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mbling on Happiness
作者 | Daniel Gilber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 識別幸福盲區, 讓快樂找對施力點:為什麼再多的快樂,也不能令人感到幸福?11步驟揪出情緒盲點,掌握你幸福的軌跡「你很少有機會讀到這樣一本有 |
作者 | Daniel Gilbert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 識別幸福盲區, 讓快樂找對施力點:為什麼再多的快樂,也不能令人感到幸福?11步驟揪出情緒盲點,掌握你幸福的軌跡「你很少有機會讀到這樣一本有 |
內容簡介 為什麼再多的快樂,也不能令人感到幸福? 11步驟揪出情緒盲點,掌握你幸福的軌跡 「你很少有機會讀到這樣一本有趣、又蘊含幸福寶藏的書」 ──《快思慢想》康納曼 ★熱銷全球30國、翻譯成22種語言,一本商界、學界引用無數次的作品 ★結合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TED兩千萬人收聽見證 ★英國皇家學會「年度最佳科學圖書」 快樂的當下, 幸福是漸近、還是漸遠? ‧即使做足功課後買房,三十年房貸壓力還是模糊的......。 ‧我們開開心心買機票時,很難想像到班機誤點、遇到扒手、行李消失。 ‧即使養育小孩會讓我們存不了錢、時間不夠用,但我們還是決定生兒育女。 「假的想像→真的情緒→決定或行為」 人在決定怎麼過這一生時,很大幅度被腦內的心智模擬所影響。然而它所模擬的,常常只有幸福終點的情景,而缺少會搗亂好心情的細節。 大腦不誠實,眼見不一定為憑。擺脫慣性做一生都值得的決定: ▲有關未來的想像總是:非好即壞 要做選擇時,大腦傾向於正向思考,但被問及要捨棄什麼時又只看見負向特質。這種管窺之見,引導出錯的情感預測。 ▲是多樣化、還是買多賺多更讓你快樂? 「習慣化」效應告訴我們,咖啡寄100杯與100天喝不同種咖啡,前者會帶來更大滿足,時間長度是關鍵。 ▲ 一再改寫的藍圖,才是人生最佳解 在做長期規畫時,大腦頂多是依現在的感受與眼界為準。所以你剛畢業時的人生藍圖,本來就跟三十幾歲時的長得不一樣。 ▲ 錯過vs. 做錯,哪個更會留下遺憾? 令人後悔的事有九成來自「沒做什麼......」未來的你可能改變對過錯的見解,但「過度的懦弱」無法讓我們學到什麼。 幸福無法繼承,人各有一把量尺。釐清社會對你幸福的偏見: ◆錢是快樂泉源: 其實在你從食衣住行的問題解脫後,錢就開始變薄了,幸福與財富的關係符合「邊際效應遞減」原則 ◆ 有小孩後,生活會更美好: 研究指出,夫妻在有生下孩子後的幸福度實際上慢慢減退,直到小孩離家才提升。 在你讀到書前,巷口的電器行老闆可能早就洞悉大腦的偏見決策,讓你買貴還以為賺到……此外,比價騙局、魔術原理、考題的誘答選項等都收錄於《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作者還解答,為什麼我們最常對人提起的幸福過往總是那幾件。 本書廣納各界實證案例,融會行為經濟學、認知科學及統計學,以風趣的文筆,詮釋大腦所有面相的「預見偏差」。 有1個準則讓你隨時都能掌握幸福方向(提示:重要的決定別問舒適圈)。人生最大的浪費,並非一事無成,而是你的辛苦付出投入錯的目標裡。 本書特色 1. 完整解說情緒機制,拒絕成為討厭的自己:錯怪別人、薄情、失約,不必要的花費、心猿意馬……都是大腦在搞怪,而且不留痕跡。 2. 康納曼叫好的閱讀經驗:架構簡潔、言必有據、篇幅好消化,還……有點幽默。輕鬆了解人類評價的基準、認知誤差、快樂的深層元素。 3. 52個實證例子、20則人類心理大補帖 結合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揭開我們評價人生的一個機制。案例如:從總統大選前後的選民情緒起伏預測、調薪對員工士氣影響的極限,到同樣的魔術把戲為何能讓人重複上當。
