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廣釋 | 誠品線上

中觀四百論廣釋

作者 聖天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著述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中觀四百論廣釋:一世敦珠法王,是蓮花生大士座下最著名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切穹譯師的轉世,是受蓮師親自委派的度生使者。他充當「第二大佛陀」蓮花生大士的事業代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世敦珠法王,是蓮花生大士座下最著名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切穹譯師的轉世,是受蓮師親自委派的度生使者。他充當「第二大佛陀」蓮花生大士的事業代表,曾於距今一百多年前,來到人間藏土,在我們這個喇榮山谷建立道場,培養弟子。其高足中,除了八大菩薩化現的八大身子之外,還湧現出一大批獲得虹身成就的心子。當年大師身邊的一百多位修行人中,就有十三位在此地虹光而逝,可以說在寧瑪派教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一頁。 一世敦珠法王,在不同的神山、神湖中,開取了大量伏藏品,著重弘揚伏藏法。他不辭辛勞,將眾從誕生於世的因緣一直到臨近事業圓滿,六十二年的幾許經歷裡,既有俗人所面臨的生活拮据等問題,也有不可多得的教言,又有實地修行的密訣。當然,大多數都是成就者超凡的境界、玄妙的夢境。 當你閱讀這部傳記時,彷彿走進了一個全新的神奇世界,種種不可思一的境界令人嘆為觀止、難以置信。但事實上,對凡夫來說,在大成就者的境界面前,見聞覺知的範疇極其有限,好似天盲一般,又如井蛙相仿。為此,書中提及的高深莫測之雙運、降伏事業,希望大家既不要想當然地去妄加揣測、品頭論足,也不可抱有偏見、邪見,更不能隨意效仿而行,否則將會毀壞自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聖天菩薩 著■譯者簡介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譯四川甘孜爐霍人,生於1962年藏曆六月初四。1985年,捨俗出家,前往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後成為學院大堪布。1987年,隨法王朝拜聖地五台山,自此開始攝受漢地四眾弟子。1990-1999年,前往不丹、印、尼、新、馬、泰、日、美、加、法、德、荷、英等國家弘法。2006年,開始以網路、光碟等現代化方式傳法,便於廣大信眾系統地學習佛法,普降法雨廣利有緣。2007-2008年,發起「啟動愛心」之號召,勸勉佛教徒奉獻一份愛心,不應漠是紳編需要幫助的可憐人。並身先士卒,先後建立起智悲學校、小沙彌學校、敬老院、居士林等。勘布仁波切日不缺講,頁不乏譯,現已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冊。其中,譯作系列收於《顯密寶庫》,著作系列收於《妙法寶庫》,講座系列收於《智杯寶庫》。堪布仁波切諄諄告誡弟子:「如果能利益眾生,哪怕只有一個人,想辦法讓他生起一顆善心,我們千百萬劫做他的僕人也可以。」