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時區的日子裡, 謝謝你還在: 心理系躁鬱少女的現實動態 | 誠品線上

不在時區的日子裡, 謝謝你還在: 心理系躁鬱少女的現實動態

作者 海希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不在時區的日子裡, 謝謝你還在: 心理系躁鬱少女的現實動態: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蔡宇哲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胡展誥作家Kaoru阿嚕、失予、追奇、狼焉和其他2020人都說讚y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蔡宇哲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胡展誥 作家 Kaoru阿嚕、失予、追奇、狼焉和其他2020人都說讚 yibingweishi 你要相信, 不論多麼偏離時區, 總有人在那裡等你。 面對任何情緒或是心理關卡,面對與了解是基本功之一。作者以自身經驗再加上學習所粹鍊出來的心得,非常值得一讀。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宇哲 本書作者海希對外訴說自己罹患心理疾病的經驗,將能為許多有相同遭遇者帶來力量;更能面對未知、恐懼與羞愧。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 這個時區你勢必是該躲進來看一下,你會發現你不必總是面向陽光。因為世界上,也有一種天堂是來自於黑暗。 作家 失予 ★1200天的心理系大學生日記,真實呈現躁鬱、焦慮症患者的生活面貌。 ★10個心理評析or自助方法,向隨時可能會出現的焦慮不安說bye bye! ★8篇聲援海希的暖心悄悄話,獻給所有陪伴「不在時區者」的親友們。 「躁鬱症」≠「有暴力傾向」 「焦慮症」≠「容易想太多」 精神疾患並不能以幾個字簡化,病症是真的可能癱瘓生活的。 本書彙整海希過去在Instagram、Ep等網路平台撰寫的文章,就讀心理系四年期間,海希不僅是吸收學校所授知識,也以自身精神疾患為師,學習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等生命議題;並藉由分享日記,具體呈現躁期、鬱期的心境轉折以及完整的醫療過程,希望藉此成為聯繫醫病雙方觀點的橋樑。「不在時區者」或許就在你我身邊,讓我們試著以友善關心代替冷漠拒絕,協同他們探索、尋找自我,練習如何與世界相處,獲得再次擁抱生命的力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蔡宇哲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胡展誥 作家 Kaoru阿嚕、失予、追奇、狼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海希海希 Healthy 心理系學生,躁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患者。 希望一生康健,希望像海洋一樣療癒人心。 Instagram:yibingweishi Facebook:以病為師的海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家推薦╱蔡宇哲、陳志恆、失予| |自序| |前言| |卷一 總是笑著說沒事| 初病 結語 |卷二 以病為師| 診斷 症狀 成因 結語 |卷三 雙極的世界| 與生命拔河 看診與藥物 諮商與治療 西醫之外 結語 |卷四 好想當地球人| 和地球人相遇 結語 |卷五 不想停在這裡| 請給我一雙手 路不轉,人轉 拼湊日常 結語 |卷六 我在玻璃瓶中的日子| 住院 走過一遭 結語 後記 |暖心悄悄話| 同學篇 室友篇 朋友篇 師長篇 手足篇 家長篇 病友篇 |海希心輔室|

商品規格

書名 / 不在時區的日子裡, 謝謝你還在: 心理系躁鬱少女的現實動態
作者 / 海希
簡介 / 不在時區的日子裡, 謝謝你還在: 心理系躁鬱少女的現實動態: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蔡宇哲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胡展誥作家Kaoru阿嚕、失予、追奇、狼焉和其他2020人都說讚y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454068
ISBN10 / 9864454064
EAN / 9789864454068
誠品26碼 / 2681906510008
頁數 / 29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36.4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胡展誥,作家╱Kaoru阿嚕、失予、追奇、狼焉聯合推薦!
★1200天的心理系大學生日記,真實呈現躁鬱、焦慮症患者的生活面貌,希望藉此成為聯繫醫病雙方觀點的橋樑。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對我而言,這本書的誕生是很奇妙的過程。

  一直以來,有持續記錄生活的習慣,不論是手寫日記或者網路書寫,我想要捕捉生命中每個觸動人心的時刻,高興、悲傷、憤怒、焦急、感動、委屈、挫敗、激動等等,都是特別珍貴、值得收藏的回憶。尤其在生病之後,書寫更成為一種宣洩、自我探索、自我療癒的管道。

  寫書這件事情,我是想過的,小學的時候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成為一名作者,長大以後,現實讓我知道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是,心裡還是懷著一絲希望的火光,我想讓大家參與我的故事;我想跟大家分享精神疾患教會我的事情;我想告訴自己就算生病還是有自己的價值。所以,我始終盼望這個機緣出現。

  大約是二○一八年九月底的時候,輕躁期來得猝不及防,我做了許多過往不會做的事情,突然自己一個人跑到海邊玩、答應了許多聚會的邀約、在網路上騷擾了不少陌生人、說話停不下來,當下的我並沒有發現自己的不對勁,只覺得力量暴增,告訴自己什麼都可以嘗試,直到隨後而至的鬱期將我打回現實,意識到自己沒辦法一下子做那麼多事。短短一週左右的輕躁期,使我的生活失序,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然而,也是那時候,我將草草從網路平台的文章彙集成幾乎沒有整理過的書稿,寄到我所知道的十幾、二十間出版社。
過了一段時間,由於身心狀況太差,醫師建議我住院休養。急性病房無法使用3C產品,我委託妹妹代為接受訊息、信件。大約那時候,一封封退稿信寄來,儘管失落,卻是意料之中,直到某天,探病的妹妹帶來了過稿的消息。謝謝秀威給予這麼棒的禮物。

