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開第七號文集: 這樣的顏色叫做灰
作者 | 李繼開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李繼開第七號文集: 這樣的顏色叫做灰:從在躺椅上晒太陽、吹著風的那一刻,作者的思緒被啟動,開始遊走於童年、青少年、少年,到今天的成年輪迴中。他耽溺並享受於記憶中的 |
作者 | 李繼開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李繼開第七號文集: 這樣的顏色叫做灰:從在躺椅上晒太陽、吹著風的那一刻,作者的思緒被啟動,開始遊走於童年、青少年、少年,到今天的成年輪迴中。他耽溺並享受於記憶中的 |
內容簡介 從在躺椅上晒太陽、吹著風的那一刻,作者的思緒被啟動,開始遊走於童年、青少年、少年,到今天的成年輪迴中。他耽溺並享受於記憶中的童年感受與遺失的細節,同時以自己獨有的眼光直視人生從小到老的恆定衰敗。隨著時間、季節的變化,他記憶裡封存的故事,最終混雜成一種灰色,如同生活裡的灰塵顯形一樣,各式各樣的灰,都會適時的出現。就這樣,身為藝術家的他,用文字,一點一滴的記錄了他對童年的記憶與懷念,對衰老的面對與認清,以及一切目前的生活現實。 五十三篇對家與人物的回憶、大自然的細節教育、地域的念想、藝術創作的自我認識、成長的喜悅、到步入中年後對逐漸衰老的認知的自身故事,其中還穿插著作者擅長的詩歌創作。這是一本作者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的自我剖析。 伴隨著這樣的故事,在這本書的裝幀以及編排上,設計的概念便朝著作者那「雜混成了穿越時間的灰」的概念發展。「灰」是黑與白之間的唯一色彩,它既抽象也具象。它既存在於黑與白之間,也能與各種色彩呼應。它促成了立體空間的面,也彷彿萬年礦石上刻畫著時光的線。因此以黑 白 灰為整本書籍裝幀設計的基調,希望透過不同的灰階與排序,呼應作者文中所描述的昔日時光。封面上更大量運用基本設計原理呈現出–灰色也是繪畫理論中墨分五色的「焦、黑、濃、淡、清」色階裡重要一部分,藉著各種灰色以傳達生活中的成長與過往,且連結昔日與今日的對照,並在平面設計的版面編排中呈現如一張張寫意日常的生命風景。這些經由不同的灰色形狀與線條所構成的封面視覺,似雲淡、如輕風,卻有著「橫看成嶺側成峰」般的不同生命感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繼開一九七五年出生在四川成都, 二00四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 現生活於湖北武漢。 知名當代中國藝術家,展覽與得獎無數,受歐洲藝術界注目。 李繼開耽溺並享受於記憶中的童年感受與遺失的細節, 也同時以自己獨有的眼光直視人生從小到老的恆定衰敗。 著有詩集《李繼開第四號詩集:吃土豆的人》、《湖與湖面的光》、《唯有泥土不動》,文集作品《灼灼朝花》、《溶解之旅》等。胡發祥/裝幀、封面設計從事廣告創意及設計多年,目前也在大學的設計系所任教。 其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平面廣告與設計第一等獎項,如:英國D&AD Awards、德國reddot紅點傳達設計best of the best、LIA倫敦國際獎Gold及Silver、NY TDC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設計年度獎、CA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及廣告獎等等,近年獲獎已近百座。 台灣唯一一位打破平面設計界、出版界與教育界紀錄,同時囊括被譽為「世界五大廣告設計獎之一」的LIA倫敦國際獎設計金獎和銀獎的創意人 平面設計師。 