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甲一、初義乙一、題義乙二、譯禮甲二、正釋論義乙一、總義丙一、造論者之殊勝丙二、辨除謬誤丙三、略述各品大意乙二、別義丙一、明依世俗諦的道次第丁一、明由斷除四顛倒門修習中士意樂發起願菩提心之軌則戊一、明由廣思維念死門斷除常執顛倒之理己一、略示由念死門策發勤修解脫道不放逸行己二、廣明修無常之理庚一、修念生際必死辛一、修習粗無常壬一、明存活不能遮止死亡及不應只堅信存活癸一、正明癸二、破常作存活想不起怖畏壬二、不應以死是人所共有而不生怖畏壬三、不應恃有醫療老病的方法而不畏死壬四、由死時不決定故而不畏死極不應理癸一、現見死是一切共有故需畏死癸二、破未見決定死故不需怖畏壬五、破勇敢者不畏死的因由癸一、為名利而不畏死非為智者癸二、不應為愛護自己的生命而造惡業辛二、修習細無常壬一、存活即是剎那剎那消亡故不應堅信不死壬二、歡喜久存活與不樂衰老是相違故不應貪著相續不斷庚二、自己未解脫死怖不應專憂慮他死辛一、略示辛二、廣說壬一、破子女未請問便往後世應當悲傷癸一、正說癸二、實已請問過而去唯由自愚癡故不察壬二、對於子女不應過分貪著癸一、不應過分貪著子女的理由癸二、隨不隨順父母都不應生貪著癸三、子女愛父母不待他緣是不堅固的壬三、不必向人表示對子女死的哀痛壬四、不應為了聯絡親友後輩對親友的死表示哀悼壬五、不應貪著親友聚會癸一、正說癸二、不應貪著親友長時會合壬六、不應貪著良辰美景庚三、教誨應當遠離貪著塵事而勤修解脫道辛一、定須出離勿待死主治罰辛二、教誨早舍塵事依靜處己三、明修無常的利益戊二、明由修有漏身苦之門斷除樂執顛倒之方便己一、於粗身修苦之理庚一、略說保護具苦之身辛一、明身雖為苦器亦應保護之理辛二、斷除過分貪身庚二、廣說修苦之理辛一、思維此身多分為苦受壬一、明身體所生樂不能大於苦壬二、雖厭苦欣樂而唯有苦隨逐辛二、思維不需勤作而苦易生壬一、若喜少樂也應畏多苦壬二、貪身如同愛仇敵辛三、思維身不超越苦之本性辛四、思維勝劣皆為苦所損惱辛五、思維痛苦具大力辛六、思維樂受如身中客辛七、思維身之本性是苦而生厭離庚三、破除樂有自性辛一、苦雖有自相而樂無自相壬一、樂雖有增長卻無自相壬二、雖有真實苦因但無真實樂因辛二、明執苦為樂之顛倒壬一、正死時不應執為樂壬二、正受損惱時不應執為樂壬三、相違之四大聚合體不應執為樂壬四、正受傷害時不應執為樂壬五、正作業疲勞時不應執為樂壬六、為少利而種苦因不應執為樂辛三、乘騎等本無真安樂辛四、明世人執暫息舊苦為樂之顛倒辛五、示無有真實樂的其他理由壬一、小苦除大苦不應執為樂壬二、異生無有究竟障蔽痛苦之樂己二、佛說身苦之理己三、修習行苦之理戊三、由思維生死體性的不淨門斷除淨執顛倒之方便己一、破享用美境而生樂受庚一、享受欲妙無滿足庚二、越享用越生貪之喻己二、廣說不應執身為淨之理庚一、破貪愛女人之身辛一、不應貪愛女人之美色壬一、不應貪愛女人美色之理壬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貪愛之因辛二、不應以美色難得而生貪辛三、破貪愛有德相之女壬一、不應貪愛有德女壬二、生貪與否不一定在於有德辛四、不應對深愛自己的女人生貪辛五、世規典籍中講須依女人是顛倒之說辛六、不應貪愛女人的其他理由壬一、與女人相會的欲樂並非勝樂壬二、貪愛女人不能隨自主宰壬三、若貪為樂即不應依女人壬四、與女人相合之樂因非唯女人壬五、明貪欲之過失庚二、破現見身不淨而生貪愛辛一、為貪女人之嬌媚而忍輕賤不應理辛二、因貪女人者會生嫉妒而執女人為樂不應理辛三、不應明知女身不淨而起貪愛辛四、不應說無有過失而不能呵毀辛五、破耽著女身為淨辛六、破執身為淨的其他理由壬一、破見身驕慢故執身為淨壬二、破現見滌身不淨則執身為淨壬三、破見有苦行仙人親近女身故女身非所應離己三、破由香等嚴飾後執為淨己四、破於應當遠離之貪境而執為淨己五、觀待名言於一事上容有四種不顛倒境戊四、示於有漏法不應執為我及我所之門而斷除我執顛倒之方便己一、略明破我慢所執境之理己二、廣釋破我慢所執境之理庚一、破由權勢而生驕傲辛一、斷除五種因