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寬事寬: 給大忙人的禪思智慧 | 誠品線上

心寬事寬: 給大忙人的禪思智慧

作者 趙立琦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心寬事寬: 給大忙人的禪思智慧:禪師參禪的目的在於開竅,人活著主要是為了實現理想。開悟靠什麼?「悟」字拆開為「吾心」。從這個角度看,禪是一種生活,生活就是一種心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禪師參禪的目的在於開竅,人活著主要是為了實現理想。 開悟靠什麼?「悟」字拆開為「吾心」。 從這個角度看,禪是一種生活,生活就是一種心態。 參好生活禪,需要擁有良好的心態,有了好的心態,我們才能活得快樂。 好心態是如何而來?無非是做到「心寬事寬」。 一件事是大是小,總有一定的客觀標準。 視角改變,心態調整了,壞事就變成了好事。 人生不也是如此?痛苦的反面是快樂,痛苦的反面是笑容,我們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前言 平常生活平常心/007 1. 滾滾紅塵,走過不要錯過/013 2. 怒是地獄,容是極樂/019 3. 別為自己添麻煩/027 4. 誘惑面前心要淨/032 5. 心在三界外,身在五行中/040 6. 人人心中有天秤,辨別是非要公正/048 7. 越是草根,人越要誠實/054 8. 善有善報/061 9. 忍一時風平浪靜/069 10. 欲多必苦,貪是毒蛇/076 11. 禪心就是一棵樹/083 12. 是非只為多開口/089 13. 草根成功經:求人不如求己/095 14. 要的就是堅持/104 1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11 16.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118 17. 把握現在/124 18. 出頭法門:百樣通不如一事精/132 19. 說到不如做到/141 20. 幫別人就是幫自己/147 21. 以德報怨,以德服人/154 22. 辱人者必將自辱/162 23. 冤冤相報何時了/170 24. 保持平常心/178 25. 英雄莫問出處/187 26. 不要騎驢找驢/194 27. 兒孫自有兒孫福/198 28. 有目標才能少走彎路/205 29. 吃苦是一種財富/211 30. 選擇了就堅持下去/216 31. 困難都是紙老虎/222 32. 懷抱感恩的心/229 33. 成功後不炫耀/235

商品規格

書名 / 心寬事寬: 給大忙人的禪思智慧
作者 / 趙立琦
簡介 / 心寬事寬: 給大忙人的禪思智慧:禪師參禪的目的在於開竅,人活著主要是為了實現理想。開悟靠什麼?「悟」字拆開為「吾心」。從這個角度看,禪是一種生活,生活就是一種心態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541309
ISBN10 / 9865541300
EAN / 9789865541309
誠品26碼 / 2681959884002
頁數 / 24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4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好心態是如何而來?無非是做到「心寬事寬」。
一件事是大是小,總有一定的客觀標準。
視角改變,心態調整了,壞事就變成了好事。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平常生活平常心

禪與我們的生活相似之處頗多。
禪師參禪的目的在於開竅,人活著主要是為了實現理想。從本質上來說,兩者差異不大。開悟靠什麼?「悟」字拆開為「吾心」。參禪正是憑藉我們的心,人心本是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禪是一種生活,生活就是一種心態。
參好生活禪,需要擁有良好的心態,有了好的心態,我們才能活得快樂。好心態是如何而來?無非是做到「心寬事寬」。一件事是大是小,總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對於老百姓來說,拿出點錢請客吃飯,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件大事,頂多有人會心疼一兩天。但是,如果拿出十幾萬甚至幾百萬的積蓄去買房子或創業,就是件大事了,因為這會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
這種標準在世俗看來是客觀的,但在不同的人心裡,並不是絕對客觀-有人花錢請人吃頓飯會覺得不值,但是看到好的專案,卻敢於下血本投資。同樣一件事,好與不好,取決於我們的心態和想法。有人從不把小事放在心上,一心認為自己是天生做大事的人,可是終其一生卻連一件像樣的小事都不曾做過;有人執著於做好每一件小事,結果真的成了做大事的人。
一位禪師開悟後雲遊四方,借宿在一位老婦人家中。禪師發現老婦人面有苦色,便追問緣由。老婦人垂淚道:「我是在為兩個女兒傷心啊!」
禪師問:「究竟何事讓施主如此放心不下?」
老婦人答道:「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丈夫賣鞋,小女兒的丈夫賣傘。天晴的時候,賣傘的小女兒日子一定不好過;下雨天,大女兒家的鞋又賣不出去。看到兩個女兒日子如此難過,我的心裡怎能好受呢?」
禪師笑著說:「施主這麼想實在不妥。天晴時,人們都會買鞋,大女兒的鞋店生意一定很好;下雨天,人們需要撐傘,小女兒的雨傘生意自然不錯。如此看來,妳應該天天為她們開心才對,為何還要難過呢?」
視角改變,心態調整了,壞事就變成了好事。人生不也是如此?痛苦的反面是快樂,痛苦的反面是笑容,我們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
人活一世,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你的心。心靈的寶藏無窮無盡,只屬於你自己,任何人都拿不走。
人心很奇怪,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決定我們的運勢。我們要駕馭心態,而不是被心態左右。在看似困難時,堅定自己的意志,不動搖。真正的危機,如果咬牙挺過去,一定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心態決定一切,活著是快樂的,這才是真正的禪心。
禪無處不在,禪源於生活。用生活的辯證法去解讀禪的有益啟發,讓每個人都能讀懂禪,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正是本書的初衷。

