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ce of Battle: A Study of Agincourt, Waterloo, and the Somme
作者 | John Keegan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戰鬥的面貌: 阿金庫爾、滑鐵盧與索姆河戰役:戰爭是良將的良機,劣將的大患,更是軍制史學者的痛處。戰爭會迫使一心要做出統合與區分的軍制史學者評估與分辨,更要結合分析 |
作者 | John Keegan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戰鬥的面貌: 阿金庫爾、滑鐵盧與索姆河戰役:戰爭是良將的良機,劣將的大患,更是軍制史學者的痛處。戰爭會迫使一心要做出統合與區分的軍制史學者評估與分辨,更要結合分析 |
內容簡介 戰爭是良將的良機,劣將的大患,更是軍制史學者的痛處。戰爭會迫使一心要做出統合與區分的軍制史學者評估與分辨,更要結合分析與敘事——而這正是做歷史最困難的功夫。因此,說來也弔詭,軍制史學者反而會偏好研究承平時期的軍力體制,而且更產出了許多這一類的優異作品。 軍隊 軍隊需要願景,需要夢想,需要夢魘,或是揉雜這三者的東西,才能夠驅策他們一往無前。一九一四年的德軍,每天能步行廿哩南進,就是因為心中有個願景——在六週裡獲得完全勝利,擊潰法軍,進入光輝之城(la ville lumière,巴黎),傲然踏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西方軍隊在這兩百多年正式開辦軍事教育以來一向頗有斬獲的這項目標,就是要將戰爭行為化約為一套規則、一套程序體系。士兵穿著的制服就算再怎麼斑斕華麗,還是抹消了每個人的個體性,而個體性卻恰恰正是中世紀的盔甲所強調的主要作用之一。 戰鬥 現代戰爭中,因為隨著指揮官的人數與作戰手段不斷增加,戰鬥期間和地理位置也不斷拉長擴大,戰鬥愈來愈不太管時間、地點,但戰鬥行動——在相當嚴格的時間限制內於戰場上透過某些作戰手段確保完成指令——卻是始終如一。所有戰鬥的共通之處就是人:人在其他人準備殺掉自己時,為了克服自己自保的本能,為了榮譽感,為了成就某個目標所做出來的行為。對一名士兵來說,戰鬥是在一個對肉體和心靈上都狂野混亂的環境裡發生的事;他可能得花大部分的時間投入戰鬥,也可能在某些奇怪的情況下當個旁觀的無事佬,可以毫髮無傷地看其他人繼續作戰;接著他也可能突然為了保命,趴在土丘上,什麼也看不見,臥倒在那裡——心想不知道要多久——也許幾分鐘,也許幾個小時;他會不斷感受到各種無聊、興奮、恐慌、憤怒、哀傷、迷茫,甚至是我們稱為勇敢的崇高情感。 殺人 殺人這行為,從「殺」和「人」這兩點來看,並不是能夠廣受認可的事。不是只有在印度才會將劊子手當作卑賤的一群人看待。即使是在大革命之前的法國,劊子手也一直是家族單傳的少數職業——桑松(Sanson)一家就是傳了七代的劊子手家族。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前線能夠掌握殺或不殺的人(也就是軍官)所說的那些理由,而從我們所檢視的這些時代裡看來,他們總是十分堅定地將自己與這種行為劃清界線。他們對殺人的抗拒會以一種我們先前看過的方式表示:軍官配戴的武器愈來愈趨象徵用途;十八世紀初期,戰場上已經不再用長矛,他們就配戴小型的矛;十九世紀初,劍也逐漸沒用處了,他們就改配儀式劍;至十九世紀末,機槍成了戰場主流武器,他們就改佩帶手槍,而且還收在皮套裡;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乾脆什麼致命武器也不拿,只帶著一支手杖。 約翰・基根沒有塑造神話或恐懼外敵的俗套,打破描述戰鬥的常規寫法,寫出了堪為戰爭史家的典範之作。他鉅細彌遺地檢視了代表三個不同時代的三場戰鬥,從阿金庫爾之役的漫天箭雨、滑鐵盧之役的槍林彈雨,到索姆河之役的鋼鐵風暴裡,沈吟出戰爭經驗對參與作戰的個人所代表的深刻意義。 「我們這時代最鮮活的戰爭史傑作。」——C. P. 斯諾(C. P. Snow)
