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日俄戰爭 | 誠品線上

日清.日露戦争

作者 Keiichi Harada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日清、日俄戰爭:多元觀點論述,重新審視日本的近現代發展進程《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1、《幕末與維新》井上勝生 著2、《民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多元觀點論述,重新審視日本的近現代發展進程《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1、 《幕末與維新》井上勝生 著2、《民權與憲法》牧原憲夫 著3、《日清、日俄戰爭》原田敬一 著4、《大正民主運動》成田龍一 著5、《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加藤陽子 著6、《亞洲、太平洋戰爭》吉田裕 著7、《佔領與改革》雨宮昭一 著8、《高速增長》武田晴人 著9、《後戰後社會》吉見俊哉 著10、《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岩波新書編輯部 編第三卷《日清、日俄戰爭》:立憲國家-日本幾乎每隔五年就要進行一次大的戰爭,它為何要連續不斷製造這樣的緊張時期?為了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它必須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怎樣的變化?殖民統治-日本通過日清、日俄戰爭得到了台灣和朝鮮兩個殖民地,真的是為了將「先進的日本」的技術和資本移植到「落後的地區」嗎?國民統合-日清戰爭如何催生日本的媒體社會?對近代日本國民意識形成起了何種作用?明治輝煌-日俄戰爭是開拓了亞洲輝煌的未來,還是一場與歐洲勢力共同分贓的戰爭?本書質疑了所謂的「光輝的明治時代」,同時也描繪出了「大日本帝國」開始冒頭的世紀之交的二十年的日本近代史。內容通俗易懂、觀點鮮明具有衝擊力,日文版問世後在日本讀者中反響強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原田敬一(Keiichi Harada)1948年出生於日本岡山市,1982年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畢業。現為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領域為日本近代史。著作有:《日本近代都市史研究》《國民軍的神話-成為士兵的歷程》《帝國議會的誕生》;編著《日清戰爭社會史》等。■譯者簡介徐靜波現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專業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曾在神戶大學、京都大學等擔任招聘教授。著作有:《梁實秋:傳統的復歸》《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實》《日本文化人與上海(一九二三 - 一九四六)》《上海?日本人社會?????》(合著)《和食的饗宴》;另有譯著《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等九種,編著《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九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致日本和亞洲第1章 初期議會一、憲法的實施二、第一屆議會的攻守三、轉向積極主義第2章 條約修改一、西伯利亞鐵路與日本二、與議會的繼續對立三、伊藤博文與自由黨的摸索四、條約修改與帝國議會第3章 日清戰爭一、脫離了外交協商二、朝鮮與日本的民眾三、走向開戰四、戰爭的實相五、從戰爭結束到戰後第4章 征服台灣的戰爭一、殘酷的征服二、「外地」的誕生三、膨脹的逆流第5章 日清戰後與國民統合一、「戰後經營」的開始二、近代法體系三、「戰後經營」的政治四、國民統合的進展第6章 民友社與平民社一、戰爭與底層二、文學與社會三、媒體的成熟第7章 日俄戰爭與合併韓國一、被推開的大門二、日俄戰爭三、媾和的動向四、戰爭的記憶五、走向對韓國的合併結語-「光輝的明治」論與民族主義後記參考文獻大事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日清、日俄戰爭
作者 / Keiichi Harada
簡介 / 日清、日俄戰爭:多元觀點論述,重新審視日本的近現代發展進程《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1、《幕末與維新》井上勝生 著2、《民權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369171
ISBN10 / 9888369172
EAN / 9789888369171
誠品26碼 / 2681312704008
頁數 / 336
開數 / 32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8.8X12.8X30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致日本和亞洲

京都式偶人與東京式偶人
三月份將要來臨時,各家偶人店裡的女兒節偶人的櫃台就相當的熱鬧。穿著天皇皇后衣飾的男女對偶的站立方式有兩種:正面的男性偶人站在右面的「京都式」和站在左面的「東京式」。在岐阜縣高山市舉行的「飛驒偶人節」時,市內各家所裝飾的對偶,兩種排列方式都可見到。從「天子南面東立」的中國王朝的傳統來說,「京都式」是對的。