試閱文字

內文 : 1. 滾滾紅塵,走過不要錯過

參禪最該重視什麼?不是結果,而是漫長的、淨化心靈的過程。開悟,其實只在一瞬間,可能別人的一句話或者一件事,就可以帶來足夠的啟發。但是不要忽略:在每個禪師開悟的背後,隱藏著五年、十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漫長探索過程。沒有人能在幾天或者幾個月就立地成佛。
過程,無論是對禪還是人生,都至關重要。沒有過程,禪師開悟就是一句空話,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漂亮,但是看得見、摸不著。
關於這個道理,禪門中人有其解釋。宋朝有個惟信禪師,曾是青原山住持,《五燈會元》中記載了他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此話怎講?「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普通人執迷於世俗外物的境界,亦即,這時候人是被自己的本性主導,看事情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大部分人還停留在這個層面;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就有了變化。人開始接觸佛法後,眼前忽然出現一個全新的世界,涉足其中,就自然懷疑甚至否定從前的一切;最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則是徹底領悟佛法的真諦後,逐漸擺脫佛法束縛,回歸自我的本性。當然,這種本性與原來的本性不同,原來的本性有善有惡,現在則是濾除雜質,一心向善。
參禪之人都知道前兩個境界其實有所限制,大家都不想拘泥其中,但又必須去經歷,因為如果沒有經過前兩個境界、沒有那樣的過程,就不會步入第三個境界。
這就如同吃餅一樣,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吃個巴掌大的餅肯定不會飽,吃下第二個,剛過半飽,直到第三個下肚,才有飽足感。雖然第三個餅給了他飽足感,但你不能說他只吃第三個就飽了。如果沒有前兩個餅,只吃第三個還是不會飽。一個人明知自己吃前兩個餅不會飽,也得吃下,因為他需要量的積累。
人人都渴望成功,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人們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從幼稚中走向成熟,一路跌跌撞撞,犯下一個又一個錯誤後,才吸取經驗,走向成功。如果沒有前面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學習和積累的過程,成功也只是做夢而已。要想出人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點,王國維老先生說得精采。他的《人間詞話》中說道: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仔細歸納,人的一生就這麼三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是青少年時期。八、九歲的孩子,生活在成人世界的邊緣,「獨」字,道盡他們不被大人理解,也不理解大人的痛苦。他們好奇大人的生活,每天都想快點長大,大人誇他們一句「懂事了,長大了」,他們就能高興一整天。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年輕人和中年人的生活寫照。他們已經成年,能夠自力更生,並且開始為理想和追求而奮鬥。這個奮鬥過程不是一帆風順,註定充滿了艱難、坎坷,才會「人憔悴」、「衣帶漸寬」。往往這個時候,人必須堅定不移,相信自己。既然選擇了,就不能後悔,否則就前功盡棄。
最後一句,意指人有所成就時,已經過了盛年,可以站在高處俯視還身處前兩層境界的人。他們的成就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經過不斷失敗磨練後,融會貫通、水到渠成得來。用哲學的話說,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變過程的積累,就不會有最後的質變。
