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g and Bone Shop: How We Make Memories and Memories Make Us
作者 | Veronica O'Keane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記憶: 我們如何形成記憶, 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 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為什麼我會記得這些、忘了那些?」一趟對記憶、感受、大腦的深邃漫遊和精采探索,理解大 |
作者 | Veronica O'Keane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記憶: 我們如何形成記憶, 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 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為什麼我會記得這些、忘了那些?」一趟對記憶、感受、大腦的深邃漫遊和精采探索,理解大 |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會記得這些、忘了那些?」 一趟對記憶、感受、大腦的深邃漫遊和精采探索, 理解大腦記憶是如何創造認知並決定我們的行為。 精神病學家以真實案例故事和文學哲學電影作品,向我們揭示大腦的奧祕, 用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重新定義我們對大腦記憶的認知。 ◆都柏林三一學院精神病學教授薇若妮卡.歐金的神經醫學權威之作。 ◆《衛報》、《紐約時報》、《觀察家》、《星期日泰晤士報》一致好評力推!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作者菲莉帕・派瑞(Philippa Perry)讚揚力薦:「讀來精采。作者用豐富的案例研究讓困難概念變得容易理解。心理輔導員、心理治療師、心靈導師和精神科醫生都該好好閱讀這本書。」 ◆從精神醫學到神經科學的闡釋應用,旁及思覺失調症、產期憂鬱症、失智症、失憶症、腦瘤、厭食症、童年受虐等精神疾病的認識診治,深入探討記憶這個主題,以全新視角揭示複雜的人腦和記憶的運作。 ◆作者筆法兼融科學性和文學性,引用真實的病患案例故事,充滿人性與諒解,文字優美,啟發人心;並援引文學、哲學、電影作品及童話故事,如:普魯斯特的《追憶逝去時光》、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和《無名之人》、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觀看的方式》、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路易斯・卡羅的《愛麗絲鏡中奇遇》、沙特的《嘔吐》、尼采的《善惡的彼岸》、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物質與記憶》,以及華卓斯基姊妹的《駭客任務》、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記憶拼圖》和《全面啟動》、雷利・史考特的《銀翼殺手》等,看她在精神病學領域所處理的問題;最後更擴及文化如何成為共同記憶載體並為我們所有人提供基本編碼的討論,重新定義我們對大腦的認知。 「『為什麼我會忘記事情?』如果這個問題對你來說很熟悉,首先,你大可放心,因為記得自己會忘記就是一種記憶。接下來你需要想清楚,自己有沒有把事情登錄進記憶系統。如果你注意到引人關注的活動,就可以增加一直低下的皮質醇水平,改善登錄資訊。與其他研究小組一樣,我們發現練習會刺激喚醒,改善記憶功能,甚至可能使海馬迴生長。或者,你的海馬迴神經元因為有毒的壓力而被鎖在超速狀態。若是這種情況,放個陽光假期舒緩一下,可能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本書作者 薇洛妮卡‧歐金 為什麼記憶感覺如此真實?視覺如何觸發過往記憶? 感覺與知覺又是如何與記憶產生關聯?為什麼地點對記憶很重要? 我們如何藉著回憶再次體驗和感受?你記得的事是「真」還是「假」的? 而當受到精神疾病干擾時,記憶的運作又是如何? 不管你從哪裡開始尋找感受——也就是感覺、認知、情緒——的神經學解釋,終究會導向記憶。 