所生的驕傲壬一、不應對由僕使假立之王名起驕傲壬二、不應以施收財物有權而生驕傲壬三、不應以受用諸欲境而生驕傲壬四、不應由是世間的保護者而生驕傲壬五、不應由保護眾生為有福德者而生驕傲辛二、不應由王位而生驕傲辛三、應明辨法及非法壬一、國王做損害他人的事即是非法癸一、依仗王是護世者而收取資財等是非法癸二、國王治罰罪人不應是法癸三、破國王治罰暴惡者是非罪行壬二、破國王做損害他人的事是法癸一、破由保護世間是法癸二、世人依順之國王為非法之喻癸三、非愚不得王位故國王不會住於法壬三、明仙人所說非完全是定量癸一、仙人所說非完全是定量的理由癸二、以典章作標準不一定會使世間安樂壬四、損害仇人是非法壬五、臨陣死亡非樂趣因辛四、對國王應生厭離辛五、不應貪著王位的威名庚二、破由種姓而驕傲辛一、破由恃王子而生驕慢辛二、破由王種姓而起驕慢壬一、非由無始以來就有各個種姓決定壬二、既有四種種姓則不一定本體是王種姓辛三、破由作保護眾生的事即當為王種庚三、明遠離惡行的其他方便辛一、破國王對分布眾財之權勢而生驕慢辛二、破王應起大驕慢丁二、明發起行菩提心已而學菩薩行之軌則戊一、正說菩薩行己一、明所得佛果的殊勝庚一、佛陀所作的事業殊勝庚二、佛果殊勝庚三、十四無記不能成立佛非遍智的理由己二、明得果的因是受持菩提心庚一、修學菩薩行的等起發心殊勝辛一、三業中以意業為主辛二、意樂善則一切成善法庚二、發菩提心的福德辛一、最初發勝義菩提心的福德辛二、教他發菩提心的福德庚三、修學菩薩行之規則辛一、利他的身語行為辛二、意樂之差別壬一、對不知罪的補特伽羅應悲愍之喻壬二、教導弟子的次第壬三、對煩惱熾盛者尤應悲愍壬四、隨順根器意樂而作利他之理壬五、悲力增盛所得之果癸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癸二、觀察利他不作策勵的過患辛三、悲心微弱之過患辛四、不信菩薩的過患和應修信心的理由壬一、不信菩薩的過患壬二、應修信心的理由癸一、於行難行應修信心癸二、思維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辛五、能究竟圓滿菩薩行的理由壬一、欣樂布施之理由壬二、呵責卑劣施之理由壬三、能修一切行之理由壬四、不希求獨自寂靜安樂之理由壬五、能得殊勝身之理由己三、成立佛果是遍智的理由己四、劣慧小乘怖畏大乘的原因戊二、明斷菩薩行的障礙──煩惱之方便己一、破許逼身苦行能斷除業煩惱己二、明斷煩惱之方便庚一、斷現行煩惱之理辛一、總示斷除三毒之理壬一、應知三毒的作業壬二、必須斷三毒的理由壬三、明貪嗔不同之喻壬四、攝受有貪嗔弟子之理壬五、了知生煩惱的次第後依止對治辛二、別說斷三毒之理壬一、斷貪之理癸一、貪雖似親實無益故應斷癸二、了知生貪的因緣差別後則應斷除壬二、斷嗔之理壬三、斷癡之理癸一、認識愚癡為煩惱的根本癸二、認識能斷愚癡的對治辛三、分別闡述斷貪嗔之理壬一、斷貪之理癸一、具貪行者之相癸二、攝受具貪行者的方便壬二、廣明斷嗔之理癸一、思維嗔恚過患癸二、廣說依嗔恚對治之理子一、對能盡自己惡果的緣不應起嗔子二、不悅意語自性非損惱故不應起嗔子三、典章說應治罰毀罵者是顛倒子四、對能遣除自己心境過患之語不應起嗔子五、對惡劣者說惡語不應起嗔癸三、破懲罰無故罵人者無過癸四、思維忍的功德後而破嗔子一、對罵者應當修忍子二、對壓伏卑弱者的嗔恚不應敬重子三、思維修忍功德應生歡喜癸五、他人輕毀應當修忍庚二、斷除煩惱種子而修習對治之理戊三、明遠離耽著煩惱所緣境的方便己一、思維輪迴過患庚一、思維輪迴的總過患辛一、必須修習怖畏輪迴之理由辛二、如何生起厭離心壬一、不應耽著韶華壬二、隨業煩惱而轉故應當怖畏壬三、教示努力斷除生死輪迴之因壬四、斷除為遠離生死無需努力之爭執癸一、正說癸二、遮止不於現世努力而希求後世之諍庚二、別明遠離於樂趣生愛辛一、於樂趣亦應厭離辛二、由愛而住生死猶如癲狂者己二、明遠離引