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睽違16年重回華文書市的時代鉅作‧首度出版(1997)期間創造40000冊的熱銷效應‧王丹個人生涯最暢銷、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書‧「六四」事件(1989天安門事件)將逢25年紀念,不能被抹滅的歷史,不該被遺忘的一本書。(2014年為第25年,暖身紀念於2013年開始)生長於民主自由開放社會的台灣青年(1980、90年後)未曾參與,卻不能忽視的一段血淚歷史。20世紀如果需要一個被記住的名字,那就是王丹;21世紀如果需要有一本書承先啟後,留下歷史註腳,必定是這本《獄中回憶錄》。「人的一生,難得遇到幾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因此一旦適逢其會,往往會在心中留下極為深刻的記憶。現在距離我被捕已有五年之遙,但當時的經歷和感受我仍記憶猶新。」──王丹【入獄節選】「六四」以後,當局在全國通緝以我為首的二十一名青年學生,正在外地逃亡的我已經明白,這一次我是無論如何也要進監獄了,所以七月二日那天,從發現被「尾巴」盯上,一直到被便衣扭住胳膊,我始終沒有驚慌失措。在福綏境派出所,我聽到便衣在電話裡大聲向上邊匯報喜訊,居然說「小王被抓住了」!這個令人奇怪的「親暱」稱呼還不禁令我暗笑。押往小湯山的路上,他們一直按著我的頭不許我向兩邊的窗外看,這時我就默默地在心中告誡自己,要做好應付各種可能性的準備。在小湯山等候第一次審訊的時候,我的內心非常平靜,此時的心情可以說要比東藏西躲的時候踏實得多,坦然得多了。閒坐無聊,我還向看管人員要來一本我新買的《讀者文摘》。到現在我還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卷在手,我看得津津有味,幾乎忘了自己身在何處。【心路節選】我作了死的準備,而且自信即使真的面對槍口,我的內心仍會保持平靜,因為我沒什麼可後悔的。自從得知「六四」流血,大批市民與學生赴難的消息以後,我的心情一直十分沉重。在以後的逃亡生涯中,我的腦海裡總是不時地浮現出一位同學向我描述過的場景:一排排的市民和學生在長安街上高舉紅旗迎著坦克和呼嘯的子彈向前衝,一個倒下,另一個又上去,鮮血染紅了旗幟……。我從來不諱言,對這些市民和學生,我在內心深處有著沉重的負疾感,因為六月三日夜晚我沒有在廣場上與同學們並肩赴難,因為我本來應該第一個倒下的,但卻成了生者。我一直呼籲同學們堅奉非暴力主義原則,最後到底還是有人成了暴力的犧牲品。如果當局判我死刑,我會有一種心靈上的解脫感,我會覺得更對得起死難的人。另一方面,我很推崇大陸作家周國平的一句話:「人生的意義在於密度,而不在於長度。」我雖然當時年僅二十歲,但親身經歷並積極參予了這麼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民主運動,即使死去也值得了,至少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真正地生活過」。兩次入獄經歷,完整呈現「王丹,八九年中國民運領袖之一,於六四天安門事件後被捕入了獄,在獄中度過了三年零七個月。王丹在本書中記述他在獄中苦難的生活遭遇,鐵窗煎熬下的心路歷程,展現他為爭取自由、民主所做的不懈奮鬥,以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代價。透過此書,我們看到一個二十一歲的北大學生,為追求理想的堅持與獻身,也看到一個始終支持兒子的母親,以親情無怨地陪著王丹走過這段悠悠苦旅。本書出版時,王丹已再一次身陷囹圄,並發配到遠離北京的錦州監獄服刑。從秦城到錦州,禁錮了自由,隔絕了親情,磨礪了青春,如此沈重。」──獄中回憶錄舊版封面文宣;1997年,新新聞。本書除原本初次入獄之回憶與心路,更補充了錦州監獄服刑的回憶,是王丹在追尋理想與犧牲考驗之下,最完整、最深度的自我剖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丹中國民運領袖,六四天安門事件首號政治犯。近年於台灣清大、政大、東吳與成大任教。三次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並獲美國民主基金會人權獎,民主教育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等。2011年5月,集結台灣、香港與中國海外的一群學術、社運與民主人士共同創辦華人民主書院,擔任講師及董事會主席。公共知識份子雜誌社社長1987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專業1988年9月轉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1998年7月進入哈佛大學,2001年6月10日獲哈佛大學東亞系碩士學位。2004年8月-2005年4月在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訪問研究。2005年4月-2006年4月起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8年6月5日獲得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2008年11月-2009年9月為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客座研究員。2009年9月-2010年2月擔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客座助理教授。2010年9月-2011年2月擔任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2011年2月-2012年2月擔任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客座專家,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