的市場。天朝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慘敗後,開始正視來自海上的威脅。可惜此時中國徒具「海防」的觀念,對海權與貿易之間的關係毫無概念。對海軍的認知也僅侷限於將其視為國土防衛延伸的海上要塞,關於海軍與海上利益的互動關係更是一無所知。追根究底,中國長期在思想、環境與政府政策等諸多要素的影響下,無法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與英國等西方國家一樣,在政府的主導下發展國家極具規模的海洋貿易。因此海上交通線的建立與維持,對中國政府而言自然不是最為重視的課題,當然更不可能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自清末以來海軍(水師)長期被視為是陸軍的附庸,充其量不過是扮演著國土防衛前緣的「海防」角色,這個情況在中共海軍建立初期依然存在。1985年底劉華清正式提出以「近海防禦」取代「近岸防禦」的海軍戰略構想。強調在積極防禦的作為下,殲敵於近海至海岸之間。因此在海軍兵力建設、武器發展、兵力部署及戰場準備,皆以近海和防禦兩大領域為著眼點。自此刻起,中共海軍才逐漸擺脫陸軍附庸的地位,開始擁有自己的戰略思維。劉華清在提出「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論述後,更進一步提出發展「三階段海洋戰略」。第一階段的規劃中,中共海軍在2000年必須能夠掌握「第一島鏈」內的「制海權」。第二階段涵蓋的戰略性海域則包含了在2020年能掌控「第二島鏈」範圍內的水域及大半西太平洋的制海權。最後的第三階段目標,則是在2050年建立一支全球化的遠洋海軍,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海權國家。
  2008年索馬利亞海盜劫掠行動的頻次逐漸升高,使索馬利亞海域成為全球最危險的水域。隨著情況急遽惡化,嚴重影響全球航運和經貿流通。迫使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2008年6月緊急做出第1816號決議。該決議重點除關切、譴責索馬利亞海盜的劫掠行為,對國際海運安全造成的威脅外。更進一步指示,依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的規範,在尊重索馬利亞過渡政府領土、主權完整的前提下,同意各國可派遣武裝力量進入該地區打擊海盜。在聯合國的授權下,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經過評估後,相繼派遣海軍前往該海域執行護航和巡邏。中共於2008年12月26日也由南海艦隊組建了第一批「海軍亞丁灣護航編隊」,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這次的護航行動是中共海軍首次執行海外軍事任務,也是首次參與國際性軍事行動。有別於海外遠訪、長航訓練及聯合演習,亞丁灣的護航行動是對中共海軍能力的實質檢驗。也是自1988年中、越「赤瓜礁海戰」以來,最接近實戰的軍事行動。
  鑑於上述原因,促使我對「中共亞丁灣護航任務」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本書分別就派遣原因、執行模式、改變及影響等四個面向進行探討。並針對以下幾個問題作深入的分析與探究:

一、中共為何出兵亞丁灣實施護航

  中共在改革開放後,已逐漸躍升為亞洲的區域強權。身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共在國際事務的參與上雖多有批判與議論,但仍欠缺積極的實踐與執行。尤其在國際性軍事行動的參與上,中共一直抱持著保留與保守的態度。此次亞丁灣護航行動,是中共派員加入聯合國維和部隊外,首次參與的大規模國際軍事行動。原本堅持「韜光養晦」的共軍,為何會轉向昭告天下「逐鹿中原」、決定派遣艦隊遠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促使中共中央做出這個決定,是受到何種因素的驅使?本書希望藉由外部的國際環境、內部的國家考量及海軍的能力限制等角度探討,分析中共出兵亞丁灣的原因。

二、中共如何實施艦隊護航

  長久以來,中國海軍的建立著眼點,始終侷限在陸權國家的國土防衛思維中。除明成祖時代的鄭和寶船艦隊外,自古以來中國未曾真正組建過龐大的遠洋海軍。海軍受到陸權思維的影響,長期以來始終遵從著「近岸防禦」的戰略指導。中共海軍主力更是以小型艦艇,搭配岸基航空兵及陸基反艦飛彈所組成的「海防」體系。直到劉華清提出「近海防禦」戰略思維後,中共開始大力推動海軍建設,以建立一支能掌握至第二島鏈區域內的海軍為目標。此時的中共海軍才逐漸跳脫「海防」的框架,走向「海權」的思維。亞丁灣護航行動是中共首次以「海上運輸線」與「海事安全」為目的所執行的軍事行動。從最初海軍的質疑與擔心,到後來的中共中央靈活的操作與應用,可以看出海洋經營及海權的思維,已逐漸成為中共高層海洋利益爭奪的重要影響要素之一。
  「航向遠洋」看似容易,實則不然。要在陌生的海域獨立執行軍事行動,不論是指揮作戰、通信與導航、後勤補給及危機處理等,都是嚴肅且嚴苛的考驗。這對一個具有二級海軍(二級海軍:軍艦總噸位介於30與60萬噸之間,擁有遠洋能力但無法經常性出沒在世界上各大海洋,以英國及法國海軍為代表)實力的國家都顯吃力,何況是甫從三級海軍(三級海軍:為區域性海軍,軍艦總噸位在10萬噸以下,有能力在海洋戰區執行任務)逐步朝二級海軍邁進的中共海軍?缺乏遠洋作戰和海外行動的經驗,中共如何從無到有執行護航呢?操作的過程中,中共海軍與其他國家的護航編隊在思維、做法與願景上有何不同呢?

三、海軍實施護航後職能角色的轉變

  中共從執行護航任務中獲取的經驗,對海軍未來發展勢必產生「反饋」及「反思」的作用。尤其展現在遠洋作戰的執行、海軍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行動準據和海軍在國家政策執行中的角色與定位。海軍是國際軍種,本身具有高度「機動性」與「外交性」。因此,海軍除了是海權的捍衛者外,往往也被視為是國力展現的有效工具。這種特質在具體的展現上又可歸納為「實質性」與「象徵性」兩種功能。中共如何透過亞丁灣的護航行動,將海軍的特質與護航的行動相互結合,並運用海軍釋放出政府希望對國際表達的訊息?這種相互結合的成果,是否又會影響到艦隊護航的執行模式?

四、護航行動產生的影響

  任何的軍事行動都有其背景環境與目的,當原始的目的與環境經過實際的行動後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是各界始料未及的。中共基於主觀與客觀考量,派遣艦隊執行亞丁灣護航,對中共在內政、外交、經貿和軍事等各層面,又帶來何種影響與衝擊呢?對於中共國家戰略的考量上,又產生那些激盪呢?亞丁灣護航行動是中共海軍首次海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是「天朝」中國歷史上,繼大明帝國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寶船七次下西洋後,最大規模的海外軍事任務。此次行動對中共中央、中共海軍、區域情勢甚至是全球政治版圖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更是全球密切關注的焦點。本書就中共亞丁護航行動為主軸,逐一揭開古老帝國繼承者海上軍事行動的神祕面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