各界推薦 認知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異數》《解密陌生人》作者 賽斯.高汀(Seth Godin)|行銷大師、《這才是行銷》作者 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awrence Schacter)|哈佛心理學教授、《記憶七罪》作者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暢銷作家兼心理學家、《EQ》作者
作者介紹 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丹尼爾.吉爾伯特 Daniel Gilbert/哈佛幸福教授社會心理學家,現任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且為耶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是世界公認研究幸福領域最具影響力、權威的學者之一,曾提出知名的「預測偏差理論」。傑出的教學和研究成果讓他屢次獲獎,包括由美國心理協會頒發的「青年心理學家傑出貢獻獎」。曾被《個性與心理學雜誌》選評為「當代50位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也名列《科學》期刊「世界前50位最受關注的科學家」;此外,他的研究論文也受《心理學探究》雜誌評為社會心理學「四部現代經典著作」之一。他的研究成果散見《紐約時報》、《富比士》、《紐約客》、《華爾街日報》、《今日心理學》等媒體上。郭曉燕郭曉燕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現為臨床心理師,偶爾接翻譯。曾任遠流出版社副主編。翻譯(或編輯)於我是一種社會責任,期望打破藩籬、讓知識流通。而我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深刻體驗文字帶來的快樂與感動。「幸福快樂」是幾乎所有人的目標,讀完本書你至少會明白,為何我們在追求幸福快樂的路上總是摔跤跌倒。歡迎來信批評指教:kuoleonie@gmail.com
產品目錄 前言/我們每一天都在否定前一天 第一部 追尋「幸福未來」的動物 ▍第1章/讓我歡喜讓我憂──控制感 ──現在日子不好過,都為了讓未來的自己更好過 第二部 兩種方法,釐清你的幸福條件 ▍第2章/幸福只是你的詮釋 ──沒有範本、會定時重置、無法共有的,那才是幸福 ▍第3章/當情緒被歸錯類…… ──人其實會錯誤識別情緒,例如恐懼→欲望,憂慮→內疚。找出它的名字我們才能管理 第三部 眼見不一定為憑 ▍第4章 /思考得越深,就越失真 ──模擬未來的留白藝術:想像時改以「前提是......」開頭,大幅提升幸福準確度 ▍第5章/管子裡的真相 ──再壞的處境也會伴隨好的細節,反之亦然。而一旦人腦把一個未來定調,就很難理智預測 第四部 想像力是超能力──只要你不被誤導 ▍第6章/當情緒超載…… ──許多對未來想像的情緒反應,其實是被現實狀況引發,兩者常被混淆 ▍第7章/明天、一個月後,對大腦來說無不同 ──因人類每天拓寬眼界,永久適用的計畫與決定就不存在 第五部 把這世界給合理化 ▍第8章/快樂是詮釋世界的方式 ──記憶與現實就像吃Buffet任君挑選,大腦依自己喜歡的角度採用事實 ▍第9章/沉沒成本謬誤──那些我以為無法承受的決定 ──越是沒有選擇的糟糕處境,人反而可以樂觀面對 第六部 當大腦看錯未來、編造過去,你可以…… ▍第10章/可靠的記憶犯了三個錯 ──既然經驗是最好的老師,那為何人還總是重蹈覆轍? ▍第11章/你的幸福不該被他人定義 ──自戀與自我貶抑,是我們錯看幸福的兩大主因 後記/一塊錢的心理漲幅 致謝 注釋
書名 / |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 識別幸福盲區, 讓快樂找對施力點 |