記憶把我們所知與所感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我們過濾當前意識與非意識感受的媒介。 記憶擁有驅動我們的力量,是造就自我的過程 是一絲酸楚,一陣湧上心頭的愛,一團糾結的失落感,一聲懊悔的長嘆,記憶擁有驅動我們的力量,通常在最出乎意料的時候出現。它是複雜神經運作發出的信號,是造就自我的過程:記憶過濾外在世界,提醒我們的行為並餵養我們的想像力。 精神病學家以全新視角,揭示複雜的人腦和記憶的運作 精神病學家暨精神科醫師薇洛妮卡・歐金,多年來觀察記憶和經驗如何交織在一起。在這趟豐富迷人的探索,她提問,為什麼記憶感覺如此真實?感覺與知覺又是如何與記憶產生關聯?為什麼地點對記憶很重要?你記得的事是「真」還是「假」?而當受到精神疾病干擾時,記憶的運作又是如何?歐金以精神疾病的混亂記憶揭示複雜的人腦,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來理解個人經驗。 援引病患案例、文學、哲學、電影作品及最新神經科學研究,重新定義大腦認知 作者引用病患案例的真實故事,以及文學、哲學、電影作品及童話故事對記憶的描摩。人類大腦是個極度難解的謎團,從出生、青春期、到老年各有面向,作者用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重新定義我們對大腦的認知。這本書證明了嚴重精神病患的勇氣與煎熬,揭示他們的感覺經驗如何與我們的所知所感脫節。
各界推薦 【名家推薦】 ◆白明奇│醫師、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從哲學出走的心理學,途經神經醫學、精神醫學,再到認知神經科學,人類大腦功能仍被神祕的面紗緊緊地包裹著。順著日月之梭奔走人生,逆著時光機器回到從前,看似美好的回憶,參雜不悅、悲傷的成分,部分是真的,更多卻遭變造。突兀冒出的驚恐,似曾相識的錯覺,音符觸動的酥麻,或是無緣無故的啜泣,是誰牽動了神經網路。這是一本兼具科學與文學性的好書,吸引人的故事,奇特的筆法,帶領讀者深入腦區,了解記憶,探究自我。 ◆菲莉帕・派瑞(Philippa Perry)│《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作者 讀來精采。我喜歡作者的寫作,用豐富的案例研究讓困難概念變得容易理解。心理輔導員、心理治療師、心靈導師和精神科醫生都該好好閱讀這本書。 ◆羅賓・墨瑞(Robin Murray)│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教授 一本精妙的書,歐金作為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詳細說明她看到的人生百態以及學到的知識。我們會被作者優美的文字及悲天憫人的胸懷感動,以最輕鬆的態度理解大腦是如何決定我們的行為。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媒體讚譽】 ◆《衛報》 內容生動,令人難忘,是一本引人入勝、有啟發性、有智慧且帶著悲憫情懷的書。讀者可以從本書學到許多知識,也能享受閱讀樂趣。 ◆《紐約時報》 這是一趟對記憶、感受、大腦的漫遊,一趟河流式的探索……作者並沒有用自我詮釋或不著邊際的線索讓讀者看得眼花繚亂,而是用科學知識讓讀者眼界大開。作者信手捻來一些普通小事,卻清楚讓你看到其中費解複雜而美麗之處,就如同大腦形成的記憶。她生動地召喚出她後院裡一隻椋鳥的形象,這種文字功力會讓我今年看到的很多小說家感到羞愧。 ◆《觀察家》(Observer) 回味無窮的書。人類作為記憶製造者,這本書讓你對其中的共通性有更驚人的認識,並提醒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個人世界的獨特翻譯者。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資料詳盡,思考深入。這本書涵蓋科學、哲學、醫學和文學,內容豐富,富啟發性,寫得好得讓人驚豔。