所以,人活著是個過程。一個人想成熟,不能單純靠年齡增長,而是要經歷一連串的事情。紅塵滾滾,險阻萬千,但是走過、路過,不能錯過,每一次經歷都是一筆財富,經一事才能長一智。
有人雖然二十幾歲,看來像個毛頭小夥子,說話、辦事卻顯得很成熟。為什麼?因為經歷的事情多,從小就做家務,家裡田多,春種秋收時幫忙農活,十五、六歲就外出打工,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少年老成?反之,有些人二十多歲大學畢業後,卻還不能自理,到公司上班穿得乾乾淨淨,家裡房間亂得一塌糊塗,髒衣服成堆,廚房幾個月不動一次,一問才知道這是個「小皇帝」,從小被爺爺奶奶疼著,爸爸媽媽慣著,除了在校學習,什麼都不用做,這樣的人可能擁有高學歷,但做人做事卻差遠了,因為他沒有經歷太多事情。
過日子,最重要的是「過」。過,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有人說有錢才叫過得好,這是很片面的說法。我們見過太多例子,丈夫為了賺錢,在公司裡天天不回家,放著老婆、孩子在家。老婆耐不住寂寞,天天在家打麻將,孩子因為教不嚴,在校不學習,沉迷遊戲或談戀愛。丈夫好不容易心血來潮回家看看,卻發現家中被老婆的一幫「牌友」搞得烏煙瘴氣,完全找不到家的溫馨。再看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接下來就是兩口子吵架,丈夫賭氣又開始不回家,老婆因為寂寞天天打麻將,孩子因為兩個「問題家長」也變成了問題孩子……如此惡性循環,日子能過得好嗎?
日子過得好,是一家人開開心心生活,父慈子孝,夫唱婦隨。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一、兩件事就能做到。
工作也是如此,不要說只在乎結果、只想要結果,最應該重視的同樣是過程。有了過程,自然就有結果。
記得上初中以後,我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一個人扛起鋤頭去鏟地。一畝多地,兩米寬,兩百多米長,種的是黃豆。到了地頭,我一看心裡開始發慌:這麼長,做到太陽下山也不見得能結束啊!可是工作總是要做,不可能雇個人來鋤吧。
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把這一畝地分開,變成小段小段的,每段約二十步長。開始工作的時候,我看著手錶,記住自己完成這一段花了多久時間,休息幾分鐘,然後看看下一段花的時間能不能更短。就這樣,我自己跟自己比賽,做著做著,竟然完全感覺不到累,簡直樂在其中。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抬頭一看:離地頭只有幾步遠了。
看來,人不能沒有目標,不然就會沒有方向,可是也不能老抓著目標不放,因為那樣反而讓你不知該怎麼辦。人應該在定下目標後就別再去想,而是開始思考具體的過程,這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經歷這個過程,之後再一抬頭,你就會發現目標已經不遠了。
人活著就該如此,要看過程,而不是結果。結果不是想出來的,而是透過過程一步一步做出來的。
電視劇《士兵突擊》裡有個叫五六一的人,他被稱為「鋼七連最生猛的兵」。這個角色人氣很高,很多人都佩服他。仔細琢磨,五六一討人喜歡、令人佩服的地方何在?劇中,他向機一連連長和指導員申請參加招兵考核,指導員和他說:「五六一,再過幾個月你就是三級士官了,幹嘛非得去當特種兵?」
五六一回答:「指導員,當兵很辛苦。」指導員愣了一下說:「是很辛苦。」五六一又說:「要是只為了混個士官,就犯不著這麼辛苦了。」
這就是五六一可敬的地方。升三級士官是結果,對他這普通士兵來說,算是個不錯的結果,但那是幾個月後的事,他無法控制,至少現在不能掌握,所以他不在乎結果,他能把握的是一個揮灑青春和激情、不讓人生留下遺憾的過程。年輕人就應該勇敢地去經歷一些磨練,雖然五六一最後沒有成功,但他還是討人喜歡,令人尊敬。
禪能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因為結果而錯過了過程。無論是什麼人,貴族還是草根,人生都是一場旅行。很多人錯在只是單純地奔向目的地,卻錯過了沿途的風景。貴族有資本,結果對他們儘管重要,但不是僅有的救命稻草。草根就不一樣,他們重視結果,因為那是唯一的寄託,所以更容易自我限制,用一個遙遠的目標遮住沿途的風景,到老了才發現,自己不重視過程,錯過了很多機會,而且最後的結果其實也不是真正想要的。


