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無界 (附DVD) | 誠品線上

美學無界 (附DVD)

作者 宋芳綺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美學無界 (附DVD):為什麼出家人要經營美術館,而且其中的展覽作品,又不僅局限於佛教相關事物?為什麼,信仰基督教的藝術家也為它作畫?為什麼,不同種族、膚色、文化背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為什麼出家人要經營美術館,而且其中的展覽作品,又不僅局限於佛教相關事物?為什麼,信仰基督教的藝術家也為它作畫?為什麼,不同種族、膚色、文化背景的西方人也會去這間美術館參覯? 有一間美術館擁有海內外二十三個分館,每年約有兩百個展覽,歡迎所有民眾前往參觀。但是,免費參觀不能讓這間美術館每年吸引兩百多萬參觀人次,更不可能為此見證感動。那麼,這間美術館是如何做到的? 佛法可以高深,無我無常,藉藝術弘揚佛法菁粹;佛法不必莫測,明心見性,用佛法結緣大千世界。娑婆之境,佛法教化不分眾生,眾多藝術家,無論繪畫、雕塑或書法,捐出自己的作品。透過本書,以潛顯易懂的方式,拉近讀者與藝術、佛法的距離,進一步認識佛教藝術。 一間美術館,讓不同信仰的人投入創作 一間美術館,讓不同文化的人歡喜前往 一場不曾有過的生活體驗,一段從未有過的生命邂逅 來到這裡,它只是一間美術館 離開這裡,它不只是一間美術館 留下曾經有的嗔痴怖畏,帶走屬於你的人生智慧 【選書緣起】 傳統上,藝文界對於設置在道場內的美術館,多半不太認同,往往覺得它只是宗教的附屬品,服務對象只是該宗教的信眾,展品也不會有太大的藝術價值。這也是佛光緣美術館初期亟需突破的困境,但是,它有不一樣的自我期許,為自己設立了不一樣的目標:一是提供藝文工作者作品展示平台,一是提供社會大眾一處身心休憩的空;更重要的是,它是一處具社會教育功能的學習場域,提供學校、社團在此進行人文藝術的學習與教學,透過館方的活動規劃,一般人士也可藉此習得各類技藝或知識。佛光緣美術館,彷若一座美善知識與心靈溝通的橋樑,使參觀者與創作者透過這座橋樑進行心靈的對話。 星雲大師對館方的期許,除了傳統的博物館定義與功能,更多了對生活的關注與對生命的關懷。在這樣的悲心願力薰陶下,佛光緣美術館從展出的「物」到參與的「人」,呈現活潑性與多樣性,讓人感受到大師所創辦的美術館,是一座讓人驚喜、愉悅與幸福的美術館。 但是,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並非一蹴可幾,中間經歷了幾許困難,逐一克服之後才能有現在的成果。所以,這本書,並非為宣揚佛法而存在、並非為建立美術館聲名而出現,而是希望透過一則則的人物與故事分享,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善念與慈悲,體驗禪思下的靜逸之美、領悟別相裡的點滴善緣、見證・利他後的清淨開闊,重新尋回生活中失落的美學教育,期待從日常生活的美學教育著手,在人間建立起善的循環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宋芳綺高雄市人,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記者、編輯、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曾獲佛光文學獎、打狗文學獎、第三屆全球華人熱愛生命文學獎等,喜愛旅行,擅長報導文學、人物傳記,透過不斷的採訪與書寫,開闊生命的視野、提升生命的能量。著有《生命之光》、《一一五歲,有愛不老》、《因為真心所以幸福》、《彎-書法手札》等二十餘書 。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結下佛教與藝術的人間善緣──星雲大師.佛光緣美術創辦人 005 尋回,失落的美學教育──釋如常.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 006 佛光山推廣藝文之點、線、面──李奇茂.采風堂主人 010 第一部 流轉,人世間的自在無遮 從藝術學者的角度談美術館 出入於奧義,結合於道藝──訪林谷芳(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014 從檀講師的角度談美術館 美術館即「佛教大使」──訪辜懷箴(「中美文化講壇」執行長) 016 從文化人的角度談美術館 一座佛教的博物館──訪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018 從博物館的角度談美術館 具國家級水準的美術館──訪張譽騰(歷史博物館館長) 020 從影視專業人的角度談美術館 透過鏡頭,看見修行──訪趙大深(知名製作人) 022 從建築設計師的角度談美術館 人與靈魂的對話空間─訪陳瑞憲(「十月設計」總監) 024 第二部 體驗,禪思下的靜逸之美 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橋樑──李奇茂 028 超越宗教的感動──何文杞 032 以版畫呈現佛教藝術──倪朝龍 036 民間匠師走向藝術殿堂──吳榮賜 040 來自原始生命力的呼喚──吳炫三 044 媒材就是一切──郭博州 050 永遠堅持「人性與愛」──李自健 054 在琉璃中領悟慈悲──楊惠姍 060 油畫與心靈的對話──張淑芬 066 抄經與藝術交替進行──洪根深 072 環保與藝術結合──袁金塔 076 親見觀音畫觀音──施金輝 082 第三部 領悟,別相裡的點滴善緣 美術館的藝術盛會 百位畫家畫佛館 090 美術館的教育推廣 為兒童藝術扎根 094 美術館的典藏功能 地宮珍寶,見證百千年後歷史 098 美術館的殊勝特展 從「覺有情」到「一筆字」/釋如常 102 第四部 見證,利他後的清淨開闊 南半球的佛教藝術中心──澳洲南天館、墨爾本館 110 新馬藝術教育中心──東禪館 112 紐西蘭的藝術地標──紐西蘭一、二館 114 以藝術廣結善緣──台中館 116 每一個人的美術館──高雄館 118 藝術之都的美術館──巴黎館 120 寶藏館/西來館/總館/台北館/屏東館/宜蘭館/彰化館/大覺寺美術館/嘉應會館美術館/鑑真美術館/台南館/香港館 122 佛陀紀念館 120 義工是最重要的典藏 135 【附錄】 採訪後記/藝術擺渡二十年 136 佛光緣美術館一九九四~二○一四年大事紀 138

