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道德故事 | 誠品線上

Six Contes Moraux

作者 Eric Rohmer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六個道德故事:首批限量大張書衣海報。一面是甜美而危險的引誘,另一面是狡猾世故的背德,「蘇珊的愛情經歷」、「克萊兒的膝蓋」、「午後的愛情」,《六個道德故事》經典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面是甜美而危險的引誘,另一面是狡猾世故的背德,「蘇珊的愛情經歷」、「克萊兒的膝蓋」、「午後的愛情」,《六個道德故事》經典劇照書衣設計版完全收藏,再現70年代新浪潮風采── 一次完全擁抱侯麥。這些「故事」之所以自稱為「道德故事」,其原因之一,是它們可以說沒有身體動作:一切都發生在敘述者的頭腦裡……我的主人翁們有點像唐吉訶德,他們把自己當作是小說中的人物,但也許並沒有小說。--《六個道德故事.前言》艾力克.侯麥人們總是錯誤地喝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見自己不愛的人。這可以說是最不道德的事情。想要不忠誠,卻必須忠誠的「六個道德故事」侯麥的電影致力於表現人物的內心思想狀態和矛盾衝突,用影像來揭示他們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把鏡頭對準法國的青年知識分子,細緻入微地刻畫他們的情愛困惑與糾葛,體現了法國人浪漫的天性,也反映了上個世紀六0年代(學運潮)法國知識分子對傳統和宗教束縛的抗拒。「當敘述者正在追求一個女人時,他邂逅了另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纏住了他的注意力,直到他找回原先那個女人為止。」侯麥如此概括「六個道德故事」的主題。第一個短篇〈蒙索街的麵包店女孩〉,敘述一個大學生戀慕一個漂亮女孩,卻沒有勇氣和她搭訕,這個女孩後來突然消失了,不再於街上和他巧遇,他在相思煎熬之下,挑逗起麵包店的女店員,以排遣等候漂亮女孩出現的時光,孰料原本輕浮的態度卻引導兩人的關係走向嚴肅的愛情遊戲,就在他們約定看電影的那天,那個漂亮女孩出現了,男孩立刻決定重返她的身邊,把麵包店女孩拋在腦後。侯麥說他是以「交響樂的六支變奏曲」的形式來構思這些「道德故事」。之後的五個短篇也在這樣的架構上更深度地演繹,例如〈莫德家的一夜〉透過兩男一女的晚餐對話,辯證宗教與愛情之間的關係,而這段從17世紀科學哲學家巴斯卡的思想激盪出的精采對話,對照以其後的情節發展,更觸探反映了人生的可能性和人與人之間的巧合。透過戲劇化的情節設計和文學性的對白,侯麥揶揄了知識分子在夸夸其談和理性外表之下隱祕的情欲煎熬,正是侯麥典型的創作風格。「故事」中的敘述者都是男人,是心智堅強的知識分子,身體的欲望卻帶引他們往另一個方向走,他們在路上很難不受到誘惑,直到最後一刻才懸崖勒馬,回到原來的「次序」裡,侯麥筆下的三角習題,試圖印證著道德規範的顛撲不破。本書特色1. 侯麥先是一位小說家,然後才是導演。本書是侯麥執導演筒之前最重要的文學創作,六篇原創故事展現侯麥創作主題核心。2. 筆調輕鬆詼諧、情節發展明亮而引人,有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被精靈亂點鴛鴦譜的弄巧成拙的過程,最後卻能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特質。3. 透過大量的「對話」(特別是在晚餐以及咖啡館),其中不乏犀利、幽默與機智,展現法國人好思辯的天性,「飲食與對話」造就了法國人的文化,從中盡窺其趣。4. 結構有如交響樂的六支變奏曲,內容頗似數學公式的正反合辯證,可說侯麥設計一套嚴謹的公式,將男主角們置於其中,觀看他們的心理反應和動作。這些男主角糾纏在自我本能的釋放與道德規則的制約之間。5. 刻畫人的欲望,觸及探討了偶然性、選擇權和宗教觀等等,取材借喻自17世紀巴斯卡的哲學和18世紀的寓言故事。6. 小說背景在上世紀60年代的巴黎都會,反映1968年五月學運潮前後期的法國社會,呈現彼時巴黎街景,以及當時人們亟欲掙脫固有包袱的心理狀態。◎聯合推薦駱以軍李維菁伊格言童偉格陳雪、高翊峰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副教授/黃建業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伊格言、李維菁、高翊峰、陳雪、童偉格、黃以曦、黃建業、聞天祥、鴻鴻 一致推薦 怎麼會輪到我來推薦侯麥?事實上我巴不得請侯麥來推薦我!年輕時看他的電影便為裡面誠實細膩地面對情愛的渴求與猶豫,而深深著迷。後來讀到他的小說,赫然脈絡分明,那後面其實是一雙無比睿智洞察的眼睛,點破愛的愚蠢與瘋狂,以及執迷的虛妄。 什麼是愛?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明瞭,有人愛了一輩子還糊里糊塗。但侯麥一開始就讓我們明白,若以尋道之心求愛,這趟旅程必定不虛此行。 ─鴻鴻(詩人、導演、影評人) 我不會忘記我年輕時如何在國際影展裡追逐侯麥的電影,我不會忘記我在鄉下的錄影帶店拿著梯子爬到高處翻找那鮮少人借閱的影帶,在我學習寫小說的青年時光,他的電影影響我甚多,而侯麥的小說,這些成為導演前自我訓練說故事的短篇小說,這有什麼好考慮,當然是非讀不可。 ─陳雪 大量的瑣碎,會騙出乏味的糖衣錯覺。但侯麥的小說,卻能以枯燥乏味的人,說出最動人的情愛本質。我相信,那些分鏡畫面,確實屬於導演侯麥;然而,對話,是小說家侯麥的歸屬,也是生成導演侯麥的基石。