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 誠品線上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作者 Bertrand Russell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幸福之路:暢銷力作哲學大師羅素經典幸福論哲學心靈聖經把更多正能量寫給向往健康生活的普通人傅雷親譯精選順暢忠於原著更略勝一籌在現實枷鎖無法打破的客觀環境下,怎樣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暢銷力作 哲學大師羅素經典幸福論哲學 心靈聖經 把更多正能量寫給向往健康生活的普通人 傅雷親譯 精選順暢忠於原著更略勝一籌 在現實枷鎖無法打破的客觀環境下,怎樣培養一個健全的身心與之相適應,從而獲得幸福快樂,是每一個現代人在思索和追尋的。本書便是羅素獻給在現代生活中感到不快樂的普羅大眾的一張藥方,一部具有實踐意義的幸福指南。 本書簡明扼要地分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兩大部分,直擊過度競爭、神經疲憊、自我耽溺、嫉妒、畏懼輿論等現代生活的常見病症,避開基於內疚的道德觀,為幸福生活開出了理性主義藥方,包括培養自身以外興趣的重要性和消極快樂的危險。沒有高深的學說,也沒有晦澀的理論,取而代之的是羅素自身的經驗和觀察,他相信那些感受到憂鬱之苦而不自溺於憂鬱的男女,能在此找到他們的病案和逃避之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羅素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20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邏輯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他出身英國貴族家庭,雙親很早便過世,在祖母與家庭教師的撫養下長大,經常獨自在大花園中玩耍和思考。這樣的童年經歷使他對自然、書本、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他後來取得豐碩思想成果的第一步。羅素在哲學、邏輯和數學方面成就顯著,代表作有《西方哲學史》、《神秘主義與邏輯》、《哲學問題》、《數學的原則》等,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旨在表彰他的「哲學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貢獻」。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羅素也頗有建樹,同時他還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終其一生熱衷於政治活動和社會事物,並且撰寫了大量政治和社會方向的著作。傅雷傅雷(1908-1966)字怒安,號怒庵,上海浦東人,中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早年留學法國,歸國後投身文學翻譯,主要翻譯羅曼.羅蘭、巴爾扎克、丹納、伏爾泰、梅里美等法國名家名作,一生譯著宏富。傅譯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於色彩變化,享譽譯壇。傅雷先生為人坦蕩,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於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與夫人朱梅馥雙雙悲愴離世,享年五十八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譯者弁言 I 卷首詩 III 序 V 上編:不幸福的原因 一 甚麼使人不快樂? 2 二 浪漫底克的憂鬱 14 三 競爭 34 四 煩悶與興奮 45 五 疲勞 56 六 嫉妒 68 七 犯罪意識 81 八 被虐狂 95 九 畏懼輿論 108 下編:幸福的原因 十 快樂還可能麼 122 十一 興致 136 十二 情愛 151 十三 家庭 161 十四 工作 180 十五 閒情 190 十六 努力與捨棄 200 十七 幸福的人 210

商品規格

書名 / 幸福之路
作者 / Bertrand Russell
簡介 / 幸福之路:暢銷力作哲學大師羅素經典幸福論哲學心靈聖經把更多正能量寫給向往健康生活的普通人傅雷親譯精選順暢忠於原著更略勝一籌在現實枷鎖無法打破的客觀環境下,怎樣培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763412
ISBN10 / 9888763415
EAN / 9789888763412
誠品26碼 / 2682101552008
頁數 / 232
開數 / 32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8.8X12.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上編:不幸福的原因