商品規格

書名 / 美學無界 (附DVD)
作者 / 宋芳綺
簡介 / 美學無界 (附DVD):為什麼出家人要經營美術館,而且其中的展覽作品,又不僅局限於佛教相關事物?為什麼,信仰基督教的藝術家也為它作畫?為什麼,不同種族、膚色、文化背景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04114
ISBN10 / 9863204110
EAN / 9789863204114
誠品26碼 / 2680865242005
頁數 / 144
開數 / 菊8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橋樑──李奇茂

當代國畫大師李奇茂教授是台灣水墨藝術界的泰斗,他的藝術成就享譽國際,作品緊扣時代脈動,從文化和歷史的變遷軌跡中觀察,在深刻體驗中找尋靈感,進而突破當代水墨的限制。他說:「藝術源自生活,生命本質的事才是真正觸動人
心,唯有把文化放進畫裡,心的感動才會出來。」

從「畫形」到「畫心」

李奇茂於一九二五年出生在安徽省渦陽縣,幼年跟隨廟畫家陸化石學畫,懵懂之間開啟了他對繪畫的興趣。來台後,進入政工幹校美術系,師事梁鼎銘昆仲。一九五六年畢業後,於一九五九年出任母校教職工作。

一九五八年前後,李奇茂於金門戰地任職,兩年期間,他畫了上千張的金門速寫,於三十五歲時舉辦個展,展出「金門系列」。三十六歲時的「吾土吾民」系列,每個人物的線條工整,筆多墨少,可見他「以形畫形」的深厚功力。