作者介紹 薇洛妮卡‧歐金薇洛妮卡‧歐金(Veronica O’Keane)都柏林三一學院精神病學教授,也是執業精神科醫生,在該領域擁有超過30年經驗。核心興趣是人類的經驗,以及大腦從此刻到下一刻在發生的事;為了了解自己,就需要了解在大腦發生的事以及記憶如何塑造你的大腦。發表過許多研究論文,主要探討情緒障礙和孕期憂鬱症,認為精神疾病是人類醫學最後一個需要科學啟蒙的主要領域。潘昱均潘昱均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訊傳播系畢,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譯有《看!情緒幹的好事:哈佛精神科醫師執業40年的良心告白──接受「人生就是不公平」,自豪「不完美的我也是最好的自己」》、《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免疫解碼:免疫科學的最新發現,未來醫療的生死關鍵》、《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等。
產品目錄 Contents 前言 Part 1 我們如何形成記憶 1 曙光初現 2 感覺:記憶的原料 3 理解感覺 4 海馬迴的故事 5 第六感:隱藏的皮質 6 地方感 7 時間和持續感 8 壓力:回憶與「遺忘」 Part 2 記憶如何塑造我們 9 自覺:自傳式記憶的開始 10 生命之樹:分支和修剪 11 自我意識 12 性激素和會唱歌的鳥 13 生活中不斷變化的敘事 14 假或真 15 最古老的記憶 後記 參考資料
書名 / | 記憶: 我們如何形成記憶, 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 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 |
---|---|
作者 / | Veronica O'Keane |
簡介 / | 記憶: 我們如何形成記憶, 記憶又如何塑造我們? 精神病學家探索解析大腦記憶之謎:「為什麼我會記得這些、忘了那些?」一趟對記憶、感受、大腦的深邃漫遊和精采探索,理解大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0687811 |
ISBN10 / | 9860687811 |
EAN / | 9789860687811 |
誠品26碼 / | 2682098388000 |
頁數 / | 32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X21X2.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前言
我能感受身體裡有一顆心,我斷定它存在。我能接觸這世界,同樣地我斷定它存在。我的一切知識總結於此,其餘便是虛構的。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1955)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寫下探索童年回憶的名著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書名翻譯過程的小波折呈現了我想藉此書傳達的概要。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在一九五四年翻譯成英文時,譯本書名一開始譯為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往事回憶錄》),到了一九九二年的版本,書名則改為更精確的In Search of Lost Time(《追尋逝去時光》)。初版書名的「Remembrance of」表示記憶被動地從一個隱藏且固定的儲存庫中被召喚出來;而後的書名改用「in search of」(尋找)則是主動地在流逝過往中尋找這些記憶。在兩次翻譯的間隔,神經科學幾乎趕上了普魯斯特。
1 曙光初現
人生當中有些事只要一被我們想起,就會以一種「往事歷歷」的感覺出現。有時候這種感覺很強烈,倒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有一種忽然栽進一層全新意識的感覺。而這新意識是不言自明的,就像碟上的杯子喀地響了一聲,只要有這個信號,你就知道杯子動過了。我想了解記憶的真相,送我踏上這條路的輕聲喀響發生在千禧年初的倫敦,回想起來,這件偶發事件就像小說的開場,故事元素像是不經意出現,但全都經過刻意布局,倘若回頭再分析,故事開頭早就預示了結局。伊迪絲的故事送我踏上破解記憶之路,讓我重新定義我對記憶的看法,雖然記憶的相關知識對我來說早已爛熟到想都不用想,但我這樣也迴避了建構記憶內涵的本質——身為有感覺、活生生的人,只有個人經驗才能形塑記憶。