那麼,「東京式」是為甚麼、又是在甚麼時候產生的呢?這與十九世紀中葉時江戶時代的社會風俗和習慣轉換成歐洲的樣式這一大趨勢很有關係。當時的人們有著強烈的「歐化」意識,覺得從歐洲可以學到的東西,要比從原先的先進國家中國和朝鮮多得多,這樣的一種社會潮流,從江戶幕府的末年開始漸漸興盛起來,到了明治維新以後,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種國家性的判斷了。天皇家族,在以歐美為範式實現立憲制的同時又擁有王權,當他們以這種新的形式再次出現在政治舞台的時候,其站立方式也變成歐洲式了。(若桑綠《皇后的肖像》)戰前各家各戶家裡的牆上所掛的天皇皇后的相片,是橫向的左右排列,而在小學舉行儀式的時候,根據上面的指示(一九?一年即明治三十四年山梨縣的訓令等),兩個人的「御真影」要朝向南面,那麼從正面看過去,左面是天皇的肖像,右面是皇后的肖像。這就是「東京式」在全國傳開的背後的原因。一九??年五月十日,皇太子嘉仁親王(就是後來的大正天皇)與九條節子的婚禮,是在神社舉行的「神前婚禮」,這在天皇家族史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一般日本人的婚禮,是在自己家裡舉行的三叩九拜的儀式(也就是所謂的「人前婚禮」),從那以後,人們就以皇室的婚禮和基督教的教堂婚禮為楷模,廢棄了從前的傳統方式,日比谷大神宮就輕而易舉地製造出了神前婚禮,並在各地傳開。明治維新這一政治性的事件通過文化形式的展開,使得「歐化」的大潮自上而下地席捲了整個「日本」。那麼日本人是如何學會了「歐美」模式的呢?

來自歐美

有關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至一八七三年岩倉海外使節團在歐美的見聞,久米邦武的《美歐回覽實記》中已有很詳盡的記述,他們確實廣泛考察了歐美諸國的自然環境和國家形態,然而他們的興趣,還是在於「富國強兵」政策。昔日江戶幕府舊臣的成島柳北,這一時期是在法國,他看到了一個「有著劇場和美術館的巴黎」,而使節團一行,則必須要看「有著要塞和工廠的巴黎」。(前田愛《成島柳北》)他們對歐美訓練有素的軍隊大感震驚,他們認真參觀了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和維斯卡公司,在普魯斯仔細考察了克虜伯公司。日本為了要擁有並有效使用一支強大的軍隊,它必須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怎樣相應的變化,這一點是理解日本近代史所不可欠缺的。自一八九四年開始的十年中,近代日本經歷了三次戰爭,我們當然必須看到因戰爭這一外在的壓力和軍隊這一內在的壓力而改變了國家和社會的這一歷程。

這一拚命學習西方的結果,就是使維新以後的二十多年中,國家財政幾乎一直處於盈餘的狀態。可以說,岩倉使節團所學到的東西結出了果實。他們必須在與民權派處於緊張關係的同時,努力推進內政的改革,這一關係,到了「初期議會」的時候,就更加激化了。正是帝國議會的激烈討論和爭執,才帶來了「初期議會」時期的健全的財政。不應該以狹隘的視野將這一時期的政治爭執簡單地看作權力鬥爭,而應該在圍繞如何理解近代國家這一基本構想而出現的歧義這一語境中來重新認識。在上一卷裡敘述的對立和競爭,在本卷中仍將持續。

來自亞洲

亞洲各國所認同的是「初期議會」時期的日本,也就是說在推進歐美式的近代化的同時,經過了與民黨的爭執和紛爭,建成了立憲制的「小政府」和議會。正在拚命摸索獨立的國民國家進程的朝鮮(韓國)、努力設法使衰退的能量重新復活並使王朝繼續得以延承的清國等,之所以積極地向日本派出留學生,是因為可以從中就近學習歐美文化,將其作為一個鄰近的家庭教師。清國的一位權威的政治家張之洞表示「中〔清國〕東〔日本〕之勢力、風俗相近,易仿行〔模仿〕」,因而倡導留學日本。(《勸學篇》)清朝末期留學日本的人數,據說在一九?五年、一九?六年達到了八千人。求知的慾望將許多青年人引導到了未知的小國日本。

原本在日本和中國並無支持眾多的留學生出國求學的國家性制度,因為歐美列強試圖在經濟上向亞洲地區強勢進入並擴展他們的權益,因而使得亞洲國家產生了「亞洲危機」的意識,亞洲各國和地區也以紡織業和原有的產業為核心,努力推進近代國民經濟的形成。在這過程中,建起了印僑和華僑等廣泛的人際網絡。(籠谷直人《亞洲國際通商秩序與日本》)正是這樣的人際網絡,成了接受留學生的另一個基盤,也是靠了這樣的人際網絡,康有為、孫中山等政治流亡者來到了日本。甲申事變失敗之後,金玉均等朝鮮政府的高官也流亡到了日本。印度的鮑斯流亡到了日本,在東京受到了「中村屋」老闆相馬愛藏和黑光夫婦的厚遇,這已為人們所熟知。對於他們的流亡日本,面對歐美列強和清國的壓力,日本政府當時無法進行正面的有力應付,無法成為他們的倚仗者,但是流亡者們依靠了在亞洲貿易中形成的人際網絡,冒著危險來到了日本。與當權者可以恣意妄為的亞洲其他地區不同,在法制已經基本確立的近代日本,其依法行政的國家構造也許成了他們另一個可以依靠的條件吧。與江戶時期的法律制度已經做了切割,以歐美諸國的法律為範本的近代法律制度的建立過程,也是這一時期需要討論的課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