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通史: 先秦卷 上
作者 | 孫壽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美學通史: 先秦卷 上:一個時代美學的核心範疇和命題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都會顯現出那個時代美學的基本精神和總體風貌。因此,本書將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 |
作者 | 孫壽 |
---|---|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美學通史: 先秦卷 上:一個時代美學的核心範疇和命題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都會顯現出那個時代美學的基本精神和總體風貌。因此,本書將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 |
內容簡介 一個時代美學的核心範疇和命題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都會顯現出那個時代美學的基本精神和總體風貌。因此,本書將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人的美學思想一一予以闡述,以期將中國美學的特質呈現在讀者面前。 中國美學的表現,不僅僅是在繪畫、藝術品上, 而是包括了音樂、典章、制度在內。 易言之,中國美學其實就是中國哲學思想另一種表達方法。
產品目錄 導言 一、中國美學的起始點 二、源頭活水:先秦美學的風貌 三、以時代問題引領思想經典的研究 四、本卷的寫作脈絡 第一章春秋之前的意義世界 引言 第一節 「象」與「興」:華夏美學的人文源頭 一、巫為禮之源 二、文、物、象 三、象形字 四、通神之興 第二節 易象與意象 一、人世戲劇的模型 二、陰陽對待的動態之美 第三節 《詩》 :名物與風情 一、《詩》之名物與精神家園 二、《詩》的風情與風教 第四節 音樂化的天道秩序 一、人文與天道 二、成均之教 第五節 「文」的蛻變 一、奢華與彷徨 二、理性化的兩面 第二章《老子》美學 第一節 老子概說 一、「老子」與史官 二、老子思想的旨趣 三、《老子》美學的意義 第二節 大象無名 一、有無相生 二、對待之妙 三、假名與「大象」 第三節 生命之道 一、嬰兒之柔 二、專氣致柔 三、真正的強大 第四節 審美心胸(一):知足者富 第五節 審美心胸(二):虛極以觀復 一、滌除玄鑑 二、反觀其身 第六節 抱一守獨的審美理想 一、抱一為天下式 二、「獨」:道家的聖人形象 第七節 不言之教 一、不思美善的為政之道 二、「小國寡民」的美俗理想 第三章 孔子的美學思想 第一節 孔子概說 一、儒家的興起 二、孔子的生平和追求 三、孔子的氣象與儒家的審美精神 第二節 詩教切磋 一、孔子之前的詩教 二、孔子為何重視詩教 三、「詩可以興」 第三節 君子人格 一、「君子和而不同」 二、文質彬彬之典範 三、「君子不器」的美育理念 第四節 「孔顏之樂」 一、切磋琢磨:君子之學 二、遊戲:君子之爭 三、樂以忘憂 四、孔子的「藝術學」 第五節 存在與敬畏 第六節 「仁」與天道信仰 索引
書名 / | 中國美學通史: 先秦卷 上 |
---|---|
作者 / | 孫壽 |
簡介 / | 中國美學通史: 先秦卷 上:一個時代美學的核心範疇和命題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都會顯現出那個時代美學的基本精神和總體風貌。因此,本書將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 |
出版社 /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881032 |
ISBN10 / | 9863881031 |
EAN / | 9789863881032 |
誠品26碼 / | 2681858977003 |
頁數 / | 268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主要是關於中國先秦時期美學思想的發展史。
內文 : 第一節「象」與「興」:華夏美學的人文源頭
先秦美學思想的基礎是上古的巫覡文化。巫覡文化渺遠難知,今人主要依據出土的神聖器物來追尋其面貌。器物之所以神聖,關鍵不在於那些罐、盆、盤本身,而在其為巫覡通天法術服務的功能。器物的形態、運用的場合和程序都有嚴格的規定,其上刻鏤的圖案紋路也不是一些隨意的、無足輕重的裝飾,而曾被看作是神祕力量的源泉。
有研究古文字的學者指出,甲骨文的「美」字,原為頭上著飾物的人形。孔子也在《論語‧顏淵》說:如果沒有了毛皮的花紋,虎豹與犬羊看起來都一樣了。盤縈錯雜、生動不居的條紋圖案蘊藏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隱祕條理的認知,是中國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的源頭。
一、巫為禮之源
古代中國是「禮儀之邦」,承載著華夏初民之意義世界的「文」就體現在最早的「禮」中。最早的禮不僅僅是一套像今天的迎賓、慶典之類的禮儀活動,更是一種籠罩在神祕氛圍中的巫術活動。「巫術是原始宗教的一種行為儀式,其目的在於溝通人與神之間的聯繫,其與神溝通的主要形式便是以歌舞媚神降神,以及以前兆迷信為基礎的占卜問神等等。史前時代的巫術歌舞正是古代宗教禮樂文化之源。」4《說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此處的「事神致福」是關於禮之最初性質和目的的總概括,「事神」需要有相當的器物與儀軌的配合,是為「禮器」與「禮儀」的起源。
據王國維的考證,「古者行禮以玉,故《說文》曰:﹃豐,行禮之器﹄,其說古矣。」他將「豐」字的上半部分作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之象形,並與「奉神人之酒醴」聯繫在一起,統歸為「奉神人之事」。王國維的闡述說明「禮」字包含兩方面的內涵,一是器物的方面,二是行為的方面。在器物的方面,禮涉及事奉鬼神的器物,首先指具有不同的質地、色彩和形制、用途的玉器,其次也指祭祀用的犧牲、酒醴及彩陶、青銅等器皿,都有著超乎日常用途的神聖的意味。在行為的方面,「禮」主要是指與鬼神交通感應的巫術歌舞活動、儀式。
禮的這兩種含義也相互關聯:器物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發揮作用,它們必然是在一定場合和氛圍之中,是敬神活動的必需用品而被編織到人的行為過程之中。《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意思是說,祭祀之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人們將豬肉用黍稷燔燒並供神享食,鑿地為坑而用手捧著酒祭獻神,敲擊土鼓作樂,期待以此將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從這種最簡樸的行禮過程當中也能看出器物與行動這兩種含義是不可分割的,統一在具有特殊意義的儀式活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