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智慧: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
作者 | 樓宇烈; 焦雅君/ 編選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的智慧: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傳播傳統文化精準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培養哲學思維深度解讀知行合一的中國哲學思維踐行知行合一啟發大眾在生活中傳承東方智慧本書 |
作者 | 樓宇烈; 焦雅君/ 編選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中國的智慧: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傳播傳統文化精準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培養哲學思維深度解讀知行合一的中國哲學思維踐行知行合一啟發大眾在生活中傳承東方智慧本書 |
內容簡介 傳播傳統文化 精準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 培養哲學思維 深度解讀知行合一的中國哲學思維 踐行知行合一 啟發大眾在生活中傳承東方智慧 本書來自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中國哲學大課堂,幾乎囊括傳統文化所有熱議話題,是大眾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佳作。 樓宇烈教授擷六十餘年思想精華,藉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講解,令一些現代人不太容易理解的傳統觀念,如道與德、禮與法、忠與孝、知與行、道與藝、言與意、人與己、適性與逍遙、名教與自然等,變得親切靈動、通俗易懂。細細體悟書中的內容,更啟發我們思考: 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正確對待本國已有的傳統文化? 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智慧和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 如何建設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國家?
作者介紹 樓宇烈/編選者 焦雅君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著作:《中國的品格》《花開蓮現》《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宗教研究方法講記》《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等。
產品目錄 無用之用為大用(導言) 1 壹 中國文化的精神境界 日用而不知 6 家是我們撬動天下的支點 13 敦禮明倫─儒家的核心思想 22 重新認識禮教 31 談修身的方法 40 王陽明為甚麼會提倡知行合一 49 順自然致中和─從《道德經》談起 57 中國哲學與中醫 76 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88 怎樣學習傳統文化 95 貳 中國文化的人文特質 增強文化主體意識 116 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大思維底蘊 123 認識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 129 大道至簡 139 離開「道」,中國文化就失去了它的靈魂 148 中國文化的思想特色 164 淺談文化自信 172 為學貴在解蔽,教育貴在啟發 177 通過《荀子》理解中國人的文明觀 184 叁 傳統文化的體系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幹─從孔子像的議論說起 198 「用中」和「時中」─儒家實踐的辯證原則 204 儒家的「節慾」觀 212 儒家的傳統倫理 220 儒家修養論 235 儒與釋 254 《金剛經》《心經》的智慧 264 老莊的順自然與反異化思想 270 玄學的「忘言得意」論 276 玄學的「自然合理」論 283 附一:中國儒學的歷史與未來 294 附二:理學大師馬一浮 321 後記 335
書名 / | 中國的智慧: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 |
---|---|
作者 / | 樓宇烈; 焦雅君 編選 |
簡介 / | 中國的智慧: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傳播傳統文化精準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培養哲學思維深度解讀知行合一的中國哲學思維踐行知行合一啟發大眾在生活中傳承東方智慧本書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88763405 |
ISBN10 / | 9888763407 |
EAN / | 9789888763405 |
誠品26碼 / | 2682087874002 |
頁數 / | 34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6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無用之用為大用(導言)
儒家強調學習是為己之學,就是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修養。儒家並沒有把學習看成是純粹的知識積累,而是把它看作是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強調在學習中體悟。體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學習和思維方法。「體悟」一詞中的「體」本身就包括實踐之義,即身體力行。在「體悟」中,儒家更強調悟,悟就是通過學習知識來把握事物內在的精神,並靈活地運用它。在體悟時,儒家還非常強調面對不同的個體要有針對性,而不是一種普遍的適用性。哪怕是可以普遍適用的東西,也要針對不同的個體進行個別的處理。
