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landabodhi Study Cirriculum 300 Series, Mahayana 330: Mahamudra Path
作者 |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
---|---|
出版社 | 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讚佛先讚大悲心:月稱菩薩,如果他禮讚的是佛陀,那麼他頂禮的就是修道最終所得到的「果」,但是他所禮讚的卻是佛果的成因「菩提心」,而菩提心又來自於大悲心。有時候,我 |
作者 |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
---|---|
出版社 | 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讚佛先讚大悲心:月稱菩薩,如果他禮讚的是佛陀,那麼他頂禮的就是修道最終所得到的「果」,但是他所禮讚的卻是佛果的成因「菩提心」,而菩提心又來自於大悲心。有時候,我 |
內容簡介 月稱菩薩,如果他禮讚的是佛陀,那麼他頂禮的就是修道最終所得到的「果」,但是他所禮讚的卻是佛果的成因「菩提心」,而菩提心又來自於大悲心。有時候,我們夢寐以求的那個目標,看來遙不可及。如何才能從輪迴的實相裡掙脫,到達佛果的境地呢?最後我們發現,這趟旅程純粹就是帶我們回到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本性中,也就是遍滿、無限且無偏的——大悲心。《讚佛先讚大悲心》是「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中文版的「大乘教法系列」第三本書,探討的內容是一般大乘佛法中最常提及的主題,包括了菩薩道修持的五種階段,能夠幫助我們跳脫三毒習性的四無量心,由出離心、善知識等因緣而訓練的菩提心——也就是真實的大慈大悲之心,以及為了使自心能夠熟練,而透過誓願、戒律、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六種方法,讓心回到原本、完全自由的境地。正如同竹慶本樂仁波切在一次開示中所說:「當你對這些教法有了歡喜,有了認同的時候,你就應該去試試看,那就會成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種經驗。那樣的體驗可以帶領你達到證悟。……所謂的證悟跟什麼有關呢?跟這些教法怎樣開啟你的心有關。它怎樣打動你的心,怎樣讓你能夠發覺你自己的本質。」所以本書內容雖然耳熟能詳,但為了重新找回最初的感動,請以純然的赤子之心開啟扉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是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噶舉派新一代大師中最出色的學者與老師之一,亦是一位實修的成就者、書法家、視覺藝術家和詩人。學習時期的本樂仁波切,在尊貴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等多位大師座下領受教法與訓練,同時成為大圓滿與大手印兩大傳承的持有者。本樂仁波切的教學方式幽默清新,飽含傳承自其根本上師 竹清仁波切的豐沛力量以及不拘形式的原創力,深受東西方弟子愛戴。 本樂仁波切是「那瀾陀菩提佛學中心」與「正知國際學院」創辦人。已出版的中文著作除了本課程系列,還有《狂野的覺醒》、《離死之心》、《普賢王如來祈願文》、《叛逆的佛陀》、《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從前有位阿羅漢》、《寂滅為樂二乘人》、《覺悟有情乘願來》等書。「那瀾陀菩提佛學研習課程」系列已出版的有:【佛法入門系列】:《佛陀佛陀請開門》《沒有我時我是誰》【小乘教法系列】:《從前有位阿羅漢》《寂滅為樂二乘人》【大乘教法系列】:《覺悟有情乘願來》《中間亦無中觀派》《讚佛先讚大悲心》■譯者簡介江涵芠