2. 怒是地獄,容是極樂

先來看一個關於白隱禪師的故事。白隱禪師是日本的得道高僧,生活在江戶時代中期,亦即十八世紀上半葉,是臨濟宗的中興祖師。他雖然享有盛名,卻一輩子都住在鄉下的小廟裡,以寫作和說法來普度眾生,他的門下弟子也都是禪門高僧。
一天,一位久聞白隱禪師大名的武士特地去拜訪禪師,見面後,武士問:「禪師,你說這世界有地獄和極樂之分,到底是真的還是杜撰的?如果是真的,你能不能帶我去參觀一下呢?」
白隱禪師卻不回答,而是立刻擺出一幅潑婦罵街的面孔,還用非常惡毒的話攻擊武士的品行道德,罵他是個徒有虛名的偽君子,騙錢騙色的大混蛋。
武士怎麼也沒想到,一個久負盛名的得道高僧,會是這番行徑,一時竟忘了生氣而驚訝萬分。
沒想到白隱禪師罵上了癮,說話越來越難聽,居然諷刺武士是個連隻老鼠都砍不死的窩囊廢,竟然還有臉來問道參禪?
武士的好奇過後,聽到這些話,怒火湧上心頭,他雖然只是個身分不高的武士,但何時受過這種窩囊氣,被一個老和尚罵得一文不值。武士拔出腰裡的佩劍就指向白隱禪師,一陣大罵:「你這個老禿驢,算什麼高僧,簡直是個流氓雜碎!我謙虛誠懇地來問道,你不說就算了,還敢罵我,你是不是不想活了?」
白隱禪師終究是個老和尚,無論體力還是靈活度,都比正值壯年的武士差,很快他就被武士逼到角落裡。
武士面露猙獰,雙眼瞪得血紅,帶著騰騰殺氣的劍尖即將刺向白隱禪師時,白隱禪師語調平靜地說:「你不是要求我帶你參觀地獄嗎?你看,你現在就在地獄裡了。」
武士一愣,察覺自己的失態,明白了禪師的苦心,連忙跪地道歉:「對不起,大師!剛才的確是我太過魯莽失態!求大師原諒。」
白隱禪師微微一笑,說道:「你看,現在你在極樂世界裡。」
哪裡是地獄?哪裡又是極樂?白隱禪師以身相試給了武士答案。人一發怒,就是身在地獄;反之,人一能容,就是身處極樂。這也正是這個禪門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人活在世上,控制自己的情緒很重要。雖說這種能力是無形的,不像金錢地位那樣實在,但事實並非如此。事情真正發生時,人的反應和態度不太容易假裝,無論是怒還是容,背後體現出來的情緒控制能力都很真實,而且這種能力對人的影響,遠比金錢、地位來得重要和長遠。怒,其實是一種衝動;容,其實是一種涵養。遇事易衝動和遇事有涵養,孰高孰低,在很多故事中都有清楚的體現。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但害死野馬的不是吸血蝙蝠,而是野馬自己。動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微不足道,根本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牠暴怒狂奔的性格。
也就是說,衝動是會受到懲罰的,西方諺語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心情一旦失控,心態一旦浮躁,就好比推倒了骨牌,壞事不斷,霉運接著霉運。
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我們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沒有遇過讓人生氣、令人氣憤的事呢?然而,無論從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來看,遇到不順心的事動輒勃然大怒,有百弊而無一利。因為怒氣猶如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不僅會毀滅自己,還會為他人帶來滅頂之災。「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便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遇事也如同野馬,不能控制心態,不能理智、冷靜地面對一切,很有可能自取滅亡。
當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時,到底該用什麼態度面對、怎麼處理,外人心裡大多很清楚,因為旁觀者清,一旦事情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有幾個人能容下去呢?存了幾個月的錢,好不容易買了一款喜歡的手機,卻在公車上被小偷偷走;第一次站上講台的教師,即被無法無天的學生惡作劇;辛苦加班熬出來的工作計畫書,卻被主管批得一文不值……面對這些事情,第一反應是容還是怒?
所以,想要容,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需要很深的涵養和開闊的心胸。但遇事能容,的確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容是極樂,不只是心靈上的極樂,也能得到實在的好處和樂趣。
有個頭腦簡單、愛生氣的二愣子,他常常聽到別人家的狗叫,就跺腳罵上半天。他也知道自己脾氣不好,但就是改不了,經常為自己腦袋少根筋煩惱不已。
有一天,他去城郊的寺廟虔誠地請教高僧:「我如何才能克制自己的怒氣呢?」
高僧笑著回答:「很簡單啊,我教你十個字,﹃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這樣就可以了。」高僧簡單的回答,讓二愣子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只得心有不甘地回家了。
當他趕回家裡,發現他老婆正跟另一個人睡在一起!妒火中燒的他轉身拿起一把菜刀,準備衝進去砍了這對「姦夫淫婦」。
這時候,他猛然想起高僧教給他十個字,就強忍怒火,開始在心裡默數。剛數到八的時候,「姦夫」突然醒了過來,看著二愣子拿把菜刀站在面前,嚇了一跳說:「兒子,你拿著菜刀做什麼!」
原來是二愣子的母親看兒子遲遲不歸,特地過來陪兒媳婦聊天。兩人等累了,就睡在一起。
二愣子嚇出一身冷汗:「幸虧高僧告訴我制怒的智慧,不然我已經殺了我老娘!」