我在貝斯勒皇家醫院(The Royal Bethlem Hospital)遇到伊迪絲。貝斯勒是世上最古老的精神病院,現在隸屬名聲更顯赫的莫茲利精神病醫院(Maudsley Hospital)。貝斯勒的歷史可追溯到一二四七年,當時管它叫Bedlam(瘋人院),後來bedlam一字的意思就變成混亂狂躁了。到了二十世紀初,這家醫院才改名為貝斯勒皇家醫院。國民治療中心占地一百多英畝,醫院廣場滿是七葉樹與榛樹。千禧年代才過不久,我已經在國民孕產婦精神診療病房做了五年的主治醫師,自從國民健保署(NHS)成立這個單位至今,我們已經讓大批民眾免於失能,英國各地在懷孕期或生產後出現精神疾病的婦女都會送到我們單位做專業治療。
我們部門門口附近的下水道住著一家獾。我經常駐足在大樓外看著牠們安躺在洞口柔軟的泥草地,倘若時間湊巧,趕上牠們守夜交班的時候,還會看到一隻獾在白日光線中探出頭來。這些年我往來倫敦和都柏林通勤上班,在都柏林的兩個孩子每個禮拜總盼著聽我說又看到那幾隻獾有什麼新動靜,但他們只等到用春夏林間野花做成的壓花,深秋落下的榛果和七葉樹果子。我愛在貝斯勒工作的這五年,因為可以挽救像伊迪絲這樣的女人,她們被嚴重的產後精神病擊倒,我們帶她們重回正規人生。送進我們部門的女人多數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精神病,英國每年約有一千四百名婦女會發生這個情況。伊迪絲在生下孩子幾週內就被送進病房,以下是她的故事。
伊迪絲生產前沒有任何精神疾病的病史,她滿心喜悅迎接嬰兒的到來。她懷孕期間身體健康,掃描胎兒也正常,分娩過程也不複雜,她生下一個足月的健康男嬰。但在孩子出生後幾天,伊迪絲開始變得冷漠抽離,人似乎越來越恍神,好像有什麼事在困擾她,有些事一直盤據她的心思,而她卻不想說出緣由。她的病情迅速惡化,入院時她已拒絕進食,白天黑夜在家中遊魂似地走來走去,無視嬰兒,更不理會其他世事。家庭醫生到家看診後,立刻把她轉給我們醫院進行評估治療。我一見到伊迪絲就注意到,她才生下孩子不到兩個禮拜,身型卻異常消瘦。她的臉上沒有表情,大半時間總是沉默,對我們的問題沒有反應。
我們經常在精神病患身上看到這種「封閉」的樣子。對這些患有產後精神病的婦女來說,她們通常會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會聞到外面聞不到的異味(多半是臭味),或感到身上被碰觸,卻見不到有人或有東西碰觸她們。這些聽覺、嗅覺、視覺與體感幻覺(包括體表碰觸與內臟感覺)都是精神病的病徵,我們必須確立的首要原則是這些所謂的症狀都是真實的感覺。聽到東西聲響、聽到人的語音,這些都是主觀經驗;無論這個聲音源自於外界或大腦神經元病態放電,這兩種聽音感受是類似的,而聲音來源是另外一回事。就算這聲音是起自大腦病態放電,聽者也會環顧四周查看是誰在說話,當他們查找時,只要發聲源的方位有人,他們就會認為聲音是那個人發出的,或是藏在那裡的人發出的。那些有幻聽症狀的人總像在自言自語,然而真實狀況是他們正在回應那個聲音,對他們而言,那個聲音真的聽得到,真真切切就如真人發出。
這讓精神病患者被孤立,困在一個明明聽得到或看得到的世界,但外界卻無法體會這個世界。他們進而相信自己祕密地進入一個別人都察覺不到的靈異幻境,擁有他人都沒有的「第六感」。大多數精神失常的人多會說自己遇上了未知力量,以為自己卡到了神、鬼、魔、靈等物,像伊迪絲就以為自己碰上了惡魔,這樣才能解釋自己的主觀感受為何如此怪異,為何與外界他人的感受不同。
伊迪絲把全副精神都耗在解讀這些活靈活現的天語、幻視、靈動,對外在的感官刺激已無能回應。就像多數的產後精神病患一樣,她的意識混亂,脫離現實。在諮商過程中我注意到伊迪絲有時盯著我的眼睛一直看,有時把雙眼閉得緊緊地,有時望向諮商團體中的某個成員,似乎她聽到聲音從那個方向來,她就朝著那方向的某人望去。她的動作僵硬、無目的地動來動去,有極大的防衛心,試圖隱藏自己的困惑和恐懼。對我們來說,很明顯地,伊迪絲回應的對象不是外界的感官刺激,她有產後精神病。
伊迪絲不再照料嬰兒,她「知道」那個嬰兒已不是她親生的孩子,即使看來一模一樣,但她親生的孩子身上沒有腐臭味,所以孩子不知怎地被調包了。一開始她還弄不清楚孩子是被換走了或是被邪力入侵,她的親生孩子若不是被眼前這個一模一樣的假貨給取代了,就是被惡魔附身。但她在來貝斯勒的途中正巧經過離她家很近的墓園,不經意地看了大門一眼,剛好瞥見一個小墓,覺得墓碑怎麼有點歪。這一下她就立刻明白,她的孩子一定被埋在這裡了。用舊墓穴埋新屍體正好掩人耳目,因為墳墓最近剛被動過,碑石才會歪掉。這證明她現在手上的嬰兒就是個冒牌貨,惡魔不但把伊迪絲和她的親生骨肉分開,現在就連她自己也要被惡魔關起來了。p6
伊迪絲剛被送到醫院時並沒有把這件事向我或其他人透露,因為說出來就完了,只會暴露自己已經知道了。只有假裝不知道我們都是假扮來騙她的,這樣才有自救的機會。她什麼都不會說的,就是陪著我們一起演下去,盡量少開口。