書籍設計與獲獎獎項: 《行書》 TDC 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年度設計獎 Communication Arts 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獎 D&AD Awards設計與藝術指導專業獎 LIA倫敦國際獎 金獎及銀獎 第十屆澳門設計雙年展優秀獎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raphis Design Annual專業圖形設計年度優選 金點設計獎標章 《山海經:黃效文與探險學會三十年》 德國Red Dot紅點傳達設計獎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raphis Design Annual專業圖形設計年度優選 Golden Pin金點設計獎標章 金蝶獎榮譽獎 《東說西說東西說》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raphis Design Annual專業圖形設計年度優選 《高原台北青藏盆地:邱醫生的處方箋》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olden Pin金點設計獎標章 金蝶獎榮譽獎
產品目錄 章節一 白灰色的石頭小廚房與煤油燈「過去世界」的劇場石頭房子床單小衣服田野保險櫃春遊搬家灰麵條與米飯章節二 黃灰色的飛蛾四季食物冬天的梅花大自然的細節教育樹生長了,不能回頭江湖兒女荒廢了的園子雨水乘涼夏夜地衣一把砍柴刀章節三 藍灰色的眼淚望雲思親老相冊當那扇門關閉時那些時間的沙人老了,喜歡軟軟的食物外公章節四 土灰色的住所這樣的顏色叫做灰西安北京武漢江津李市地球村的租戶黑夜裡池塘映著白雲,我想起了你所有我經過的事物章節五 粉灰色的顏料北方,如浪逆流,直推過山海關去畫家本分露從今夜白我的畫室過去事情的倉庫老之將至的肖像密室裡的自語者章節六 黑灰色的風箏飛鳥是不變的一瞬之光人世不過流星我的洞穴睡著的農夫與麥浪我離我從前太遠了風箏,天空中的魚我的普魯斯特問卷彼此分離,彼此遺忘沒辦法時間的帷幕
書名 / | 李繼開第七號文集: 這樣的顏色叫做灰 |
---|---|
作者 / | 李繼開 |
簡介 / | 李繼開第七號文集: 這樣的顏色叫做灰:從在躺椅上晒太陽、吹著風的那一刻,作者的思緒被啟動,開始遊走於童年、青少年、少年,到今天的成年輪迴中。他耽溺並享受於記憶中的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710800 |
ISBN10 / | 9869710808 |
EAN / | 9789869710800 |
誠品26碼 / | 2681741118001 |
頁數 / | 21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9X13X1.6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11.4g |
自序 : 自序:
〈一種灰色的形成〉
我經常靠在我的躺椅上,有時候晒晒太陽,有時沒有太陽只有點小風,恍惚中看見自己躺靠著的身體起伏得像一座丘陵。這讓我不由想起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從長江上了岸就一直向上走,走十幾里就可以爬到我家,因為我家所在的位置是最高的。我在家門口往下放眼望去,在那個時候可以先看到竹林、梧桐樹、廠房、田坎、一些小的土坡,而後可以見到更遠處的農舍與鎮子,然後看到火車站;如果視力很好的話,再遠就是一條灰白色帶子似的平躺流動的長江,和江對岸越來越淡的山外山。現在我陷在睡眠的躺椅中,眼睛就是我從前的家門口,我平伸出去的腳就是長江,小時候的我經常就會從腳這頭不斷地爬坡,慢慢走至我的眼前。
關於過去的漫長記憶,有總比沒有好,一個人的故鄉是不可以被選擇的, 我只能時不時摘取如雨後春筍般冒頭的記憶細節,一些回憶的準確出現就像一場不期而至的雨水一樣,讓人有種靠天吃飯的感覺。我在整個兒童時期感覺天地恆定,萬事萬物生長變化緩慢,而自己也從未想著急長大過。就算是這樣, 到了某個時候人也會離開他熟悉的過去,而在我離開時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還記得在搬家前一個兒時的朋友送我了一對鴿子,等我到了新家鴿子飛走了再沒回來,一個月以後收到朋友的來信說鴿子自己飛回老家去了。
