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變現: 現代繪畫的柏格森風
作者 | 尤昭良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創造與變現: 現代繪畫的柏格森風:西方現代繪畫的柏格森式詮釋,既原始又創新的觀點,探尋世紀初的驚奇與感動。曾經,柏格森是位大起大落、幾乎被遺忘的哲人,有關他與現代 |
作者 | 尤昭良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創造與變現: 現代繪畫的柏格森風:西方現代繪畫的柏格森式詮釋,既原始又創新的觀點,探尋世紀初的驚奇與感動。曾經,柏格森是位大起大落、幾乎被遺忘的哲人,有關他與現代 |
內容簡介 西方現代繪畫的柏格森式詮釋,既原始又創新的觀點,探尋世紀初的驚奇與感動。曾經,柏格森是位大起大落、幾乎被遺忘的哲人,有關他與現代藝術的關聯之說法,自二十世紀初以來,雖然片片斷斷,但卻長長久久地流傳於西方藝術與文化界。本書延續作者先前《塞尚與柏格森》的研究,首度以柏格森思潮的角度,綜合詮釋繼塞尚而起的現代繪畫三大流派:野獸主義、立體主義,以及未來主義之代表性成員,還有相關旁支:野獸主義支派韻律主義、立體主義支派奧菲主義,以及重要藝術家杜象等六個主題。希望得以較合宜地檢視:現代繪畫發展裡原有的柏格森思潮之文化背景,而其重要概念與觀點如:綿延、韻律、運動、過程、動力性、同時性、生成、現成、直覺、實在……等,在藝術家之間發展與激盪的樣貌。
各界推薦 「雖然不見得經常符合其原義,但我們經驗到柏格森式時間觀念,諸如其在電影、小說,以及現代藝術所有類型與潮流中的應用。」──阿諾.豪瑟(Arnold Hauser)/著名學者,《社會藝術史》現代篇(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 IV)「他的形上學據說有助於理解新的繪畫方式,而且討論柏格森往往一併討論馬諦斯與畢卡索。」──艾略特(T. S. Eliot/諾貝爾文學獎詩人,“A Commentary”, The Criterion. 13, 52(Apr. 1934)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尤昭良曾任航運公司營運襄理,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輔大哲學系學士、師大美研所碩士、文大哲研所博士。百年前的柏格森思潮有如一條繁盛多時,但隨後幾近湮滅的古道;當年,多少時傑俊彥、詩人雅士與藝界奇葩,曾經風靡其間,各放異彩;二、三十年毀譽交加的熱潮過後,古道迅速崩塌,眾人或背離遠走、或另闢蹊徑、或偶而追憶。一個世紀後的臺灣小子無意間徜徉古道遺址,依稀感受當年的靈光片羽,乃好奇地嘗試在周遭的斷垣殘壁,以及土石埋沒的地表下,找尋前輩們遺留的斷簡殘篇與秘密通道,雖然辛苦,但卻也不無新發現,而欲分享同好。《塞尚與柏格森》與本書,即是相關的記錄。
產品目錄 自 序緒 論第一章 柏格森哲學概說一 前言二 柏格森熱潮與爭議三 柏格森思想概述四 小結第二章 綿延與韻律:野獸主義者馬諦斯與佛嘉頌一 前言二 馬諦斯的「綿延」─繪畫三 馬諦斯的「綿延」─雕塑四 佛嘉頌的「韻律」五 小結第三章 運動與過程:立體主義者梅津杰與葛列茲一 前言二 立體主義者之柏格森風三 〈立體主義與傳統〉的「運動」與「過程」四 《立體主義》的時間觀五 小結第四章 動力性:未來主義者薄邱尼一 前言二 薄邱尼的「動力主義」三 薄邱尼批判立體主義四 小結第五章 同時性:奧菲主義者德洛內一 前言二 薄邱尼與德洛內之比較三 德洛內的「同時性」四 德洛內的同心圓造形五 小結第六章 生成與現成:杜象藝術一 前言二 杜象與立體主義三 杜象的「現成物」四 杜象的「大玻璃」五 小結結 論參考書目索 引
書名 / | 創造與變現: 現代繪畫的柏格森風 |
---|---|
作者 / | 尤昭良 |
簡介 / | 創造與變現: 現代繪畫的柏格森風:西方現代繪畫的柏格森式詮釋,既原始又創新的觀點,探尋世紀初的驚奇與感動。曾經,柏格森是位大起大落、幾乎被遺忘的哲人,有關他與現代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8921573 |
ISBN10 / | 9868921570 |
EAN / | 9789868921573 |
誠品26碼 / | 2680777021002 |
頁數 / | 192 |
開數 / | 20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