發輪迴之因──有漏業庚一、總示遠離能引後有的業庚二、必須遠離能引後有業的理由辛一、生死是可畏處故應遠離業因辛二、思維業果而修怖畏辛三、思維業的本體之後應當勵力斷除辛四、不應由業是樂因而起貪著庚三、正明如何遠離之理辛一、破對福業生愛壬一、總破為愛增上生而積業癸一、聖者視增上生等同地獄故應怖畏癸二、異生若能如是了知則身心頓時壞滅壬二、從樂趣至樂趣極難得癸一、正義癸二、破不作惡行而愛增上生壬三、別破為增上生而積業癸一、破為求受用而積業癸二、破貪著世間法規而積業癸三、破為求可意境而積業癸四、破為求權勢而積業癸五、破為求後世富饒由愛而積業辛二、破積集非福業己三、明永斷業的必要庚一、通達真如的智者永斷愛染趣入解脫庚二、諸智者於世間無有喜愛之處戊四、明為成就道器而淨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己一、明煩惱能斷之理由庚一、正說庚二、明煩惱可斷之理由辛一、煩惱所緣之事不定故能斷辛二、生煩惱的因非實有故可斷辛三、破許煩惱不能斷的能立辛四、與現見有許多未斷煩惱者並不相違己二、廣說斷煩惱之方法庚一、教誨必須現證空性的意義辛一、教誨應當敬重實際之理辛二、示得解脫必須現證空性辛三、示從流轉趣入還滅的方便辛四、示於空性遠離怖畏辛五、示應斷特別貪著自宗庚二、教誨希求解脫辛一、精進則容易得解脫辛二、若不修習厭離生死即不能得解脫辛三、生死過患極大故應勤修解脫辛四、不應最初開示實相義辛五、如何為引導之次第辛六、諸法究竟本體無別故易證一切法實相辛七、因此經說須修福德資糧並不相違庚三、引導趣入空性的次第辛一、對非法器不應說空性辛二、通達空性的方便辛三、須從多方面開示空性辛四、教誨於通達空性應起精進辛五、如是修習能得涅槃壬一、正說壬二、雖修習空性但尚未解脫之因由庚四、教誨煩惱決定能斷己三、明後有結生無始有終之喻丙二、釋勝義諦的道次第丁一、廣釋勝義諦戊一、由破有為法為常之門而總破實有己一、總破有為法常庚一、正破庚二、破彼所答己二、別破有為法常庚一、破補特伽羅我辛一、正破辛二、破彼所答庚二、破三無為實有辛一、總破三無為實有辛二、別破虛空遍常庚三、破時是常辛一、若許時常為因亦定許時常是果辛二、示彼理由辛三、變異與常相違辛四、自生與待因生相違辛五、從常生無常相違庚四、破極微是常辛一、破極微常壬一、有方分則應成非常法壬二、同類極微和合則不應生他體癸一、正說癸二、與許極微不遍體和合相違壬三、破未成有支分之前的極微無方分癸一、正破癸二、極微無方分則不能運行造境辛二、若極微無方分則瑜伽師不能見壬一、正破壬二、破由有粗塵故許極微是常辛三、佛不說極微是常的理由庚五、破解脫實有辛一、破內部許解脫實有壬一、滅諦非實有壬二、實有則與涅槃界中永盡諸苦之說相違辛二、破外部許我體是解脫所依壬一、破數論師計思所攝的解脫是常壬二、破有思功能所攝的解脫是常壬三、明我執永盡即是解脫故不應許有解脫我己三、斷不許破實有之諍戊二、別破有為法實有己一、破我庚一、別破我辛一、破勝論師所計的我壬一、破我體癸一、正破癸二、破彼答難癸三、緣其他補特伽羅的我亦應起我想壬二、破能立因癸一、破常我是流轉與還滅的因癸二、破常我是發動身體的因子一、正破子二、示常我有違害癸三、破常我的能立子一、不能以有宿生念為因成立我常子二、無心的色法不能念宿生事子三、由具心等功德而念宿生事則應是無常辛二、破數論師所計的我壬一、不應許我思是常壬二、我未壞時思體應不壞滅壬三、不應以先有思的功能便許為我體辛三、破尼也耶派所計的我壬一、破我品﹝一分)具有極微意故能了知境壬二、破許我是常遍辛四、別說破我的功德等壬一、許自性是色法又是造一切者即同癡狂壬二、許德是造善不善業者與不受異熟相違壬三、破我常是造業者與受異熟者相違庚二、總破我辛一、執有補特伽羅的我是顛倒辛二、常我即不能解脫生死辛三、不應許解脫時有我辛四、破無我的解脫是實有庚三、破許無我有斷滅過辛