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nișad
作者 | 佚名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奧義書: 生命的究竟奧祕: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哲學家叔本華「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 |
作者 | 佚名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奧義書: 生命的究竟奧祕: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哲學家叔本華「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 |
內容簡介 「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哲學家/叔本華「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奧義書》與《吠陀經》及《薄伽梵歌》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而《奧義書》標誌了印度從崇尚天神的「祭祀之路」,轉向了探討生命究竟奧祕的「知識之路」,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對印度宗教和哲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奧義書》的核心內容是探討世界的究竟之因和人的本質。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梵」(Brahman)和「真實自我」(atman,真我、靈魂)。《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在吠陀頌詩中,確認眾天神主宰一切;而在奧義書中,確認了梵是世界的本源。印度上古時代也稱吠陀時代(約自西元前二千前始),並形成種姓社會制度,分成四種種姓:第一種姓婆羅門是祭司階級,掌管宗教;第二種姓剎帝利是武士階級,掌管王權;第三種姓吠舍是平民階級,主要從事農、牧、手工和商業;第四種姓首陀羅是低級種姓,主要充當僕役。從四種種姓排列次序就可以看出,婆羅門祭司在社會中居於首要地位。《吠陀經》主要是頌神、祈禱等詩文集,表明了印度吠陀時代是崇拜神祇的時代,熱衷祭祀。在印度上古初民的心目中,人間一切事業的成功都依靠天神的庇佑,而婆羅門主導祭祀活動,並在祭祀活動中接受布施和酬金,是最大的實際受益者。祭祀本身成了最高目的。包括天神在內的一切力量都源自祭祀。而婆羅門執掌祭祀,也被提高到等同天神的地位。婆羅門的祭祀理論在吠陀晚期達到鼎盛。一千多年之後(約自西元前八百年始)到了吠陀晚期,開始出現各種《奧義書》。《奧義書》並不是一部經典,而是當時哲學文獻的總稱,它超越吠陀經典,突破祭祀主義樊籬,可以說是在婆羅門教內部發生的一場思想革命。婆羅門一向壟斷知識,崇拜神祇,推行祭祀主義,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領域中的革故鼎新勢在必行。《奧義書》又被稱為「吠檀多」,即「吠陀的終結」,展現了對於祭祀和人生的另一種思路。《奧義書》來自於那些摒棄世俗祭祀、也摒棄世俗生活方式的聖人隱者,他們遠離了城鎮和鄉村隱居在森林裡,並祕密傳授關於生命的真義。這些作者強調內在的或精神的祭祀,以區別於外在的或形式的祭祀。《奧義書》名稱的原義即是「坐在某人身旁」,蘊含「祕傳」之意,表示了「奧義」或「奧祕」,因此《奧義書》也成為研究神祕主義(密契主義,Mysticism)的著作。現存於世的《奧義書》多達二百多種,有些成書甚至晚至十六世紀。現代研究學者公認與吠陀時代末期思想密切相關的《奧義書》只有十三種,即本書所翻譯出的「十三奧義書」,包括散文體及詩體,產生年代約在西元前七、八世紀至西元初期。「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小於米粒,小於麥粒,小於芥子,小於黍粒,小於黍籽。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大於地,大於空,大於天,大於這些世界。包含一切行動,一切願望,一切香,一切味,涵蓋這一切,不言語,不旁騖。」