---|---|
作者 / | Daniel Gilbert |
簡介 / | 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 識別幸福盲區, 讓快樂找對施力點:為什麼再多的快樂,也不能令人感到幸福?11步驟揪出情緒盲點,掌握你幸福的軌跡「你很少有機會讀到這樣一本有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539628 |
ISBN10 / | 6269539625 |
EAN / | 9786269539628 |
誠品26碼 / | 2682151251005 |
頁數 / | 35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2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每個人都會享受閱讀這本書,而我們之中的某些人則會希望自己能夠寫出來,很少有機會讀到像《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一樣蘊藏著『幸福寶藏』的書。」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你知道什麼讓你快樂嗎?這絕對是本絕妙的書,它將打破你對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最根深蒂固的概念。」 ——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關於我們人生中最大的謎團之一的心理偵探故事…… 你應該閱讀它。相信我。」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異數》《解密陌生人》作者
「這是一本精彩的書,一本有用的書,一本很可能會改變你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的書。」——賽斯.高汀(Seth Godin),行銷大師、《這才是行銷》作者
「在一本既深刻又令人愉快的書中,吉爾伯特揭示了我們的幸福體驗與我們對未來的看法之間強大且令人驚訝的關聯。利用領先的心理學研究和他對日常事件的敏銳洞察,吉爾伯特充滿樂趣且專業地闡明了人類思想中一些最深奧的奧秘。我自信地預測,如果你讀了這本開創性的書,你的未來會更幸福。」——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awrence Schacter),哈佛心理學教授、《記憶七罪》作者
「丹尼爾.吉爾伯特分享了他對我們思維怪癖的精彩見解,並以最令人愉快、最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如果你偶然發現這本書,你一定會獲得許多快樂。」——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暢銷作家兼心理學家、《EQ》作者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探討了我們嘗試找尋幸福時經常有的誤解。」 ——《時代》雜誌
「一次穿越人類想像力弱點的機智、洞察和極富娛樂性的跋涉。」——《新科學人》雜誌
「吉爾伯特教授的這本書沒有副標題,你可以隨心所欲加上自己喜歡的副標題。我想加的是:我讀過真正有用的一本心理學書籍。」——彭博社編輯
導讀 : 前言 我們每一天都在否定前一天
「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利齒更傷人。」──莎士比亞,《李爾王》