一、無我並沒有諸行剎那斷滅的過失辛二、有我亦不應為流轉還滅的因辛三、能生所生法唯是無常辛四、略示名言中離斷常的規則己二、破時實有庚一、破時體實有辛一、破過去未來實有壬一、破未來實有癸一、示許未來實有的違害癸二、破彼所答癸三、若未來實有應成現在癸四、若三世實有應非無常壬二、破過去實有壬三、別破未來癸一、破毗婆沙師等所許子一、觀察未來有生無生而破丑一、正破丑二、破彼所答子二、若過現二時實有即應非無常子三、示未來法實有則有大過子四、未來實有則有生已再生過子五、破瑜伽師有願智故現見未來法實有丑一、正破丑二、未來實有則無需防止新起不善丑三、無常與生之前而有相違癸二、破經部師等所許辛二、觀察有果無果而破辛三、破現在實有庚二、破能立辛一、破時的因──有為法實有壬一、觀察有為法住不住而破癸一、正破癸二、成立住無自性的能立因壬二、觀察時有住無住而破壬三、觀察有為法與無常一異而破壬四:觀察住與無常力之大小而破癸一、無常若比住力小其後不應見為大癸二、無常力若大則一切時中應無有住癸三、無常與有為法同時或不同時則不成立壬五、破住與無常同時俱有辛二、破念過去的能立因己三、破所見實有庚一、世間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辛一、明具足德相的聞者難得壬一、聞者的德相壬二、觀察德相不全的過患壬三、斷諍癸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子一、對於摧毀苦集的空性教義應生歡喜子二、除佛正法外其餘無有解脫的原因子三、於佛所說的深隱法義生起定解的方便癸二、明別者是相似大師辛二、明真實義極難通達壬一、怖畏空性的原因癸一、諸求解脫者隨外道行的原因癸二、認識怖畏空性的補特伽羅癸三、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壬二、觀察障他通達空性的過失壬三、為不失壞真性見即應謹慎壬四、導入真性的次第壬五、認識真性癸一、認識實際癸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辛三、明佛說甚深義非為爭論壬一、佛說空性非為爭論但自然能焚燒一切邪說壬二、明彼能燒毀的原因癸一、正明癸二、諸聖者不生怖畏的原因壬三、對誤入歧途者應生悲愍辛四、明自他教的粗細壬一、總明劣慧者敬重其他教法不敬重佛法的原因壬二、別釋癸一、希求解脫者不應修習邪宗癸二、劣根於彼宗起恭敬的原因癸三、彼等宗非正法的原因庚二、略示善說辛一、正示辛二、外道不敬信佛法的原因庚三、教誨求解脫者須求善說己四、破根境實有庚一、廣釋破境實有的正理辛一、破所取的根境實有壬一、總破癸一、正破子一、破由根識現見瓶有自性相子二、示由此理例破其餘子三、由見色自相成立見其他一切有大過失子四、破唯色自相是現量境子五、示彼能立與所立相同癸二、示其餘理壬二、別破癸一、破境有自性由根所取子一、破所見實有丑一、破境實有寅一、破內部卯一、觀察顯色形色一異而破卯二、觀察四大種而破卯三、明彼所許有違害寅二、破外部丑二、破有境實有寅一、破眼能見色有自性寅二、破識是作者寅三、破眼是作者卯一、眼有見色的功能則有大過卯二、見色後為見行法則無用卯三、眼若不至境而能自性見色則眼應見一切境寅四、眼應觀待自身為能見寅五、破三緣和合是能見色者子二、破所聞實有丑一、觀察聲音是否能說者而破丑二、觀察與聲相合是否取境而破丑三、明不取聲初分的違害癸二、破意識取境有自性辛二、破能取的有境﹝心心所﹞實有壬一、明想蘊的相壬二、破想蘊實有辛三、明無實體如幻是極為希有的原因庚二、明實有空與如幻相同己五、破邊執庚一、成立諸法自性空辛一、略示辛二、廣釋壬一、觀察四邊破積聚﹝總體﹞實有癸一、略示癸二、廣釋子一、破他部丑一、破能相寅一、破實總是異體的所依寅二、破德是異體的所依卯一、正破卯二、許異德不依德