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客家人: 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 | 誠品線上

製作客家人: 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

作者 簡宏逸/ 編/ 譯註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製作客家人: 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對客家人,一般印象是什麼?群居於山區、節儉、務農、喜愛唱山歌……實際上客家民族源遠流長,早在十九世紀就有西方傳教士為了傳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對客家人,一般印象是什麼? 群居於山區、節儉、務農、喜愛唱山歌…… 實際上客家民族源遠流長, 早在十九世紀就有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 而對客家族群有所觀察描述,並影響到二十世紀的客家認同建構, 甚至將客家研究放在整個世界民族誌的研究脈絡中。 啊,原來在二十世紀的客家研究之前,已經有這些民族誌了! 在建立客家歷史與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德意志地區出身的傳教士歐德理所撰寫的〈客家漢人民族誌略〉和〈客家歷史大綱〉絕對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前者在十九世紀末葉不斷被提及客家的西方著作引用參考,後者則建立了客家人由中原移民華南的歷史圖像。 即便在近年客家研究的發展下,歐德理的看法已經過時,但其先驅地位,並不會被後起之秀所取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簡宏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只會埋首做研究。研究過地名地方史、知識交流史、東亞海洋史、語言文字學,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和長崎的麒麟尾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言 簡宏逸●導讀漢學家歐德理與他的客家研究:傳教士民族誌學的視角 簡宏逸一、歐德理的事業:宣教、政務、學術二、歐德理的 “Ethnographical Sketches”三、歐德理〈客家漢人民族誌略〉內容評述四、歐德理與畢安的客家歷史研究法五、結語●歐德理論客家人客家漢人民族誌略 歐德理一、住在廣東省的各民族二、比較客家方言與廣東省其他居民的方言三、客家人的特質、風俗、習慣,並與住在廣東省的其他種族比較(一)四、客家人的特質、風俗、習慣,並與住在廣東省的其他種族比較(二)五(1)、客家民歌五(2)、客家民歌(續前文)五(3)、客家民歌(完)六(1)、客家人的宗教六(2)、客家人的宗教(續)六(3)、客家人的宗教(續)六(4)、客家人的宗教(完)客家歷史大綱 歐德理●諸位傳教士論客家人論客家人的起源與歷史 畢安客家漢人 黎力基論客家漢人 何必烈客家民歌集

商品規格

書名 / 製作客家人: 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
作者 / 簡宏逸 編 譯註
簡介 / 製作客家人: 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對客家人,一般印象是什麼?群居於山區、節儉、務農、喜愛唱山歌……實際上客家民族源遠流長,早在十九世紀就有西方傳教士為了傳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8679542
ISBN10 / 9578679548
EAN / 9789578679542
誠品26碼 / 2681698499000
頁數 / 2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35g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言 簡宏逸
「客家╱Hakka」這個族群名稱,是十九世紀東西文化相遇之下,由在中國廣東省宣教的西方傳教士所建立的稱謂。根據施添福教授的研究,西方傳教士在香港與說粵語的「本地人」接觸時,得知了「客家」這個獨特於廣東省內其他族群的存在,依照粵語發音將這個族群名稱拼寫成Hakka,並以語言為指標界定了「客家╱Hakka」的內涵。之後,西方傳教士為介紹此一族群所寫的民族誌,逐漸充實了客家人的歷史形象與文化特徵。這個由傳教士製作出來的族群概念,除了透過日益發達的交通網絡向西方傳播,也經由教會的宣教網絡滲透進客家人社會。到了客家意識勃興的1920年代,「客家╱Hakka」已成為這個族群的正式名稱。
在建立客家歷史與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德意志地區出身的傳教士歐德理所撰寫的〈客家漢人民族誌略〉和〈客家歷史大綱〉絕對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前者在十九世紀末葉不斷被提及客家的西方著作引用參考,後者則建立了客家人由中原移民華南的歷史圖像。即便在近年客家研究的發展下,歐德理的看法已經過時,但其先驅地位,並不會被後起之秀所取代。
但是這兩篇論文的全貌,對大部分讀者來說仍屬模糊,甚至在十九世紀末葉就已經是不易取得的文獻。最近世界各地的數位典藏計畫,雖然使這兩篇論文成為網路上唾手可得之物,但未能整理成冊,也未能以讀者熟悉的語言面世,仍有美中不足之處。
本書之目的,即是收集翻譯「客家╱Hakka」概念形成初期的重要文獻,包括歐德理的〈客家漢人民族誌略〉、〈客家歷史大綱〉,以及同時代傳教士畢安、黎力基、何必烈等人回應或追隨歐德理的客家民族誌,全部彙集於一冊之內,以利閱讀流通與學術討論。
在文獻之外,我也為歐德理的客家研究撰寫導讀,內容包括歐德理的生平事蹟、學術背景、論述架構,以及他的論文在十九世紀學術和傳教脈絡中所占的地位。在學術上,歐德理中介了當時在其母校杜賓根大學流行的歷史主義,以及客家人修撰族譜的傳統,建構出影響深遠的客家移民歷史。另一方面,歐德理也運用對客家人的民族誌觀察,對西方各基督教差會在中國的傳教事務提出建議,並加入了God之譯名,以及中國是否有一神教傳統的討論。
因此,對於東西方文化相遇和基督教東亞傳教史的研究來說,歐德理等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論文作為代表性的早期實踐,仍是值得更多學者加入研究的領域。
我首次與歐德理的相遇,是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時候。當時我參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老師主持的「十六至十九世紀歐系語文客家文獻調查計畫」,第一篇收集到的客家文獻正是〈客家漢人民族誌略〉。後來我又繼續發展後續研究。此後本研究獲選2012年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2013年我赴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2014年再赴德國杜賓根大學收集資料,終於釐清歐德理生平中的模糊之處,以及他所受的學術訓練之梗概。
除了翻譯和導讀,對歐德理在〈客家漢人民族誌略〉所使用的ethnographical sketches 一詞之好奇,也讓我進一步探索民族誌研究在歐洲的發展過程,其結果就是我在2017年7月提出的博士論文《巧遇的接力:歐洲與東亞間的民族誌知識收集、整理、再相遇》。可以說,2010年夏天與歐德理的巧遇,成為我眾多繁雜的研究中,「知識史」這部分的開端。現在,我也希望以這本兼具導讀和史料譯註性質的小書,將這場巧遇的接力傳給下一棒。
但我也不敢說自己這一棒跑得多好。初出茅廬,第一次做翻譯,又帶著急於證明自己的不成熟。這份拙作拙譯,還需請諸位讀者指教斧正。