如果這書中的侯麥沒有拍電影,他必然也是一位同等高牆地位的世界級小說家。 ─高翊峰(小說家) 真是精彩!侯麥精巧地帶出小資階級的愛情,是一段段從主道一再岔出的插曲與際遇,侯麥的愛情不是理想或概念式的純愛,他的愛情是與人生、道德連結的複雜命題。侯麥細緻犀利地描寫那份勢利、自欺、薄倖、殘忍,更擅於使用大量對白,在反反覆覆地對話與辯證之中,精緻推進展演人心曲折與幽微曖昧的轉移。 關於人性與愛情的權力、背德、世故與猜疑,侯麥具備足夠高貴的冷靜,因此能夠在作品中產生深刻的準確,在精巧的剪裁下,一種專屬侯麥的優雅風格便產生了:世故的眼睛,聰明的喟嘆,一個雋永的微笑。 ─李維菁(小說家) 這些書寫,源於一個誠實探索的作者意志:他既思量文字將要蛻入影像的旅程,也反省電影這「貪婪的吞噬者」,對一切文學體裁皆不予回報的實況。比起昆德拉簡略宣稱電影「讓人變笨」,因此藝術性終將敗野,侯麥的小說創作,毋寧更是對這看似不可修補之旅程的深情斟酌:這些故事如此暫留,讓人開啟未被影像僭越的想像,那完全可以是另一趟豐饒之旅。 ─童偉格(小說家) 侯麥的《六個道德故事》可能讓我們甜進心底地猛點頭,也可能意味了挑釁激怒。不管是怎樣的反應,這些小故事所邀約的深究,等著的正是一場場理性與感性的盛宴。 ─黃以曦(影評人) 《六個道德故事》不單只是侯麥在法國新浪潮奠立地位的第一個系列名作,在它們經過電影化手段之前,文學形式早已為後來侯麥作品的內在動作及人物心理模式,創造出重要的原型,無疑也正是打開侯麥電影之門的金鑰匙。 ─黃建業(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副教授) 文學與電影,眾聲喧嘩中,只見侯麥大師以他睿智的筆觸,輕巧地畫出它們的異同。 ─聞天祥(影評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艾力克.侯麥(Eric Rohmer)(1920-2010)小說家、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學,1942年起擔任文學教授,1950年在曇花一現的電影雜誌《Gazette du Cinema》擔任編輯,1957-63年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主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堀起的年代)。侯麥拍攝的電影由於製作經費都不高,且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接,可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導演,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作品總是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氣味,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劇與箴言」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等。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1983年他以《沙灘上的寶蓮》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1986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獎。2001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頒予侯麥「終身成就金獅獎」。比起導演的身分,更早成名的是作為小說家和評論家的侯麥,小說創作有長篇《伊莉莎白的小屋》和這本短篇小說集《六個道德故事》,這六個道德故事有如剛萌芽的種子,成就侯麥日後在影壇開出的一片豐美果實。侯麥於2010年1月11日辭世,享年89歲。■譯者簡介胡小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主要譯作有《加斯東.伽利瑪──半個世紀的法國出版史》、《阿爾班.蜜雪兒:一個出版人的傳奇》、《午後四點》、《黑蜘蛛》、《主人與茶屋》、《灰色的靈魂》、《母豬女郎》、《巴黎的憂鬱》、《孤獨與沉思》、《亞拉巴馬之歌》(以上為簡體版)等等。曾獲第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2002年獲法國文化部授予「文藝騎士」勳章。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一、蒙索街的麵包店女孩二、蘇珊的愛情經歷三、莫德家的一夜四、收集男人的女人五、克萊兒的膝蓋六、午後的愛情

商品規格

書名 / 六個道德故事
作者 / Eric Rohmer
簡介 / 六個道德故事:首批限量大張書衣海報。一面是甜美而危險的引誘,另一面是狡猾世故的背德,「蘇珊的愛情經歷」、「克萊兒的膝蓋」、「午後的愛情」,《六個道德故事》經典劇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746046
ISBN10 / 9868746043
EAN / 9789868746046
誠品26碼 / 2680656633005
頁數 / 29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