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野性印度 | 誠品線上

看見野性印度

作者 張隆盛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看見野性印度:深入當地國家公園、保護區、濕地、鹽沼、沙漠,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大陸!曾推動成立台灣最初四個國家公園,關注環境議題的前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以6年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深入當地國家公園、保護區、濕地、鹽沼、沙漠,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大陸!曾推動成立台灣最初四個國家公園,關注環境議題的前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以6年時間往返印度22次,用鏡頭記錄印度的另一種野性風貌!◎深入一般觀光客不易進入的印度國家公園、保護區等野生動物棲息地,實地拍攝紀錄!◎充滿熱度的影像和文字,揉合對自然生態和人文風情的深入觀察,帶領讀者一窺印度的野性魅力!在印度這塊古老神祕的南亞大陸上,有多變的氣候條件、多樣的地理環境、豐富的世界遺產、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元的民族和宗教信仰。但你知道……印度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在鄉村道路上,孔雀像火雞一樣覓食,旁若無人;在「老鼠廟」中得小心腳步,若踏死一隻要賠償同樣大小的黃金製老鼠;馬路上,常見白衣牧人帶領大群駱駝、驢子、牛、羊,昂然闊步,迤邐而行。印度野生動物之多,一則因為多樣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造就獨特的棲地;更重要的是,因為宗教信仰、各種神祇有特定坐騎和代表,所以大多數的印度人茹素、不打獵,讓野生動物在田間進出自如,人獸相安無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隆盛1940年出生,台中人,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研究都市與區域計畫。歷任內政部營建署署長、經建會副主任、行政院環保署署長。目前任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與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於內政部營建署署長任內曾大力推動設置國家公園,於經建會任職時期推動都市更新相關條例的立法。喜愛旅行,足跡遍布世界六大洲,以世界遺產與自然保護區為重點,並多次前往北極與南極考察,致力推動環境教育與關懷極地的永續發展,也是台灣少數曾踏上南極與北極的學者。著有:《勇闖企鵝王國》(2007)、《漫遊白令的領域》(2010)、《北極的呼喚》(2011)、《冰海奇航》(2012)、《王者流風:淺談獅子文化與藝術》(2014)。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自序 Preface[1]概說 Introduction[2]看見老虎 Tiger! Tiger!2-1 老虎與老虎計畫Tigers and Project Tiger2-2 吉姆‧ 科比特國家公園看見老虎 Tigers in Jim Corbett2-3 甘哈國家公園看見老虎出巡 Tigers in Kanha[3]看見亞洲獅 Sighting Asiatic Lions3-1 獅子文化 Legends of Lions3-2 二訪撒桑吉爾亞洲獅 Asiatic Lion's Last Refuge: Sasan Gir[4]看見犀牛 Endangered Indian One-horned Rhino4-1 阿薩姆-印度獨角犀的故鄉 Home of Rhinos: Assam4-2 卡濟蘭卡國家公園看見犀牛 Rhinos in Kaziranga4-3 波比多拉保護區再看犀牛 More Rhinos in Pobitora4-4 瑪那斯國家公園看見金毛葉猴 Golden Langur in Manas4-5 賀隆伽帕保護區看見白眉長臂猿 Hoolock Gibbons in Hollongapa4-6 阿薩姆的人文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of Assam[5]孟加拉灣的濕地生態Wild-life in Bay of Bangal5-1 桑德班斯-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World's Largest Mangrove Forest: Sunderbans5-2 桑德班斯國家公園Sunderbans National Park5-3 奇利卡湖看水鳥Birding in Chilika Lake5-4 皮塔卡尼卡紅樹林保護區看見河口鱷Estuarine Crocodiles in Bhitarkanika[6]繽紛大地的乾旱地生態Wild-life in Colorful Rajasthan6-1 藍坦浦國家公園看老虎 Search for Tiger in Ranthambore6-2 昌伯河看見恆河鱷Ganges Gharials in Chambal River6-3 沙漠國家公園看見黑頸羚Black-bucks in the Desert6-4 繽紛大地的行旅On-road Shepherds[7]白色大地的鹽鹼地生態Wild-life in Salt-Pan7-1 小庫奇鹽鹼地看見印度野驢Indian Wild Ass in the Little Rann of Kutch7-2 大庫奇鹽鹼地景觀 Landscape of the Big Rann of Kutch7-3 訪哈拉班文明遺址 Dholavira: Site of Harappan Civilization[8]賞鳥者的樂園Birder's Paradise8-1 蓋奧拉笛歐國家公園看鳥Birding in Keoladeo National Park8-2 蘭嘎納提圖保護區看鳥 Birding in Ranganathittu8-3 瓦德瓦納保護區看鳥 Birding in Wadhwana[9]西高止山的生態 Wild-life in Western Ghats9-1 拉吉夫甘地國家公園看見印度豺犬Dhole in Rajiv Gandhi National Park9-2 佩利亞保護區看見藍山長尾葉猴Nilgiri Langur in Periyer[10]印度動物傳奇 Indian Wild-life Legendry10-1 大象傳奇-象神甘乃許Legend of Ganesha10-2 瘤牛傳奇-難弟 Legend of Nandi10-3 老鼠傳奇-老鼠廟Mice-Temple10-4 簑羽鶴傳奇-奇倩村的親友Demoiselle Cranes in Khicham Village10-5 哈努曼傳奇-印度孫悟空Legend of Hanuman10-6 毗濕奴傳奇-動物化身Avatars of Vishnu感謝的話