李奇茂的寫實美學為他在當時的畫壇打響名號,但他並未以此自限,仍努力尋求突破、創新,將水墨藝術推向另一境界。

一九七二年,李奇茂應邀出訪歐美,有大半年的時間在國外參訪展覽。隔年返國後,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歐遊寫生畫展﹂;此時期的他,畫風丕變,不再純粹以線條寫形,線條、水墨與留白的運用,開啟了畫風的新境界,他的動態人物速寫令人物畫更具生命力。

李奇茂認為:「要寫生更要寫意,寫意也要寫生,如此,自然能夠神形俱現。如果只求畫得像,就不是藝術,看照片就可以了。」六十歲過後的李奇茂,由於個人的修為、學養、禪悟等種種因素,畫風進入更深一層的境地。此時,繪畫對象已完全超脫形制之外,與畫家的心相交融,進入「以心畫心」的境界。

這時期的畫作中,已看不見太多線條,不論筆與墨,只見墨團渾暈,如:「荷」系列作品,表現的就是「無象」之形,完全超脫了「荷」的形制,充滿詩意想像空間。李奇茂說:「以心畫心很難,我現在不斷洗心、養心、養性,用簡潔的方式處理畫面,形成更多的趣味性和由繁到簡的筆墨意境,追求繪畫的精神性。」

大師景仰大師

走過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不論藝術成就或學識涵養,李奇茂都是令人景仰的「大師級」人物。但在這位國畫大師心中,推崇的是另一位大師――佛光山的開山宗長星雲大師。

談起與星雲大師結識的因緣,要推回到五十多年前的一場﹁佛化婚禮﹂。當年,李奇茂與師母張光正老師相戀,論及婚嫁。張光正的父親疼愛女兒,為了要女婿謹守「一輩子互敬互愛、相知相惜」的承諾,要求他們在佛寺舉行婚禮,由佛菩薩見證。於是,李奇茂便在宜蘭雷音寺舉辦「佛化婚禮」,幫他們證婚的正是星雲大師。

李奇茂年長星雲大師兩歲,但他對大師卻十分敬重與推崇。

李奇茂說:「雲大師是我見過的少數幾個具有大氣度的出家人,他深遠開闊的眼界無人能及。星雲大師推廣人間佛教,從慈善、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為佛教扎根,這是非常有悲心願力的人才能辦到的事。尤其他創建佛陀紀念館,使佛館成為宗教、學術、文化、藝術的重鎮,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

李奇茂與星雲大師有超過半世紀的情誼,兩位大師彼此敬重。佛光山舉辦文化藝術活動,李奇茂必定傾力支持。

佛館成立之初,李奇茂便給予許多建議。在硬體方面,佛陀紀念館風雨走廊上的碑牆以書法呈現佛理禪悟,正是他的巧思。為了這座碑牆,他還動用私人情誼,邀請世界各地的書法家一起共襄盛舉,完成這件具有歷史意義的藝術創作。在軟體方面,李奇茂擔任美術館展出作品評選委員,為各館展出作品的品質把關。

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橋梁

李奇茂也是佛館與藝術家之間的橋樑。

「我個人學中國畫,但我認識的藝術家朋友不限中國畫,版畫、油畫、雕塑──各類的藝術家,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把他們介紹給如常法師,成為美術館展出的重要資源,」李奇茂說。

李奇茂個人的藝術成就令人景仰,但更令人敬重的,是他提攜後輩、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引薦許多傑出優秀的藝術家在佛光緣美術館舉辦個展,但他自己卻未曾在佛館辦過一場個展。他說:「佛光山如果舉辦聯展,我一定參加,個展的機會就讓給別人吧!」

年屆九十歲高齡,李奇茂仍不辭辛勞南北奔忙。他說:「如常法師經常打電話找我,我說:『你不要找我,我每個月到佛館一次,有什麼問題你可以問我。』」

為什麼可以如此勞而不倦?李奇茂說:「我是受到星雲大師的精神召感,大師的身體不好,但他為了弘法,一年要轉地球幾圈哪?有一天,我在揚州大覺寺見到他,怎麼隔天他就跑到馬來西亞去了?星雲大師真正無私無我,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大眾。」