一 甚麼使人不快樂?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便快樂了。我們覺得人類也該如此,但在近代社會裡並不然,至少以大多數的情形而論。倘使你自己是不快樂的,那你大概會承認你並非一個例外的人。倘使你是快樂的,那末試問你朋友中有幾個跟你一樣。當你把朋友們檢討一番之後,你可以學學觀望氣色的藝術;平常日子裡你遇到的那些人的心境,你不妨去體味體味看。英國詩人勃萊克(Blake)說過:
在我遇到的每張臉上都有一個標記,弱點和憂患的標記。
雖然不快樂的種類互異,但你總到處和它碰面。假定你在紐約,那是大都市中現代化到最標準的一個囉。假定你在辦公時間站在一條熱鬧的街上,或在週末站在大路上,再不然在一個夜舞會中;試把你的「自我」從腦子裡丟開,讓周圍的那些陌生人一個一個的來佔據你的思想,你將發見每組不同的群眾有着不同的煩惱。在上工時間的群眾身上,你可看到焦慮,過度的聚精會神,消化不良,除了鬥爭以外對甚麼都缺少興趣,沒有心思玩,全不覺得有他們的同胞存在。在週末的大路上,你可看到男男女女,全都景況很好,有的還很有錢,一心一意的去追逐歡娛。大家追逐時都採着同樣的速度,即是坐着慢到無可再慢的車子魚貫而行;坐車的人要看見前面的路或風景是不可能的,因為略一旁視就會闖禍;所有的車中的所有的乘客,唯一的慾望是越過旁人的車輛,而這又為了擁擠而辦不到;倘若那般有機會不自己駕駛的人,把心思移到別處去時,那末立刻有一種說不出的煩悶抓住他們,臉上印着微微懊惱的表情。一朝有一車黑人膽敢表露出真正的快樂時,他們的荒唐的行為就要引起旁人的憤慨,最後還要因為車輛出了亂子而落到警察手裡:假日的享樂是違法的。
再不然,你去端相一下快樂的夜會裡的群眾。大家來時都打定了主意要尋歡作樂,彷彿咬緊牙齒,決意不要在牙醫生那裡大驚小怪一般。飲料和狎習,公認是歡樂的大門,所以人們趕快喝,並且竭力不去注意同伴們怎樣的可厭。飲料喝到相當的時候,男人們哭起來了,怨歎說,他們在品格上怎樣不配受母親的疼愛。酒精對他們的作用,是替他們挑起了犯罪意識,那是在健全的時間被理性抑捺着的。
這些種類不同的不快樂,一部分是由於社會制度,一部分是由於個人心理,當然,個人心理也大半是社會制度的產物。如何改變社會制度來增進幸福的問題,我從前已寫有專書。關於消滅戰爭,消滅經濟剝削,消滅殘忍與恐怖的教育等等,都不是我在本書裡想談的。要發見一個能避免戰爭的制度,對我們的文化確是生死攸關的問題;但這種制度決無成功之望,因為今日的人們那樣的煩悶,甚至覺得互相毀滅還不及無窮盡的捱延日子來得可怕。要是機器生產的利益,能對那般需要最切的人多少有所裨益的話,那當然應該阻止貧窮的延續;但若富翁本身就在苦惱,那末教每個人做富翁又有何用?培養殘忍與恐怖的教育是不好的,但那批本人就做了殘忍與恐怖的奴隸的人,又能有甚麼旁的教育可以給?以上種種考慮把我們引到個人問題上來:此時此地的男男女女,在我們這患着思鄉病的社會裡,能有甚麼作為,可替他們或她們本身去獲取幸福?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將集中注意在一般並不受着外界的苦難的人身上。我將假定他們有充分的收入,可以不愁吃不愁住,有充分的健康可以作普通的肉體活動。大的禍害,如兒女死盡,遭受公眾恥辱等等,我將不加考慮。關於這些題目,當然有許多話好說,而且是挺重要的,但和我在此所要討論的屬於兩類。我的目的,是想提出一張治療日常煩悶的方子,那煩悶是文明國家內大多數人感着痛苦的,而且因為並無顯著的外因,所以更顯得無可逃避,無可忍受。我相信,這種不快樂大部分是由於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學,錯誤的生活習慣,終於毀掉了對一般可能的「事物」的天然的興致和胃口,殊不知一切的快樂,不問是人類的或野獸的,都得以這些事物為根基。觀念和習慣等等,都是在個人權力範圍以內的,所以我願提出若干改革的方案,憑了它們,只要你有着中等的幸運,就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幾句簡單的自我介紹,或許對我所要辯護的哲學可以做一個最好的楔子。我不是生來快樂的。童時,我最愛的聖詩是「世界可厭,負載着我深重的罪孽」那一首。五歲時,我曾想如果我得活到七十歲,那末至此為止我不過捱了全生涯的十四分之一,於是我覺得長長地展開在我面前的煩悶,幾乎不堪忍受。少年時,我憎恨人生,老是站在自殺的邊緣上,然而想多學一些數學的念頭阻止了我。如今,完全相反了,我感到人生的樂趣;竟可說我多活一年便多享受一些。這一部分是因為我發見了自己最迫切的慾望究竟是甚麼,並且慢慢地實現了不少。一部分是因為我終於順順利利地驅除了某些慾望,— 例如想獲得關於這個那個的確切的智識—當做根不可求的。但最大部分,還須歸功於一天天的少關心自己。像旁的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慣對自己的罪過,愚妄,和失敗,作種種的冥想。我覺得自己是— 當然是準確地— 一個可憐的標本。慢慢地,我學會了對自己和自己的缺陷不再介介於懷;而對外界的事物,卻一天天的集中我的注意:譬如世界現狀,智識的各部門,以及我抱有好感的個人等。不錯,對外界的關切也會有個別的煩惱帶給你:世界可能陷入戰爭,某種知識可能難於幾及,朋友可能死亡。但這一類的痛苦,不像因憎惡自己而發生的痛苦那樣,會破壞人生的主要品質。再則,每種對外的興趣,都有多少活動分配給你;而興趣活潑潑地存在到多久,這活動就能把苦悶阻遏到多久。相反地,對己的關切絕對不能領你去作任何進取的活動。它可以鼓勵你記日記,把自己作心理分析,或者去做修士。但一個修士,必得在修院的功課使他忘掉自己的靈魂的時光,才會幸福。他以為靠了宗教得來的幸福,其實靠着清道夫的行業一樣可以得到,只要他真正做一個清道夫。有一般人是因為深陷在「自我耽溺」之中而無可救藥的,對於他們,外界的紀律確是一條引向幸福的路。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風靡全球,長期暢銷之作——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羅素的經典生活哲學;
2.剖析多種產生不幸福的因素與社會現象,帶領讀者一一離開負面世界;
3.以自身的經驗和觀察為依據,將提高幸福感的有效方法傳授給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