我身旁的長江是在它的中上游段,在緩緩流過許多的地名後就流到了我在重慶上大學的地方,我在那裡待了十年。之後長江向東流經過更多的地名,穿越三峽到了武漢,我現在待著的家就在長江邊上,我發現自己這麼多年一直是在伴江而居,發現在長江的沿岸也一直都有鐵路和月臺,深夜總是會聽見火車的聲音和江上輪船的聲音。
在一個人生命裡,兒時的故居總是會伴隨終生的,這就像對於某種食物偏好的口味和對某種氣味的記憶一樣。很多人的家鄉都已經消失不見了,就如我的老父親在幾年前有機會去找尋他在成都雙流的故居一樣:從前的石板路和水井早就不見了,於是他在夜色中的一家超市和理髮店門口留影,說這就是從前他家的所在。這樣滄海桑田的事情實在是太過平常,但該記得的是一定會記得的。所以以至於我回鄉時見到的飛鳥和地裡的蔬菜野菜,也像見到它們的先祖一樣毫無陌生感,彷彿它們就應當一直守在此地一般。
在流走的時間面前,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只能是駐足於此時此地。自己過往幾十年經過的四季顏色變化,記憶裡面無數可說可不說的事情,終於雜混成了一種灰色。這是一個封存了我個人歷史的灰色信封。自己一直以繪畫作為職業, 心知一種灰色形成的自然而然與不可言說之處,它就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如同生活中的灰塵的顯形一樣,時間一天天過去,淡淡的和暴烈的灰的味道都會適時出現。
此時我靠在我的躺椅上,想像自己身軀成為了一條有著山川河流,田園廠房的長長的路,或者是我小時候每天回家時爬過的起伏丘陵,彷彿我在目送自己的離開和注視著我的每一次歸來。
內文 : 〈小廚房與煤油燈〉
重慶地區產天燃氣,所以我家在很早的時候廚房就是用天燃氣的。當時人們住的房子都是「公家」分的,家家戶戶都差別不大,也都沒有什麼室內裝修的概念,那個時候連黑白電視機都不普遍,我記得那就是《鐵臂阿童木》*在電視頻道裡播放的時候。
我家廚房的基本結構就是用水泥板構成的,雖然是簡陋的一片灰白色,用的年月久了還起了不少的裂縫,不時會有小蟲螞蟻從縫裡爬進爬出。但這個地方確實是母親變出各種美食的所在,也是我小時候擺上小桌子小檯燈做作業的地方。我總是一邊做作業,一邊摳牆壁。久而久之摳出一些洞來,我甚至可以透過小洞瞄見一牆之隔的客廳裡播放的電視節目了。等到我高中時候,在讀《基督山恩仇記》裡主人公鍥而不捨挖洞越獄的情節時,就覺得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片段浮現。
白天某個時辰,陽光會從窗戶照一縷進小廚房,照在灶臺和油膩的廚房牆上。那個時候也還沒有抽油煙機,只有一個鐵灶臺。旁邊有一塊水泥板是切菜放碗用的操作臺,再旁邊是一個大的水泥洗碗池。從前父母買了大魚就會在裡面養一些時候,小小的我就常常在池子裡面抱著大魚玩耍。
廚房裡還有一個大的粗陶米缸,裡面會有白色的米和黑色的米蟲。它們都是我做作業時的玩具。在我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負氣出走和一個小夥伴就躲進了家附近的糧店。天黑下來了,街道廣播裡在反覆喊著我們的名字。我還記得那滿屋都是米袋子的大米的味道,當然最終我們還是各自回各自家了,總免不了一頓罵和教育。
在這件事情不久之後,我的爺爺奶奶相繼因病過世,當時他們年齡也並不太老。爸爸從老家處理完喪事,陸續帶回來好多分家後的家什。這些東西多多少少我也都有印象,它們充滿了成都的味道。在它們中間就有一盞民國時期生產的,有著厚厚綠玻璃的煤油燈。從前時不時會停電,在晚上停電漆黑一片之後,我們就會點起這盞老燈。它的樣子在點亮燈芯之後很像一座童話裡出現的城堡,我甚至趴著盯著看出了很多的細節,也許還有故事的情節。它也很像海洋裡的燈塔。總之,因為點了它,屋裡的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人走到哪兒都帶著一團巨大的黑影子。
昏沉的燈光下,人們只能做一些最基本的事情。因為燈光太暗,火苗經常跳躍,不斷有黑煙從燈罩裡竄出來升騰到天花板上。有時為了增加亮度,也會去廚房打開天然氣灶,讓藍色的火苗一起跳躍。
我也記不起來為什麼我們當時不經常使用蠟燭。在這種時候,這一盞燈就像是這個家庭的主心骨一樣。對了,在我後來學了畫畫,看到了梵谷的《吃土豆的人》*,整個氛圍就是那種感覺。