在《奧義書》中,「梵」作為世界本源,而「自我」一詞常常用作「梵」的同義詞,也就是說,梵是宇宙的自我、本源或本質。而「自我」一詞既指稱宇宙自我,也指稱人的個體自我,即人的本質或靈魂。梵是宇宙的本源,自然也是人的個體自我的本源。正如《歌者奧義書》中所說:「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它是梵。」在《奧義書》的創世說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創造出世界萬物。這個「自我」也就是梵。《大森林奧義書》中指出:「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向上移動,正像火花從火中向上飛濺,確實,一切氣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一切眾生,都從這自我中出現。」按照《奧義書》的種種描述,梵創造一切,存在於一切中,又超越一切。與梵和自我的關係相關聯,《奧義書》中也探討宇宙和人的關係。在探討這種關係時,《奧義書》中的常用語是「關於天神」和「關於自我」。「關於天神」指關於宇宙,「關於自我」指關於人體。宇宙和人都是梵的展現,也就是以梵為本源。在《奧義書》的描述中,宇宙中的自然現象與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精神功能具有對應關係。《大森林奧義書》將宇宙中的水、火、風、太陽、方位、月亮、閃電、雷和空間,分別與人的精液、語言、氣息、眼睛、耳朵、思想、精力、聲音和心相對應,並且確認宇宙中的「原人」和人體中的「原人」都是「這自我」,換言之,「這是甘露,這是梵,這是一切」。《奧義書》將「梵」和「自我」視為最高知識。知道了梵和自我,也就知道一切。認識到「梵我合一」,也就獲得解脫。《歌者奧義書》中說:「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常被「不真實」掩蓋:「正像埋藏的金庫,人們不知道它的地點,一次次踩在上面走過,而毫不察覺。同樣,一切眾生天天走過這個梵界,而毫不察覺,因為他們受到不真實蒙蔽。」因此,《奧義書》自始至終以揭示這個「真實」為己任。《奧義書》確認梵為最高真實,以認知「梵我合一」為人生最高目的。圍繞梵和自我的中心論題,《奧義書》還涉及其他許多論題,提出不少新觀念。其中包括「業」和「轉生」的觀念。而《奧義書》追求的人生最高目的是認知梵,達到「梵我合一」。人死後,自我進入梵界,擺脫生死輪迴,不再返回,自然是達到「梵我合一」之境。在《奧義書》之後產生的印度古代哲學中,「吠檀多哲學」是《奧義書》的直接繼承者。而「數論」和「瑜伽」也能在《奧義書》中找到淵源或雛形。在《奧義書》中,數論和瑜伽是作為認知梵的手段或方法。十九世紀初,法國學者迪佩隆(A. Duperron)依據波斯文譯本,將奧義書翻譯成拉丁文,題名為Oupnekhat,其中含有五十種奧義書。當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讀到這個譯本,給予奧義書極高的評價:「在整個世界,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他也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推崇奧義書,說道:「我揣測梵文典籍影響的深刻將不亞於十五世紀希臘文藝的復興,所以我說讀者如已接受了遠古印度智慧的洗禮,並已消化了這種智慧,那麽,他也就有了最最好的準備來聽我要對他講述的東西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佚名■譯者簡介黄寶生黄寶生,1942年生,上海市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為梵文學界傑出的學者。1965年開始投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1998年任該所所長至今。其他經歷包括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和印度文學研究會會長等。著作有《印度古代文學》和《印度古典詩學》,譯著另有《薄伽梵歌》、《印度哲學》、《驚夢記》、《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校訂)等。