產品目錄 第一章 五道概述 第一節 大乘旅程的五條道路第二節 資糧道最重要的修持:四念住第三節 趨向更細微的修持:四正斷第四節 加行道第五節 見道與修道第二章 四無量心 第一節 捨無量心第二節 慈無量心第三節 悲無量心第四節 喜無量心第三章 菩提心利益與種類 第一節 菩提心六種主要利益第二節 菩提心的種類第四章 培養勇者之心:菩提心的因緣 第一節 生起菩提心的主因:悲心第二節 菩提心的其他成因第三節 菩提心五力第四節 菩提心的定義第五節 累積資糧第五章 生起菩提心:七支供養第一節 福德、善業與菩提種子第二節 讓生命不離於三寶第三節 感恩與祈願第六章 菩薩戒 第一節 三種菩薩戒儀軌第二節 受戒資格第三節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第四節 禁惡行戒:根本墮第七章 修持勝義菩提心第一節 生起勝義菩提心 第二節 六度波羅密多 第三節 如何修持六度波羅密多附錄一 四無量心實修附錄二 修持四無量心的功德附錄三 《入菩薩行》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書名 / | 讚佛先讚大悲心 |
---|---|
作者 / |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
簡介 / | 讚佛先讚大悲心:月稱菩薩,如果他禮讚的是佛陀,那麼他頂禮的就是修道最終所得到的「果」,但是他所禮讚的卻是佛果的成因「菩提心」,而菩提心又來自於大悲心。有時候,我 |
出版社 / | 成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158411 |
ISBN10 / | 9869158412 |
EAN / | 9789869158411 |
誠品26碼 / | 2681069919007 |
頁數 / | 19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2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內 文 選 句
◎佛陀說:「我已尋獲這明光智慧之了悟的甚深清淨甘露,若是現在宣講,無有一人能明瞭。因此我將保持緘默。」佛陀保持緘默來顯示這些教法的甚深,這也顯示出,必須有人請求佛陀講法。
◎沒有慈心和悲心,根本不可能進入大乘之道;沒有無條件的慈心和悲心,根本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如果不以正念與正知的鐵鍊好好拴住這隻狂象,心之狂象就會把一切證悟功德的善根破壞殆盡。
◎愛與恨起初是來自概念,
到了某個點上卻轉為非概念性;
仇恨會習慣成自然,
愛特定的一些眾生感覺也很自然,
但我們的目標是把自己感受到的愛
延伸到其他眾生身上,
包含你覺得最頭痛的人在內。
◎第一步是清楚觀察我們平常如何陷入貪瞋二邊,這又如何令我們在修持道上失去平衡。
為了超越貪瞋二邊,我們必須針對這些神經質的煩惱模式不斷進行思惟,去思惟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貪瞋機制,無論這只是某個微不足道的家庭事件,或是自己居住的城市、省分、國家,甚至是全球的事件。
◎我們會發現,敵友的現象並非是實存的,今日的敵人可能是過去的親友,而今天的親友可能是過去的敵人。即使曾經是親密的家人或伴侶,也會淡然而去,甚至可能反目成仇;而交情淺薄甚至曾經交惡的親友,某天也可能變得親密慈愛。這些現象不斷改變著,
◎相互依存的事物是讓彼此得以存在的助緣,一方消失,另一方就不復存在。
◎習性的力量強大無比,當仇恨或憤怒生起時,我們無力抵抗,然而,只要一剎那的愛就能開始轉化根深蒂固的習性。我們必須即刻從當下處境開始,否則什麼也無法達成。
◎儘管我們目前無法想像這樣的實相,但是,就把這修持當作修心訓練的過程吧。別管事實究竟是什麼,別管自己是否真正相信它,就把它當作修心訓練的基礎,對自己說:「我厭惡的這個人,過去世肯定當過我的父母、孩子、配偶或朋友,我們曾經共享這麼多的慈悲與愛。」將這個思惟當成培養「捨無量心」觀念的一個訓練。
◎從大乘的觀點來看,一切有情眾生,包含我們目前的敵人在內,在某個過去世都曾經當過我們的父母。他們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我們,養育我們、慈愛悲憐我們、為我們付出他們所能給予的一切,盡力教導我們是非對錯。不管他們現在的示現是敵是友,他們與我們的業緣其實充滿了強大的慈悲,因此,與其對他們心懷仇恨,我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慈心和悲心。
◎當我們看清楚痛苦的深度,進入痛苦的深層時,那就會引領我們體驗到所謂的空性。潛入任何相對實相之體驗的深層,能讓我們進入另一個層次的體驗,當你穿透痛苦折磨時,你就會體驗到另一種境界。
◎菩提心的生起首重對一切眾生的慈心和悲心。我們的發心應該是:「我要將所有的眾生都安置於現世快樂和究竟喜樂的境地,一個也不遺漏;我要讓所有眾生從他們現世的痛苦和一切痛苦中解脫,一個也不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