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中與守正: 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 | 誠品線上

執中與守正: 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

作者 許輝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執中與守正: 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中庸的思想看上去複雜深奧,其實簡單無比。中庸的內涵就是兩條:第一,符合常理;第二,以中為用。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 中庸的思想看上去複雜深奧,其實簡單無比。 中庸的內涵就是兩條:第一,符合常理;第二,以中為用。 中庸的思想、行為、方式,都是看起來簡單的,似乎只要不冒進、不出頭、不極端、不過分即可,但由於所有的事物都是動態、變化的,所以有時候不冒進恰是消極、不出頭正是貽誤戰機、不極端則是不及、不過分卻是保守。 中庸既是一種內因,也是一種外因,既是一種自覺,也是一種迫使。當我們自覺中庸時,我們就少受外力驅使,因為我們已經做到了「最好」。當我們做不到中庸時,外力就會迫使我們中庸,迫使我們「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輝安徽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散文委員會委員,茅盾文學獎評委,小說入選北京大學等高校教材,是全國高考大試題和高校研究生考試大試題。作品獲多種文學大獎,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Part 1《中庸》之內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Part 2《中庸》邊緣1.思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 2.極有耐心 3.社會困境 4.為思考和比照留下空間和時間 5.社會化 6.絕對與相對 7.群體的遵從 8.以中庸的方式行事 9.模仿與創新 10.緊密度 11.全新的視角 12.中庸化與社會化 13.恰當即中庸 14.理論和實踐 15.強者的武器 16.歐亞效應與中庸之道 17.想像才是社會的現實 18.權威與中庸 19.方法論對方法具有指導和選擇的意義 20.中庸思想與中國社會的超級穩定 21.大思想和大智慧 22.你看它厲害不厲害 23.中庸是一帖鎮靜劑 24.好牌與爛牌 25.群居效應 26.韓愈與道統 27.跨界思想 28.無可無不可是一種中庸 29.中庸是儒家的主場 30.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 31.不同的視角 32.拍板與中庸 33.既複雜又簡單 34.小人窮斯濫矣 35.中庸的最大特徵是綿軟 36.互為備分 37.許多人談不出來 38.中庸不偏向任何一種信仰選擇 39.中庸本身並無道德傾向 40.中庸模式 41.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42.中庸不僅是技術的,還是道德和價值的 43.中庸取決於你對事物的感受和認知 44.橫跨兩域的觀念或方法 45.抽象哲學的亮點 46.到波士頓去 47.時中的幾層意思 48.執中與守正 49.中庸的六大特徵 50.最佳的可能 51.深闊悠然的港灣 52.社會的三種困境 53.認知相符機制 54.中庸是淮河流域的瑰寶 55.馮友蘭視野中的中國哲學史 56.享受那種規範 57.有的智慧,有的則故做姿態 58.氣質與氣息 59.用中庸的眼光看世界 60.動態與靜態 61.無條件反射與有條件反射 62.硬制約與軟制約 63.雙向支配 Part 3《中庸》之外1.告別的儀式 2.輕鬆愉快 3.下雨 4.中庸更是一種修養 5.中庸與山水 6.一個中庸的文本 7.幸福的王仁(中篇小說)

