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謀道: 論語新解 4 | 誠品線上

君子謀道: 論語新解 4

作者 許輝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君子謀道: 論語新解 4: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論語》的精彩,更多是感悟的精彩,而不是理論的高超;孔子及弟子的深妙,更多是緘默知識的深妙,而非系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 《論語》的精彩,更多是感悟的精彩,而不是理論的高超;孔子及弟子的深妙,更多是緘默知識的深妙,而非系統學習的深妙。 孔子說:「君子為道義用心而不為衣食盡力。種地的人有時還會挨餓,學習能夠得到俸祿。君子擔心的是不得道,而不擔心窮困。」 人們總是習慣於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高的標準,說出更多的理由,開出更高的價碼,以使自己的生活變的更美好、環境變的更悅目、物質變的更豐裕、精神變的更充實、規則變的更利己。社會體制和道德體制不得不無止境地,順應人們這種不斷提升的高標準和嚴格要求,這正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特點。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許輝許輝安徽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散文委員會委員,茅盾文學獎評委,小說入選北京大學等高校教材,是全國高考大試題和高校研究生考試大試題。作品獲多種文學大獎,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二. 《論語》內外 15. 衛靈公篇 16. 季氏篇 17. 陽貨篇 18. 微子篇 19. 子張篇 20. 堯曰篇 三. 泗水邊的孔子 泗水邊的我 四. 仿《論語》句式 五. 我的後半生(代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君子謀道: 論語新解 4
作者 / 許輝
簡介 / 君子謀道: 論語新解 4: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論語》的精彩,更多是感悟的精彩,而不是理論的高超;孔子及弟子的深妙,更多是緘默知識的深妙,而非系統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971580
ISBN10 / 9863971588
EAN / 9789863971580
誠品26碼 / 2681846371004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人們總是習慣於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高的標準,說出更多的理由,開出更高的價碼,以使自己的生活變的更美好、環境變的更悅目、物質變的更豐裕、精神變的更充實、規則變的更利己。

試閱文字

內文 : 【原文】
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
孔子說:「君子為道義用心而不為衣食盡力。種地的人有時還會挨餓,學習能夠得到俸祿。君子擔心的是不得道,而不擔心窮困。」

【易惑詞】
餒,饑餓。祿,俸祿。

【淮北佬曰】
人們總是習慣於提出更高的要求,開出更高的價碼,以使自己的生活變的更美好。

【論語內外】
無法將《論語》及儒家學說,歸於永恆不變的真理或終極道德模式,就像孔子對君子的多重定義一樣;就像我們現在不可能將西方的體制歸於永恆和不變的社會模式,也不可能將中國現行的社會模式歸於永恆不變的社會模式一樣。人們總是習慣於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高的標準,說出更多的理由,開出更高的價碼,以使自己的生活變的更美好、環境變的更悅目、物質變的更豐裕、精神變的更充實、規則變的更利己。社會體制和道德體制不得不無止境地,順應人們這種不斷提升的高標準和嚴格要求,這正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特點。

【原文】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譯文】
孔子說:「用聰明才智得到的,如果不能用仁德來守持,雖然得到了,也必然會失去;用聰明才智得到的,如果能用仁德來守持,卻不能嚴肅認真地施加,百姓也不會敬重;用聰明才智得到的,也能用仁德來守持,並嚴肅認真地施加,卻不能用禮節來行動,也還是不能達到完善。」

【易惑詞】
知,音,通「智」,聰明才智。之,或指官職,或指道德,或指其他。莊,莊重。蒞之,對待百姓;蒞,到,臨。動,教化,動員。

【淮北佬曰】
孔子這談的是擴展效應。

【論語內外】
孔子這談的是擴展效應。用聰明才智得到的,如果不能用仁德來守持,那麼就必然會失去;但僅僅用仁德來守持,也不能保證長久,還要施加於百姓,以期久長。用聰明才智得到的,也能用仁德來守持,還能施加於百姓,但不能以禮節的形式來完善,那也是不能久長的。在這條因果鏈中,聰明才智是基層的,在此之上,才有仁德和禮節。

【原文】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可擔當大任,而沒必要用小事考驗他,小人不可以擔當大任,而可以去做只需要小智慧就能勝任的事。」