  這本書的內容,大多整理自過去在Instagram、Ep等網路平台撰寫的文章,依據主題劃分章節,每個主題中以時間排序。從大一初病至今大四已然三年,每個時期使用的網路平台不同、撰寫方式不同、關注的焦點也不同,期望可以呈現不同階段的心境轉折以及較為完整的病程。其間穿插補記(補充原文內容)、QRcode(可運用的網路資源)及心理小學堂(從系上課程或者治療過程學習到的心理學小知識),附錄也委請身邊的人分享與我相處的經驗、看法。一方面希望自助小技巧能讓病友們更認識自己一點,另一方面盼望能幫助病友身邊的人更了解他們,再者,期待「身為心理系學生的病人」這個角色,可以成為聯繫醫病雙方觀點的橋樑。而這本書對我的意義不只是疾病書寫,也是在病中探索自我、尋找自我的過程,更是練習與自己、與世界相處的歷程。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或許您會在其中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或許您會在其中看見自己,如果閱讀過程中感到不適,請暫時放下書本,走一走、做其他事情,告訴自己:「沒事、沒事、沒事,我現在是安全的,我能幫助自己平靜下來。」等到準備好,再繼續閱覽。

  謝謝翻開此書的您,但願我們能一起走一段生命的旅程。

試閱文字

內文 : |卷二 以病為師|

【疾病終歸與自己相處:躁期、鬱期】
二○一八年十月十七日(三)

  前幾週的情況很微妙,我以為自己的身心狀況漸漸復原,不太會被情緒的繩索套牢、牽著走,也願意多嘗試、多接觸外界的事物,有力氣自己跑去海邊玩、自己騎單車去上了兩年大學還避而遠之的車水馬龍火車前站修筆電,亦是這週四處亂投稿、答允了各種聚會的邀約,還有過於投入在參與選擇性緘默症意識月的宣導之中,而騷擾了許多認識或者素昧平生的人們。最可怕的是當下並不自知(病識感欠缺),是亢奮的情緒稍微緩和後才意識到。

  國慶那時候,本來因放假暫停晤談,卻還是在放假前和心理師約時間談談。心理師從來不會以疾病來定義我,儘管她也深深被我的另一面所震撼,她只是詢問我:「你會把極度亢奮、活力充沛的自己比喻成什麼?極度萎靡不振、悲痛欲絕的狀態又像什麼?現在的自己又位於哪個位置?是什麼?」以前心理師提出類似的問題,要我把抽象感受化為具體概念時,我總是很沒想像力地想破頭還是只有沉默,這回不知道是不是還殘餘著躁期的思緒飛快,我能夠一一答上來:「對我而言,躁期彷彿無限供應電量的電池;鬱期宛若洩了氣的氣球;目前的狀態雖然稍稍墜落,卻不至於殞落谿壑,就像是拮抗劑一樣意味著零。」

  最近,那種低靡的前兆再次出現,勉勉強強克制過量服藥的念頭(我不知道為什麼想這麼做,總覺得那好像是一種把自己歸零的儀式感,讓自己有辦法在強烈的身體症狀消退後,重拾面對現實的力量與勇氣),才發覺前陣子的狀態似乎有點精力過盛,是第一次這麼明顯的躁期,接下來需要收拾當時留下的各種爛攤子,深深的無力感與懊悔油然而生。當時會鼓勵自己那些是勇敢、是突破,現在回溯,真的會被自己蠢哭。我突然覺得自己好丟臉,只想把自己藏起來,最好是挖個坑躲在地心,誰也不想見,直接把Instagram、Messenger等通訊程式、社群軟體刪光光,好想、好想把自己變不見。面對殘局只能道歉婉拒某些聚會,現在的我已經沒有能量應對這麼多事情。以往,我很喜歡輕躁的感覺,畢竟好像有益無害,興奮愉悅比難過失落好得多,也沒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但是經歷這次的困擾,我很害怕這樣的自己,雙極落差讓我像是一頭野獸或怪物,無法想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模樣。

  我想起前幾天的PO文中所遺漏的,一年多以前療養院的初診(為了確認診所的診斷),L醫師悉心陪我聊了約莫一個鐘頭。「你認為會好嗎?」問我。端著心理相關背景的傲氣,我在心裡嘀咕:「哪那麼容易好?」一生反反覆覆也是有的,頂多只是學習如何與疾病共處罷了。「要看怎樣才叫做『好』?」我回道。「咦!說得真好!是會好的。有人不用再吃藥,或者心裡有所顧忌而維持最低劑量的。」醫師說。我在心裡暗暗翻個白眼,你總不能跟我說不會好吧?

  如今一路走來,倒也逐漸習慣每日例行性的服藥、每週規律回診,似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少像初病時老是執著於「哪時候會好」,反倒更著眼於所謂「發作」時如何因應,病況亦因此不再那樣難以捉摸而令人心慌意亂。雖然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好,可能很快、可能還會很久,倏忽驚覺,走著走著也就過來了,當我學會和各個面向的自己共處,知道在什麼情境我可以怎麼做時,不就是在解決問題嗎?問題解決了,病不就好了嗎?想想這樣的邏輯也挺有趣的。

  不管是電力永久的電池,或是洩了氣的氣球,那都是我啊。

※ 以病為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步一步處理眼前的考驗,就是走向療癒的道路,問題也就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