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十分鐘,你會做什麼?衝上樓,打開放襪子的抽屜,拿出你從福特總統那時珍藏到現在的萬寶路香菸,點上一根?大搖大擺走進老闆的辦公室,一一數落他的缺點?還是開車去新商場附近的牛排館,點一客三分熟的丁骨牛排,外加一份壞膽固醇的附餐?當然,這很難說。但我敢打賭,你在生命最後十分鐘可能會做的所有事情之中,沒有一件是今天真正做過的事。
有些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們對你搖搖食指,嚴厲地說:「你應該把生命每一刻都當作最後一分鐘。」但這句話不過證的事情當然不會跟還有好幾年壽命時一樣。我們平常少吃豬油、節制抽菸,對老闆的下一個冷笑話也盡責地保持微笑。我們會讀手上的這種書,而不是戴著派對紙帽、坐在浴缸裡吃開心果口味的馬卡龍明了,有些人會把生命最後十分鐘浪費在給別人愚蠢的建議。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生命將突然結束,所做。我們做這些事都是在慷慨服務自己即將成為的那個人。我們把「未來的自己」當成孩子,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為「他們」打造快樂的生活。我們沒有沉溺於一時幻想,而選擇扛起責任,努力讓未來的自己能幸福美滿。
如果每個月撥一些薪水存起來,將來「他們」就可以在高爾夫球場上享受退休生活;規律慢跑、定期使用牙線,以後「他們」就不用接受冠狀動脈和牙齦移植手術;只要忍受髒尿布、不厭其煩地重複講《戴帽子的貓》(The Cat in the Hat)這個故事,有一天「他們」就可以逗弄膝上白胖、活潑的孫子。就算只是在便利商店花幾十塊錢買海綿奶油蛋糕,也是一種對「他們」慈愛的表現,因為我們想給未來的自己享用。
事實上,每當我們想要某樣東西(升遷、結婚、汽車、吉士漢堡),我們都期待如果擁有這些事物,那麼過了一秒鐘、一分鐘、一天,或者十年,那個跟我們有同樣指紋的人,收成了我們精明的投資決策與飲食控制的成果,就會享受從我們這裡繼承的一切,並感激我們的犧牲。
呵呵,想太多了。「未來的自己」就跟真實的子孫一樣,總是不知感恩。我們辛辛苦苦、揮灑汗水,全是為了奉上「他們」可能喜歡的東西。「他們」卻辭掉工作,把頭髮留長,搬到舊金山,或從舊金山搬走,還不解我們當初怎麼笨到以為「他們」會喜歡那種生活。我們自認決定「他們」的幸福,卻沒有獲得該有的讚美與回報。最後,「他們」感謝上帝沒讓事情照著我們短視、錯誤的計畫發展。我們買了海綿奶油蛋糕,但就連幾分鐘後咬一口的那個人,也一臉嫌棄,責怪「我們」買錯零食了。當然,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如果我們掙來的事物並沒有讓未來的自己快樂,或者我們試圖避開的事物反而讓「他們」快樂,那「他們」當然會不屑地回頭看,不懂我們到底在想什麼鬼(雖然很失禮)。「他們」或許認同我們的好意,勉強承認我們已經盡力,卻還是忍不住向心理師抱怨,說我們的努力對「他們」來說還不夠。
怎麼會這樣?難道我們不知道明年、甚至是下午的自己喜歡什麼口味,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偏好、需求和渴望?難道我們不夠了解未來的自己,也無法為「他們」打造理想的生活,例如尋覓讓「他們」珍視的工作、伴侶,或事先為「他們」會珍惜多年的沙發買沙發套?否則,為什麼我們認為「他們」的住處、生活已經填滿不可或缺的事物,「他們」卻覺得那些是討厭、礙眼又沒用的東西?為什麼「他們」會批評我們選擇的伴侶,質疑我們的職涯發展策略?為什麼「他們」要付一大筆錢,除掉我們花大把鈔票才弄好的刺青?為什麼「他們」回想起我們時會覺得後悔和解脫,而不是驕傲和感激?如果根本就不管「他們」,我們或許還能理解這一切。但該死的,我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都給了「他們」!如果我們達成夢寐以求的目標,「他們」怎麼會失望?而為什麼當他們走上,我們現在極力避免的道路,他們卻還很得意?見鬼了。「他們」到底有什麼毛病?
還是有毛病的其實是我們?
