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德案例? | 誠品線上

Qu'est-ce qu'un cas moral?

作者 Serge Boarini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什麼是道德案例?:在人類行動中似乎沒有一個概念比道德更為古老,使得道德案例看起來像是與人類行動同樣久遠。本書是對於道德案例嚴格的論述分析,對於道德情境的考慮不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人類行動中似乎沒有一個概念比道德更為古老,使得道德案例看起來像是與人類行動同樣久遠。 本書是對於道德案例嚴格的論述分析,對於道德情境的考慮不是訴諸於直觀,也不是要羅列各種具體的道德案例,提供百科全書式的彙編;相反地,如果一個帶有道德教訓的故事能夠發人深省,那麼,這一個故事應該透過論述分析而體現出情境結構、道德原則、原則適用性、人格身分等等條件。人的行為總是帶著價值意味,考慮「什麼是好的?」;但是,如何思考貫穿著政治、法律、信仰、禮儀、社會行為的道德基礎,則相形重要。 作者特別提出了「決疑論」為方法論,但「決疑論」這一詞彙與知識型態是一般人感到陌生的,中文「決疑」一詞不能呈現此詞來自「案例」的字源,或許可以改用「案例學」來理解。案例學思考根植於希臘哲學與基督教神學,在法律、宗教判例上運用甚廣。本書也簡短陳述了決疑論的歷史淵源,但重要的是在當代的復興,此即所謂的「新決疑論」。在汲取決疑論發展的新趨勢上,作者意在凸顯案例思考的重要,因為當今世界的社會條件已經有巨大改變,要面對的問題是:在不同宗教立場的多元文化處境中,如何調節出一個合乎彼此認知的道德判斷?決疑論(案例學)關心的是案例中的情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塞吉‧ 波艾西尼 (Serge BOARINI )塞吉‧ 波艾西尼 (Serge BOARINI )特級副教授(第四層級,HEA2),現任法國羅哲列高中教授、法國生物科技高等委員會成員。洪儀真洪儀真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社會學博士,主修藝術社會學。譯有《鋼琴師和她的情人》、《死去的男人》、《生死蓮花》;合譯有《資本主義的先知:馬克思》貓魚(蔣孟芸)貓魚(蔣孟芸)因為想得太多去讀哲學系,畢業後想得太少決定去畫畫。總是宣稱擅長使用複合媒材,其實只是忍不住想把畫面弄髒亂。養了三貓三狗加一個人類小孩,生活中的煩惱都是創作的靈感。動物的處境,生活的態度與生命的意義是每天都會想起來的事情。不定期舉辦個展或聯展,最喜歡的創作形式是繪本,近期的作品有沒有公雞怎麼辦,搭便車等繪本。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什麼是道德案例 道德案例的模稜兩可 案例的二律背反。定義與特點 案例的二律背反 定義 區分 道德案例不必然是個別的案例,也不必然是私人的案例 道德案例不必然是一個良知案例 道德案例不是一種衍異 道德案例不是一種兩難 道德案例不是一種道德問題 中間階段的結論 特點 道德案例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數量上不是單一 道德案例是描述的對象 道德案例是一種建構 結論 方法論 在基督教之前西方的決疑論 古典決疑論 新的決疑論者 決疑論以外的道德案例研究方法 結論 命題 案例故事的結構性常數 記載,描述/規定,建構。解決道德案例? 記載 1) 指示語:形勢 2) 功用 3) 論證語段 描述/規定 1) 論證語段 2) 形勢與功用 建構 結論 文章與評論 文章1 《一位老道德學家的筆記》節錄1 節錄2 評註 案例:定義與方法 節錄1 案例與常理 准許與禁止 形勢 法律和案例 節錄2 形勢 兩個問題 兩種案例:「活案例」與「死案例」 文章2 強森《決疑論:原則的替代或補充?》 評註 從修辭學到決疑論 案例、決疑論、修辭學 論題 形勢與準則 案例比較 模型的有效性

商品規格

書名 / 什麼是道德案例?
作者 / Serge Boarini
簡介 / 什麼是道德案例?:在人類行動中似乎沒有一個概念比道德更為古老,使得道德案例看起來像是與人類行動同樣久遠。本書是對於道德案例嚴格的論述分析,對於道德情境的考慮不是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15126
ISBN10 / 9869715125
EAN / 9789869715126
誠品26碼 / 2681797106007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X10.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人類行動中似乎沒有一個概念比道德更為古老,使得道德案例看起來像是與人類行動同樣久遠。

試閱文字

導讀 : 《什麼是道德案例?》
黃冠閔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遭遇各式各樣的道德情境,不論是明顯的或隱然的,都對那種種情境有直接或間接的價值判斷,甚至是道德判斷。案例雖然反映著一種特殊情境,但並不是每一個道德情境都是一個有典型意味的案例。這時,問題就來了。