試閱文字

內文 : 《製作客家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書摘

導讀 漢學家歐德理與他的客家研究:傳教士民族誌學的視角
大航海時代以降,各種不同民族的接觸與認識增加後,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之間,西方學術界為了殖民、傳教、學術興趣,產生許多對異文化的描寫。在西方這股認識世界的風潮中,肩負傳播基督教使命而被派往世界各地的傳教士,因傳教任務所需,以及於駐在地長時間觀察學習之便,傳教士向西方世界所報導的異文化描寫,其實就是近代民族誌研究的濫觴。而產生於東西文化相遇、內外學人互相交流激盪後才確立的「客家」一詞,也是在此學術脈絡下的產物。因此,我們追溯客家研究的歷史時,不能停留在1933年羅香林發表《客家研究導論》這個初期里程碑,應該更往前追溯到
十九世紀西方人士對「客家(Hakka)」的認識與研究,才能夠建立客家研究的學術系譜。施添福與飯島典子都注意到西方傳教士,特別是瑞士巴色差會對「Hakka、客家」此一重要族群標記形成之影響。
在這些人之中,出身日耳曼地區符騰堡王國(Königreich Württemberg,今日德國巴登─符騰堡邦之中部與東部),長期在客家地區傳教的新教傳教士歐德理(Ernst Johannes Eitel, 1838-1908)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他於1867至1869年間發表於《中日釋疑》(Notes and 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期刊中的〈客家漢人民族誌略〉("Ethn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Hakka Chinese"),以及1873年發表於《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的〈客家歷史大綱〉("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Hakkas"),這兩篇論文可說是奠定後世客家研究方法與客家人認同基調的重要著作。歐德理長期於客家地區服務,對客家族群有深入的觀察,並超越在他之前西方人與東南亞客家人接觸時留下的遊記式紀錄。他也引入比較研究法,突顯客家人與附近其他族群的差異,對客家研究的影響深遠。
歐德理的客家研究必然受到他自己的知識背景及宗教立場所限制,所以我們在閱讀他的客家研究時,應該先了解這些背景脈絡,持批判性的角度閱讀之。特別是歐德理在1867年使用的「民族誌略」(ethnographical sketches)一詞,其出現的時間點一定會令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學學徒感到奇怪。由Franz Boas(1858-1942)建立的美國人類學(anthropology)的四領域傳統,人類學分為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而民族誌(ethnography)是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歐德理撰寫〈客家漢人民族誌略〉時,Boas不過十歲左右,之後被視為建立民族誌研究典範的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甚至還沒出生。那歐德理所做的民族誌研究,又是什麼樣的研究?我們必須先處理這些背景知識問題,才能夠進一步理解〈客家漢人民族誌略〉的內容。而最好的方法,還是從歐德理的生平著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對客家人,一般印象是什麼?
群居於山區、節儉、務農、喜愛唱山歌……
實際上客家民族源遠流長,
早在十九世紀就有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
而對客家族群有所觀察描述,並影響到二十世紀的客家認同建構,
甚至將客家研究放在整個世界民族誌的研究脈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