在我十歲大時,家裡最神奇的東西是一本關於視錯覺的書,讓我認識了這圖像(見圖0-1):穆勒─萊爾錯覺(Müller-Lyer lines),末端的箭頭使這兩條線段看起來不等長,用尺去量卻一樣長;內克方塊(Necker cube),這個透明立方體有時似乎是從側面看過去,有時又可以看成是由上面俯視;還有一個花瓶的圖案,會突然變成兩張側臉的輪廓,然後一下子又變回花瓶。我會坐在父親書房的地板上,沉浸在那本書中好幾個小時。我著迷地發現:這些簡單的圖像竟然能讓我的大腦相信一些百分之百錯誤的東西。從那時起,我便發現「錯誤」其實很有趣,然後著手規畫了一個充滿錯誤的人生。但視錯覺有趣的地方不在於它讓每個人都犯錯,而在於它讓每個人都犯同樣的錯。如果同一件物品,我看到花瓶,你看到貓王,另一個朋友則看到一盤蘑菇雞肉,那這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墨漬投射測驗,卻是一個糟糕的視錯覺。視錯覺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為每個人第一眼都先看到花瓶,接著看到側臉,然後不知何故又看見花瓶。視錯覺引發合法、規律、系統性的知覺錯誤。只要了解它們,就能稍微領會視覺系統的精密設計,以及其內部運作的方式。
我們「試圖想像未來」時所犯的錯誤,也是合法、規律、系統性的。就像視錯覺告訴我們「視覺」的強大與限制,對未來的錯覺也同樣讓我們明白「預想未來」的效力與局限。本書的書名雖然包含「幸福」這個詞,但它不是指導手冊,不會告訴你任何「如何幸福快樂」的有用資訊。如果你買了那類書,完全照書上說的去做,卻發現自己還是很痛苦,那你可以回來繼續讀這本書,找出原因何在。本書從科學觀點出發,描述人類大腦想像自己的未來的方法、準確度如何,以及大腦如何預測自己最喜歡的未來、預測力又有多高。本書是關於過去兩千多年來,許多思想家持續探索的一道謎題,並試圖用他們(以及一些我個人)的觀點來解釋,這道謎題就是:為何我們似乎不太了解自己的未來感受和想法。這種現象,像是不需要護照就能跨越國界的河流,不論何種科學領域都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書揉合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哲學和行為經濟學的事實與理論,提供了我個人認為很有說服力的解釋,但其中的是非曲直你必須自己判斷。
寫書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但投入金錢與時間讀完一本書,應該要有明顯的收穫。如果沒有得到半點知識和樂趣,理應退還讀者們浪費的金錢與青春才對。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寫了一本書,希望各位感興趣、讀了會開心。沒人能告訴你,讀完這本書會有什麼感覺,就連即將閱讀這本書的「你」也不知道。但是,如果未來的你讀到最後一頁仍不滿意,至少能明白當初你為什麼會誤以為自己喜歡這本書。
內文 : ▍最不容易發生的,最深刻(摘自第10章)
變老有很多好處,只是沒人知道。我們老人總是在不恰當的時間睡著和醒來、就算吃得下也不敢吃太飽,還要靠吃藥才能記住該吃哪些藥。事實上,變老唯一的好處是:那些頭髮還很多的人有時候必須閃到一邊,並且對老人的豐富經驗敬佩不已。年輕人認為老人的經歷是一種財富,因為它可以讓人不再重蹈覆徹。有一些事確實是我們這種經驗豐富的人絕不會再犯的,我現在就想到不能一邊幫貓洗澡一邊喝薄荷杜松子酒。總之,還有很多錯誤是我們這種老江湖會一犯再犯的。我們再婚的對象神似之前離婚的對象;我們每年都參加家庭聚會,而且每年都發誓再也不會有下一次;我們仔細規畫每個月的開銷,好確保自己一到「三字頭」的日子,就會再度變成窮光蛋。
這種一犯再犯的行為似乎說不過去,畢竟,人不是應該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嗎?想像力固然有缺點,所以我們在從未有過類似經驗的情況下,很可能會錯估自己對未來事件的感受。可是一旦我們參加家庭聚會,結果男性長輩卻一直找機會來激怒晚輩,然後女性長輩又跟男性長輩大吵一架;一旦我們拮据地等待著發薪日,從中對米飯和豆類有更深刻的體悟;那麼,我們不就可以用適當的準確度來想像這些事件,並做些事以防再度發生嗎?