中國哲學強調在實踐中體悟,而不是純理論的推理。王陽明認為,「格物致知」中的「格」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正」之義,是要拿心去正。人都有良知、良能,萬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內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規範外在之物。王陽明通過格物來印證自己內心之理的正確性,他講「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對萬物的認識都離不開心中之理,反過來,對萬物的認識可以檢驗自己的心中之理,這就是「致良知」。「古人之學,本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張栻集》卷一),誠意是勿自欺,通常的說法就是慎獨,自己不欺騙自己,當然不能去欺騙別人,否則就是自欺欺人。要做到「不欺暗室」就可以被稱作正人君子了。誠意讓你的心不起邪念,破除虛妄的念頭,意誠了,心就正了,「正」是平正、中正之義,達到中正平和是最好的狀態。《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整個格物致知的過程中,不管是內省還是外求,都是要正心,保持中正平和之心,這對天地的運行和萬物的生長來講,是一種和諧的狀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過程,修身是將其付諸實踐,而不只是理論的探討。中國古人講的修身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我們既要通過學習了解各種道理,也要下學「人倫日用」。子曰:「下學而上達。」(《論語.學而》)上達必須下學,修身是把上達和下學結合起來的環節。
莊子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無用之用」,最終還是要歸結為有用。無用之用是指沒有立竿見影的作用,沒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但具有指導性、宏觀性。我們常講哲學是「無用之用為大用」的學問,它可能沒有可操作性,但它有指導性,能讓人們明白事理,做到融會貫通。從這個角度來講,「無用」有「大用」是沒問題的,但是不用,無用也發揮不出大用。我們不僅要讀有字之書,更要多讀無字之書,有字之書是前人的、他人的,我們要去學習吸取,但更多的是自己要在實踐中去學習、體悟,要做有心人,不僅要用眼、耳、鼻、舌、身去讀書,更要用心讀書,對看到的、聽到的多用心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有固定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歷史的、別人的經驗可能管用,也可能不管用,要去找適合自己的修身方法。
在近代,有很多民間的、我們不太熟悉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家和實踐家,也應該受到重視。我覺得有兩位值得學習,一位是王鳳儀,他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農民,但他結合了儒、釋、道思想講國學,提倡人的孝行、為善,在東北民間有相當大的影響。另一位叫段正元,他是一位道德實踐家,雖然沒甚麼名氣,也沒有身份地位,但他成立了道德實踐會,在民國時期遍佈南北。他倡導生活實踐,他對道德有如下解釋:「道者,路也,天地萬物所共由也;德者,得也,天地萬物所各具也。」即道是天地萬物共同經由的道路;德是天地萬物各自的特性,我覺得他對道德的解釋是最準確的。他根據這一理念創造性地提出「讀書萬卷,不如知道一言;著書千冊,不如實行一事」的口號。現在一些人埋頭讀書、著書,但讀書是為了積累資本,著書是為了謀取名利。可以說,這些人急需段正元的道德實踐思想,尤其是「著書千冊,不如實行一事」這句話在今天看來更為可貴。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知行合一,認識到的道理要落實到實踐上去,身心合一、身體力行。我反覆強調中國的哲學是體悟哲學,結果落了一個外號「樓體悟」。我認為,我們可以身體力行,但是也不能只埋頭苦幹,還得有悟,所以說體不離悟,悟不離體,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總方向。我們學甚麼都不要把知識當作死的對象來學,把知識對象化、固定化,與自身的為人處世不發生直接的關聯,我想這樣的知識是無用的,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定要有所受用,要對自己、他人、社會有所受用。我們該怎麼做?我認為,要從自身做起。先學先得意,先學先有體會,能夠影響、感化多少人,就去一點點地向四周發散。國學院培養的學生,就像大海中的小石子,我希望這顆小石子丟到大海中能夠把波音不斷往外發散。現在要把基礎打好,對哲學有個真切的體會。如果要用西方的哲學研究中國的文化,也不是不可以,也需要有這樣做研究的人。但是,總的傾向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要有體,就有悟;有悟,就要體;有知,就有行;有行,就要知。體悟和知行要統一,悟了,就要去做。只有身體力行,才能有所受用。
最佳賣點 : 1.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中華傳統文化的守護和弘揚者樓宇烈教授寫給大眾的中國哲學普及讀物;
2.精准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價值,能讓讀者概覽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哲學思想、傳統文化;
3.內容涵蓋傳統文化的熱點話題,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