想做到「容」並不需要長時間的心靈修煉,簡單的「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就可以了。
禪門也有此一例。有一所禪院,裡面的小和尚最近老是不守寺院清規,趁著晚上偷偷溜出去玩耍。老和尚聽附近的居民反映好幾次,也起了疑心,決定去查探究竟。
又是一個月光如霜的晚上。老和尚悄悄蹲在花叢裡,一邊聽蟲兒蛙兒低聲嘶叫,一邊留神注意觀察禪院的那堵矮牆。
過了一會兒,一個賊頭賊腦的小和尚搬著一把小椅子,悄無聲息地溜到牆角。他看四下無人,就把椅子放在牆邊,踏著椅子翻牆出去玩耍。
老和尚從花叢那兒站起來,嘆了口氣,心想:我該怎麼處罰這個小傢伙呢?終於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走到椅子那兒,坐在椅子上,等小和尚回來……
半個時辰過去,小和尚也玩累了,就順著老路翻進牆來,踩著柔軟的椅子下來︱奇怪,今天椅子怎麼這麼軟?小和尚仔細一看,嚇了一跳︱原來他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老和尚的背。小和尚嚇得全身發抖,不知道師父會怎麼懲罰他。
「天氣涼了,快點回去睡覺吧。」老和尚揉著脊梁骨說,「年紀大了,不中用了啊。」
小和尚的臉馬上紅到了耳根,又羞又愧地跑回房。
這件事很快在禪院裡悄悄傳開,大家都佩服老和尚的寬容海量,再也沒有人晚上翻牆出去玩耍了。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己何所不容;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這就是彌勒佛寬廣的胸懷!有了寬容的胸懷,才有容天容地、容江海的崇高和博大,才有來自心底的快樂。
想做到遇事能容也有些小方法,比如轉移注意力。遇到事情,先不要任由自己的情緒發酵,去做點別的,在做其他事情的過程中,想想應該怎麼解決。
古時候,有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但一生氣,他仍然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每次都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有人對他這種跑步的習慣不明白,愛地巴解釋:「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與精力去和人生氣?不如多做點事情改變家境;現在老了,生氣時,我還是要繞著房子與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上天對我不錯了,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兒,我的氣就消了。」
容,不僅是容難容之事,還要容難容之人。《菜根譚》說:「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者,減三分讓人嘗。此涉世一極安樂法。」上面這則故事,正是蘊含「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面看來自己吃虧了,但實際上,如果彼此互不相讓,勢必兩敗俱傷,倒不如互相寬容,對大家都好。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孔子說的「恕」,以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寬容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寬大有器量,不計較或追究。從古到今,也有很多能容人的例子。
西漢末年,劉秀在河北與自立為帝的王郎大戰,王郎節節敗退,逃進邯鄲城裡,經過二十多天的圍攻,劉秀大軍攻破邯鄲,殺死王郎,取得勝利。在清點繳來的書信文件時,發現了一大堆私通王郎的信件。這些信件有好幾千封,內容大都是吹捧王郎,攻擊劉秀的,寫信者都是劉秀的人,有官吏、有平民。對此,有人很氣憤,說這些人吃裡扒外,應該抓起來統統處死。曾經寫信給王郎的人則提心吊膽,十分害怕。劉秀知道後,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命人把那些信件取來,連看也不看,就叫人當眾把信扔到火盆裡燒掉了。劉秀對大家說:「過去有人私通王郎,做了錯事,但事情已經過去了,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過去做錯事的人從此定下心來,為國效忠。」劉秀的這番話,使那些私通王郎的人鬆了一口氣,他們打從心底感激劉秀,甘心為他效勞。劉秀私下對人說:「如果追查,將會使許多人恐慌,甚至成為我們的死敵,而不計前嫌,可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劉秀的寬容使自己眾望所歸,終成帝業。
寬容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便是告訴我們,對自己可以嚴厲一些,但對他人一定要寬容些,因為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禪語說: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人生活在地獄還是天堂,全是自己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之別,善惡立判。那麼,既然已經知道怒是地獄,容是天堂,我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念頭從怒轉向容,不把自己從地獄拉進天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