「什麼是道德案例?為什麼要特別界定出道德案例?」

道德案例涉及的是道德行為與判斷的複雜性,關心的是道德原則與情境的相關性。當運用的原則產生衝突時,當情境與原則不能夠彼此明顯地吻合時,當一個道德故事或道德訓誡不足以協助解決困難時,就浮現出道德案例思考的必要。
《什麼是道德案例?》並不是一種心靈雞湯,而是嚴格的論述分析。對於道德情境的考慮不是訴諸於直觀,也不是要羅列各種具體的道德案例,提供百科全書式的彙編;相反地,如果一個帶有道德教訓的故事能夠發人深省,那麼,這一個故事應該透過論述分析而體現出情境結構、道德原則、原則適用性、人格身分等等條件。人的行為總是帶著價值意味,考慮「什麼是好的?」;但是,如何思考貫穿著政治、法律、信仰、禮儀、社會行為的道德基礎,則相形重要。
在《什麼是道德案例?》這本書中,特別提出了「決疑論」為方法論,但「決疑論」這一詞彙與知識型態是一般人感到陌生的,因此,增加了閱讀上的障礙。
決疑論,源自拉丁文casus,法文、英文、德文的寫法都類似(casuistique, casuistry, Kasuistik),用以探究從案例出發的道德推理。中文「決疑」一詞不能呈現此詞來自「案例」的字源,或許可以改用「案例學」來理解。案例學思考根植於希臘哲學與基督教神學,在法律、宗教判例上運用甚廣。本書也簡短陳述了決疑論的歷史淵源,但重要的是在當代的復興,此即所謂的「新決疑論」。在汲取決疑論發展的新趨勢上,作者意在凸顯案例思考的重要,因為當今世界的社會條件已經有巨大改變,要面對的問題是:在不同宗教立場的多元文化處境中,如何調節出一個合乎彼此認知的道德判斷?決疑論(案例學)關心的是案例中的情境。一個有道德爭議的案例(例如,醫學倫理或生命倫理所遭遇的爭議)不能單單靠道德原則的重申,而是要回到案例中的情境,順著情境中的脈絡來考慮道德原則、判斷的適用性。在這樣的方法論要求下,本書才進入對於案例的論述結構分析(記載、描述、建構);其效果是,案例可以脫離大雜匯式的事實條列,而還原為獨特的情境以及論述,進而在論述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既能回應情境的複雜性,又能緊扣著論述的合理性。
《什麼是道德案例?》一書的體例循富杭出版社「哲學之道」系列,第一部分的專論回答「什麼是?」的問題,第二部分包含兩篇核心文本及其評註。第一部分專論有三章,分別討論「案例的二律背反」、「方法論」、「命題」亦即,在定義的依違(是什麼/不是什麼)上切入了方法論的不同思考,再加上對案例概念的論述要素。雖然處理的方式偏於抽象,但也展示出「案例」概念的深度。第二部分的選列文本新舊並列,一是十九世紀末的「良心案例」,這是神學、法學決疑論的核心;二是當代決疑論的代表性文本,展示出決疑論的使用現況。
當代的倫理學討論有時採取思想實驗的方式來呈現道德困境,而在各種文化傳統中其實不乏豐富的道德案例。我們著眼於公民社會的現實需要,多元的身分、信仰、價值立場已經是全球化時代的共通經驗,尋求有共通基礎的道德經驗則是在多元中必須嘗試調節的方向。枯燥的道德教條宣示或一成不變的道德故事往往無法發揮功效,新的時代需求需要有創造性的活潑作法。在凸顯人性尊嚴的要求下,應該可以注意到道德情境的重要;必須在能夠脈絡化的實際基礎上,使得道德的生動活潑能夠體現出來。我們需要培養分析道德情境的能力,道德案例的存在就有助於概念運用,且提示出情境、脈絡的實在性。為了這一緣故,我們希望推出《什麼是道德案例?》一書來,希望引介一個不同的視野與思考向度,或許在面對各種新的道德挑戰時,可以激盪出更多有創造性的思考。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林蔭道的榆樹》中,修道院長龍戴尼亞遭受到地方主教吹毛求疵且語帶嘲諷的質問:「請問閣下,自縊者是在小門廳的空間上吊的嗎?這一點對於做出決定是關鍵的。紅衣主教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不確定的是手臂的位置,但這是重點:如果這位不幸的人其中一隻手臂突出來並且進入教堂空間裡面,過失的性質就改變了。是單純的自殺,或是另一種情況: 是需要經過淨化的褻瀆聖地行為?在這個例子中,提問針對的是細節與狀況。它們的確切本質究竟為何,成了兩種評價性判斷的選擇題。藉由分析這個例子,我們發現,現實中的案例讓十分相異的因素彼此對質:相互關連的人們;互有關連或者可互相關連起來的事實;賦予這些事實特殊意涵的規範;案例實例化(instanciation)之處,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指語言:案例被轉述,然後明確化,最後在陳述中被鑑別與解決。首先:人們。一個人諮詢另一個人;一位專家,他提供的資訊或他的地位能證實其能力;案例成了互有關連的人們彼此請求和商議的對象:這涉及互相商量案例的意義與性質。接下來是分為三種範疇的事實: 提供案例材料的一組固定要素(自縊者的身體、教堂);較為不明確的事實,不會決定案例的性質,但是其微幅的變化對於評估很重要(手臂的確切位置);對道德判斷而言不明確和無用的裝飾(教堂建築的風格、外在的氣溫)。捍衛基督教價值的規範事實會進行干預。它們既非毫無生氣,重要性也不盡相同。一方面,規範將案例置於道德評判之下,職是之故,規範也引領出各種不同的彌補方法(葬禮的剝奪、禮拜場所的淨化)。另一方面,規範的重要性各有不同:對於生命的尊重,比起對於禮拜場所的尊重是更高層次的規範。規定要保護生命的規範直接從十誡當中而來的(「不可殺人」),規定不能侵犯一個場所的尊嚴,則是從第一條誡律派生出來的(「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畢竟唯有在教會這個地方才會強制規定必須愛這一位上帝。案例的最後一個因素:陳述以及語言。沒有一個案例不經過表明。不只是因為案例不被表明出來我們就無從得知,也因為案例無法被化約為一組事實。案例是在陳述中被顯現的。此外:事實上這種在言語當中的呈現,不但是一種結構,甚至是一種同一性(identité),因此,被妥善陳述的案例,包含了其解決方法的要素。透過分析
而釐清的案例要素互相關連著,並點明了案例是一種陳述的形貌(figure del’énonciation),這陳述的形貌將外部世界的要素聯繫起來,以便將它們置於道德評價之下。
道德案例首先是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中,或是關於這個情況,籠罩著某
種應盡義務之含糊性。現在讓我們回到每一個詞彙當中,並檢驗這第一項定義的適切性。
1) 道德案例可以是一種情況,或者是一組互有關連且呈現某種整體性的事實。案例屬於外部公共的世界,因此,所有描繪案例的陳述應該是一種參照性的陳述(énoncé référentiel)。然而還有兩點不明之處:一個案例應該具備什麼才是一個確切的道德案例?如果案例的陳述是一種參照性的陳述,什麼是外部公共世界確實內含的道德要素?