再後來,不知何時我的煤油燈,我兒時微觀世界的城堡,我黑暗的海洋裡飄搖的燈塔,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也許是不經意間被打破了而丟棄了。我不知道。只留下這盞燈曾經帶給我的遙遠童年神祕無窮的小世界印象,在它旁邊陪同著的是,跳動著一對藍色火焰的小廚房。
*《原子小金剛》
*《吃馬鈴薯的人》
〈所有我經過的事物〉
天氣冷了起來,有些關於冬天的記憶自然就召喚回來了,比如說去年前年的冬天,比如說我小的時候的冬天。
從前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座蛇山,蛇山在武昌小東門。蛇山下有好幾段錯落著的老鐵路,有的已停用了,有一段和武漢長江大橋連著的現在還每天在用。如果經過的是鐵道客車,在街頭就會看見火車車窗裡那些一張張往外望的臉,一晃而過。
我雖然在這裡待了十五六年了,卻從來沒有想著去走一下那段鐵路,於是我昨天去鐵軌上走了一走,它已經是廢棄的了,生鏽的鐵軌像金黃的蛇一樣,從不曾停止改變的鬧市直插到清靜無比的蛇山裡去,這段鐵軌就和待拆的無人居住的城中村一樣,古老、熟悉而無人問津。時至今日,小東門依舊在不斷地反覆開發和建設,有些的舊時景觀竟然還沒有被完全蕩去,就像前年冬天我去大同古城所見一般。這麼多年火車呼嘯而過,對應著山下馬路的熱鬧,蛇山一直是冷清的,在冬天才更加可以體會到的這種蕭瑟,我走上了冬天冷冷清清的蛇山。
這像是一座老人山。山上禁火,也沒有一個景點,少有平地,沒法放風箏,從喧鬧的街費力爬上來,這裡不過只是有一條小路和各類生長姿勢都很冷靜的樹。在這裡小孩子和年輕人是待不住的。踏行在蛇山,有一種面對生命和歷史的空洞洞的感覺。「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我的生活裡再也沒有什麼隱祕之地了,沒有一個裝盛著自己舊時光而很久沒被開啟的盒子。我所有的一切我都很熟悉,包括過去待過的地方,如果有缺乏記憶的場景,那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已經面目全非被摧毀了,只能由它在腦海裡漸漸變樣,漸漸被消磨殆盡。
這使得我難得再真正去回望一次自己。
也許我所有經過的生活就是這麼的貧乏,就像我是一個待在一覽無餘山洞裡過日子的人一樣。
所有的零零散散終究是散開了,而身體老去。有時候很想遇到一些許久未見的物品或者人(也許十年以上),想讓他(它)帶領我那一瞬間的驚奇和陌生,去打開關於真實從前的一扇門,看見從前的自己。但是要真正地回到一種情境當中,現實仍然是力量強大,如同每天日出日落,輪迴不息。那些來自一瞬間,一點點的陌生感是我所需要的,它們帶著從前的灰都落在了今天。所有的事物都是我經過的,一切我都很熟悉。
再上蛇山,已是數年後的昨天,總共我上去不過三次。第一次應該也離現在有十幾年了。那個時候小山坡頂上只有一條長而窄的土路,說它是山卻是連丘陵都不如,確實是只有一條小而狹長的土坡而已,上面還有一個炮臺,和一個廢廟。我這一次上去,一切看起來都修整得很好,土路也變成了瀝青路。一切都很規範、整潔。因為它連著首義園和黃鶴樓,這裡已變成了一座免費的市民公園了。和從前相比,山上的樹木沒有多大變化,仍是身處鬧市一副老成的樣子。這是冬天最冷的時候,遊人稀少,孤零零的一條羊腸小徑在蛇山的背脊上,讓人分明看出了歷史感來,只是它的蕭瑟伴著不遠處靜默龐大日夜奔流的長江,讓蛇山更像一座故園。
雖然離得近,我每日長途奔徙,卻少有心情停下來,去看一看這身邊的故園。蛇山於我所居住的地方而言,不過是抬一抬腿腳就可以走到的。蛇山下有很多我熟悉的街巷,也是多年沒有細細走過。先是二00六年底買了汽車,之後便很少步行;再就是二0一0年後美院搬遷,老校區附近就更去得少了。但曾經我工作的地方,我租的畫室,我買的第一個房子,都是在這兒。「十年一覺揚州夢」,這分明近二十年了,卻還是「夢裡不知身是客」。
我慢慢走著,上了蛇山,又從蛇山那頭下來。經過遊人如織的黃鶴樓,通過那個古老的涵洞,走進了胭脂坪,這兒有從前經常打球的地方,過去冬天空曠安寧的球場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停車場。從熟悉的幾路小巷子走回老美院、糧道街變化倒是不大,我彷彿又走到曾經的日子當中去了,一路上很想念從前我的肉身,只有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什麼職業前程,都只是隨時間自然而然來到我面前的一個結果而已。但是分明太多的人和事,都再也回不去了,那是一種在熟悉的邊緣的遺忘。我仍然想能通過對某種事物的發現,去重新打開那扇門,然後可以緩步走進那些已經過得久遠時光的房間。