商品規格

書名 / 看見野性印度
作者 / 張隆盛
簡介 / 看見野性印度:深入當地國家公園、保護區、濕地、鹽沼、沙漠,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大陸!曾推動成立台灣最初四個國家公園,關注環境議題的前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以6年時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452484
ISBN10 / 9864452487
EAN / 9789864452484
誠品26碼 / 2681608033003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由於喜歡旅行,退休後在內子的支持下,到處遊玩,行跡包括五大洲及南北極若干地方。印度是近幾年密集造訪的國家,前後22次,作為非商務,非專業的普通旅人,能一再前往,幾乎走遍印度重要景點,現在想起來,連自己都難以相信!
第一次到印度是2002年的事了,那趟主要目的是看泰姬瑪哈陵(Taj

Mahal),它是我當建築系學生時就嚮往看到的名建築物之一。到了阿格拉,站在這座白色莊嚴、精緻、潔淨的大理石建築前,感到震撼之外,還被沙加汗與泰姬之間的淒美故事所感動。之後也參觀齋浦爾、德里、瓦拉那西以及鹿野苑等。當時印度的交通狀況很差,航站、車站擁擠不堪,窮人很多,環境髒亂。既然想看的都看過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訪印度的念頭。
直到2009
年,
好友詹德淡醫師告訴我,「富都旅行社」有一個印度行程,可參觀阿姜塔(Ajanta)及艾羅拉(Ellora)等石窟。我在那之前,已經參訪過中國的敦煌、雲崗、龍門、大足等著名石窟,所以動心想看看這些石窟的源頭。於是邀同好友林益厚先生參加「印度瑰寶之旅」,由蔣得之小姐親自帶團,印度方面由蘇明先生解說,蘇明是印度人,精通華語,學識淵博,是專業嚮導。
那趟除了參觀石窟外,還參觀桑奇大塔,最後到了拉賈斯坦。在塔爾砂漠一帶,看到了藍羚、黑頸羚、印度瞪羚等野生動物。令我驚奇的是:那些野生動物居然很容易看到。在鄉村道路上,孔雀像火雞一樣覓食,旁若無人;參觀了一座特別的老鼠廟;馬路上,白衣牧人帶領大群駱駝、驢子、牛、羊,昂然闊步,迤邐而行;婦女穿著艷麗,頭頂柴火或水壺,緩步走過。這趟旅行,讓我對印度有了新的認知。
從此,在短短六年間,除了看古蹟外,還特別到許多印度的國家公園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看到的野生動物種類、數量之多,出乎我意料之外。
印度野生動物很多,原因之一是她有各種地形及氣候條件,造就出多樣的棲地。另一是宗教因素,佛教與耆那教倡導不殺生,印度教有千萬個神祇,每個神都有特定的動物作為坐騎或代表,甚至有認為某種動物是先人轉世,所以大多數的印度人不打獵、吃素,容忍野生動物在田園裡進出自如(傷人的老虎、花豹、大象除外),這種人與(野生)動物間相安無事的微妙關係,在人口眾多的印度,卻能隨處看到野生動物,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這本「看見野性印度」是我參訪20多處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的紀錄,書中章節以各該指標性動物或生態系為題,旁及相關動物或事物。