我在產後精神病患身上經常看到一種狀況,這些婦女多半深信她們親近的人被調包了,特別是自己剛生下的孩子被換成另一個替身,一個冒牌貨。這種現象稱為「卡普葛拉症候群」(Capgras syndrome),病名顯然來自首次描述這種病的醫生。我說「顯然」的原因是換孩子的想法其實可追溯到人類最古老的傳說,一些童話故事,在本書最後我們還會回到這些故事。
除了嬰兒,伊迪絲還覺得她的另一半也是個假貨,被一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冒名頂替,串通惡魔一起來陷害她。她在幾個月後才告訴我這件事,那時已是她康復之後了。因為伊迪絲很害怕被邪靈抓走,一直想從醫院逃走。她拒絕吃藥,覺得那些藥一定有毒,至少吃藥也會削弱她對抗這樁邪事的力量。照她推測,在惡魔找到新目標前,要除掉的應該就只剩她一個了。她的冒牌丈夫和她身邊出現的詭異怪物都是針對她來的,這樁陰謀參與者的一舉一動都有目的,沒什麼是出於偶然或湊巧。每個人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她的冒牌家人串通外人,把她的真孩子擄走殺了,之後又匆匆忙忙埋在附近墓園。
我們認為讓伊迪絲離開治療中心並不安全,因此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伊迪絲。幾天過去,她變得不再那麼受干擾後,開始願意回應我們。兩週後,精神錯亂的病況好轉,她了解那個孩子是她親生的,也因為和孩子分隔兩地而焦慮,她想要和孩子重聚。當伊迪絲的另一半把孩子帶來治療中心,伊迪絲看著孩子又哭又笑。我無法想像此刻她的混亂情緒,但其中必定參雜著初為人母的心情。她漸漸康復,三週後離開我們的治療中心,不再精神錯亂,但仍因為這些經歷造成心中創傷。
接下來幾個月伊迪絲回診追蹤病況,把她精神錯亂時期的經歷告訴了我。隨著治療的開展,那些聲音從正常音量漸漸減弱為耳語的音量,次數也變得較少,最後終於消失不見。對於另一半和小孩被調包的想法消失了,也了解到她對身邊所有人、包括對醫療團隊的懷疑都屬於偏執妄想的一部分。她為她在精神錯亂時那些執念感到很羞愧,尤其對小孩,所以很想將整段事情拋諸腦後。她還擔心如果讓別人知道她當時的妄想,他們可能把她當成會傷害小孩的母親。伊迪絲在精神錯亂前,對精神病的了解少之又少,更從未聽過產後才發作的精神病。她對自己的認知被搞得天翻地覆。我向她保證,她的精神病是因為生產時身體賀爾蒙快速變化影響到大腦造而造成的,這些變化讓大腦某些部分胡亂放電,產生很多主觀感受,都像是從外在環境中真實感受到的,但那卻是在大腦生成的。
對精神病的任何解釋都要從主觀體驗開始談起。所有的感覺,包括聲音、氣味、觸摸、視覺影像;無論是「精神錯亂」還是「真實的」感覺,無論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或是因為大腦無緣無故,在沒有外來刺激下自己放電,這些感受都是真的。當時伊迪絲的感受是真的親身感受,是真實發生的,因此毫無疑問,在她的主觀上就是真的,在這點上我與伊迪絲都有共識。但是當我們需要指出這些感受是真的時,也就暗示我們了解它們是精神錯亂的幻覺。
我不斷想起在她出院後某次我們交談的情景,我問她,在她出院後是否還閃過對孩子或伴侶精神病態的妄想。伊迪絲回答說,她在復原階段的初期還是有的,但隨著時間過去,狀況越來越少。她告訴我,出院後,某次來這裡回診的路上她又經過那座社區墓園,又看到當初被押來貝勒姆時看到的小墓碑。同樣的一塊墓碑,入院前的她立刻就想到她的孩子被埋在這裡;幾個月後,她再看著這塊微微傾斜的石碑,有一刻她又像「回到」那時的她了,在被人押去醫院的路上,生命中真正的親人被調包成冒牌貨了,還被他們強押著去醫院,這些想法伴隨一陣恐懼直湧上心頭。我問她,這是第二次,她難道不知道這些是精神病發作的想法,而不是真的?她接下來的回答促使我踏上追尋記憶真相的漫漫長路,伊迪絲的眼睛直盯著我,說道:「是的,我知道……但記憶是真的。」
如此,我了解了,伊迪絲的記憶竟如有機實體般存在——是經驗感受的快照,是某種「情境再現」(flashback)。所謂的「再現」,除了出現了如真感受的記憶外,還能是什麼?就伊迪絲而言,事件發生當時和再次降臨之間的時間差消失了,所謂的記憶,就是當時經歷的感受連帶著情緒打擊一股腦地又一次向她襲來。記憶裡的感受是完全獨立且比所有理性認知更強大,自從那段遭遇烙印在腦海後,她一直灌輸自己理性與認知。伊迪絲知道自己有精神病,知道她的精神病經過治療目前已經好轉,也知道她的小孩安然在家,沒有被調包,沒有死,沒有被埋在社區墓園,這一切她都知道,但這些知識在她記起那件事時,全都被擱置了。那個記憶是真的。