產品目錄 譯者導讀大森林奧義歌者奧義書愛多雷耶奧義書泰帝利耶奧義書自在奧義書由誰奧義書伽陀奧義書疑問奧義書剃發奧義書蛙氏奧義書白騾奧義書考斯多基奧義書彌勒奧義書
書名 / | 奧義書: 生命的究竟奧祕 |
---|---|
作者 / | 佚名 |
簡介 / | 奧義書: 生命的究竟奧祕: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哲學家叔本華「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537803 |
ISBN10 / | 9869537804 |
EAN / | 9789869537803 |
誠品26碼 / | 2681506723006 |
頁數 / | 48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3X18.5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內文節選
大森林奧義書(4.4)
「這個不生而偉大的自我,在生命氣息中,由意識構成。它躺在心中的空間,控制一切,主宰一切,成為一切之主。它不因善業而變大,也不因惡業而變小。它是一切的支配者。它是眾生的統治者。它是眾生的保護者。它是堤壩,維持這個世界不破裂。婆羅門通過吟誦吠陀、祭祀、布施、苦行和齋戒知道它。確實,知道了它,就成為牟尼。確實,出家人嚮往它的世界,而出家修行。
「古時候,有些人知道了它,就不再渴望子嗣,心想:『我們有了這個自我,這個世界,何必還要子嗣?』他們拋棄對兒子的渴望,對財富的渴望,對世界的渴望,而奉行遊方僧的乞食生活。渴望兒子,也就是渴望財富。渴望財富,也就是渴望世界。兩者都是渴望。
「對於自我,只能稱說『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不可把握,因為它不可把握。不可毀滅,因為它不可毀滅。不可接觸,因為它不可接觸。不受束縛,不受侵擾,不受傷害。
「『我做了惡事』或『我做了善事』,這兩者都不能越過它,而它越過這兩者。無論做事或不做事,都不會燒灼它。
「有梨俱頌詩為證:
知梵者永恆的偉大性,
不因業而變大或變小;
知道了它的這種性質,
就不會受到惡業汙染。」
歌者奧義書(3.4)
確實,梵是所有這一切,出生、解體和呼吸都出自它。應該內心平靜,崇拜它。確實,人由意欲構成。人在死後成為什麼,按照人在這個世界的意欲。因此,應該具有意欲。
由思想構成,以氣息為身體,以光為形貌,以真理為意念,以空為自我,包含一切行動,一切願望,一切香,一切味,涵蓋這一切,不說話,不旁騖。
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小於米粒,小於麥粒,小於芥子,小於黍粒,小於黍籽。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大於地,大於空,大於天,大於這些世界。
包含一切行動,一切願望,一切香,一切味,涵蓋這一切,不說話,不旁騖。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它是梵。死後離開這裡,我將進入它。信仰它,就不再有疑惑。香底利耶,香底利耶這樣說。
歌者奧義書(8.3)
這些真實的願望受到不真實掩蓋。它們本是真實的,卻被不真實掩蓋。因為無論哪個與他相關的人,一旦去世,他就在這世再也見不到這個人。
然而,無論是在這世還活著或已去世的人,或者其他任何他求之不得的東西,他都可以進入這裡獲得,因為這些真實的願望被不真實掩蓋。正像埋藏的金庫,人們不知道它的地點,一次次踩在上面走過,而毫不察覺。同樣,一切眾生天天走過這個梵界,而毫不察覺,因為他們受到不真實蒙蔽。
這個自我在心中。這是對它的詞源說明:這個(ayam)在心中(hṛdi),因此,稱為心(hṛdayam)。知道這樣,他就能天天前往天國世界。
這個平靜者離開這個身體,上升,抵達至高的光,呈現自己的本相。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satyam)。
彌勒奧義書(6)
確實,這個世界由食物形成,名為快樂、痛苦和癡迷。然而,要是不產生結果,也就無法品嘗種子美味。童年、青年和老年,在這樣的三個階段中,也具有食物性,因為食物性產生於變化性。原初物質正是這樣得以顯現,而能把握。其中有覺等等美味,有決心、意願和自大,以及五種感官對象美味,還有一切感官活動和各種氣息活動。無論顯現的食物或不顯現的食物,享受者是無性質者(原人)。而依據享受者這一點,就可以證明它是有意識者。正如火是眾天神的吃食物者,而蘇摩汁是食物。知道這樣,也就依靠火,吃食物。「眾生自我被稱為蘇摩汁,以未顯者為嘴者被稱為火。」依據這種說法,原人以未顯者為嘴者享受三性。