作者介紹 約翰‧基根約翰基根一九三四年生於倫敦,長期在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執教,之後擔任《每日電訊》防務主編,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一九九八年BBC瑞思講演人(Reith Lecturer ),一九九六年,基根因為「軍事史領域的傑出貢獻」榮獲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獎(Samuel Eliot Morison Prize)──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非小說類獎;與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邁克爾‧霍華德並列為二戰後英語世界頭號軍事史權威。二○一二年基根去世時被《紐約時報》譽為「他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軍事歷史學家」 約翰・基根是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之一,在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任教多年,著有許多戰爭史著作,包括《指揮的面具》(The Mask of Command)、《海軍的代價》(The Price of Admiralty)、《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 《戰鬥的面目》和《戰爭史》是基根的經典代表著作。《戰鬥的面目》出版於一九七六年,使他一舉成名,成為桑赫斯特學院最引人關注的天才作家。《戰爭史》耗費了基根長年的心血,這部集大成之作出版當年便獲得歷史類四大獎之一的達夫•庫珀獎(Duff Cooper Prize),被評為《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圖書,至今仍然雄踞在英美等國暢銷榜的前列。 基根長期專注在軍事史研究,其寫作題材廣泛: 有巴巴羅薩行動、諾曼第登陸、一戰、二戰、指揮官、士兵、核武、海軍的代價等等,全方位地對現代戰爭進行專研。本書出版於一九九三年,此前他已完成不下十本的著作了,同時這時候也是他進入成熟的五十九歲,才有能耐底蘊以人類學的視角處理「人類與暴力」這樣跨文明跨時代、縱橫上下一萬五千年的題材。邱振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倫理學、道德心理學。現為專職譯者。近期譯有《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效益主義》、《尼采會怎麼做》、《衝浪板上的哲學家》等書。eMail:cch5757@gmail.com
產品目錄 目錄 圖說清單 地圖清單 第一章 古老而遙遠的不豫之事 11 小教訓 戰爭史的用處 戰爭史的不足 「戰鬥的片段」 「屠戮不算謀殺?」 戰爭史的歷史 敘事傳統 評判或是真相? 第二章 1415年10月25日,阿金庫爾 73 戰役概況 戰鬥 弓箭手對上步兵與騎兵 騎兵對上步兵 步兵對上步兵 屠囚 傷亡 戰鬥意志 第三章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 107 戰役概況 個人視角 戰鬥的環境條件 戰鬥的種類 單兵作戰 騎兵對騎兵 騎兵對砲兵 騎兵對步兵 砲兵對步兵 步兵對步兵 崩潰 戰果 傷亡 第四章 1916年7月1日,索姆河 191 戰場 作戰計畫 作戰準備 軍隊 戰術 轟炸 最後準備 戰鬥 步兵對機關槍 步兵對步兵 無人地帶 傷亡 戰鬥意志 紀念活動 第五章 戰爭的未來 269 移動的戰場 戰鬥的本質 戰鬥的趨勢 時間長度 客觀環境 所處環境 意外事故 技術難題 戰爭的非人面貌 戰鬥的廢棄 謝詞 參考文獻
書名 / | 戰鬥的面貌: 阿金庫爾、滑鐵盧與索姆河戰役 |
---|---|
作者 / | John Keegan |
簡介 / | 戰鬥的面貌: 阿金庫爾、滑鐵盧與索姆河戰役:戰爭是良將的良機,劣將的大患,更是軍制史學者的痛處。戰爭會迫使一心要做出統合與區分的軍制史學者評估與分辨,更要結合分析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798938 |
ISBN10 / | 9869798934 |
EAN / | 9789869798938 |
誠品26碼 / | 2681799154006 |
頁數 / | 33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5.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戰爭史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