商品規格

書名 / 執中與守正: 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
作者 / 許輝
簡介 / 執中與守正: 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中庸的思想看上去複雜深奧,其實簡單無比。中庸的內涵就是兩條:第一,符合常理;第二,以中為用。中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971542
ISBN10 / 9863971545
EAN / 9789863971542
誠品26碼 / 2681702918008
頁數 / 28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庸是一種故意不明確的藝術,中庸的思想看上去複雜深奧,其實簡單無比。當我們自覺中庸時,我們就少受外力驅使,因為我們已經做到了「最好」。當我們做不到中庸時,外力就會迫使我們中庸,迫使我們「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主旨】
本章主談慎獨與中節。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字詞】
天命,天理,上天的賦與,上天的給予;天,上天;命,不知的力量賦與的。謂,稱作,叫作。性,人性。率,遵循,依照,按照。道,路,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原則、規律、法則;在《中庸》裡亦可理解為中庸之道。修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自己;修,修習。教,教化。須臾,片刻,短時間。是故,因此,所以。君子,儒家心目中最完美人格的形象。不睹,看不見的地方,看不到的時候。莫,無,沒有,沒有……更……見,音,同現。乎,於。獨,獨處,獨在,獨自。中,不偏不倚的狀態,不偏不倚的心態。中節,合於法則,合於常理;中,音,符合;節,法度,法則,常理。和,和諧。達道,必由之道,即通行天下的規律、原則、道理。致,至,達到,到達。中和,中正和諧。位,位置,各歸其位。育,發育生長。
【許譯】
天賦與人的稟賦叫作人性,遵循人性規律叫作道,依照道的規則修習叫作教。道片刻都不可以離開,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在別人見不到的地方最要謹慎警戒,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最要恐慌畏懼。越隱祕越容易呈現,越細微越容易顯露。因此君子獨處時最要謹慎。各種感情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作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常理,叫作和諧。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規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歸其位了,萬物就生長發育了。
【碎言】
所謂中節,就是合乎常理,所以這個常理很重要。常理就是社會認可的道理。這是以孔子思想為基礎進行的闡發。
一些學者認為今本《中庸》第二章至第十九章為子思作原始文本,第二十章作者雖為子思,但並非《中庸》原始文本內容,今本《中庸》首章及二十一章以下,皆為後人所作。
這樣的考據似乎合乎情理:後人加第一章,是自以為世人愚蠢不聰明,不能明瞭古人的文義,加上概論性質的一章,對下文做一點說明,這是以為自己聰明的舉動;在原始文本的後面加上自己的章段,是讀了原文後有得有感,不吐不快,感覺已得先賢古意,甚至有與先賢並駕齊驅之感,但又對原文、古文有心底的敬畏,不敢隨意插入,因此添加於後,方便明眼人隨時刪除,沒想到也會弄假成真。
《泗水邊的〈中庸〉》不是版本學、考據學及語義學專著,僅為作者閱讀《中庸》時對中庸文化的引用、聯想與感悟,因此我會把今本《中庸》視為一個中庸文化整體,而不會按學科概念去特意切割它。
不過,我感悟與聯想的重點,自始至終,都在孔子談中庸的部分。

第二章

【主旨】
本章主談君子、小人與中庸的關係。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字詞】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庸,不偏不倚,不過分也無不足;儒家的最高行為道德標準;中,最佳點;庸,用,或平常。時中,隨時處於中點;時,隨時,時時;中,恰如其分。忌憚,顧忌並畏懼。
【許譯】
仲尼說:「君子能夠中庸,小人違反中庸。君子之所以能夠做到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拿捏分寸、恰如其分;小人之所以違反中庸,是因為小人無所顧忌、恣意妄為。」
【碎言】
這一章是「仲尼曰」,第三章卻是「子曰」,在一個文本中顯示了不同的時代語境,雖然只是細節,卻會使人有所疑問。這表明引述者的引述,或非一人、一時。後世學者考證說,此章應為子思原編《中庸》文本首章,「仲尼曰」之所以與「子曰」不同,只是由於後世編者的任意改動。
這是教人掃一眼就記得住的一章。最接近孔子生活時代記錄下來的孔子的話,總是最言簡意賅、內蘊豐厚並教人過目不忘的。譬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篇》);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篇》);孔子說,「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篇》);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篇》;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篇》,都是教人過目而不忘的箴言。
中庸之道或可理解為常理之道。合乎常理了,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合乎常情,就能為社會認可,就不會動盪,就和諧了。中庸的標準,就是常理的標準。常理是個變數,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常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常理。
常理就是已經固化的社會秩序、生活道理,大概就是法國哲學家兼社會學家孔德所謂的穩定社會的「靜力」。但常理又是個變數,就成為孔德所謂社會變遷和發展的「動力」。這是中庸之道的反正面,是中庸之道相互依存的兩大結構:沒有靜力,也就無所謂的動力,沒有動力,也參照不出靜力。
中庸自此章後,成為一個被反覆強調的價值和方法概念。

第三章

【主旨】
本章主談中庸的至高無上。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字詞】
其,語氣詞,表示推測,大概,可能,不肯定。至,極頂,頂點。
【許譯】
孔子說:「中庸可以說是最高準則了!但民眾很少能夠做到,這種狀況已經存在很久了。」
【碎言】
《論語‧雍也篇》有「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的句子。孔子認為中庸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或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方法,民眾缺乏的、很少能做到的,既可能是一種道德標準,也可能是一種獲得道德的方法,即德行。也就是說,民眾缺乏的,既可能是那麼一種至高無上的道德標準,也可能是那麼一種獲取至高無上道德的方法。
中庸似乎更是一種方法論 --這是我的理解。中庸主要不是一種操守,不是一種道德標準,而是一種獲取道德操守和標準的路徑和方法。
但在一般的意義上,中庸又是儒家最高的行為道德標準。
事物總有如下規則:流行的久了,內容即成為形式,形式也成為內容;方法成為價值,價值也成為方法。
但方法論的立足點首先還是方法,就彷彿價值觀的立足點首先還是對價值的看法一樣。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