2) 道德案例說明了一種含糊性,或說它置身於含糊當中,以致於不確定(incertitude)成了客觀情境的主觀對立面。我們可以從兩種方式來察看道德案例作為一種情境:第一,於這個情境中,一個主體或幾個主體期待著道德上被預期、可要求之事物,或單單只是可期望之事物。第二、一個主體或一群主體為這個情境檢驗道德預期(moralement attendu)的規定性問題。如此一般,道德案例可以時而是一種實際的情境,攸關共同協作的主體,道德案例時而是一種預期的情境,有求於外部的主體。總之道德案例都是一種杜撰的案例,若非是為了典型化一種情境而塑造(一個學校的案例),便是為了察看所有可能的解決之道及其限制(案例因而是一種思維的經驗)。

3) 道德案例表明了一種應盡義務的含糊性。含糊性有許多面向:它可能是一種鑑定道德原則時的不確定性(應盡的義務為何?),但也可能是不同道德原則相互競爭時的選擇(在道德義務中哪一項該列為優先?哪一項該付諸實踐?)它還可能是一種將義務明確化時的不確定性:如何推論出一般意義下的道德義務內容?最後,它可能是一種程序上的不確定性:在方法上如何立刻將一項道德義務放入事實的不確定性。考慮到情境因素後,該如何讓這些可能改變情境特點以求符合道德義務內容的要素進入這個情境當中呢?

4) 道德案例應該是後天性的(acquis),一方面,道德界就算不是無所不在,至少擁有某種持久性,另一方面,道德在義務與規定方面具有各種變化形式。然而,這兩種狀況沒有一種是自明的。一間興旺發達的公司股價的走弱,可以用經濟術語進行描述而不摻入一絲道德考量。道德的世界並非至高無上,也不具備優勢。沒有道德的世界仍是一樣的世界,而且對於理解我們周遭的事物、或僅僅為了描繪我們周遭的事物,道德也許並不會帶來任何直接相關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知道,在一個不屬於道德規定性的概念中,一個道德案例是否有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