應該如此。只是沒有各位預期的那麼頻繁,效果也沒那麼好。我們試圖重複記憶中愉快、得意的經驗,並試圖避免難堪、遺憾的部分。問題是,我們的記憶經常出錯。回憶一段經歷感覺上就像打開抽屜,然後拿出那天寫完就歸檔的日記,但正如前幾章提過的,這種「感覺」是人腦最複雜的錯覺之一。記憶並不是老實的抄寫員,不會幫你照實記錄個人經歷。它像個老練的編輯,只會把一段經歷的關鍵元素剪下來並加以儲存,然後在我們要求重讀那段經歷時,它就用那些元素來改寫故事。這種「剪下並儲存」的方法通常很管用,因為「記憶」這位編輯大多時候都很敏銳,知道哪些元素重要、哪些可以丟棄。所以我們會記得新郎吻新娘的樣子,而不會記得花童用哪一根手指挖鼻孔。只可惜,「記憶」雖然有高超的編輯技巧,但它會扭曲過去,導致我們錯誤地想像未來。
例如,你可能會使用「四字單詞」,也可能不會,但我敢保證你沒有計算過它們的數量。不然猜猜看:以k開頭的單字比較多(簡稱k1),還是第三個字母為k的單字(簡稱k3)比較多?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就會猜k1比k3多。
你可能會快速核對一下記憶(嗯……有風箏〔kite〕、蘇格蘭短裙〔kilt〕、羽衣甘藍〔kale〕……),然後發現回想k1比較容易,所以認為數量一定大於k3。這通常是合理推論,畢竟你可以回想起的四腿象比六腿象還要多,因為四腿象本來就比六腿象多。四腿象和六腿象在這世上的數量,決定了你遇到的頻率,而你遇到牠們的頻率又決定了你回想起那些經歷的難易度。
不過,雖然你可以用這種推論方式來判斷大象的數量,但用來判斷單字的數量就會出錯。回想k1的確比回想k3容易,但並不是因為你遇到的k1比k3多,而是因為我們在回想任何單字時,以「第一個」字母為線索,會比以「第三個」字母為線索要簡單。心智字典的編排方式大致上跟韋氏字典一樣,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所以用第一個字母來「查找」單字比較容易。事實上,k3比k1多,但回想k1比較容易,所以多數人都以為k1比較多。多數人答錯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理所當然地假設:容易回想的東西就是經常遇到的東西。而這個假設是錯的。
適用於大象和英文單字的原則,也適用於個人經驗。大多數人比較容易回想起騎腳踏車的經驗,而不是騎犛牛的經驗,所以能正確地判斷:自己騎過的腳踏車比騎過的犛牛多。這個邏輯無懈可擊,除了一件事:一個經驗是否容易被回想起來,並不只取決於過往發生的頻率。事實上,我們最容易想起罕見或不尋常的經驗,所以大多數美國人都清楚記得2001年9月11日早上自己在哪裡,但不記得9月10日早上自己在哪裡。罕見的經驗很快就會浮現在腦海中,導致我們會得出一些奇怪的結論。比方說,我在成年後常常有種鮮明的印象:在商店結帳時,我總是挑中前進速度最緩慢的隊伍,而當我等得不耐煩於是換到另一排,原本那排又開始快速前進,比現在這排還快。如果這個印象屬實,如果是我真的衰神附身,導致我排的隊伍都會變慢,那一定會有人覺得自己遇上超自然的好運,才可以一直排到快速前進的隊伍吧。