有相違丑二、破所相子二、破內部丑一、廣破一聚實有寅一、觀察一異而破寅二、破諸支分互相和合一聚是實有卯一、正破卯二、破彼所答寅三、示破一聚實有之其他理由卯一、瓶若實有則一切有色應成瓶卯二、瓶的八微亦應成一寅四、破瓶從自因實有而生寅五、破由觀待自支分故瓶從實有因而生丑二、略破聚者雖多而所聚一體是有自性壬二、破有聚﹝支分﹞實有癸一、不觀待大種實無有大種所造癸二、破大種實有癸三、破彼所答癸四、破火極微為實有火壬三、觀察一與多而破癸一、由離一及多的因破有為法實有癸二、示他宗亦有此過壬四、由破四邊的理例破其餘庚二、妄執諸法為常為實有的錯亂因庚三、略示成立無實有之理庚四、明通達無實有的所為辛一、聖者不見緣起實有辛二、由通達性空故解脫生死戊三、破生住滅三有為法相有自性己一、廣立緣起無自性生如幻之理庚一、別破生有自性辛一、廣釋壬一、觀察有生無生而破癸一、破有生無生的因癸二、成立破因中有生無生的理趣癸三、觀察生時而破癸四、觀察自體他體而破壬二、觀察初中後三而破壬三、觀察自他而破壬四、觀察次第及同時而破癸一、正破癸二、破由自性生的能立壬五、觀察三時而破辛二、略示破所生果庚二、總破生住滅三有自性辛一、觀察次第同時破三相有自性辛二、出相無窮過而破辛三、觀察一異而破辛四:觀察自性有無而破壬一、破由能生因實有故所生等實有壬二、生等有體無體都非實有庚三、破正生時由有自性生辛一、總破辛二、廣釋壬一、觀察生時義而破壬二、破許過去未來之間住的法為正生時壬三、破許已生之先的法為正生時癸一、牒計癸二、破計壬四、破許未生為正生時癸一、正破癸二、破彼斷過癸三、若生時由自體生則須許未生為生辛三、略義己二、總破有自性丁二、造論宗旨和斷除敵論餘諍戊一、略明造論的所為戊二、斷除敵論餘諍己一、遣除破空性的理庚一、空性宗不能破辛一、正明辛二、以相同義而破庚二、不空宗不能成立辛一、正明辛二、破彼斷過庚三、用餘理破辛一、以現見因破實有空不合理辛二、由成立空性而成立實有宗即不合理己二、破落邊宗之實執庚一、正破辛一、破無宗成宗辛二、破法體實有之能立壬一、以法差別實有不能成立實有壬二、以破四邊正理而破壬三、不見有微塵許實有辛三、明離一切邊相同壬一、正明壬二、對任何法也不應許有實無實之差別庚二、破救辛一、不許諦實空者無由建立自宗辛二、責難諦實空之宗終不可得己三、有無二者是否實有其理相同庚一、實有空與實有兩種名言成不成立相同庚二、唯以假名實有其義不成庚三、世間安立實有之名若是實有則世俗中有非勝義中有己四、破成立畢竟無宗庚一、破由遮諸法實有即成立畢竟無庚二、由諸法無實體便執無實體為有自性也不合理己五、破由有空性的因喻則不應成立空庚一、明由有因故即是實有則有大過庚二、明由有喻故即不能成立空性有大過失己六、明開示空性的所為己七、明有無二過之執都是顛倒己八、明無有理由能破離邊甲三、末義乙一、由何阿闍黎作乙二、由何譯師翻譯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觀四百論廣釋
作者 / 聖天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 著述
簡介 / 中觀四百論廣釋:一世敦珠法王,是蓮花生大士座下最著名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切穹譯師的轉世,是受蓮師親自委派的度生使者。他充當「第二大佛陀」蓮花生大士的事業代表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88266401
ISBN10 / 9888266403
EAN / 9789888266401
誠品26碼 / 2681260480009
頁數 / 57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