有些人認為,佛陀紀念館是娛樂場,李奇茂認為這是錯誤的偏見。他說:「佛館不是娛樂場,我門,海納百川,使萬教歸宗。在佛館內,小到一張椅子的擺放、一間廁所的設置,在在考慮到一個人的基本需求。這是星雲大師慈悲、細膩的心,看到每一個人的需要,」李奇茂說。

護持大師、捐出珍藏李奇茂和夫人喜好收藏茶壺,收藏了五十多年,從十一世紀到二十世紀的茶壺都有典藏。為了支持星雲大師在宜興大覺寺重建祖庭,李奇茂和夫人把市價近新台幣十億元的三百把茶壺全數捐給星雲大師。

李夫人對星雲大師說:「師父,我把茶壺捐給您,您要怎麼運用都可以。宜興大覺寺是大師您的祖庭,我的母親正好是常州人,常州在宜興,宜興又是茶壺的故鄉,我們都是用感恩的心情回到娘家,三個『娘家』都在一起,這意義特別重大。」

星雲大師說:「妳這麼用心地送這一批壺,我不會虧待這些壺,我承諾妳,會在大覺寺蓋一座茶壺博物館,好好典藏這批壺。」

一份心意、一個承諾,是李奇茂夫婦和星雲大師彼此相知相惜的情誼。


【前言】結下佛教與藝術的人間善緣

在高雄佛光山有一座寶藏館,是在一九八三年設立,裡面所展示的是早期從世界各地弘法過程所帶回來的石雕佛像及佛教文物,部分是信徒捐贈的。一九九三年,為了籌措佛光大學建校基金,我將收藏多年名家書畫,如: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趙樸初、于右任、郎靜山、董開章等人之作品捐出義賣,一時之間國際知名的畫家、收藏家,也紛紛響應共襄盛舉,成為當年一大盛事。

為紀念這份與藝文人士所結的善緣,一九九四年便在台北設立了美術館,並取名為「佛光緣美術館」。一直以來,佛光山在世界各洲所建的寺院,也先後都設立美術館,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紐西蘭佛光山、江蘇宜興大覺寺、法國巴黎法華禪寺等,至今也有二十三個分館,而現在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佛陀紀念館,更是一座以信仰、文化、展示、教育為主軸的博物館,在各地徒眾的努力下,每年接引上千萬的人士參觀。

在我一生弘法過程中,與藝文界的人士常有往來互動,他們到佛光山拜訪,也經常以字畫藝品相贈,很多來佛光緣展出的藝術家,對我們以佛教結合藝術共同淨化人心的弘法理念也相當推崇,便放心地將作品捐給佛光山義賣或收藏。在建設佛陀紀念館的過程,負責藝術裝修工程的弟子如常法師,在設計施作上也得到許多文化界的協助,如:趙大深、陳瑞憲、楊惠姍、張毅、吳榮賜等;到了建成時居然一口氣找了一百位畫家來為佛陀紀念館作畫,而且都是台灣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如:李奇茂、陳銀輝、倪朝龍、洪根深等等,由他們來帶動藝文界參與佛教藝術的創作。因此一路以來,在佛光山推動弘法事業的過程中,可說藝文界的參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早在佛陀時代,繪畫藝術便與佛教結合,給孤獨長者布施園林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裝飾。」佛言:「隨意當畫。」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寺院與繪畫、雕塑、建築等各項藝術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創作題材,乃至寺院的壁畫彩繪、造像等,佛教藝術對整個中華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佛光山樂見有諸多藝術家的參與,繼續以文化藝術光大佛教,為後世子孫創造更豐富璀璨的佛教藝術。

今遠見‧天下文化以長達半年多的時間,採訪藝術家、博物館先進、藝文賢達及佛光緣美術館各分館館長等三十餘位代表,並集結出版《美學無界》一書,為佛光山的文化弘法留下紀錄,特作序為謝!

佛光緣美術館創辦人 星雲大師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