畢竟怎麼可能所有人每一次都排到最慢的隊伍,是吧?但在我認識的人之中,沒有一個人自認擁有「加快自己隊伍前進速度」的超能力。反之,我認識的人幾乎都跟我一樣,覺得自己老是挑中最慢的隊伍。就算我們試圖阻擋命運的捉弄,也只會減慢所在隊伍的速度、加快放棄的那個隊伍的速度。為什麼我們都會有這種印象?因為排在一個快速、甚或以中等速度前進的隊伍中,是讓人容易麻痺的普通經驗,所以我們不會留意或記得,而只會無聊地站在隊伍中,偶爾瞄一下八卦周刊、巧克力棒,思考是哪一位蠢蛋,決定用A的數量來區分電池尺寸,而不用「大、中、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會轉身對另一半說:「嘿,你有沒有發現這個隊伍前進的速度太正常了?我是說,這實在普通得要命,我必須記下來,以後才有故事好說。」不,關於排隊的經驗,我們記得的是:那個戴著鮮紅色帽子的傢伙本來排在我們後面,後來他換到另一排。而且我們都還沒移動到收銀機前面,那個傢伙竟然就結完帳、走出商店,坐進他的車子裡。因為排在我們前面那位慢條斯理的老奶奶,還在對著店員揮舞手中的折價券,爭論著「截止日期」的真實定義。這種情況其實不常發生,但跟以k開頭的英文單字一樣,容易回想,所以我們才會覺得經常遇到。
最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卻最可能被想起—這導致我們在預測未來體驗時會嚴重失準。例如,一項研究請在地鐵月臺候車的乘客想像:如果錯過當天的班車,心情會如何。A組乘客必須回想並描述「一次錯過班車的經驗」(任意記憶組),B組則必須回想並描述「最糟糕的一次錯過班車的經驗」(最糟記憶組)。結果顯示,A組乘客想起的情節,跟B組想起的情節一樣糟糕。換句話說,當乘客想到「錯過班車」,其腦海中通常會浮現最不順利、最懊惱的一次經驗:「我一聽到班車進站就加快腳步想要趕上,卻在樓梯上跌了一跤,還撞倒一個賣雨傘的小販。結果我面試遲到半小時,趕到的時候,他們已經錄取別人了。」大多數錯過班車的情形都很普通、容易遺忘,所以我們在回想錯過班車的經驗時,通常只記得最特殊的例子。
不過,這跟預測自己的未來感受有何關聯?我們很容易想起以k開頭的英文單字,是因為心智字典的編排方式,而不是它們很常見;我們腦海中會迅速浮現商店結帳隊伍移動緩慢的記憶,是因為特別留意自己曾經被卡在隊伍中,而不是這種情形很常出現。但我們並不知道那些記憶更容易被想起來的真正原因,所以會錯誤地斷定它們比實際上更常見。同樣地,我們很快就想起錯過班車的糟糕經驗,原因不是這很常發生,而是因為很特殊。而我們不知道那些糟糕的經驗更容易被想起的真正原因,所以也會錯誤地斷定:它們比實際上更常見。事實上,當乘客被要求預測「錯過當天班車的心情」時,也會錯誤地預期自己會比實際上遭遇更多麻煩和挫折。
這種偏好仰賴特殊經驗的回想,就是導致我們經常重蹈覆轍的原因之一。我們在回想去年的家庭旅遊時,並不會從兩個星期的愛達荷州之旅中,公正地抽取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反之,我們最容易、最快想到的是第一個週六下午,帶孩子們騎著金毛銀鬃馬登上山脊,眺望一片壯麗的山谷。陽光灑落,波光粼粼的河面像一條閃亮的緞帶,蜿蜒地流向遠方。空氣清新,樹林幽靜,孩子們突然停止吵鬧,坐在馬背上呆望著這片美景。有人輕輕發出「哇」的讚嘆聲,大家不禁相視微笑,這一刻彷彿被凍結起來,永遠保存為這趟旅行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們才會立刻想起那一幕。但是,如果我們只憑著那個回憶來規畫下一次旅行,而忽略了上次旅行一如往常令人掃興的其他部分,那麼隔年,我們可能又會同樣出現在擁擠的露營區,同樣吃著不新鮮的三明治,被同樣兇狠的螞蟻螫咬,還納悶自己怎麼沒有從上次學到教訓。我們往往只記得最美好和最糟糕的時刻,而忽略最可能發生的事件。所以,年輕人所敬佩的豐富經驗,不見得會帶來好處。
最佳賣點 : ★熱銷全球30國、翻譯成22種語言,一本商界、學界引用無數次的作品
★結合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TED兩千萬人收聽見證
★英國皇家學會「年度最佳科學圖書」