由於個人所學有限,走馬看花式的遊獵,因此沒有涉及太多的植物、昆蟲及魚類,所以這是一本「看見」的書,貿然出書,動機是想讓讀者知道,印度在自然方面是大有看頭,尤其是動物與人的關係,值得我們深加體會並珍惜的。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印度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之前我只知道她是南亞大陸的第一大國,人口超過12億,近年來經濟發展很快,聖雄甘地建立的世界第一大民主國家,但有種性制度,貧富不均。她是佛祖的家鄉,玄奘在唐朝時曾前往取經,那時印度稱為「天竺」,也稱「西天」,西遊記帶給我很多的想像,猴子在印度很受保護,有名叫「哈努曼」的猴神,神通廣大,聽說是印度的孫悟空,我也聽過世界著名建築──泰姬瑪哈陵墓,但多年來沒有機緣前往。
直到2014年,本書作者張隆盛先生送我他的大作──《王者流風:淺談獅子文化與藝術》,裡面敘述獅子文化的緣起與流布,並以印度佛教的象徵──獅子為起點,流傳到中國及其他各地,融入各該地區藝術風格,而有各種造型變化,引人入勝,也引起我前往印度旅行的興趣。
於是在2015年元月前往印度一探究竟。除了探訪著名的印度金三角外,還前往名列世界遺產的蓋奧拉迪歐國家公園,這是印度著名的賞鳥聖地,除了鳥類,還有大藍羚、水鹿、梅花鹿、野豬等野生動物,都不怕人。作者前後到印度20多次,足跡幾乎涵蓋整個印度,除了遊歷著名的時代古建築外,還去了很多國家公園。他說很多人不知道,印度有很多野生動物,幾乎隨處可見,我大為驚訝,我以為人多了,野生動物一定會少。他說印度野生動物多,是因為大多數人吃素,印度教很多神祇都有動物作為座騎,所以某種程度上,這些動物代表了各該神祇。印度得天獨厚,有很多特有生物,例如:亞洲獅、孟加拉虎、亞洲犀、花豹、羚羊、梅花鹿、孔雀等等,他說在鄉村街道甚至可以看到孔雀在覓食,梅花鹿、羚羊在田野或林裡走動等等。他將親自造訪許多國家公園及保護區所拍到的珍貴照片,撰寫這本《看見野性印度》請我寫推薦序,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印度的野生動物。
本書作者成大建築系、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都市區域計畫研究所都市計畫畢業,學成後在公務機構服務長達三十多年,於行政院環保署長任內退休,他曾經擔任內政部營建司司長、營建署署長,在我擔任內政部長時,他擔任常務次長,襄助我處理政務,並推動國家公園的設立,因此,對自然保育頗有心得。以此他對印度野生動物的考察深入而適切,值得推薦。

──許水德(前內政部長)

試閱文字

內文 : │到印度看野生動物

印度,一般給人的印象,除了人口眾多(12億人口,僅次於中國)外,種族多、貧窮、髒亂、種姓制度等,讓很多人卻步。其實印度擁有大山大水,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還有宏偉漂亮的建築古蹟,泰姬瑪哈陵就是大家耳熟能詳、世界著名的建築瑰寶之一。