伊迪絲具有如普魯斯特的能力,將記憶表述為未經重建的感官體驗——具有畫面和情緒,而且似乎與時間無關——這讓我的內在程序被啟動了,放棄用已知的知識架構去學。在對談前,我並未真正思考過記憶的問題,記憶於我不外是在醫學院學的解剖學迴路,研究生臨床訓練時學到的心理學理論,或是腦部病變造成的記憶力缺損;它是我們在臨床工作上的評量標準,也是精神病學中神經成像和分子研究的主題。更可以說,記憶是來自不同知識範疇的抽象結構。如果伊迪絲告訴我的是,看到墓碑讓她想起在精神錯亂時去醫院的經過,再次看到墓碑讓她經歷情境再現,那麼我可能會繼續深陷於對記憶的平面認知。
我從伊迪絲那裡學到很多,而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課,是心理學的學理分類和精神病學的臨床分類讓我對主觀感受視而不見。深受知識份子鍾愛的貝克特(Samuel Beckett) 對人類各種煎熬痛苦觀察入微,他就寫道:「我不是知識份子,全部的我只有感覺。」我對這段話深有同感,所以在這本書中我要捨棄記憶在知識上的解釋,避開理論,甚至記憶的基本分類。我探尋記憶的路要從世上的感覺開始,討論內在感覺狀態,旁及記憶的神經網絡 。
我整理出一些問題,並根據生活經驗和科學實驗的觀察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釋。這些都是在「後伊迪絲」年代後默默出現的。視覺如何觸發過往記憶?我們如何藉著回憶再次體驗和感受?有情緒體驗的回憶和沒有感覺、只是「念頭」的回憶有何不同?伊迪絲為什麼光憑著聽到怪聲、聞到腐臭這些怪異的感覺就說她的嬰兒被調包了?伊迪絲看到墓碑就想到親生孩子被埋在這裡,如果對伊迪絲來說這就是真實的記憶,那什麼又是虛假的記憶?
透過大腦記憶路徑的探究,可說明各種情緒感覺是如何從本質上被綁在記憶裡一起存下,以致回憶時也召喚出感受。我們將一起探究,透過我個人的專業及人生記憶,希望能刺激你慢慢走向觀察自己的記憶。三十七年來,我觀察、治療、研究情緒和精神疾患。精神科醫生要精通十八般武藝——藥理學、神經學、心理學,還要有出自經驗的直覺,但我認為,我們在精神病學擁有的專門知識是對經驗感受本質的理解、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現象學」(phenomenology)。我們將某些感受視為正常,某些為異常,還有一些是病態。我對正常和異常感受之間的區別不感興趣,但我一直對創造這些體驗感受的神經機制充滿好奇。不管你從哪裡開始尋找感受——也就是感覺、認知、情緒——的神經學解釋,終究會導向記憶。記憶把我們所知與所感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我們過濾當前意識與非意識感受的媒介。
我從伊迪絲那裡學到的另一堂基礎課程是,我們更容易從有異常經驗的人那裡學到正常經驗。十九世紀末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的弟弟是更有名的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就曾說過:「研究異常現象是理解正常現象的最好方法。」所以對我來說,伊迪絲這樣的患者是我研究的起點,他們顯示記憶就如真實生活感受一般錯綜複雜。讓我記住病人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病人具有驚人的適應力和接受度,有些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表現極有戲劇性或非典型,還一種原因是我無法解決病人的問題出在哪裡。無法解釋的現象在我記憶中徘徊不去,有時會持續很多年,直到出現新解釋,此時他們會突然再度出現,謎團得到解答。這就像是病人帶我從他們的經歷中去探索、發現、定義大腦機制一樣。引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就是那個較出名的威廉弟弟)的話:「我們的疑問是我們的熱情。」
伊迪絲對墓碑的記憶雖被隱藏,卻完整保存……就像那隻從沒見過的獾。牠在腦海出現,獾洞隨之出現,對我而言,還出現我小孩的影像,和一種錯失良機且良辰不再的感覺。時光匆匆在我身邊流逝,流過獾,也流過每個孩子,這記憶一定是靜止不動的。每個人記得的東西可從眼花撩亂的感官到情緒感覺,伊迪絲也一樣,到了某地就只出現對某地的情緒感覺——是一絲酸楚,一點湧上心頭的愛,一團幾乎無法察覺的失落感,一聲懊悔的長嘆——就像我現在寫作時的感受。記憶的神經迴路在人類覺知世界中意味什麼?我自以為我理解,這也是我衷心希望和你一起在本書探討的內容。
最佳賣點 : 「為什麼我會記得這些、忘了那些?」
一趟對記憶、感受、大腦的深邃漫遊和精采探索,
理解大腦記憶是如何創造認知並決定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