知道這樣,也就成為棄世者,瑜伽行者,祭供自我者。正如不接觸進入空室的美女,他不接觸進入自己的感官對象,成為棄世者,瑜伽行者,祭供自我者。
***********
確實,在太初,梵是唯一者,無限者。向東無限,向南無限,向西無限,向北無限,向上和向下乃至一切方位都無限。因為對它而言,不存在東和南等等方位,也不存在縱橫上下。這個至高自我不可思量,不可測量,不生,不可思辨,不可思議。它以空為自我。在一切毀滅時,唯獨它保持清醒。它從空中喚醒這個純意識。這個純意識因它而沉思,最後又隱沒在它之中。
它的光輝形態呈現在熾熱的太陽中,也呈現為無煙之火的奇妙光焰,也是腹中的消化食物之火。因為人們這樣說:「它在火中,它在心中,它在那個太陽中。它是唯一者。知道這樣,也就會與唯一者合一。」
這是與它合一的方法:調息、攝心、靜慮、凝神、思辨和三摩地。這稱為瑜伽六支。依靠這個方法,
見到這位金色的創造者,
神主,原人,梵的源泉,
於是,智者摒棄善和惡,
一切與至高不滅者合一。
別處還這樣說:一旦智者將思想從外界撤回,氣息停住感官對象,也就處在毫無意念的狀態。因為名為氣息的生命產生於無氣息,氣息應該將氣息保持在名為第四的狀態。因為人們這樣說:
居於意識中的無意識,
不可思議,隱祕,至高,
應該將意識安置其中,
讓微妙生命無所執著。
別處還這樣說:還有比這更高的精神專注,用舌尖頂住上顎,抑止語言、思想和氣息,依靠思辨看到梵。通過抑止思想,依靠自我看到比微小更微小的、閃亮的自我。依靠自我看到自我,也就成為無我者。由於這種無我性,也就被認為不可測量,沒有起源。這是解脫的狀態,至高的奧祕。因為人們這樣說:
依靠思想的清凈,消除一切善業和惡業,
清凈的自我居於自我中,享受永久幸福。
別處還有這樣的說法:有一條名為蘇迅那的脈管,貫通上顎,引導氣息向上。通過它,與氣息、唵音和思想結合,他上升。用舌尖頂住上顎,摒棄感官,憑偉大觀看偉大。這樣,他獲得無我性。由於這種無我性,他不再享受苦樂,獲得獨一無二性。因為人們這樣說:
首先保持平靜,然後控制氣息,
就能超越有限,戴上無限頂冠。
別處還這樣說:確實,應該沉思兩種梵:聲和無聲。依靠聲顯示無聲。唵是聲。依靠它,上升,最終達到無聲。人們說,這是歸宿,這是永生,這是合一,這是寂靜。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向上,獲得廣闊空間,沉思者依靠唵,上升,達到獨立自主。
另一些聲論者有不同說法:用拇指按住耳朵,能聽到心中空間的聲音。對它有七種比喻:如河流,鈴鐺,銅器,車輪,蛙鳴,下雨,密室私語。一旦超越各種特徵,便隱沒在至高、無聲、不顯現的梵中。在那裡,沒有各種性質,沒有各種分別,猶如各種液汁合成蜜汁。因為人們這樣說:
應知兩種梵:聲梵和至高的梵,
通曉聲梵者,獲得至高的梵。
別處還這樣說:唵這個音節是聲。它的頂端是平靜,無聲,無畏,無憂,歡喜,滿足,堅定,不動,不死,不落,持久,名為毗濕奴,超越一切。應該崇拜這兩者。因為人們說:
既高又低,這位神以唵音命名,
無聲無有,應該將它安於頭頂。
別處還這樣說:身體是弓,唵音是箭,思想是箭頭,黑暗是靶子。穿越黑暗,達到沒有黑暗籠罩的地方。破除籠罩的黑暗,便看到梵。它閃耀似火輪,光輝似太陽,充滿活力,超越黑暗。它在那個太陽中,也在月亮中,火中,閃電中,閃閃發光。確實,看到它,便獲得永生。因為人們這樣說:
沉思導向內在至高真實,也導向外在對象,
這樣,沒有特殊性的意識變得有特殊性;
待到思想隱沒,便獲得自我見證的幸福,
那就是梵,永生,光明,歸宿,終極世界。
別處還這樣說:猶如在睡眠中感官收回,猶如在夢中思想純凈,身處感官巢穴而不受束縛,他就看到名為唵音的引導者,以光為形,無眠,無老,無死,無憂。這樣,他也成為名為唵音的引導者,以光為形,無眠,無老,無死,無憂。因為人們這樣說:
這樣,他與氣息、唵音和多種多樣的
一切結合或被結合,因而稱為瑜伽。
氣息、思想和各種感官合一,
摒棄一切事物,這稱為瑜伽。
別處還這樣說:確實,至高和永生的梵沒有身體。而它的光是人的身體的熱量,人的身體則是它的酥油。雖然它顯現,但藏在心的空間中。人們依靠凝聚思慮,騰出空間,這樣,它的光彷彿進入。然後,自己迅速進入這種狀態,思想及其依托也就寂滅。這如同鐵塊埋進泥土,很快具有泥土性,火和鐵匠也就不會麻煩這泥土般的鐵塊。因為人們這樣說:
心中空間構成的庫房,歡喜,至高居處,
是我們自己和瑜伽,是火和太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