【易惑詞】
小知,小智慧即可搞定的小事情。大受,大使命,大任。

【淮北佬曰】
《論語》中似乎總有一個主持者的存在,由他來安排大人和小人,去判斷大人和小人。

【論語內外】
這談的或許就是知人善任,是如何對待君子和小人。而延伸了說,君子也不能老把目光,聚焦在只需小智慧就能搞定的事情上,小人(沒有大智慧的人)則應該專注把具體的事情做好,把細節處理好,把小事做到精細,把局部做到完美。
《論語》中似乎總有一個主持者的存在,由他來安排大人和小人,去判斷大人和小人,去安排大人和小人去做他們各自勝任的事。而中國人似乎每個人都是「好高騖遠」的,都像是大人,或都有大人之志。這裡的根源,一定是由於中國的民族,是農牧雜糅的;中國的文化,是農牧融合的;中國的觀念,是農牧整合的;中國人的性格,是內外相容的;中國人的心性,是志向高遠的。

【原文】
15.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
孔子說:「老百姓需要仁德,應該比需要水火更迫切。我見過踩踏水火而死的,沒見過親近仁德而死的。」

【易惑詞】
甚,嚴重,勝過。蹈,踩,踐踏,實踐。

【淮北佬曰】
孔子不遺餘力地推崇的這種文化和道德標準,正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特質和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他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們當下日常生活中的常規、常情、常理與常態。

【論語內外】
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觀、制度觀、生活觀和語言,成為一種共同的文化認同,成為一種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管理和指導著在同一時空下生活著的同一群人。國與家的觀念,在孔子的時代無疑就存在著。天下包括了各國,各國裡包括了大大小小的家。各國都要盡力地凝聚人才和人口,人們也都渴望著為某國或某家出謀獻力。只有孔子等少數人在為國為家出謀獻力的同時,想的更深、更遠一些。
他推崇的是一種天下範圍的普世價值和普世觀念。仁、義、禮、忠、信、恕、敬、賢、孝、悌的道德觀,將不僅適用於魯,也適用於衛,適用於齊、鄭、晉、吳、楚等所有國和家。現在我們知道,孔子不遺餘力地推崇的這種文化和道德標準,正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特質和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他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們當下日常生活中的常規、常情、常理與常態。

【原文】
15.3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
孔子說:「面對仁德,不必向老師謙讓。」

【易惑詞】
當,面對。讓,謙讓。師,指老師,師長。

【淮北佬曰】
德行難得,有遇即留。

【論語內外】
又有說:「如果牽涉道德問題,沒必要向老師妥協。」還有說:「面對仁德之事,老師在場也搶著去做。」總之都是說德行難得,有遇即留。
德行的事,也是原則大事,不能因人而異,不予堅持。因為德行不是物質、錢財,並非人人想要,人人願得;有時候大力推銷,還推銷不出去。所以搶財物恥,搶德行榮;得錢財俗,留德行雅。

【原文】
15.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譯文】
孔子說:「君子堅守大道而不拘守小信諾。」

【易惑詞】
貞,堅定,有節操。諒,信實,此指拘泥是非不分的小信諾。

【淮北佬曰】
誰又不覺得孔子說的確有道理呢?

【論語內外】
就像子路篇裡父子的互庇。孔子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怎麼說怎麼有理,解釋權完全在我,是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但這又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事物都是極其多面的,從這面說這面是黑的,從那面說那面是紅的,從再一面說這面是黃的,都不錯,但也都不能以此蓋彼。還有時間和空間的因素,還有人間社會的因素,還有時尚潮流的因素,還有文化和觀念的因素。因此,誰都沒法說孔子說的沒有道理。而且,誰又不覺得孔子說的確有道理呢?

【原文】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譯文】
孔子說:「侍奉君主,先認真做事,後再說俸祿。」

【易惑詞】
食,享祿,代指俸祿。

【淮北佬曰】
這是人性善的出發點。

【論語內外】
為君主做事,先把事情做好,再考慮俸祿的事。這是孔子為人做事的理想原則。但現代社會卻有不同的觀念:有言在先,則可以少糾紛;親兄弟,明算帳,也是經驗之談。孔子從人性善起點出發,認為人本質上首先是善的,所以要先做好事,再言回報。如果從人性利起點出發,認為人首先是自利的,那就得事先言明,照章辦理,這樣才有章法。如果從人性惡起點出發,認為人首先是惡的,那更得來回防範,害人之心沒有,防人之心常備。看起來,還是孔子的人性善溫暖。但照章辦事,仍在必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