那些是我僅有的時光,也許發現的是幾張老照片、也許是一些舊時的文字、器物、生活用品,或者是一條街道、一座小山、一些枯樹。把它們從遺忘和走了樣的從前印象的邊緣又拉了回來,然後看看現在同樣走了樣的自己。我知道蛇山不遠處的長江不能倒流,我知道在江邊所遇到的每一滴流動的水都是新鮮的,同時江水亙古未變。
〈時間的帷幕〉
每個人的生活如同每個人的呼吸一樣,起伏自然。無論怎樣過生活,時間都在推人老去,這是我感覺到的事實。興高采烈也好,自艾自憐也好,所有的日子都在從這一頭跑到那一頭。如果我想做什麼的時候就只是做,停下來的時候就應該停,一天一天挨著過,那就是不錯的日子。
最終日子還是像草一片一片地被割掉了,散亂的草很快就變枯乾,日子過去了像是投了水一樣,不知蹤影。
石頭投入水中,波紋一圈一圈散開去,水面復歸平靜,依舊倒映些山川樹木,漂些枯枝敗葉,一派平和安靜。闖入的石子躺在水底無人知道,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是隱祕之處事情發生的源頭。這些石頭構成了人的內心,唯有當事者知道而又無從說起。每一個人心底都有的一堆石頭,消耗著人們的時光成為歷史。是存在過的,已經故去的事物,我懷念它們卻再也不能真切撫觸得到。
此時照進屋內的陽光溫暖而具體,但這不過是一瞬,終將很快會褪去,和夜裡的潮汐一樣。屬於過去的興高采烈的時刻,只有一瞬間、一小時,或是一個下午、一個清晨。這種難以言說,沒有特別原因和記憶的時刻,夾雜著一些莫名殘留在記憶中的景色,構成了昏昏度日的數年。一天天排隊過去,時忙時閒。在看不見的地方,野草在生長枯萎,風吹過水面,大雁南飛,早晨和黃昏的日光塑造出地面上的各種美景,人們在幹著各種的工作。小孩子清晨睜開眼所見的陽光,日頭彷彿不會用盡。世界本來就很美,只是一個人的一生太長,長得忘記了被這世界的美打動的時刻。幼時所遇見的新鮮世界,在去往成年的路途中不知過了多少榮枯,漸漸也無視和忘記了。這是不是說,當新鮮的模樣過去後,從某一天開始這個世界會慢慢不屬於我了。
想起一燈如豆的日子,現在是少有經歷了。在不太久遠的過去,一些夜晚就是在昏暗神祕中緩慢度過的,在一小塊光亮裡照見對面人的臉,人做動作時巨大的黑影晃動著。黑夜裡在屋外的月光下,也可以看見一些東西:影影綽綽的竹林、閃著細光的溪水、遠處層疊的小山,以及低矮灰白的雲。蛙與蟲子在遠遠近近地鳴叫,水塘裡的紅魚潛了下去忽然消失,然後又柔和地悄無聲息浮起來。一切向安靜處走去,包括夜奔在野外的人,都會讓人懷疑自己是在夢裡迷了路。也許這一切都只是我的一種清涼的想像,歷史本身就是屬於夜的,現實則是白日下的街道。
在人不知道的地方,水一直在流,從細水到大江大河,從天上的水到地層下的暗流,萬物如此這般各安其位。人身處在過去和將來茫茫如水般流動的時間之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世界回縮到最初僅有的那幾個人身邊,那是一個一切都相互知曉的恆定世界。那是世界最初的樣子。往後的日子,人漸漸長大,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在你離開在外的同時,故人正在凋零。
所以,對不起讓你如此孤單,而同時我自己也是孤單的。人生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人與人,人與事的聚散離合就是天註定一般。
心定下來,安心接受自己的命運,是一個人應有的老實面對時間的樣子。事情往往難有真相。
窗外仍是沉睡而即將忙碌如常的世界,各種聲音會漸次出現,神祕而個人情緒的夜會退去。在冬天的凌晨用冷水洗臉,在一瞬間的溫情微光出現時,內心有如鳥雀歸巢,渺小而惶然寄生在這世界。但願老年的感知提前到來,兒時的眼光延遲消退,試著拉開已逝和未來的時間帷幕,自我就是唯一可以完整真切接觸的人類標本。
最佳賣點 : 财 焦桐 / 駱以軍 一致推薦
财 台灣唯一一位打破平面設計界、出版界與教育界紀錄,同時囊括被譽為「世界五大廣告設計獎之一」的LIA倫敦國際獎設計金獎和銀獎的創意人/平面設計師 - 胡發祥老師精心設計裝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