印度是佛教發源地,佛教文化影響東亞及南亞,現存許多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例如:阿姜塔及埃羅拉石窟、桑奇佛塔、菩提伽耶、鹿野苑等。她也是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興盛地區。回教傳入印度超過一千年。這些宗教交融,在歷史長河中,各有建樹,也有衝突,交互影響,甚至融合。
此外,在印度南部及東北部,存有原住民部落,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差異很大,這種現象在世界其他地區是罕見的。

│獨特的生態環境

印度的地理方面,原來是從岡瓦那(Gondwana)大陸塊分離出來,與歐亞陸塊碰撞擠出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印度北方的屏障。東側是孟加拉灣,南邊是印度洋,西邊臨阿拉伯海,沿海有各類型的海岸與溼地。

印度境內有印度河(Indus
River)、恆河(Ganga River)及布拉瑪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等大河,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原,為人口密集的地區。印度西北部有塔爾沙漠及大小鹽鹼地,是獨特的地形,生態特殊。南部是德干高原,森林覆蓋,高原西邊是著名的西高止山脈(Western

Ghats),是古印度陸塊的一部分,有很多原生種的動物,現在又是香料的主要產地。因此,印度地形多樣,氣候從熱帶到寒帶,從多雨潮濕到乾旱不毛,孕育出不同的生態環境。

│悠久的歷史文化

印度歷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前在印度河中下游發展的印度河文化已有高度發展的城市文明。雅利安人從中亞在西元前2000年前陸續侵入南亞次大陸,建立恆河文化(吠陀文化),從此繼續繁衍,並發展婆羅門教,建立種姓制度。西元前6世紀,耆那教與佛教興起。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統一全國,信奉佛教,佛教昌盛,直到西元12世紀,被入侵的回教摧毀,印度教接續成為今日印度主要的宗教,信仰人口占全印度的70%
以上。

佛教於西元1世紀(約中國東漢末年以後),逐漸傳入中國,著名的僧人:法顯、玄奘,分別於5 世紀、7世紀前往印度求法,印度文化與技術也隨之傳到中國及其他地區,影響深遠。

│人與動物:和諧、共生、互不相擾

印度由於人口大量增加,長久以來壓縮大自然的空間,這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的問題,但印度人與動物間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和諧、互不相擾、共生的狀態,是出自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以及生活習慣所交織形成的。因此,印度的生態保育與現代西方國家的觀念不同,後者是20世紀中,才發展出來的認知,而前者早已形成2000年以上了。影響深遠。

│宗教信仰與動物

宗教方面,耆那教與佛教都主張不殺生,耆那教徒甚至不從事農耕,因為避免殘害生靈。佛祖主張眾生平等,告誡信徒不殺生。西元前3
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信奉佛教後,諭令全國人民不得殺生。法顯於西元5
世紀正值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前往印度求法時看到:「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唯除旃荼羅……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生口,市無屠店及沽酒者……」他提到的「旃荼羅」是印度的賤民。
印度教也強調不殺生,這三個主要宗教共同有「輪迴」的宇宙觀,認為人可能轉世成為動物,動物也可能變成人。佛祖本生曾經是猴王、象王;印度教的大神毗濕奴有許多化身,其中有魚、龜、豬、獅子及馬,都具備絕大的神力。印度教據說有三億個神,各地民間膜拜的神也有不同,普遍認為每一個神都有特定的坐騎,或動物代表。例如:破壞神濕婆的坐騎是瘤牛,叫「難第」,有濕婆的神像必定有難第在座下,難第甚至單獨被作為崇拜的對象。
老鼠是象神「甘乃許」的坐騎,象神是財神,印度之外有很多地方也崇拜,老鼠的地位也很高。這些動物傳奇將在本書後面敘述,是印度動物觀的獨特面。動物(包括鳥類、爬蟲類)普遍受到保護,或至少不被刻意殺害,或者相安無事,這在流行殺野生動物食補的華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